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和领导说话最聪明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把握脉络,循序渐进——和领导说话最有用的思维

逻辑缜密,和领导取得共识

在和领导说话的时候,下属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简而言之,就是要“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让领导准确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取得共识。

一项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企业管理者经常发出这样的抱怨:下属语言表达能力每况愈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事沟通出现误解层出不穷,向领导汇报语言表述不清。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下属说话不懂逻辑、词不达意的原因。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会出现“你说东,他讲西;你说战略,他谈执行;你讲道理,他说个案”的情形,造成沟通不畅。

因此,在和领导说话时,我们必须要讲究逻辑方法,我们要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一切有关的参考材料,使所有正面的、反面的论证形成一个整体,尤其不要忽略一些重要的但又是细微的细节。

英明一世的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很迷信,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到处搜寻不死药。一天,有人献上不死丹药一丸。当时东方朔正在武帝身边。他上前拿起丹药后,假装好奇地问武帝:“陛下,这药可以吃吗?”武帝回答:“当然可以吃了。”东方朔闻听此话,马上把药塞进嘴里,嚼了两下咽进肚里。武帝阻止不及,气得脸色发青,暴跳如雷,要把东方朔拉下去砍头。

东方朔连忙跪下,说道:“陛下,且慢,臣有话要说。”

武帝本意并不想杀东方朔,就问道:“你有什么要说的?”

东方朔从容地回答道:“陛下,我刚才吃的可是那‘不死丹药’,可现在我却要被陛下砍头了。如果这药能使人不死,那我为什么要身首异处了呢?可见那‘不死丹药’是假的。如果这药确实是那‘不死丹药’,陛下应该杀不死我啊,自然也不用杀我了。如果杀得死我,就证明了献药之人是在蒙骗陛下。况且我在吃药之前已问过陛下药是否可以吃,陛下已经准许,所以臣才能吃此药。倘若未经陛下允许,臣怎么敢吃呢?若陛下今天杀了我,只会向天下证明陛下被人蒙骗了,恐怕有损于陛下的圣明,而且百姓又怎么敢相信您的话呢?”

武帝一听,转怒为喜,立刻赦免了东方朔。

在这里,东方朔就运用了逻辑手段。他先是吃了药,以此为前提,然后在回复武帝时,从不死之药出发,逐步演绎推理。第一条逻辑关系:不死之药——吃了可以不死——东方朔吃了不死之药——所以东方朔可以不死,这时武帝如果杀了东方朔——不死之药是假的;如果不死之药是真的,那么武帝杀不死东方朔,杀他也没有用。

逻辑方法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地考虑问题,力求在和领导的谈话过程中条理清楚、思维严密、逻辑严谨,没有漏洞让其捕捉,这样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据冯梦龙的《智囊》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国子监直讲石介作《庆历圣德诗》,褒贬十分严厉,尤其是对枢密使夏竦批评斥责非常苛刻。

不久,石介受朋友株连而遭祸,被判罪,罢官回乡,不久就死去了。当时恰好山东举子孔直温谋反。有人说孔直温曾拜石介为师,于是夏竦就宣扬说石介其实并没有死,往北逃到契丹那里去了。

宋仁宗于是下诏将石介的儿子拘置在江淮,由地方官加以管制,不得自由行动,又派中使和京东转运使打开石介的棺材检验虚实。

当时吕夷简正任京东转运使,就对中使说:“如果棺材是空的,石介真是逃到契丹去了,那就将他的子孙全部杀掉不算残酷。万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无缘无故打开人家的坟墓,是不能以此示范后人的。”

中使说:“那又如何回复朝廷的圣旨呢?”

