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巧用修辞,锦上添花——和领导说话最实用的言辞技法
巧用谐音,把话说圆
谐音,是指利用语言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有意识地使用语句的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谐音的妙用,在于能让人把话说圆而摆脱困境,甚至化险为夷。因为许多字词在特定场合中,用本音是一个意思,而用谐音则成了另一个意思。
谐音是下属与领导说话时最常用也是最具有效果的一种技法之一。深谙说话之道的下属总是能够轻巧地信口拈来,还可以“圆滑”地将贬义转化成褒义。下属不小心在领导面前做错事、说错话时,巧用谐音,可以把话说圆,成功化解危机。
据传,从前有个宰相,他有一个名叫薛登的儿子,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边上的桶砸碎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刻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您说是一桶(统)江山好,还是两桶(统)江山好?”
“当然是一统江山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江山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又进谗言道:“薛登临时胡编,算不得聪明,让我再试他一试。”皇上同意了。
金盛对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出门外,把皇门边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皇上喝道:“顽童!这又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高兴极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
谐音是一语双关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薛登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把话说圆了,他不但因此成功化解了危机,还因为他随机应变的说话智慧而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可见,会说话,善说话,至关重要。
职场中,下属需要经常与领导打交道,有时说错话也是在所难免。面对已经造成的不利局面,一味逃避只会引起领导的不满和反感,这时,下属不妨在与领导沟通时巧用谐音的方式,成功挽回自己的错误,给领导留下一个善于说话的好印象。
巧用反复,锦上添花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反复。反复是一种修辞方法,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例如: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这种反复方式在说话中的运用,能够让我们在和领导说话时锦上添花,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一次,郑板桥在山中游览,看到一座寺庙,便想到里面歇歇脚。远远地,住持见他走来,看他穿着朴素,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于是随便指着一个木凳说:“坐!”同时转头对小和尚说:“茶!”老和尚和来人简单地聊了几句之后,发现他谈吐不凡,不像是一个一般人。于是便客气地把他请到了上房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最后当得知来人就是郑板桥的时候,老和尚觉得自己有所怠慢,便慌忙地把郑板桥领进客厅,作揖道:“请上坐!”唤来小和尚,告知他:“敬香茶!”郑板桥要道别的时候,住持请他做联留作纪念。郑板桥莞尔一笑,挥笔写下下面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主持看到他写的这副对联,明白了其中的讽刺,一时羞愧难当,满脸涨得通红。
郑板桥只是把主持说的话对仗起来,便精炼地将前后不同的待遇对比刻画出来,让老和尚因为自己以貌取人的做法而惭愧不已。此对联体现出了郑板桥的智慧所在,上句出现三个“坐”,下句出现三个“茶”,巧妙地运用文字反复,在上下联的对仗中,通过递进式的方式,“坐”和“茶”的三种变化,便讽刺了以貌取人的可笑。
其次再看一下句型反复的妙用。
某次招聘会上,一个大学生到某单位应聘,单位主管让他作自我介绍,于是他不假思索地说开了:“大一的时候,我差一点儿就考了第一名。大二的时候,我差一点儿当选学生会主席。大三的时候,我差一点儿提前毕业……”
“不要说了,不要说了。”老板打断了他,“大四的时候,我差一点儿就录用了你。”
这里一共反复用了4次“差一点儿”,尤其是最后老板借用了学生反复说的“差一点儿”,便以相似的措辞委婉地拒绝了这个没头没脑的应聘者。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反复”,指的主要是语言的重复,而不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反复可以表达强调、讽刺等多种效果,在和领导说话时使用反复的修辞技巧,要认真思考其中的精妙之处,多加练习,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否则,就给领导留下一个华而不实或者重复啰嗦的印象。
例证说明,让领导乐于纳谏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和领导说话时,有些道理,如果纯粹从理论上来说明,用口号来呼吁,不但很困难,而且会让领导感觉枯燥无味。而如果通过举一些事例来解释和说明,则既能有效地阐述观点,说明道理,让领导信服;又能让讲话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让领导感兴趣。
引用事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也包括一些名人的事例,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确定主题,简单明确地说出观点之后,再选择能够支持观点的事例来展开论证。
哥伦布经过了18年的准备后,成功越过大西洋,发现新大陆。伟大的创举引起举国欢腾,哥伦布因为这划时代的发现,被视为英雄而受到崇敬。
