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书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同情

正如当有人处于危难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勇气一样,当其他人处于痛苦时,同情也就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了。同情是一种美德,是认真对待别人(他们的内心生活、情感以及处境)的美德。同情总是表现在与处于困境或痛苦中的人做伴,为他分忧,并支持他的积极态度。

同情心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之中。大卫·休姆曾说:“仁慈无论多么小,都会悄悄潜入我们的心中,它们包含着人类最初的友善的因素,闪烁着人类原始的友爱的火花。这些温和的微粒进入人体,逐渐成了人的天性,随之而来的还有狼和蛇的成分。”与他同时代的让·雅各·卢梭附和说:“同情是人的天性,通过调节个人心中对自我的狂热感情,进而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有益。正是有了这种感情才使我们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那些处于困难之中的人。”令人高兴的是,这个18世纪的观点现在已经深入人心。20世纪的人普遍认为婴儿不能区分自己的痛苦和其他人的痛苦。托儿所里一个婴儿哭了,往往其他的孩子都跟着哭起来,于是,由于同情的缘故他们便组成了天然的大合唱。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很明显表现出同情的品质,这让我们认识到:我们都在同一条小船里,“为了上帝的荣耀我们前往那里”。

因此,同情和道德意识的核心十分接近,即在你的邻居眼里你看到另一个自己。美国哲学家乔西亚·罗伊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对这一见解做出令人难忘的表述:“那么你的邻居是什么?”他用他那种奇怪而又有些强制性的方式问。然后他做出了回答,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邻居“是一种存在状态,是经验、思想、欲望的混合体,正和你一样真实存在……你相信吗?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你为他人所做的一切行为的转折点都是针对你自己的。”

怎样才能培养儿童同情的品质?关于这点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准则。而且幸运的是,在这里,同情和其他美德一样近似于一种“天然的”性情。我们的主要任务——尽管看起来的确有些艰巨——成人要保护它,不要让仇恨或偏见阻碍了它的自然发展。在这里,一些带有离间性的所谓“某某主义”是主要的障碍:种族主义、性别主义、沙文主义等等。与道德教养的其他方面一样,这里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榜样力量。对待任何人都不要冷漠和轻视。当受到别人的认真对待时,儿童心里是很清楚的,他们就会效仿这些行为。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同时也是危险之所在。

对待动物要充满仁慈之心

同情心最先是通过善待世间万物开始的。

 

小宝贝从不给那些

有感觉和生命的生物带来痛苦;

让温柔的知更鸟来吃

你在家里节省下的面包屑,

当你把食物抛给它时,

它会回报你一首动听的歌;

不要伤害从绿色的草窝里

向外窥探的胆怯的兔子,

让它们在傍晚时分出来,

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尽情嬉戏;

百灵鸟向高空飞去,

小小的身体试图穿过云朵的明窗,

一边毫不疲倦地扇动翅膀,

一边放声高歌,似乎这里永远是春天。

啊!让百灵鸟欢快地歌唱,

决不要伤害这些温顺的动物。

狮子和老鼠

——伊索

这是最古老、最受人们喜爱的故事之一,讲述的是关于付出善心并获得回报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懂得,无论是强大还是弱小,同情都在发挥它的威力。善良决不是脆弱的美德。

一天,一只大狮子躺在阳光下晒太阳。一只小老鼠从它的爪子边上经过,吵醒了它。大狮子要吃掉小老鼠时,小老鼠哀求说:“哦,请放了我吧!总有一天我会报答你的。”狮子嘲笑小老鼠说的话,小老鼠怎么可能帮自己?但它是一只好心肠的狮子,于是便放了小老鼠。

不久后的一天,狮子被一个网套住了。它拼尽全力地拽扯,可是绳子太结实了。于是它高声吼叫,小老鼠听到了喊声,来到它面前。

“不要动,亲爱的狮子,我会救你出来的。我能咬断绳子。”

小老鼠用它锋利的牙齿咬断绳子,救出了狮子。

“你曾经嘲笑我,”小老鼠说,“你认为我太弱小,没有机会帮助你。但是现在,你的性命是一只小老鼠救的。”