吕夷简说:“石介死了,必然有负责验尸装棺之人,加之内亲外戚,以及参加葬礼的学生,不止数百人;至于抬灵柩埋棺材,必然雇佣葬仪社的人。现在发公文命令他们全都来受审,假如没有不同的说法,就命令他们都立下军令状,官府出具保证书加以证明,也就足以回复圣旨了。”

中使便按他说的去办了。

宋仁宗看到奏报,也醒悟是夏竦在诬告,旋即下旨把石介的妻子和儿子都释放了。

吕夷简的分析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因而成功地让宋仁宗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人们说话口才的历史与现实中,严谨的逻辑语言是有巨大威力的。众所周知的伟大思想家孟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孟子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利用自己强大的逻辑语言,很好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儒家学说在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居于正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和领导说话时,要想在言语交锋中百战百胜,就必须层次鲜明、条理清楚、思维严密、逻辑严谨,这样才可以稳扎稳打,和领导取得共识,顺利推进目标的实现。

运用因果,和领导把话说透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错综复杂且相互支配、互相渗透着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均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同样一件事,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往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在和领导说话时,我们要全面考虑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把话说透。

有人说,好口才的人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够运用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战胜对方,因此,会说话的下属,无论在什么样的领导面前,他总是可以“三难不倒”者自居。巧妙运用因果关系,进而和领导顺利沟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因果歧说术

所谓因果歧说术,就是抓住事物与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可辩性作为突出的辩点,来否定或悖论对方某一个观点的一种说话技巧。

因果歧说术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由同一种结果引申出相互对立的结论,将其运用到“借题发挥”中也能起到绝佳作用。

一天大清早,千户长挺着肚子、晃着脑袋来到智者家里。智者的狗看也没看他一眼,就溜进了窝。千户长自以为是地哈哈大笑,以为这下可以为难智者了。

千户长说:“瞧,智者,你家的狗多么怕我啊!我一来,它吠也不敢吠一声,就夹着尾巴躲到窝里去了!”

智者从容道:“不,阁下,我的狗不是害怕你看,而是讨厌你,所以才懒得去吠哩!”

上例中,为什么狗不吠一声就溜进窝?同是一种结果却引申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结论。千户长得出的结论是狗怕他,智者得出的结论却是狗讨厌他。两种结论互为因果悖论,但智者的话更有哲理,淡然力度更大,这就有力地讽刺了千户长的可恶、可憎,就连狗都懒得去“吠”他。

应该说,语言的灵活反应是因果歧说之根本。当下属碰到一些爱钻牛角尖的领导,如果缺乏这种语言反应能力,很可能就要吃亏。如果你掌握了因果歧说术,在和领导说话的关键时刻灵活反应,你就不至于因此窘迫了。

2.因果正反术

因果正反,是将两件以上的事物的性质、范围、作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地对比分析,从而取得胜利的方法。正反术,在一些场合是迅速摆脱和领导说话出现困境的好方法。

运用正反比较,可以比较同类事物,也可以比较异类事物;可以比较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也可比较不同对象的同一方面;可以是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现状的比较、历史的比较,也可兼而得之。但不管哪种比较,都应该特别注意比较事物的强烈反差,造成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齐威王二十四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一起在郊外打猎。

魏惠王带着几分夸耀的语气说:“你们齐国可有什么奇珍异宝吗?我们魏国虽不算大,尚且有十枚直径一寸的宝珠,这些宝珠晶莹滑润,玲珑剔透,到了夜间,亮光闪闪,光华四射,能够把前后十二辆车照得通亮,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贵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怎么连件像样的国宝都没有?遗憾!遗憾!”

齐威王微微一笑说:“我们所说的国宝与你们看重的国宝迥然不同。我有一个名叫檀子的大臣,现在镇守在南城,他恪尽职守,爱兵如子,夜不卸甲,使得强悍的楚国人不敢骚扰我国的南部边疆;我有一个名叫盼子的大臣,带兵在高唐驻防,他办事异常精细,防范特别严密,使得赵国人不敢在我国的河流里撒网捕鱼,为国家赢得了一大笔渔业收入;我有一个名叫黔夫的大臣,被派去治理徐州,他文武并用,恩威并施,使得燕国、赵国的老百姓自愿迁移过来的多达七千余家;我还有一个名叫种首的大臣,负责维护秩序,缉拿盗贼,他向各地发布告示,晓以利害,让老百姓群起监督,结果歹徒绝迹,盗贼自首,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局面。要讲国宝,以上四位出类拔萃的贤才,就是我们的国宝。他们的思想和业绩所反射的光辉,连千里之外的地方都照耀到了,哪里是那些仅仅可以照亮十二辆车子的宝珠所能比的?”