但也有那么一些无视事实、否认真理的小人想使哥伦布难堪。在一次为哥伦布庆功的宴会上,有人跳出来发难:“听说你在大西洋的彼岸发现了新大陆,但那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过航行,都可以像你那样到达大西洋彼岸,并发现新大陆。这是世界上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
面对此人的挑衅,哥伦布没有立刻回击,他从容地站起来,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对在场的客人们说:“先生们,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谁能把它立起来呢?”在座的宾客们一个接一个,试图把鸡蛋立起来,但鸡蛋传了一圈,没有人能成功。这时大家都说,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哥伦布接过鸡蛋,轻轻地在蛋壳上敲出一个小洞,毫不费力地把鸡蛋立了起来,顿时全场哗然。哥伦布转身对大家说:“这不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吗?然而你们却说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是的,当人们知道了某件事情该怎么做之后,也许谁都能做到了。”
哥伦布以广博的学识、机敏的思想、简明的实例,迅速构成一个严密的类比推理,明白指出,在一件事情未获得验证前,这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但只要有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事就变得再简单不过。
在和领导说话时,对待不同的领导要用不同的方法、态度去应对;遇有争论、挑衅,应该针对事物的本质,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诸如哥伦布所遇到的这类只会越辩越僵的争端,还不如用个简单却极有说服力的例子,让领导心服口服。
援引事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所举事例需准确、具体、真实。保证事例真实、准确、具体,可以让听众有如身临其境,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果事例失实或本身就很难理解,听众就会对讲话产生怀疑或失去兴趣,影响讲话效果。
(2)事例应新颖生动。为了使听众对材料感兴趣,所引的事例应该新颖生动,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是离人们的生活很近的事。多用新颖生动事例,可让人感觉亲切诚恳,缩短双方心理距离,调动听众兴趣与思考,使讲话内容深入人心。
(3)事例与观点需贴切。举例子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此选择事例必须选那些最能体现观点、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
(4)事例应具有典型性。所举事例应对说明观点最具说服力,事例中体现的道理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能够让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人愿意为之深入思考。
要想成功说服领导,例证是个不错的手段。下属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上几点,从而在领导面前援用正确的事例,让领导心服口服,从而达到说服领导的目的。
一语双关,巧妙表达你的想法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上的联系,有意使某一词语牵涉两个事物,从而具有双重意义,造成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亦此亦彼的效果,营造活跃气氛,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要求。
在某种场合下,比如遇到某些突发的情况时,这就需要得体的语言相助,才不至于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物资援助。
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白宫。
一天早晨,丘吉尔躺在浴缸里,抽着他那特大号雪茄烟。
此时,门突然开了,进来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丘吉尔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面……两位世界名人在这样的情形下碰面,实在颇为尴尬。
丘吉尔扔掉了烟头,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一点也没有隐瞒。”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丘吉尔这一句风趣幽默又语带双关的话,不仅使双方从尴尬的情境中解脱出来,而且借此机会再一次含蓄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目的,促进了谈判的成功。我们在和领导说话时,也可以学习丘吉尔的说话方式,出色的语言不仅说起来动听,更能为你求人办事助一臂之力。
和领导说话时,在针锋相对、气氛热烈甚至略带一点火药味的情况下,面对领导凌厉的语言攻势,可以采用“明里说一,暗里说二”的方法,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的说理当中。
从前,有个县官带着随员骑马到王庄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才对。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那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大声吼道:“喂!”
老农停下来说:“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稀奇事。”
“什么稀奇事?”县官问。
“李庄有头牛下了匹马。”
“真的?牛怎么会下马呢?”县官百思不解。
老农认真答道:“世上的稀奇事多着哩,我怎么知道那畜生不下马呢?”
