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走出理财误区,规避理财盲点

理财观念误区一:我没财可理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收入不高的人一谈起理财,就觉得这是一种奢侈品,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收入微薄,无“财”可理。殊不知,理财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事,只要善于打理,即使是收入一般亦有可能“聚沙成塔”,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

在某城,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虽然收入不多,但足够维持日常生活。

突然有一天,丈夫跟妻子说:“我下岗了,家里的钱可能维持不了多久,看来咱们得借钱度日了。”

妻子听到颇显惊讶,但过了一会儿笑了笑说:“哦,没关系,别担心,我们还有钱应该可以应付你找到工作前的花销。”

丈夫很奇怪:“咦,哪儿来的钱?”

妻子说:“我就知道你不懂存钱,所以每次都在你给我的钱里面扣出一点儿作为储备。虽然我们的收入不多,但是扣出这些钱对我们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日积月累,几年来,我已经积蓄了不少了,至少可以顶一年的收入了。”

丈夫羞赧地笑笑说:“呵呵,还是你想得周到,我怎么就没想到?”

不需强调,你可能就是故事里的“丈夫”,因为收入不高而不去理财,并总在嘴边叨念着“我没财可理”这样的话。尤其是刚上班的工薪族,总是抱怨自己的钱每个月只能剩下一点点,没有必要理财。显然,这样的观点是一种误区。

只要理财,再少的钱都可能给你带来一份收益,而不理财则再多的钱也会有花光的时候。

再者,理财中还有一种奇特的效应,叫做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将马太效应运用到理财中,是说只要你肯理财,时间久了,也就积累了更多的财富,有更多的机会收获成功。

我们先看个案例:

光成和青楠是同一个公司的职工,他们每月的收入都是2000元,光成刚开始每个月从工资中扣除400元存在银行做储蓄,经过3年,积累了近15000元。然后,他将其中的5000元分别存在银行和买了意外保险,再将剩下的1万元投资了股市。起初,股票上的投资有赔有赚,但经过2年多的时间,1万元变成了4万多元,再加上后面两年再投入的资本所挣得的赢利以及留存在银行里的储蓄,他的个人资产差不多达到了七八万。

而青楠则把钱全都存在了银行,五年下来扣除利息税,再加上通货膨胀,他的钱居然呈现了负增长。也就是说如果他和光成一样,每月存400元,那5年后,他的存款也不过是25000元。

5年的时间,就让两个人相差将近5万元!一年就是1万,那么40年后呢?就是更大的数字了。而且,光成因为积蓄的增多,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财富进行投资,也就是能挣更多的钱。青楠则可能因为通货膨胀,积蓄变得更少。

案例正应了马太效应里的那句话,让贫者更贫,让富者更富。即便是再小的钱财,只要你认真累积,精心管理,也会有令人惊讶的效果,并让你有机会、有能力更加富有。

【理财圣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要走入“我没财可理”的误区,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无财可理。因为,理财与不理财,根本不在于财的多少,而在于合理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讲,财越少,才越应该理,因为对于个人也好,家庭也好,越是手头不富裕,才越应该仔细规划自己的财务。

理财观念误区二:会理财不如会挣钱

财富的积累需要努力挣钱,但如果一味挣钱,不想着拿所挣的钱去投资,那么钱就成了死钱。这样,你或许不会为没钱生活而忧虑,但你永远也不能成为富翁。

现实中,很多人都拿着固定的薪水,每个月发了工资,便心里美滋滋地买这买那。这时,偶尔有人劝他们好好理财,让钱生钱,通常都会得到他们的白眼:“我挣那么多,还需要理财吗?会理财不如会挣钱。”直到有一天,因生病或因买房急需用钱时,他们才惊觉:“我赚的钱都跑哪里去了!”这时,他们才惊慌起来,但为时已晚。

其实,“会理财不如会挣钱”是我们关于财富积累的一个大误区,我们一定走出这个误区。因为对我们来说,赚钱固然重要,但是科学地理财更是不可或缺的。只会赚钱不会理财,到头来不会剩下什么钱。