爱的阳光

——爱塔·奥斯汀·布雷斯代和玛丽·弗朗西斯·布雷斯代重述

赠予同情就像赠予其他礼物一样,重要的往往是想法本身。

从前有一个叫艾尔莎的小姑娘,她有一位非常老的祖母。老祖母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布满皱纹。艾尔莎的父亲在一座小山上有一所大房子。每天阳光从窗户照进来,使所有的物体看起来熠熠发光,漂亮极了。老祖母住在另一侧的房间里,阳光从没有照进过她的房间里。一天,艾尔莎问她的父亲:

“你为什么不让阳光照进祖母的屋子里?我知道祖母喜欢阳光。”

“太阳不能从那边的窗户照进去。”她的父亲回答说。

“那么让我们把房子转个个儿,父亲。”

“房子太大,转不过来。”她父亲回答。

“祖母的屋子里将永远没有阳光,是吗?”艾尔莎问。

“当然不会有,除非你带给她一些阳光。”

从那以后,艾尔莎一直在竭力地想怎样才能把阳光带给她的祖母。当她在田野里玩时,她看到草儿和花儿不停地点头,鸟儿一边轻快地歌唱,一边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我们爱太阳,我们爱明亮温暖的阳光。”

“祖母肯定也喜欢阳光,”小女孩想,“我一定要把阳光带给她。”

一天早上,在自家的花园里,她感到太阳温暖的光线正照射在她的金发上,她坐下来,发现光线照到她的腿上。

“我用裙子盛阳光,”她想,“把阳光带到祖母的房间。”于是她跳起来向房子跑去。

“快看,祖母,看,我带了一些阳光给你。”她喊道。可是当她打开裙子时,却没有看到一缕光线。

“它从你的眼睛里逃走了,孩子,”祖母说,“阳光照进你发亮的金发里,有你和我在一起,我不需要阳光。”

艾尔莎不明白阳光是怎么从她的眼睛里逃走的,但她很高兴她能让祖母快乐。于是每天早上,她都在花园里玩,然后跑向祖母的屋子,把眼睛里和头发上的阳光带给她。

孩子的祈祷

——M.边沁·爱德华兹

 

上帝,请把我的生命变成一束光,

有了它世界会更亮,

无论我去哪里,

都像一团火散发着光亮。

上帝,请把我的生命变成一朵小花,

给所有人带来快乐,

虽然它生长的地方小而偏,

却尽情绽放生命的光彩。

 

上帝,请把我的生命变成一首歌,

去安慰那些悲伤的人,

让他们变得坚强起来,

而这使我异常高兴。

 

上帝,请把我的生命变成一根拐杖,

让虚弱的人可以靠着休息,

这样,凭着我的健康和强壮,

我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周围的人们服务。

宝石和癞蛤蟆

——查尔斯·贝洛重述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古老的道理:和善地与人说话对舌头无害,话语中充满恶意则会招来不幸。

从前有一个妇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无论相貌还是举止态度都像她,她们娘儿俩既令人讨厌又傲慢无理,没有人和她们合得来。

小女儿长得像她的父亲,心肠好,脾气好,长得很漂亮。正如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这个母亲非常喜欢大女儿,非常讨厌小女儿。她让小女儿在厨房里吃饭,一天到晚不停地干活。

每天,这个可怜的小姑娘都不得不出去两次,用罐子到树林里的泉边打水。泉水离家有两英里远。

一天,当小姑娘来到泉边时,一个可怜的妇人走向她,乞求小姑娘让自己喝些水。

“噢,当然,非常乐意,夫人。”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回答。小姑娘用罐子舀了一些清凉的泉水,然后举起罐子,这样妇人就可以很方便地喝到水。

妇人喝完水后说:“你真是一个漂亮、可爱、善良的小姑娘,我一定要给你一件礼物。”

原来她是一位仙女,变成乡村妇女的样子来看看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如何对待她。“我送给你的礼物是——”仙女说道,“凡是从你嘴里说出的字,要么会变成花,要么便会变成珠宝。”

当小姑娘回到家时,她母亲斥责她打水的时间太长。“请原谅我打水时间太长,妈妈。”小姑娘说。在她说这话时,两朵玫瑰、两颗珍珠和两颗巨大的宝石从她的嘴里出来了。

“我看到了什么啊?”她母亲非常惊讶,“我想从她嘴里出来的是珍珠和宝石!这是怎么回事,我的孩子?”这是头一次她把小女孩称为“我的孩子”,也是头一次她这么和善地对待小女孩。