老农借字面的“畜生”,斥责连做人常礼都不懂的县官。这是一种明言此、暗言彼的双关讽刺手法。这样的话语既能保持说话的风度,又可以给领导保留面子,同时也能让领导无话可说。
以上都是双关技巧的运用。有的是谐音双关,有的是语意双关。不论是哪一种,只要运用得当,不但能够增加言语谈话的力度,使语言这一武器更具威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住和领导谈话或辩论的气氛,要紧就紧,要松则松,牢牢把握主动权。
双关的运用具有模仿性、类比性、幽默性,故而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手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高雅纯正
在和领导说话时,使用双关的语言技巧要坚持文明表达、以理服人的原则。格调高尚文雅,内容纯净正派;要以德胜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级。虽然丑陋不堪也有可能凭一时的口舌之快占到上风,但泼妇骂街式的所谓“双关”令人不齿,是十分不可取的。
2.切中要害
在和领导说话时,我们不仅要善于捕捉领导的隐衷、企图,更要善于发现领导的破绽、矛盾,切中要害,置之于乱处,使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同时要充分发挥联想、模拟的作用,加大发挥力度。
3.沉着冷静
在和领导说话时,要以静制动,对于领导挑衅性的言辞或咄咄逼人的气势,既不能被其吓倒,也不可以同样气势摆出一副与之对骂的架势来。“不要同疯子争吵,否则人们会分不清谁是疯子”。始终保持良好的举止修养,彬彬有礼却寸步不让,和风细雨却伤人于无形。所以在使用这一技巧时,也要巧妙地把自己的道理寓在其中,才能更有说服力,更富战斗性。
绵里藏针,含蓄表达你的不满
绵里藏针,用一句明白易懂的话说,就是软中带硬。软就是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硬就是其中表达的内容有比较强硬的成分。
在和领导说话时,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对领导有些许不满,这种不满情绪表达得巧妙,既能让领导更加理解你的处境,又能让领导感觉到你的修养和素质;表达不当,轻则会得罪领导,重则给领导留下一个刻薄、狭隘的印象,不利于职场上的发展。
在和领导说话时,可以采用绵里藏针的表达技巧,含蓄表达你的不满。
某局长的千金小徐和本单位的小李结婚后总是显示出某种优越感。因为小李是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分在局里做科员。有一次小徐跟小李回婆家,对小李家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流露出看不顺眼的情绪,并不时在小李耳边嘀嘀咕咕。吃过晚饭后便把小姑子使唤得团团转,又是叫烧水又是让拿擦脚布什么的。小李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他借机笑着对妹妹说:“要当师傅先学徒弟嘛!你现在加紧培训一下也好,等将来你嫁到别人家里,也好摆起师傅的架子来。”小李这么一说,小徐当时听出了什么,对小李家人态度客气了很多。
小李对妻子有所不满,不失时机地用“要当师傅先学徒弟”的俗话来提醒小徐,使小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某些不当之处,及时加以改正。小李的方法就是绵里藏针,即使对方当时略有不满,过后也会有所感悟的。我们在和领导说话时,也可以借鉴小李的方法,给领导留足面子,避免和领导的直接冲突。
绵里藏针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技巧,使用绵里藏针的方法,关键在于你的“针”既要硬,又要扎得准,真正击中对方的要害,使其有所顾忌,便会知难而退。
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走到滑国时,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去周国做买卖,但他不忍心自己的国家蒙受损失,便打算劝秦国主将改变主意。
弦高知道,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带着四张熟牛皮作礼物,又赶了十二头牛去犒赏秦军。
他故作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敝国,特地派我来犒劳您的随从。”
他这番话说得非常客气,真是像棉花一样软,但棉花中藏的针却很硬。其弦外之音是:你们要偷袭郑国,但这个消息已经走漏出去了,郑国已有了防备。由于秦强郑弱,郑国才派出使者慰劳秦军,以尽礼节。如果秦国不识相,那么只好兵刃相见了。
