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心,包容自己的不完美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即生命原来就不圆满,只有懂得接受这一点我们才会更懂得珍惜。生活是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笔,每个人也都有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有烦恼的生活才最真实,同样,认真对待纷扰的人生才最舒坦。正是因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最完美的物体也会有瑕疵,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点,因此做人要虚心,不要自满,正所谓“学无止境”,只有谦虚才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处理好人生三件事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然而,愉悦也是一世,痛苦也是一生,何必为了现实中的种种,而影响安然自在的心境呢?世事没有一帆风顺,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表面看来没什么区别,其实质却大相径庭。
生活已经摊开在你面前,是屈服地背道而行,还是坦然地积极行事,生活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有人说,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开不开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决定;别人有了难题,他人故意刁难,对你的好心施以恶言,别人主导的事与自己无干;天气如何,狂风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于烦恼,也是于事无补。人活得“屈服”,离道越来越远,只是因为,人总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的事。所以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幸福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遵守这“人生幸福三诀”,生活就不会太累。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个人有过错,就终日沉陷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他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大器量。“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让别人的做法决定自己的原则,为别人的错误埋单实在不是做人的“上算”。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笔,每个人也都有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有烦恼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同样,认真对待纷扰的生活才是最舒坦的。
咏茄(宋·郑清之)
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
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元来总一般。
缺憾的必然性要求我们学会放弃
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许多缺陷的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其为“人世间”。因此苏东坡词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我们老了,总是隔一阵子就去看医生,来修补我们残破的身躯,我们又何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瑕、没有缺点呢?
生命原来就是不圆满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不会去苛求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去苛求他人。只有一个懂得接受的人才会更懂得去珍惜。清人李密庵主张所谓“半”的人生哲学,日本有一派禅宗书道在挥毫泼墨时总留下几处败笔,都是意在暗示世间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完美。更有日本东照宫的设计者因为自觉太完美,恐怕会遭天谴,故意把其中一支梁柱的雕花颠倒。
缺憾的必然性要求我们学会放弃。为了不能放弃的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放弃那些生命之外可以放弃的东西。
一个人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自己的双手,家境本来就穷困的他住进了当地寺庙开办的救济院。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这个失去双手的人听着院里的晨钟暮鼓,听着和尚念的诵经觉得日子空虚而乏味,他不知道一个失去了双手的人还能做些什么。
有一天,寺里的住持对他说:“为什么不去外面看看?世上受苦的人很多,也许你可以帮助他们。”他对住持的话很不解,因为他自己本是个失去双手的无用之人,怎么去帮助别人呢?但在寺院救济会的劝导与帮助下,他还是走出了寺门,参加了寺院举办的社区巡济活动。从此以后,他的想法有了转变。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出门贩卖小的日用品。由于没有了双手,他背了一个小的背袋,里面放着钱。剪刀、指甲刀、掏耳勺等商品则用绳子挂在脖子上。买东西的顾客想要买哪样商品都是自己取,然后自己给钱找钱。他把卖小商品得到的钱全部用来帮助救济困难的人,一次可能不多,但是累积起来,全年也有数万元。