现实中,拥有“会理财不如会挣钱”这种想法的人有很多,尤其很多70后、80后都会这样想:我收入高,不会理财也无所谓。

当然,如果你有足够高的收入,而且你的花销不是很大的话,那么你确实不用担心没钱买房、结婚、买车,也不用担心意外风险的出现,因为你有足够的钱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仅仅这样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财了吗?要知道理财能力跟挣钱能力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着高收入的人应该有更好的理财方法来打理自己的财产,为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或者说为了下一个“挑战目标”而积蓄力量。

比如说,你在工作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那么,你仍然需要理财,你也会感觉到理财对你的重要性,因为你想要进行创业、投资,这些经济行为意味着你面临的经济风险又加大了,你必须通过合理的理财手段增强自己的风险抵御能力。在达成目的的同时,又保证自己的经济安全。

许多人知道了钱的重要性,都想一夜之间成为富翁。可从现在的穷人怎样才能变身为富人呢?这里有六步,耐心一步步走下去,你会发现自己也成了富人。

第一步,从重视小钱开始。很多人都认为理财得有一大笔钱才能开始,总存在“手头上的钱暂不宽裕”的心理。他们认为理财一次性至少也得是万儿八千的,否则就没什么意义。但是富翁的钱也是从一元钱攒起来的,财务自由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

第二步,积少成多也能成大富翁。你现在节约下来的每一元钱,都是筑造财富大楼的一块基石。攒钱如此,花钱也如此,花20元钱和40元钱也许一次比起来没有什么区别,时间长了,所产生的贫富差异就会很悬殊。

第三步,不能只活在现在。有一些人说不愿意投资股票,因为他们不想等10年才成为富翁,他们想享受眼前的生活。事实是,10年后你是否能保证比现在过得好呢?你将来的生活条件是由你过去所做的投资决定的,所以,不妨在此刻为你的将来做好准备!

第四步,让我们来买公司本身。有些人总是在问为什么存不下钱,他们总是觉得钱是花出去了,但从来没见任何回报。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大家不要再买公司所销售的产品,而是买公司本身。美国对有钱人(年收入225万或持有300万资产)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富人会把他们全部收入的30%拿去投资。这并不一定可以致富,却是他们成为富人的原因。

第五步,贫富不在于存折的厚薄。如果你的工作只付给你每年18万的薪水,要想年薪百万,你就得找6份工作,但你的身体会因此垮掉。难道100万真的赚不到了吗?可是有很多每年赚100万的人,他们也只有一份和你相当的工作,却不断有钱入账。原来他们并不看工资多少,而是看怎么才能让里面的钱高效地运转起来。

第六步,不走父母的老路。如果你不想像父母一样辛苦操劳一生而依旧清贫的话,那就别过他们那样的生活,要从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把投资理财放在人生的重要位置。

【理财圣经】

你真的不需要理财吗?其实不是。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陷入了财富增长的一大误区。唯有走出这一误区,正视理财之于财富增长的价值,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有钱人”。

理财观念误区三:能花钱才能挣钱

现实中,许多人都抱着“能花钱才能挣钱”的观点,不计后果地进行各种消费,喝一杯上百元的饮料,吃一顿花去半个月工资的大餐,他们却说这是一种生活体验,人活着就应该多见识见识。见识各种类型的消费是没有错,但是一旦让这种消费养成习惯,你的生活也就没有保障了。

有一个年轻人用他的聪明才智挣了很多钱,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把挣来的钱大手大脚地花了个精光。突然有一天,他年轻的妻子得了重病,为了保住妻子的生命,他不得已请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为妻子做一个性命攸关的手术,但是,动手术需要一笔巨款。年轻人手头毫无积蓄,只好去借钱。妻子的命终于保住了,但是妻子随之而来的疗养和孩子们接二连三的生病,加上饱受焦虑的折磨,终于使他积劳成疾,赚的钱一年比一年少。最后,这个人职业受挫,全家穷困潦倒,没有钱渡过难关。

其实在妻子生病之前,他本可以节俭一点儿,那样就能轻而易举地存上一大笔钱,但他却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将钱随意挥霍掉了。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存在,人们很难预想到在生命的哪个阶段会碰上灾难、打击,人们不可能预见什么时候会生病或发生变故。为了应付这些倒霉的事情,适度的节俭和存储就显得尤为重要。“节俭不是吝啬,而是节约。”这句话道出了节俭的本质。当然,学会节俭也是保证持续不断消费的一门艺术。因此,我们应该对节俭拥有这种深刻的认识,并养成生活节俭的好习惯。