于是,可怜的小姑娘告诉她母亲在泉水边发生的一切以及那个老妇人的许诺。在她说这话的同时,珍珠和鲜花不断地从她的嘴上落下来。

“这太令人高兴了,”她母亲说,“我一定要派我最亲爱的女儿去泉边。过来,小可爱,看看你妹妹说话时从她嘴里出来的是什么,如果把同样的礼物送给你,亲爱的,你难道不感到高兴吗?你需要做的便是拿着罐子到树林里的泉边。当一个可怜的妇人央求你,讨一杯水喝时,你就给她喝。”

“这样做倒是挺好的,”这个自私的姑娘说,“我不去泉边取水,让她把珠宝给我,她根本不需要珠宝。”

“不,你一定要去,”她母亲说,“你现在就去。”

最后,大女儿去了,抱着家里最漂亮的银制的罐子,一路上一直抱怨个不停。

她刚到泉边就看见一个美丽的仙女从林子里走出来,仙女走到她面前,向她讨要一杯水喝。这位仙女,你肯定知道,就是她妹妹先前遇见的那位仙女,这一次变成一位公主的模样。

“我来这儿可不是为了给你水喝,”这个自负又自私的姑娘回答,“你以为我大老远的带这银罐是打水给你吗?你可以像我这样去泉边打水。”

“你不够礼貌,”仙女说,“既然你无礼又恶毒,我送给你一件礼物:当你说每一个字时,都有癞哈蟆和蛇从你的嘴里出来。”

当这个母亲一看到女儿回来,就叫道:“噢,我的女儿,你看见那个好心的仙女了吗?”

“看到了,妈妈。”自负的姑娘回答,当她说这话时,两只癞哈蟆和两条蛇从她的嘴里落下来。

从此之后一直是这样子,小女儿凭着她的善良和好心,因而有珠宝和鲜花源源不断地从她的嘴唇上落下来,而大女儿一说话就会有癞哈蟆和蛇从她的嘴里出来。

老兔子先生的感恩节晚餐

——卡洛琳·莎文·贝莉

似乎每一次都是偶然的,我们在不断地发现一个道理:帮助别人比得到别人帮助更能给我们带来满足。对于第一次发现这个道理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意义超出他个人的范围。

老兔子先生坐在它的矮屋子门口,吃着一根可口多汁的大个儿萝卜。这一天特别寒冷,但老兔子先生用它那条暖和的红色羊毛围巾把脖子围了一圈又一圈,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一点也不担心风是否从它的胡须边吹过,或风是否会灌到它的耳朵里。老兔子先生也一直在锻炼身体,这也是它感觉身体暖暖和和的另一个原因。一大早,它便动身了,轻快地走在它门前的褐色小路上,这条路通往农夫杜埃尔的玉米地。这条小路上长满有光泽的红色叶子。老兔子先生在叶子中间费力地走着——叶子不停地绊它的脚,它的背后背着一个大口袋。在玉米地里,它找到两三个杜埃尔农夫遗漏的红穗子的大玉米,放进它的口袋里。再往前走一段,它发现几个紫色的水萝卜和黄色的胡萝卜。它来到果园里,发现好多外皮粗糙的苹果,杜埃尔农夫已经把这些苹果堆放在一起了。老兔子先生又来到谷仓,进入大门时让自己身体尽量平直一些,从谷仓大门底下挤了进去,把土豆填满口袋,最后,手里拿着两个鸡蛋,它想,这样就可以在晚上搅拌鸡蛋做布丁吃。

于是老兔子先生沿着来时的那条褐色小路回家了,每一次口袋碰到它的背时它都禁不住流口水。一路上也没遇到谁。因为天色还早。

回到小屋,它把口袋倒空,把它的收获在前屋堆放好,玉米放一堆,胡萝卜放一堆,水萝卜放一堆,苹果和土豆放一堆。它打好蛋,和着面粉一起搅拌,又放了很多葡萄干,准备做布丁。它把布丁放在炉子上煮。然后它走到屋外歇一会儿,边吃萝卜边想自己是一个多么聪明能干的老兔子。

老兔子先生坐在它的矮屋前,裹着它的红围巾,嘴里嚼着萝卜,这时候,它听到小路上的红叶子中传来一些声响,原来是比利花栗鼠正往它住的石墙那边走。它走得匆匆忙忙,不停地搓着手,好使手暖和些。

“早上好,比利花栗鼠,”老兔子先生问,“你为什么跑这么快?”