魏惠王一听,脸羞得通红。

齐威王将自己的“国宝”与魏惠王的国宝作了一番比较,对方只能照亮12辆车子,而他的却可以照耀到千里以外,使得天下太平。能将这两种具有极大反差的“国宝”放在一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下属在与领导说话时,不妨也借鉴这一做法。有时泛泛而谈,领导可能把握不了你的真实想法,这时,你不妨采取因果正反的方式,把话说透,让领导明白你话语中的真实含义。

把话说透,能让你把“处处受阻”变成“路路畅通”。只有把话说透,才能把话说到领导心里去,也就是与领导保持默契。一个和领导能保持默契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平生之所学,才能办好事,成大业。

层层剥笋,让领导不得不服

笋子在成为竹子之前,是有多层外皮包裹的,剥笋时总得一层层地剥开,才能剥到所需要的笋心。所谓层层剥笋,就是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紧扣主题,从一点切入,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浅到深,由轻到重,逐层展开,直至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达到引诱对方就范的说服方法。

在和领导说话时,恰当地运用层层剥笋术,可使我们的论证一步比一步深化,增强我们的语言力量,让领导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观点。

有一天,孟子觉得齐宣王没有当好国君,于是对齐宣王说:“假如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不知道孟子的用意,于是非常干脆地回答说:“和他绝交!”

孟子又问:“军队的将领不能带领好军队,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也觉得问题太简单,于是以更加坚定的口气回答:“撤掉他!”

孟子终于问道:“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这才明白了孟子的意思——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撤换国君。虽然齐宣王不愿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在孟子层层剥笋的巧妙言说之下,也只有忍受这种观点了。

复杂难说的事要由浅入深地论证说明,假如孟子一开始就提出第三个问题,齐王不愤怒是不可能。我们在劝说领导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层层说理,把道理讲透,把话说到领导心里。

在运用层层剥笋法进行说服的时候,需要在说服前,把论证方案设计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如此一来,领导才有可能在我们的说服逐层展开的过程中“束手就擒”。

战国时,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大夫庄辛直言进谏,楚襄王非但不听,还训斥庄辛是“老糊涂”。庄辛只好离开,到了赵国。不久,秦国占领了楚国的大片国土。楚襄王有所醒悟,于是把庄辛找回来商量对策。

庄辛是这样说的:“蜻蜓捕食虫子,自以为很安全,却不知道小孩子用粘胶捕捉它,一不留神就会成为蚂蚁的食物。黄雀俯啄白米,仰栖高枝,自以为无患,谁知公子王孙将要把它射下,调成佳肴。天鹅直上云霄,自以为无患,谁知射手要把它射下来,把它做成食物。蔡灵侯南游高丘,北登巫山,饮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鱼,左手抱了年轻的美女,右臂挽着宠幸的姬妾,不以国政为事,哪知道子发受了楚王之命要把他杀掉。大王您左边有个州侯,右边有个夏侯,御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食封地俸禄之米粟,用四方贡献的金银,同他们驰骋射猎于云梦之间,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您不知穰侯正接受了秦王的命令,他们的军队要占领我们的国家,把大王驱赶到国外去呢!”

一席话,听得楚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知道到了非纳谏不可的境地。

在这里,庄辛变直言进谏为层层剥笋,连设四喻,从小到大,由物及人,层层递进,步步进逼,天衣无缝,使楚襄王心服口服。下属想要对领导进行劝说时,不妨也借鉴庄辛的做法,运用层层剥笋的思维,让领导不得不服。

同时,在跟领导说话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定下个步骤和计划,说话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头头是道,从而达到成功说服领导的目的。

顺水推舟,把难说的话说好

顺水推舟这个成语本意是顺着水推船,阻力便小了很多,船行得也就顺畅了。引申到交际中,是看情势行事,就是借助别人先造成的“势”,然后就此一“推”,便顺顺当当地将问题解决了。

在和领导交往时,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宜直说但又不得不说的情况,这时,采用顺水推舟的说话技巧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交谈中,顺应对方的话茬,自然而然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目标发展,最后使对方心悦诚服。

武则天当政时,天下禁屠。御史娄师德出视陕州,一次吃饭时,厨人端上了肉。娄师德便问:“已经禁屠了,哪来的羊肉?”厨人回道:“豺咬杀羊。”