与那些深谋远虑,能够为了应付紧急情况和疾病或安享晚年而储蓄的人相比,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的生活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节俭的人总是在不断地储蓄,以便应付自己和亲人有可能遭遇的各种不测。他们为自己的家庭遮风挡雨,使自己的家人免受别人的欺侮和冷漠自私的对待。我们也应如此,当我们急需某一东西时,那些平时节俭下来的财富帮助了自己,那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

只要人活着,就要有开支来保证正常的生活,但是一些开支是可有可无的。打开你的衣柜,看一看是不是有很多衣服你买了就没有穿过几次;打开冰箱,是不是许多天前出于冲动在超市买的东西又忘了吃,变质了要扔掉……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你天天在花很多冤枉钱。花钱的时候觉得东西不错,或是享受不错,但过后真正用上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下次你在购物之前,先问问自己:

这件东西我是真的需要吗?

买了它我会用多久?

它在我这里真的能实现它的价值吗?

这样多问几个问题,你就会省下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谁说有钱人只用想办法挣钱,省钱是市井之人的事?会花钱,会省钱,都是一种理财的智慧。那些懂得投资理财的人一方面会不断地给自己的小金库注入活水,另一方面会在另一头防止进入小金库的水流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小金库存得住“水”。

【理财圣经】

节省一分钱,你就为自己增加了一分资本。想通过投资理财获得财富的朋友们一定要记住,节省一分钱,你就赚了一分钱。如果你对手中的财富不珍惜,到头来,你只会一无所有。

理财观念误区四:“投资”就是“投机”

现实中,很多投资人始终不明白这样一个问题:投资就是投机吗?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不过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投资人要把问题理清楚,把二者的概念和内涵弄明白。

投机和投资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利,都是通过交易的手段,因此,经常被人们混淆。但两者的交易原理和理念有着本质区别,必须遵循各自的规则,才可能实现交易目标,如果交易者对此没有明确认识,就容易造成资产的损失。

严格地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投资是指牺牲或放弃现在可用于消费的价值以获取未来更大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简单而言,某人的本金在未来能增值或获得收益的所有活动,都可叫投资。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投资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

假如你现有手上有5000元现金,你可以利用这5000元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旅游或者与朋友一起吃一顿大餐,但是你也可以将这5000元存入银行来获得利息;你也可以利用这5000元买入股票或基金,等待分红或涨升;也可以买一套纪念金币等待升值。

前面一种情况就是花掉金钱(价值),通过消费来获得享受。后面几种情况就是放弃现在的消费,以期获得更多金钱,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投资。

而投机呢?是通过二级市场的差价来获取收益的行为,其持有期限往往比较短,有时甚至可以短至一个交易日。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投机交易的核心是关注价格的相对变化,不考虑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关注价格与价值的相对关系,不考虑价格的相对变化。

很多时候人们所说的“投资”其实都是投机行为,比如说“投资黄金”,“投资房产”,“投资郁金香”……人们认为自己是投资者,其实对自己“投资”对象的价值从未去设法了解,只是根据其价格的变化进行交易。因此,从本质上是投机交易。优秀的投机交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入场、目标价格区间、获利出场、止损出场,必须要制订明确的交易计划并严格执行,才可能在投机市场取得长久的收益。投机交易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技巧的交易方式,交易者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稳定获利的水准。

面对投资和投机,不同的投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有些投资人启动资金很少,但又希望通过炒股而成为富人,那就只有投机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这里再做一个假设:

假设有资金5万,用投资的方法,而且抓到了一家罕见的10年涨10倍的股票,那么10年后的资金是50万,离富人的目标还相当遥远。同样是投入5万,投资人用投机的方法每年翻一倍,这样五年后就是160万。接着再进行投资,假设年收益率很低,只有30%,这样再过5年资金将近600万。两种方法的差异在10倍以上。当然,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在前几年中使资金快速增值,这是投资人必须攻克的一个难题,所以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看盘,其次是必须自己琢磨出一套研判主力动向的方法,再次还要结合一些短期的基本面因素进行决策。其中研判主力的动向难度比较大,但只要功夫到了,总是会有收获的。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要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大势对于投机并不重要,投机只看重个股,否则手里拿着5万元永远也圆不了富人的梦。有人可能会讥笑投机很累,但投资人都知道,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累出来的。累也许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但不累是肯定不能获得成功的。