“因为我又冷又饿,”比利花栗鼠回答,“这个冬天将是艰难的,非常艰难的,没有剩下一个苹果。我找了一个早晨也没找到一个。”

比利花栗鼠继续唠叨着,毛都被风吹得竖起来了。

它刚过去,老兔子先生就看见老鼠莫利沿着褐色小路爬过来,尾巴碰着红叶子沙沙响。

“早上好,莫利老鼠。”老兔子先生向它打招呼。

“早上好。”莫利老鼠回答,声音听起来很小、很虚弱。

“你看起来不太高兴。”老兔子先生说着,又咬了一口萝卜。

“我一直在找玉米,”莫利老鼠伤心地尖声说,“但玉米都被收割了,今年冬天将是非常非常艰苦的一个冬天。”

莫利老鼠慢慢地走远了。

不久,老兔子先生听到有动物走近它的房子。这一次是山雀汤姆,蹦蹦跳跳地过来,一路上叽叽喳喳地抱怨个不停。

“早上好,汤姆山雀。”老兔子先生打招呼说。

但是汤姆山雀正被什么事所困扰,以致忘了自己的举止,它一直在埋怨,因为它很冷,又找不到面包屑或浆果或其他什么来吃。它扇动着翅膀来抵御严寒,看起来像一只球。一路走来只听见它说呀说的,抱怨个没完没了。

老兔子先生吃完了萝卜,吃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连叶子也吃了。然后它走进屋子拨弄一下炉火,看看布丁煮的怎么样了。锅里的水沸腾着,布丁在水里上下翻腾着冒着泡泡,散发出好闻的味道。

老兔子先生看着屋子里堆放的玉米、胡萝卜、水萝卜、苹果和土豆,想出了一个主意。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主意,和它以前的想法都不同。它用左后脚挠挠头,边挠边这么想。这个主意太好了,它满意极了。

首先它摘下围巾,然后穿上棉布条纹围裙;它从抽屉里取出红色的桌布铺在桌子上,然后在上面摆放镶着金边的瓷器。这时候布丁已经煮好了,它把布丁取出来,放在桌子中央,布丁散发着甜甜的味道。在布丁周围,老兔子先生摆放了一堆一堆的玉米、胡萝卜、水萝卜、苹果和土豆。

这一切准备好之后,它拿出宴会铃铛,因为很少使用,铃铛已经生锈了。它站在大门口,用力地摇铃,大声地喊:

“宴会已经准备好了,快来,比利花栗鼠,莫利老鼠,汤姆山雀。”

它们全来了,还带来它们的朋友。汤姆山雀带着莱斯提知更鸟,莱斯提因为一只翅膀受伤而不能飞往南方过冬;比利花栗鼠带着柴特·奇,柴特·奇是一只瘸腿的松鼠,比利花栗鼠已邀请它和自己同住几个月了;莫利老鼠带来了一位绅士——田鼠,田鼠有着长长的胡须,相貌不凡。它们涌进老兔子先生的家,一看到桌子中央的布丁,便忘了礼仪,全都开始大吃起来。

这下可把老兔子先生忙坏了,忙个不停地招待它们。它把布丁上的葡萄干分给汤姆山雀和莱斯提知更鸟,选了多汁的萝卜给莫利老鼠和它的朋友,把最大的苹果拿给比利花栗鼠。老兔子先生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吃饭,但它一点也不在乎。看着它的朋友们在开心地吃,它心里感觉很温馨、很满足。

宴会结束了,桌子上一丁点儿的面包屑也没剩下。汤姆山雀跳到椅子后面叽叽喳喳地说:“为老兔子先生的感恩节宴会干杯!”

“好,干杯!”它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兔子先生很吃惊,一个星期它都没有明白过来。它真的为朋友做了感恩节晚宴,其实它根本不知道那天就是感恩节。

安德鲁克鲁斯和狮子

——詹姆斯·鲍德温重述

这个古老的故事是寓言《狮子和老鼠》的另一个较复杂的版本。在这个故事里,人的因素被引了进来。它吸引人的地方是尽管安德鲁克鲁斯自己也曾被虐待过,他还是对别人的痛苦表示了同情。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是人类独特的能力。最终,他凭自己的善良获得了自由。