看来娄大人口福不浅,知道他大驾光临,便有狼咬死羊,足见厨师训练有素,其主人教导有方。禁也没有破,肉也有得吃,这“水”是够“顺”的了。不消说,只需轻轻一推,自然会“轻舟已过万重山”。无怪娄师德夸奖“豺大解事”,其实是地方官解事呀。

娄师德这样说,可见其实他也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说破罢了。事实就是这样,在和领导说话时,我们也可以像那位厨师那样,运用顺水推舟的说话方式,可以让我们把难说的话说好,保全领导的面子,让领导的地位和权威都能得以实现,这样一来,领导才不会因为你说错了话而怪罪于你。

运用顺水推舟,能达到许多目的,既可以婉言批评,又可以消除尴尬。

人们一般都爱面子,爱听赞扬的话,不妨为对方想想,不要只管自己说得痛快,尽管你是善意的,也会伤害对方,有可能造成对方的误解和怨恨。如果能顺水推舟,婉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和领导之间,那些难说的话、不得不说的话,不妨采用一下顺水推舟的说话技巧。要想使用这一策略至少保证下面两个前提:

首先要认清领导的心态,弄清领导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把握住机会,顺水推舟。

然后要因势利导。在和领导谈话的时候,要注意因势利导,克服对方的抵触心理,使对方软化自己的立场,一步一步引导对方进入自己的语言环境,为自己的顺水推舟做好准备。

逆向思维,柳暗花明

人们的思维活动存在正向和逆向两种方式。正向思维是沿着人们习惯性的、由因到果的思路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思维方式比较有效,能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但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这种常规思维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束缚人们的思路,影响人们的创造性。这时,如果善于转换视角,从逆向去探求,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往往会引起新的思索,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

在和领导说话时,我们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出奇”达到“制胜”。事实上,古往今来在领导面前能说会道者,都非常善于运用逆向思维。

秦朝有个很有名的幽默人物优旃。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园,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大臣们谁也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这时优旃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来了,下令麋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足够了。”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并收回了成命。

优旃利用“赞扬”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同时也保全了自身性命。表面上是赞同皇上的主意,言外之意则说如果按此以往,国力必将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可见,逆向思维在特殊的场合或特殊的人物面前若运用得好,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连残虐无比的秦始皇,也被优旃的反语批评说服了。

无独有偶,古代君王都好玩乐,而他们身边总是有那些懂得以“赞”促“改”的贤臣才子对其加以劝谏。

景公爱喝酒,曾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

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便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尝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了,这可怎么办才好?”

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对领导吃喝玩乐这样的行为,倘若直言劝谏,告诉他那是大错特错的,有多少的坏处,恐怕他是很难听进去的,反而会大发雷霆。把话的角度调转180度,效果也会相应调整180度。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对于一些有自知之明的领导来说,根本用不着太严厉的批评,采用这种逆向性的正话反说的批评方式最好不过了。

逆向思维蕴涵着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个性,这种思维,倡导从事物发展的反面、反向去认识事物,从而抛弃常识思维单一的、浅薄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当我们在和领导说话时,不妨“倒过来想一想”,同样的话,有没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方法总是有的,只要努力去找,就有可能把坏事变好事,又能发现许多创造的良机。

趣味思维,和领导有效沟通中的思考法

“趣味思维”是一种“错位思维”,不按照普通人的思路想,而是“岔”到有趣的一面去。例如,演说家罗伯特是个光头,有人揶揄他总是出门忘了戴上帽子,他说:“你们不知道光头的好处,我可是天下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罗伯特并不为自己的“秃顶”苦恼,反而“美化”光头,他这是用“趣味思维方式”捕捉自己身上的“喜剧因素”。他的思维“错位”使他想到的同别人就是不一样。