如果投资人只是为了资金的保值、增值,或者手头资金非常多,那么可以远离投机。

【理财圣经】

投资和投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投资理财者在进行理财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将二者区分,灵活运用。

理财实践盲点一:投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

若想从理财中得到理想的收益,一个必备的知识是:不要让投资超出自己的“能力圈”。

股神巴菲特在任何压力下都始终坚持固守在“能力圈”范围内的基本原则。他曾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专注于我们所了解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有情况都不会驱使他作出在“能力圈”范围以外的投资决策。

巴菲特坚定地掌握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命运,相信能够实现他为这家公司所制定的目标,这是因为他已经确定了一个能力范围,他能够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他的资本管理。同样,巴菲特宁愿在重要的和可知的范畴之内作出他的资本分配决定。如果你会打棒球的话,这是一个击球区。在这个击球区里,巴菲特愿意挥动球杆,打击向他投来的球。这种比喻浓缩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巴菲特能够客观地评估提供给他的机会;在这个世界当中,巴菲特在作出决定时所考虑的变量是那样明显,以至于他几乎可以触摸到它们,而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是如此相信它们,以至于他能够基本上消除不肯定性。

可见,要想成功理财,最好的办法就是向股神巴菲特学习,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活动。为了管理好这种认识状态,巴菲特用以下标准来衡量他的能力范围:

1.他确定了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鉴别真理、真理之后的动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他保证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进行一次逆向思维,为此他会寻求证据证明他以前的结论有误。

3.他检查他所知道的事情,其办法是从他所作出决定的后果当中挑出反馈。

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资是对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等传统行业中百年老店的长期投资,这些“巨无霸”企业的不断增长使巴菲特成为世界著名富豪。与巴菲特不同的是,他的好朋友比尔·盖茨最成功的投资是对他创建的公司微软的长期投资。正是微软这个新兴软件产业的“超级霸主”使比尔·盖茨成为超级富豪。

那么巴菲特为什么不投资微软呢?同时比尔·盖茨为什么不投资可口可乐呢?答案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如果巴菲特投资高科技产业,而比尔·盖茨投资传统产业,这两个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圈外进行投资的人可能为全世界增加两个新的百万富翁,但绝不会是百亿富翁。

在交易的世界里,巴菲特坚持做那些他知道的和他能做的,他不会去试着做那些他不能做的,他知道他了解媒体、金融和消费品公司,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将资金集中投资在这些领域。巴菲特同意奥森·斯科特·卡德的至理名言:“大多数胜利者出自于迅速利用敌对方愚蠢的错误,而不是出自于你自己出色的计划。”

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资,只要不超出这个范围,投资人就拥有了一种能让他的表现超出市场总体表现的竞争优势。巴菲特所拥有的正是这种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就是衡量一笔投资是否有理想的平均利润期望值的能力。只要他关注的是其他任何类型的投资,他的“衡量工具”就会立刻失效,而只要无法衡量,他判断一笔投资是否可能赢利的能力就与普通投资人没什么两样了。

巴菲特并没有刻意去占领某个特定的市场领域,这只是由他的能力范围自然决定的,对自己懂什么又不懂什么,他心中如明镜般清楚。他已经证明,如果他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会轻松赢利。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外可能确实有一座更高的山,但他对这座山不感兴趣。他那种已经得到验证的投资风格符合他的个性。去做其他事情无异于穿上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件太大或太小的阿玛尼不如一件正合你身的廉价衣服。

让我们牢记股神的告诫吧:“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理财圣经】

做任何事情,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非常低。这一点在投资理财上也很适用。如果投资人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

理财实践盲点二:相信二手传播,眼中只有跟风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在投资理财方面也不例外,交易市场上的交易气氛,往往会或多或少的对投资人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到证券公司营业部现场从事交易的投资人,大概都有过被交易气氛所左右,最后身不由己地跟着气氛买进或者卖出的经历。

这种投资人的从众心理决定投资气氛,投资气氛又影响投资人行为的现象,被称为投资界中的“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往往使投资人作出违背其本来意愿的决定,如果不能理智地对待这种从众心理,则往往会导致投资失败,利益受到损失。