从前在罗马,有一个可怜的奴隶,名叫安德鲁克鲁斯。他的主人是一个残暴的人,残酷地对待他,最后他因无法忍受而逃跑了。

他躲藏在一个树林里很多天,因为找不到食物,身体很虚弱,再加上生病,他想自己会死的。一天他爬进一个山洞,躺下来很快就睡着了。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很大的声响惊醒了他。一只狮子进了洞正在大声地嚎叫。安德鲁克鲁斯非常害怕,他想狮子肯定会吃了他。但是,很快他发现狮子并没有发怒,它走起来一瘸一瘸的,好像脚受伤了。

于是安德鲁克鲁斯变得胆大起来,他握住狮子的爪子察看是怎么回事。狮子一动不动地站着,头摩擦着安德鲁克鲁斯的肩膀,似乎在说:“我知道你会帮助我。”

安德鲁克鲁斯抬起狮子的爪子,发现爪子里有一根又长又尖的刺,这让狮子疼痛不已。他用手指抓住刺的末端,用力一拽,把刺拽了出来。狮子非常高兴,像狗一样跳来跳去,不住地舔着它这位新朋友的手和脚。

安德鲁克鲁斯不再害怕了。夜晚来临时,他和狮子挨着躺下睡觉。

这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狮子每天带食物给安德鲁克鲁斯吃,他和狮子成了要好的朋友,他觉得这种生活很幸福。

一天,几个士兵从这儿经过发现了他。他们认出了他,把他抓回了罗马。

按照当时的法律,凡是从主人那里逃跑的奴隶都不得不与饥饿的狮子角斗。因此一头凶猛的狮子被关了起来,在角斗之前不喂给食物。角斗的时间也已定下。

这一天到来时,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角斗比赛。在当时,人们看这种比赛就像今天的人们观看马戏表演或棒球比赛一样。

门被打开了,安德鲁克鲁斯被带了进来,他能听到狮子的吼叫声,快要被吓死了。他抬起头看到成千上万的面孔,没有人流露出一丝的怜悯。

接着狮子冲了进来,只一跳便到了可怜的奴隶身旁。安德鲁克鲁斯大声呼喊,不是出于恐惧,而是惊喜。因为这正是他的老朋友——洞穴里的那只狮子。那些期望看到人被狮子咬死的观众,对这场面充满好奇。他们看到安德鲁克鲁斯双臂环绕着狮子的脖子,而狮子在他的脚边卧下来,亲昵地舔着他的脚,并把头靠在他的脸上摩擦着,似乎需要他的抚爱。人们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过了一会儿,人们要求安德鲁克鲁斯告诉他们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安德鲁克鲁斯站在他们面前,双臂仍环绕着狮子的脖子,述说了他和狮子一起在山洞里生活的经历。

“我是一个人,”他说,“但是没有人把我看做朋友,只有这只可怜的狮子对我好,我们像兄弟一样爱着对方。”

观众并不都那么坏,没有残酷地对待这个可怜的奴隶,“让他活着,给他自由!”他们高喊着,“让他活着,给他自由!”

还有人喊:“也释放了狮子,让他们都获得自由!”

因此,安德鲁克鲁斯获得了自由,狮子也归他所有。他们一起在罗马生活了很多年。

拇指姑娘

这个故事是安徒生的《拇指姑娘》的简化版。和寓言《狮子和老鼠》一样,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宽阔的心胸。

从前,有一个小姑娘,个子只有她母亲的拇指那么高,因此人们叫她拇指姑娘。

拇指姑娘并不像你一样睡在雪白的小床上,她的床是半个核桃壳。午后,当她蜷着身子舒舒服服地睡午觉时,她的母亲会用粉红色的玫瑰花瓣当做毯子盖在她身上。拇指姑娘渐渐长大了,能够一个人去她想去的地方,于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她出去散步。还没走多远,便听到身后有什么一跳一跳地过来,她转过身,看到一只巨大的绿色蚱蜢。

“你好,拇指姑娘。”蚱蜢向她问好,“现在要不要坐上来兜兜风?”