最后一定要记住,和领导说话时,在使用绵里藏针这种技巧时,要注意用敬辞、委婉语,以“绵”争取人心,又要适当使用反问句等,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忘“藏针”,收到最佳表达效果。
巧用反语,让领导心悦诚服地纳谏
在特定的情况下,下属在与领导沟通时,为了更好地达到自己和领导说话的目的,说出话的意思和自己真实的意图恰恰相反,却反而更容易成功,这就是反语的魅力。
在和领导说话时,恰当使用反语的修辞方式,可以将道理讲得浅显易懂,避免正面冲突,让领导心悦诚服地纳谏。
据说乾隆在一次出游中,因一翰林学士把路旁一尊名曰“翁仲”的石人像,说成“仲翁”,回宫之后,就此写了一首反语打油诗:“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做判通。”
此诗妙在将错就错,以讹反讹。翰林学士把“翁仲”读做“仲翁”,乾隆就在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来个颠倒,用这一连串的反语冷嘲热讽,奚落戏弄,十分辛辣,而且机智俏皮、幽默风趣,读来可笑而又感到有一种含蓄之美。
我们在和领导说话时也可以借鉴乾隆的方法,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职场是复杂的,在和领导交往或者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境。我们可以在说话时借鉴“反语”这种说话技巧的思维,灵活应变,巧用言语摆脱困境。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犯了个小错,武帝知道后,想将其驱逐出宫。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当时东方朔正在旁边侍坐。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出东方朔是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在这个故事里,东方朔巧妙地利用反语,说汉武帝已长大了不需要她喂奶了,正是借此说明汉武帝是吃着乳娘的奶长大的,武帝仅仅因为老人的一点小过错,就将其逐出皇宫,岂不成了忘恩负义之徒了吗?这样东方朔成功地达到了规劝汉武帝的目的。
当下属在工作中需要劝说领导接受自己的看法时,采用反语的方式,在虚顺实逆、明褒暗贬的语言怪招中,可能会收获正面说理难以出现的奇效。
在和领导说话时,反语的修辞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运用:
(1)遭遇尴尬,用反语可以解围,达到气氛的和谐状态。
(2)遭遇刁难与讽刺的时候,反语可以顺势而为,将错就错,对对方的讥讽给予粉碎性的反击。
(3)当想要顺利实现劝谏的时候,直言或许会有损于对方的面子,反语则以最有力的说服给予对方深刻的批评与教益。
反语的应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下属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只要能让领导听懂你的意思就可以了。反语规劝还有一个要求,即反语必须幽默风趣,气氛必须轻松,使领导生不起气来、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规劝。如果你态度生硬粗暴,只会引起领导的不满。在和领导说话时,下属要把握分寸,学会用反语去说服领导,才能免于被动,从而使自己更容易达到目的。
以喻晓理,让领导接受你的观点
比喻,又叫打比方,可谓说辩艺术之精华。譬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手法。说理中,取喻明显,把精辟的论述与摹形状物的描绘糅合为一体,既能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在和领导说话时,可以采用比喻的方式来说理,生动形象地让领导接受你的观点。因为大凡“理”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运用比喻就能把抽象的“理”变成形象的“理”、具体的“理”,领导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理”。
公元前598年(周定王九年),楚庄王兴兵讨伐杀死陈灵公的夏征舒。楚师风驰云卷,直逼陈都,不日即擒杀了夏征舒,随即将陈国纳入楚国版图,改为楚县。楚国的属国闻楚王灭陈而归,俱来朝贺,独有刚出使齐国归来的大夫申叔时对此不表态。楚王派人去批评他说:“夏征舒杀其君,我讨其罪而戮之,难道伐陈错了吗?”
申叔时要求见楚王当面陈述自己的意见。申叔时问楚王:“您听说过‘蹊田夺牛’的故事吗?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抄近路经过别人的田地,践踏了一些禾苗,这家田主十分气愤,就把这个人的牛给夺走了。这件事如果让大王来断,您怎么处理?”