晓雯是一个刚踏入职场的白领。由于勤奋肯干,每个月的工资都能略有盈余,她打算把钱好好地打理一下。于是她咨询了几个同事,发现大家都在学习理财,而且给她提供了很多建议,比如让她把工资的三分之一存银行,三分之一买股票,再留三分之一买基金。这样钱也就分配得差不多了。可是,问题是要买什么股票?买什么基金?她是一点儿不懂,一头雾水。后来,她作了一个小调查,统计出公司同事都买了哪些股票、哪些基金,然后挑人数比较多的那种投了下去。她想,反正大家都买了,我跟着走,肯定没错。

后来在闲谈中,她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自己多年的好朋友——敏然。敏然思考了一下,认为这种投资方式并不适合晓雯,因为大家选择的股票和基金并不一定就是能挣钱的,晓雯没有经过仔细分析就盲目跟从,这样是很危险的。另外晓雯的身体从小就不是很好,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健康,可是仍然有些虚弱。公司并没有给她上三险,应该留些钱买人身意外险之类的。晓雯却认为,大家都这样理财投资,怕什么,再说现在身体不还好好的吗?

后来晓雯股票赔了,基金基本没什么收益,晓雯看大家都赔了,也没什么好难过的,就把事情放在脑后了。谁知道两年后,晓雯得了一场大病,医疗费用都得自己掏。银行里那点儿积蓄根本不够用,再回想当初,真是后悔不已。

晓雯不是没有理财的意识,也有理财的想法和实践,可是她错就错在想和大家保持一致,以大家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

现实中,有些投资人本来可以通过继续持股而获取利润,由于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最终坐失良机;有些投资人虽然明知股价已经被投机者炒到了不合理的高度,但由于从众心理,跟着人家买进,结果最后被套牢。

现在在股市上,投资人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逢牛市时,大家都谈论股票如何好赚,入市的人最多,成交量猛增,达到了“天量天价”。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由于股民的从众心理造成的。结果,达到天价的股票持续没多久,突然下跌,受害人就非常多。所以,股市上有“10人炒股7人亏,另有2人可打平,只有1人能赚钱”的说法。这是对那些总想紧跟大势的投资人的最好忠告。

总的来说,正确的理财计划是能够从自身情况出发,“量身定做”的理财方案。你应当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情况设计方案。再说,投资股票基金,本就需要学习一些金融知识自己去实践才能成功,跟着别人走,十有八九都是错的。因为,投资证券市场,真正富了的是少数那些坚持自己的想法、有眼光的人。

【理财圣经】

在选择理财品种上,适不适合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结合经济的走势,也结合自己的收入特点、时间、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才容易理财成功。不能看到别人在某方面赚钱了,不加分析,盲目跟风。

理财实践盲点三:太在意理财产品价格的波动

现实中,很多投资人存在一种理财盲点:即太在意理财产品价格的波动。其实,投资品价格(如基金价格)的波动并不能影响公司的前景,你需要关注的是公司的业绩,而非一时的价格波动情况。作为一个杰出的投资人,要想追求高于市场平均值的回报,就必须做到这一点。就像在一场汽车拉力赛中,你必须忍受颠簸,克服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到达终点。

以股票为例,那些对市场过于敏感的投资人是不明智的,他们每每看到投资品的价格下跌,便如临大敌地想卖出他们手上的投资品。这样的投资人正如巴菲特所说:“这就好比你花了10万美元买下了一幢房子,而后你又告诉经纪人开价8万美元把它卖掉了,这真是愚蠢至极。”

不只巴菲特是不关注股价波动的人,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是。查理是通过另外一条稍有不同的途径了解和认同集中投资的基本概念的。他解释说:“在20世纪60年代,我用的是复合利率表,我作出各种假设,判断自己在普通股票变动方面有什么优势。”他经历了几种情况,来决定自己在投资组合中应当持有多少股票,判断自己希望股价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从自己在纸牌游戏中的经历认识到,当天大的运气真的落到你头上的时候,你必须下重手赌一把。”

“只要你能顶住价格的波动,拥有3只股票就足够了。我知道心理上我完全能顶住价格的波动。我从小就是由善于顶住潮流的人抚养长大的,所以我是实施这套方法的理想人选。”

股价时刻都会发生波动,有时波动很强烈,而且股价波动也给投资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投资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不只要看短期股价的波动如何,从长期来看,你所持公司的经济效益会补偿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