“当然愿意。”拇指姑娘回答。

“那就跳到我背上。”蚱蜢说。拇指姑娘跳到它的背上,他们便出发了,一蹦一跳、一蹦一跳地在草丛中穿行。拇指姑娘想,这是她最快乐的一次兜风。过了一会儿,蚱蜢停下来让她下来。

“谢谢你,蚱蜢先生。”拇指姑娘说,“你真是太好了。”

“希望你玩得尽兴,”蚱蜢说,“改天我再带你去兜风,再见。”蚱蜢走了,一蹦一跳、一蹦一跳地消失在草丛中。

拇指姑娘又继续散步,来到一条小河边。她站在岸边低头看闪闪发光的流水。一条鱼游了过来。

“你好,拇指姑娘。”鱼儿问候她。

“你好,鱼先生。”她回答说。

“要不要去航海?”小鱼问。

“很想去,”拇指姑娘回答,“可是没有船。”

“等一下。”鱼儿说着,甩了甩尾巴,很快游到水里。不一会儿,它又游回岸边,嘴里叼着一片荷叶的梗。

“跳上荷叶,这可以当做小舟。”

拇指姑娘跳到荷叶上,小心地坐在荷叶中央。

鱼儿叼着荷叶梗,顺着河流游下去。在头顶上,鸟儿在歌唱;河两岸,花儿正争相开放。在荷叶边上,拇指姑娘看到鱼儿们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他们顺着河航行。最后,鱼儿又把她带回到岸边。

“谢谢你,鱼先生。”拇指姑娘上岸后说,“这是最快乐的一次旅行。”

“我很高兴你喜欢我带你旅行,拇指姑娘,再见。”

鱼儿游走了,拇指姑娘转身往家走。这时,老鼠太太走过来。

“你好,拇指姑娘,”她说,“你愿意到我家看看我的孩子们吗?”

“当然愿意。”拇指姑娘高兴地拍拍手。

老鼠太太的家在地下很深的地方,拇指姑娘爬过漆黑漫长的地道,来到老鼠太太和它的孩子居住的舒适的家。他们在地道里跑来跑去,拇指姑娘闻到一股老鼠太太带回家的干豌豆的味道。

“我想我得回家了,”拇指姑娘终于说,“我妈妈一定在想我去哪儿了呢。”于是她对老鼠一家人说了再见就回家了。

拇指姑娘在田野的小路上还没走多远,就听见“叽叽叽”的微弱的声音,她顺着声音一看,看到在她旁边的草丛里有一只小鸟,小鸟的眼睛闭着,像是生病了。

“你怎么了,小鸟?”拇指姑娘问。

“噢,我的爪子上有一根刺,很疼。”

“让我看看,”拇指姑娘说,“也许我能帮你。”

她仔细地看了看,发现在这只可怜的小鸟的爪子上有根刺。她伸出小手,尽可能温柔地把刺拔了出来,然后她取了一些清水,把小鸟受伤的爪子洗了洗,小鸟感觉好多了,于是睁开了眼睛。

“原来是你呀,拇指姑娘。”它说。

“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拇指姑娘有些惊讶。

“这很好解释,我的巢就在你窗外的树上,我经常听见你妈妈叫你。这儿离你的家不远吧?”

“是的,我正匆匆忙忙往家赶呢,恰巧发现了你。”拇指姑娘说。

小鸟说:“如果你爬到我的背上,我将把你带回家,比你自己跑要快得多。”

于是拇指姑娘爬到小鸟的背上。

“紧紧地抓住我。”小鸟说。然后它展开翅膀,轻快地飞过了树梢。他们飞得是那样高,有时候是在云中穿行,飞得那样快,拇指姑娘几乎无法呼吸,但不管怎么说,拇指姑娘依然认为这是一次很奇妙的旅行,而且一点也不害怕。很快小鸟就落在拇指姑娘房间的窗台上,她从小鸟的背上爬下来,谢过小鸟。她要去找她的妈妈,告诉她这一天她所经历的所有奇妙的事情。

北斗星传奇

——J.伯格·埃森韦恩和玛丽埃塔·斯托卡德重述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友善的、充满同情的行为总会得到好报。

这里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天气又热又干燥,花儿凋谢,草儿干枯变黄,甚至连高大繁茂的树也奄奄一息了。小溪和大河的水都枯竭了,井里的水也干枯见底了,泉水也不像往常那样汩汩流出了。无论是牛啊、狗啊、马啊、鸟啊,还是人,都是那样干渴,每个人都感到难受。

有一个小女孩,她的母亲生病了。“哦,假如我能找到水给我妈妈喝,她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一定要找到水。”小女孩说。

于是她便拿了一个锡水勺,出去找水。终于,她在山边发现了很细很细的泉水。泉水马上要干了,从岩石底下流出来,嘀嗒嘀嗒地,流得很慢。小女孩小心地拿着勺,接住水滴。她接啊接,等啊等,终于接满了一勺。然后她小心地端着水勺开始下山,因为她不想洒掉一滴水。