又一天,住持碰到他,问他最近的想法。他回答:“这个社会给我的很多了,失去了双手,我还有身体,还有性命。我要回馈社会,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甚至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
没有了双手,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缺憾和打击。但是,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乐章,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世界的真相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其实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腻烦,心生厌倦而不值得珍惜了。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其实,完美总包含某种不安及少许使我们振奋的缺憾。没有缺憾,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最辉煌的生命之旅,也有阴影陪衬。我们的生活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的生活体验——从缺憾中领略完美。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得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们只有在鲜花凋谢的缺憾里,才会更加珍视花朵盛开时的温馨美丽;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绪中,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拥抱真情;也只有在泥泞的生命路上,才能留下我们生命坎坷的足迹。
我们的念头转与不转,是外在世界所不能掌控的。所以,如果愿意,转个念头,我们也可以换来如意生活,并且去接受世间种种的不完美与不圆满。
其实为人一生,幸福难以圆满。有苦有乐的生活最为充实,有成有败的生命更加合理,有得有失的生活才最公平,有生有死的生命最是自然。
“喜欢月圆的明亮,就要接受它有黑暗与不圆满的时候;喜欢水果的甜美,也要容许它通过苦涩成长的过程”,人生在世总是“一半一半”,包容不完美,才是真正完整的幸福。
“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曾在《适意》中这样表达过自己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之情。自古以来,失意的文人墨客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希望能在游玩嬉戏的清逸洒脱中陶冶性情,驱除烦恼。闲来寄情山水,春鸟林间,秋蝉叶底,淙淙流水过竹林;四山如屏,烟霞无重数,荒径飞花桥自横。这般景象,可谓完美。
很多人都执著于追求完美,凡事要求完美固然很好,以示精益求精,更上层楼,但有的人因小小的缺陷而全盘否定生命的意义,有的人因为小小的遗憾而将手中的幸福全部放弃,这样追求完美,有时反而因噎废食,流于吹毛求疵,不管于自己还是于他人,都是一种不必要的辛苦。真正幸福的,本来就有缺陷,在追求完美的同时,要能够认清世事实相。这实相,就如一只飘摇的生命之舟,无所牵系,却有各种承载。
在死亡的追赶下,生命之舟一路向前。显然它不肯为死亡停驻,不知是装作没有听见死亡的呼喊,还是不愿听见死亡的声音,但无论如何,死亡依然紧紧地跟在它的后面,寸步不离。这只飘摇的生命之舟,满载着痛苦与欢乐、爱与恨、善与恶、得与失、成与失、聪明与愚钝,在得意与失意间破浪前行。
凭山临海不系舟,山水系不住生命之舟,个人的心愿意志也系不住,它有着自我的轨迹,我们只能将其圆满,却不能彻底改变。若想在这茫茫旅途中获得真实的幸福,唯有认清并接受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缺陷。
题僧壁(唐·李商隐)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有贤愚区分,才有生活百态
世间万物,各有其貌,才显得缤纷多样,异彩纷呈。人亦是如此。
芸芸众生都虔心站在佛座下,都是平等的,但是五个手指尚有短长,又怎能期待所有人都有同一张面孔,同样的心情?每个人都不相同,外表上有高低胖瘦的不同,才有赏心悦目的人间风景;智力上有贤愚巧拙的区分,才有趣味横生的社会百态。若太过趋同,则容易陷入误区,又怎么达到身心的洒脱?
一颗小草,没有参天大树的伟岸身躯,却依然是无限辽阔的草原中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
一条小河,奔流的前方只有断崖残壁,然而一泻千里,却成就了瀑布的气势磅礴。
一扇贝壳,柔软的身体却不得不承受不安分的沙砾的摩擦,然而终有一日,会有闪烁迷人的珍珠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世间众生,若一味地因自己的短处而放大痛苦,自然会与平凡生活的快乐和成功擦肩而过。万物都只是一种表象,若能正确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优缺点,必能屏蔽掉外境的干扰,得到心灵的安定和平静。
慈济会的创始人证严法师以其慈善称著于世。有一天,她前往屏东正好赶上发放日。路上,一辆被改装过的三轮车从远处缓缓而来。等走到近处,发现车上坐着三个老人。开车的老人手握着方向盘,可是他的眼睛是瞎的;身旁的老人虽然有一双正常的眼睛,但是手脚却是畸形的,所以他指挥着开车的老人。在车上的后座还有一个既看不见也听不到的老人。
车子停下的时候,后座的老人大声问道:“为什么停下来呢?”旁边的老人告诉他:“因为到了。”
证严法师走上前去,问前座的两位老人:“为什么还要搭上一个人呢?”
他们告诉证严法师:“我们一个有眼睛,一个有手,合起来,就是一个健康的人了,而他呢,又聋又瞎,如果我们不管他,让他自己来,万一出事怎么办?”