作为一般投资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忽略价格波动,这对普通投资人也着实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言行及思维方式,一步步学习在面对市场的诡秘变幻时处变不惊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绝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投资人因为破产而自杀的新闻。许多伟大的投资人一直在奉劝那些看到股票价格下跌便会心脏病发作的人,赶快远离股市,不要再玩这种游戏了,因为生命远远比金钱重要得多。“投资人必须要有安全意识,有来自于知识的自信,不草率从事,也不顽固不化。如果你缺乏自信,在股价的底部时你就会被恐惧赶出局。”

集中投资人如果能忍受股价波动的曲折和颠簸,从长远来看,公司的基础经济状况将给予的补偿比短期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多。

也许你认为你天生能战胜逆境。但是,即使你不是如此幸运地身处其中,你也可以获得他们的一些特点:你需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新的习惯和思考方式并不是一夜间形成的,但是不断告诫自己对市场的反复无常不必惊慌或草率行动却是可行的。综观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

【理财圣经】

其实,在整个理财过程中,理财产品价格的一时波动是很正常的情况,并不能对公司的前景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投资人需要做的是关注公司的整体业绩,因为公司的业绩才是影响理财产品是赚是亏的关键。

理财实践盲点四: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在理财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意思是说,成功理财,要选择合适的理财品种,进行合适的投资组合。将风险适当分散,会降低你的风险率。

然而理财实践中,很多投资理财者却不懂得这一点,或者把全部的钱都用来买股票,结果因一次大跌而钱财尽失、两手空空;或者把全部的钱都用来投资基金,结果几年下来,都没有赚到什么大钱……现实中,这样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理财者有很多。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理财行为。为了能使我们的财产真正地实现保值和增值,你应该拥有合适的理财组合,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理财品种和投资组合。

理财品种主要有股票、基金、债券、房产、储蓄、保险等。每个人可以根据个人财产情况的不同,以及个人性格爱好的不同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品种。

该如何选择理财品种和投资组合呢?

对此,并不可能给出一个万能公式,但是仍可以根据人生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大致的划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几种最基本的理财品种是要选择的:股票、基金、债券、储蓄、保险,其他的理财品种则可以根据资产的盈余和个人喜好再进行调整。此处就用这些品种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来进行讲解,以期能对众多读者提供正确的引导。

一、人生成长期(20〜30岁)

人生成长期一般是人生精力充沛的时候,理财者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但没有财务和家庭负担,基本上无忧一身轻。因此,首先是储蓄,在积累几年后,再考虑其他。等你有了一定资本,即可选择风险大、报酬高的投资组合,即股票、基金等风险产品占投资组合的40%~60%,再加20%左右的债券,剩下为储蓄和保险。

二、人生发展期(30〜40岁)

此时的理财者多已结婚,并且收入水平稳步上升,资产逐渐增多,生活相对比较宽裕。但由于家庭有一定的负担,选择的投资组合略微保守一点比较好,股票、基金等风险产品的比例可调整到占投资组合的30%~50%,再加25%左右的债券,剩下的则为储蓄和保险。

三、人生成熟期(40〜50岁)

基本上,此时的理财者收入已稳定,人生状态达到顶峰,财富已经积累不少,但积累速度减慢。这时,选择的投资组合就要偏保守一些,保险和债券的比例要加大,两者大约要占组合的50%,而股票大约要降到25%~35%,剩余15%左右为储蓄。

四、人生衰退期(50〜60岁)

理财者已进入事业的衰退期。如果60岁退休,此时的理财者即将面临事业的终结,必须为退休后做好打算。选择的投资组合必须保持稳定、减少风险,以享受一个衣食无忧的晚年。组合中,风险投资的比例要降到20%以下,甚至一点儿都不买,因为股票和基金这样风险较大的产品已经不是你的心脏所能承受得了的。而债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可以将其调整到40%~50%左右,人身保险也要适当提高,大约在30%左右,毕竟年老后身体很容易出现问题,剩余的是储蓄。

通过以上分析,你在一生不同阶段所要采取的理财行为基本上都呈于纸上了。不知你有何感想呢,是否已经将自己对号入座,找到了自己应该在的位置和应当选择的理财组合了?

【理财圣经】

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多个市场,那么,请做好分散投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过度集中于一个市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这样规避风险的能力大大减弱,这个市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便来不及撤退,随时将面临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