庄王说:“牵牛践田,固然是不对,然而所伤禾稼并不多,因这点事夺人家的牛太过分了。若我来断,就批评那个牵牛的,然后把牛还给他。”
申叔时接过楚王的话茬儿说:“大王能明断此案,而对陈国的处理却欠推敲。夏征舒弑君固然有罪,但已立了新君,讨伐其罪就行了,今却取其国,这与夺牛的性质是一样的。”楚王顿时醒悟,于是恢复了陈国。
以上这则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有个成语叫“蹊田夺牛”,说的就是这件事。牛践踏了田,就抢走人家的牛,这是明显的罪轻罚重。申叔时认为楚庄王是过分行动,就像有人牵牛踩了别人的田地,别人把他的牛给没收一样没有道理,这个比方打得很巧妙,有很强的说服效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的确,善于比喻,是驾驭语言能力强的表现。说理时运用贴切、巧妙的比喻,可以生动地表情达意,增强说理的魅力。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感人至深,但是比喻要恰当,方能说理精辟,设喻类比则要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为佳。
在和领导说话时,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必须是属性不同但又有极其相似之处(如形态、特征、性状等)的两种事物。属性相同的事物,没有比喻的意义,如说“左手像右手”。它既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也不能产生美感。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如说“你的头像他的脚”。头和脚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不能作比。
第二,运用比喻必须以浅显易懂、生动具体、为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才能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运用了人们不熟悉或不好理解的事物作比,领导就不知道你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你讲的道理。
第三,运用比喻要贴切自然,切忌滥用。比喻,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固然能加强表现力,使讲话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但运用时必须自然、贴切、富于创造性,滥用比喻可能使原来已经明白的道理变得复杂难懂,适得其反。千万不能为了猎奇,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同时,要注意发掘运用一些新鲜生动的比喻,使之富有新鲜的生活气息,别人多次运用的比喻,最好不要再用,否则不会有好的效果。
和领导说话的其他6种修辞
在和领导说话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方式。灵活运用这些表达手段,对于提高自我说话能力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1.错综修辞
严格来说,错综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种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或基本相同)内容的反复表达。错综式表达巧妙、自然,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能起到强调、渲染、深化的作用,很容易带动起领导的注意力和联想,创造出一个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情趣的谈话氛围。
2.移植修辞
移植是指把特定环境中所能自然和谐体现的场景或语言转移到另一个完全相反的环境中去。如下面这则故事:
某日,某小学某班的学生赵新明因感冒而请假。按照班主任的要求,班级干部们在下课后前往赵新明家进行探望。次日,教室里的黑板报上多了一篇《本班新闻》:
本班讯:
昨天下午放学后,阳光明媚,百花争艳。赵新明同学家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某班班长刘方亮、副班长张小可一行,在体育委员高大壮、文娱委员郑可娇等人的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身患感冒发烧的班级成员赵新明家中,为他带去学校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慰问期间,刘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赵新明的小房间,并携着与普通同学同乐的心情颇有兴趣地玩了四盘电子游戏。接着,班级领导与赵新明同学的父母亲切地拉起了家常。刘班长还愉快地回忆起去年和赵新明一起玩耍的往事。
接着,班级领导一行又在赵新明家门口兴致勃勃地踢起了毽子。
晚上,赵父买来熟食和饮料,宴请班级领导一行。席间,宾主就小学生连吃两根冰棍是否会闹肚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愉快的会谈。
这是一则很明显的移植修辞,将主流媒体中常见的新闻报道转移到小学生的身上,用这种明显的矛盾对比表现出了深刻的幽默效果。我们在和领导说话时,也可以借鉴这种修辞手法,增强谈话的幽默效果,创造轻松有趣的谈话氛围。
3.粘连修辞
粘连是利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把适用于叙述一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来叙述另一事物,使用粘连的词语在新的语言环境里造成“文不对题”的矛盾,突出一种格格不入的新奇效果。
4.仿拟修辞
仿拟本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法、句式、篇章来,造成一种有悖正常逻辑的矛盾,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
5.颠倒修辞
颠倒是以反常识的手法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在特定条件下将人物本末、先后、大小、尊卑等人际关系进行改换,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效果。
6.交叉修辞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差异性的对比所产生的矛盾,就是交叉这种修辞方法所起到的作用。交叉可细分为语言交叉和情节交叉。语言交叉利用如谐音双关、语义双关、词义引申、借喻、反语等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的词句,让两种毫无瓜葛的概念在听者的意识中产生交叉,制造出独特的表达意境。
除了以上6种修辞方法外,还有很多需要下属在与领导说话中去灵活运用的修辞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加注意观察与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