两个残障的人,合二为一就成了一个健健康康的人,不仅如此,还帮助了另外一个残障的人。三个残缺,拼在一块竟然成了一幅让人看起来如此完美无缺的画面。心眼明亮,身心得以轻安。残缺中的完美让人看起来更加感动。
我们知道,琴的音调有高低之分,而这是依靠琴弦的长短、粗细来实现的,有短有长,有高有低才能弹奏出美妙音符。事物也各有长短,书生儒冠可以在朝侍奉君主,却不能跃马驰骋,纵横疆场;赤兔乌骓,能日行千里,但若将其放到屋里捕鼠,它们甚至比不上一只小野猫;紫电青霜是天下闻名的锋利宝剑,若借给木匠用来做工活,可能还不如一把普通的斧头。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代诗人卢梅坡借梅雪之争,告诫众生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是自然之理,不必过于执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才得洒脱。
咏声(唐·韦应物)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心结所在
佛教是个以心为本的宗教,在佛教的修持里常常都标榜着“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为了杜绝心外求法,人就要摒弃俗世观念,时刻牢记众生平等,这样就不会盲目地比较,或者自卑,或者自负,而是能够守住一颗自然本真的心,专心于佛道。
有一个精通卜算的禅师,经常为大家排忧解难,深受人们尊重。
一天,闲来无事,他为自己算了一卦。卦象十分不乐观,是说,在后天的凌晨,当启明星消逝时,自己在人世间的阳寿也就尽了。
禅师对此既惊讶,又哀伤。虽然修禅之人要对生死看得淡,但是自己的身体一直都很好,没有任何的兆头,所以难免带着丁点的情绪。
平复心情之后,禅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弟子。很快,附近的人们都知道了,大家都觉得很惋惜。在人们心中,禅师不仅卦算得准,而且乐于助人,于是人们纷纷来到寺院,想要为他送行。
禅师交代完自己的后事后,开始静静地等待启明星的离去,死期的到来。
这一天,东方的天空被朝霞一点一点地染红。禅师站在窗前,看着楼下为自己祈祷的人们,心情有些沉重。他不知道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告别这人世间?又不知道,万一当启明星消失后,自己气数尚存,该如何是好?楼下那么多敬重自己的人,一旦卦象出错,多年来的名声就付诸东流了。
启明星开始慢慢地暗淡了,一点一点地变弱,最后消失了。雀跃的欢呼声从人群中涌起,大家都为禅师逃过一劫而高兴不已。但是,当所以人都沉浸在庆幸的喜悦当中时,禅师却从楼上一跃而下。
我们都说,那些为别人算卦的人不会为自己算,为别人医病的人不懂得为自己医。这个禅师正是这样。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人也是不完美的。佛也有不准确,犯错的时候,更何况一个人呢?犯错没有关系,缺陷也不成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自己明明错了,却不敢承认,不去改正,以此来用更为严重的错误来圈困自己,折磨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造的道理,但很多人常常被外境所困,以至于令自己的心常常困在围城中。只有明心见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症结所在,剪掉心中的死结,走出生活的围城,达到心神的通畅。
别山僧(唐·李白)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瞑猿啼。
一切功德从清净心中来
佛经中说:“清净心植众德本。”一切功德从清净心中来。要想往生西方,心一定要清净。心清净的一个含义就是“不可测、无障碍”。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著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如果人对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并由此生出了懊恼心、欢喜心,那么这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从前,在舍卫国里住着一个老人,他和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了小沙弥,两人成为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一起出去化缘,师徒俩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们想到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师父年纪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来搀着师父走。
天色越来越黑,当他们来到一片树林中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只能听见师徒俩行走的脚步声和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从远方传来的各种野兽凄厉的叫声。
小沙弥知道树林中常有野兽出没,为了保护师父,就紧紧抱住师父的肩膀,连扶带推地快步向树林边缘走去。
师父年老力衰,又东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动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头刚好磕在硬石头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弥看到师父倒在地上,赶忙把他拉起来,可是见他没什么反应,才发觉师父已经死了,不禁大吃一惊,痛哭失声!
天亮以后,小沙弥独自一人回到寺庙。
寺里的比丘们知道事情的经过后,纷纷谴责小沙弥:
“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竟然把自己的父亲推去撞石头,真是个不孝子!”