通常情况下,领导都比较威严,下属和领导说话时,也不由自主地紧张和严肃起来。如果我们拥有趣味思维,以有趣并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不仅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使领导看到你的洒脱和轻松,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一次开办公会议的时候,按照惯例大家都要把手机调成震动模式。小刘拿出自己新买的手机,熟练地按了几个键后,便放到了口袋里。可是,领导正在讲话的时候,小刘的手机却铃声大作。顿时,领导的讲话也停止了,整个会议室的目光都转向了小刘和他的新手机。小刘面露尴尬之色,有些不知所措。但马上他又嬉笑着说:“十分抱歉,这手机是我刚买的山寨机,初次使用,所以水平也是山寨级别的。”他的自嘲为自己解了围,同事们乐得呵呵一笑,会场又重新恢复了正常,领导也没有和他计较,继续讲话。

在工作场合中,趣味思维是一副不可多得的治疗尴尬的灵丹妙药。遇到尴尬时,不妨像小刘这样,拿自己来开涮。除非你指桑骂槐,否则一般都不会讨人嫌。

趣味思维体现了一种良好的修养,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在和领导沟通时,我们确实需要趣味思维来表达人情味,给领导提供某种关怀、情感和温暖。

有位大法官,他寓所隔壁有个音乐迷,常常把电唱机的音量放大到使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这位法官常常无法休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便拿着一把斧头,来到邻居门口。他说:“我来修修你的电唱机。”

音乐迷吓了一跳,急忙表示抱歉。

法官说:“该抱歉的是我,你可别到法庭去告我,瞧我把凶器都带来了。”说完两人像朋友一样笑开了。

这位法官并不是想把邻居的电唱机砸坏。他只是运用了一下趣味思考法,恰当地表达了对邻居的不满——请注意:是对音响而不是对人——他的行为似乎是对音乐迷说:“我们是朋友,我希望和你好好相处,至于唱机是唱机,可以修理一下。”当然,所谓“修理”只是把唱机的声音开低些罢了。我们在和领导说话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严肃的话题轻松地说出来,体现出你的修养和内涵。

在和领导说话时,认真严谨的态度是必要的,但有时候太过严谨常显得无趣,如果运用“趣味思考法”,给领导的感觉可能就不大相同。

如何拥有趣味思维呢?这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素材,这些素材无意识地进入我们记忆仓库的也很多,我们如果做个“有心人”,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材料丰富起来。例如谚语、格言、趣闻、笑话等,我们可以提取、改装并加工利用,这样我们在和领导说话时就会增加许多趣味性的“调料”了。

发散思维,和领导说话举一反三,自由想象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它追求思维的广阔性,大跨度地进行联想。人们的发散思维对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是必需的,许多成功的说话者都是借助于发散思维获得机遇的。可以说,发散思维是创造的发源地。拥有发散思维,可以使你在和领导说话的时候,不做毫无个性的跟随者,而是展现出自己的创意。

两个学生在读法典与玩游戏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他们找教授评理。

第一个学生说:“教授,读法典时能玩游戏吗?”

教授严肃地回答:“当然不能!”

第二个学生马上问:“那玩游戏时读法典行吗?”

教授答道:“当然可以!”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提问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思维角度的差别。第一个学生的提问方式会让人认为是在亵渎法典,而第二个学生的提问方式则使人认为学习刻苦。

在和领导说话时,下属的思维视角,反映出这个人的思维深度。角度决定深度,深度决定了说话的高度。因此,一个人怎么看待事物,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路,不断地变换思维视角,才能多样化地认识事物,才能促使自身思维的发散,才能在和领导说话的时候创意非凡,吸引领导的注意。

如何在和领导说话时拥有发散思维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3点来实现:

(1)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当进行创新的发散思维的时候,特别是在设想阶段的时候,应该尽最大可能打破脑中原有的约束,让大脑沉浸在一片空白的空间中,尽情地联想。

因此,要想培养发散的思维,不妨让自己在思考问题时不拘泥于形式,多开动脑筋,让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在多数人不愿接受以及不愿考虑的事情上,不去循规蹈矩,敢于质疑一切老生常谈的问题。勇于突破限制,在完成任何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善于重组规则。

(3)培养急骤性的想象能力,即在集思广益中迸发创造性观点。万事都要乐于去问一个为什么,乐于去敏锐地观察,以时刻培养联想出新方法。

下属可通过以上几点的修炼,让自己拥有发散思维的能力,和领导说话时举一反三,发挥自由想象,这样既让领导看到你的语言能力,也能让你更加顺畅地向领导表达你的真实想法,达到和领导成功沟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