1.2 课后习题详解
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二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机构。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朝着综合化、全能化模式转化;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和变化必将对今后商业银行制度与业务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2.如何认识现代商业银行的作用?
答:现代商业银行的作用包括:
(1)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人者实现货币资本的融通。
(2)支付中介
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业存款等货币经营业务的职能。
(3)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现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4)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提供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业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凭借这些优势,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5)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的功能。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变化。
3.银行组织形式有哪些?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为什么发展迅速?
答:(1)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从全球商业银行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单一银行制。单一银行制也称独家银行制。它的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这种银行制度在美国非常普遍,是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形式之一。
②分行制
分行制的特点是法律允许除了总行以外,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一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指挥。这种银行制度源于英国的股份银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③银行控股公司制
银行控股公司制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其业务与经营政策统属于同一股权公司所控制。这种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在美国最为流行。
(2)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发展迅速的原因包括:由于l933-1975年美国严格控制银行跨州经营时期,立法方面和商业银行之间“管制—逃避一再管制” 的斗争促使了银行控股公司的产生。随后,由于银行控股公司使得银符可以更便利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关联交易获得税收上的好处,也能够规避政府对跨州经营银行业务的限制,所以银行控股公司迅速发展起来。
而在我国银行控股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金融业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银行控股公司的出现可以获得现行金融管制下的垄断利润。同时,通过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控股公司的金融创新空间增加,并可以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协同经济。
4.分析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答:(1)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主流经济体的融合度日益加深,我国金融业机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外在压力日益增大,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成为趋势。作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高级形态和有效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领域内极具代表性的混业经营组织形式。现阶段国内部分先进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已经组建并在实际中运作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这种发展模式必将成为地方整合本地金融资产的主流做法。通过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控股公司的金融创新空间增加,并可以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协同经济。
(2)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从出现至今,尚无一部法律对其进行专门的监管。目前,系统内关联交易问题严重;资本金重复计算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杠杆比率过高,影响集团公司财务安全;庞大的集团公司管理体系使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难度加大。这些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危及我国金融与经济的稳定。
5.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理由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答:(1)一国政府之所以要对银行业实施监管,其原因在于银行业自有的经营特点:
①政府对银行进行监管是为了保护储户的利益。储户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银行发生倒闭而使储户资金受到损失,社会和经济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保护储户利益的责任。
②政府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原因还在于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在信用经济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受到信用规模的影响。
③当今世界各国的银行业正在向综合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又使得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这些都对政府实施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也要求各国在银行业监管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2)政府对银行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以谨慎监管为原则,即著名的“CAMEL”原则。C(Capital)代表资本,A(Asset)代表资产,M(Management)代表管理,E(Earning)代表收益,L(Liquidity)代表清偿能力。从各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实践来看,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银行业的准入;银行资本的充足性;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贷款的集中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自由化成为世界金融业的主流,金融监管也在不断放松。这带来了存款成本的提高,存款人获得了更高的回报。同时,金融自由化使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加太了,如各种市场风险和银行倒闭风险等。由于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不得不增加收费,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这又使客户享受了更多的金融服务。
6.如何评价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模式?怎样看待现行的监管法规?
答:(1)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
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银行业监督管理应当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规定的主要监管职责包括:
①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和现场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
④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
⑤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⑥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如实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信息;
⑦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视情节轻重,对其采取整改、重组接管以及撤销等措施;
⑧相关处罚措施。
(2)现行监管法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①监管法制体系的构建上存在诸多的不协调或不合理之处;
②监管法制的制度选择不利于实现有效监管,也不利于商业银行追求效率;
③监管主体的法定权责之构造存在诸多不足;
④监管法制在构建、运用监管手段和方法上有缺漏;
⑤监管机制过于强调法定权威监管机制的运用——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
⑥监管法制在适应银行业国际化方面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