小沙弥有口难辩,心中觉得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诉苦。
佛陀让小沙弥坐下,说道:“你要说的话我全都知道了,你师父的死不是你的错。”
话虽如此,但小沙弥还是眉头紧皱,无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着继续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父亲生了重病,儿子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每天他服侍父亲吃过药后,就扶父亲上床躺下,让父亲睡个好觉。可是他们住的是一间茅草屋,地上又潮湿,引来许多蚊蝇,整天嗡嗡地飞来飞去,打扰父亲睡眠。儿子见父亲在床上睡不着,马上找来苍蝇拍到处追打蚊蝇,却怎么也打不完。
“儿子又急又气,转身抄起一根大棍子挥舞着,对着空中的蚊蝇拼命追打。恰巧有一只蚊蝇落在父亲的鼻子上,儿子一时没看清楚,慌忙一杖打去,父亲就这样被棍子重重打了一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会儿说:“孝顺的儿子在无意中伤人性命,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不能因此指责儿子是杀人犯,否则可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弥听得很认真,似乎有所感悟,就进一步问:“你使劲推你的师父,是怕师父遭到野兽的袭击,想赶快离开树林,并不是心存恶念,故意要伤害他的性命,是吗?”小沙弥点头称是。
佛陀说:“我讲的故事和你所经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弥听了佛陀的话,心中获得了安慰,从此更加勤奋修行了。
世间最可怕的不是错事,而是错心,事情错了,可以改正,心错了,就会继续做错事。只要自己的心没有出错,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反省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对于自己的某个无心的错误过于自责,就是一种执著心的体现,这种自责也容易给人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犯错误总难免,与其在自责的泥潭里面痛苦,不如做点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来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
悟禅三首寄胡果(之二)(唐·元稹)
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
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
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存有缺憾,生命才能有张力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最完美的物体也会有瑕疵,但它的功能丝毫不受影响;能量饱满的物体却似玄空一般,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点,但他的缺点并不影响他的成就。做人要虚心,不要自满,学得再多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说“学无止境”,而谦虚可以让人学到更多的东西,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使得“其用不穷”!
“上善若水。”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伺机而动。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才没有烦恼缠身。
印度历史上的阿育王朝是一个全盛的黄金时代。阿育王崇信佛教,每当看到出家人,他都会对其进行至诚的礼拜。
有一次,阿育王与大臣们出巡,在中途遇见一个小沙弥。正想对其进行礼拜时,阿育王转念一想:不行,今天有众多大臣相随,如果当着大家的面对一个小沙弥行礼,是不是有损帝王的尊严。
于是,阿育王将小沙弥请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偷偷地向他礼拜。礼毕后,阿育王叮咛小沙弥:“今天行礼之事,我们知道就好了,你不要向别人说起啊!”
小沙弥听后,从路边捡起一个小瓶子放在跟前,并通过神力将自己变小,钻进瓶子里去。过一会儿,小沙弥又变了回来。
阿育王瞪大眼睛看着小沙弥。小沙弥拉着阿育王的手说:“今天小沙弥变身从这个小瓶子里进进出出的事,请大王也不要向别人说起啊!”
阿育王豁然顿悟。
是啊,就算是个小沙弥,也有自己神通广大之处,是不容轻视的。
从这以后,阿育王对于出家人,更加不敢怠慢。
每个人都有其专门的领域,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但有些人往往因为自己的自尊心,不愿意放下身段请教他人,对一些年纪比我们小,或学习时间比我们短的人采取轻视的态度,甚至不承认自己的缺点,狂妄自大。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一个人也学着像水一样往下流的话,那么他就永远处在最下面,这是大智慧。你处在最下面,那么其他人的水就往你那里流。可见,像水一样才是最聪明的,它可以随着季节、事物而变,冬天就结成冰,春天就到处流淌;放到圆的容器里就是圆的,放到方的容器里就是方的;遇见障碍物,能翻就翻过去,不能就绕过去。试想一下,如果心中常有水的意向,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
只有存有缺憾,生命才能拥有张力,才会有活力,正是缺失的部分作用,才使我们保持生命的弹性和弹力。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二)(宋·王安石)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