回家的路上她遇到一条狗,它几乎走不动了,喘着粗气伸着舌头,天气太热、太干了。

“哎,可怜的小狗,”小女孩说,“你一定非常渴,我得给你一些水喝,那样的话还会剩足够的水给我妈妈喝。”于是小女孩倒到她手里一些水,然后把手里的水捧到小狗面前,小狗很快把水舔到嘴里,立即感觉好多了,它摇晃了一下身子,汪汪叫了几声,好像在说:“谢谢你,小女孩。”小女孩没有注意到她的锡勺子已经变成了银勺子,并且水还和原来一样满。

她想到她母亲,于是赶紧往家走。她赶到家时已经是傍晚了,天几乎黑了。小女孩推开门,来到她母亲的房间。一直在家里精心地照顾她母亲的老仆人来到门口,她又累又渴,几乎说不出话来。

“一定要给她一些水喝,”小女孩的母亲说,“她已经辛苦一整天了,她比我更需要水。”

小女孩把杯子端到她嘴边,老仆人喝了一些水,她立即感觉好多了,有劲了,她走到小女孩的母亲床边,把她扶起来。小女孩没有注意到水勺已经变成了金勺子,而且水还和原来一样多。

小女孩把水勺端到她母亲的唇边,她喝呀喝。哦,她现在感觉好多了。她喝完水,勺子里还剩一些,小女孩正要把杯子端到嘴边,忽然门口传来敲门声。老仆人打开门,一个陌生人站在门口。他因旅途疲劳脸色苍白,浑身都是灰尘。“我很渴,”他说,“你们能给我一些水喝吗?”

小女孩说:“那当然可以,我想你一定比我更需要水喝,全喝了吧。”

陌生人微笑了,接过水勺,当他接过来时,勺子变成了宝石勺子。他把水勺倒过来,里面的水洒在地上,渗进地里。于是,那里出现了一股泉水。清凉的泉水向外喷涌,向外飞溅,足够整个城市的人和动物尽情地喝。

他们注视着水流,忘记了那个陌生人。当他们想起来时,他已经不见了。他们认为刚才可能看见他消失在空中了——高高的湛蓝的天空,在那里,那个宝石勺子在熠熠闪光。至今那个舀子还在闪耀,它被称为北斗七星,提醒人们记住那个善良无私的小姑娘。

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

去感受别人的痛苦,这是同情的核心。这里是安徒生大师讲述的一个简单的悲剧故事,它震撼了所有孩子的心灵。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天气异常寒冷,天上飘着雪花,夜幕已降临。在寒冷和黑暗中,一个可怜的小女孩赤着脚、没戴帽子在街上走着。

她出家门时,本来穿着一双拖鞋,那是一双非常大的拖鞋,是她妈妈一直在穿的拖鞋,但当她穿过街道时,两辆横冲直撞的马车飞奔过来。为躲避马车,可怜的小姑娘把拖鞋也跑丢了。当她寻找时,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被一个小男孩捡走了,他说将来等他有自己的孩子时可以用来当摇篮。

小女孩现在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丫冻得又青又紫。她穿着一件旧围裙,里面放着成把的火柴,手中还拿着一把。可是这一整天也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铜板。

可怜的小女孩!她因为饥饿和寒冷浑身发抖,这真是一幅令人痛苦的情景。

小女孩有一头卷曲的金黄色长发,披散在肩上,白色的雪花飘洒到她的头发上,但小女孩并未想到自己的漂亮,也没想到天气的寒冷。街道两旁所有房子的窗口都亮起了灯光,一阵阵烤鹅的香味飘过来,她想到今天是除夕夜。

她在两座房子——其中一座比另一座向前突出一些——之间的角落里坐下来,蜷缩成一团,但仍然感到越来越冷。可她不敢回家去,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赚到一个铜板。没有收入,爸爸肯定会打她;何况家里的房子四面漏风,也同样寒冷。尽管最大的洞已经用稻草和破布堵住了,可寒风还是能从剩下的洞里呼啸而入。

她的小手几乎都冻僵了。这种时候,哪怕是一捆火柴中的一根在擦亮后所发出的微弱的光和热,也能温暖小姑娘的手,给她带来无比的快乐。小女孩终于忍不住抽出一根火柴点燃了,哧的一声,火柴燃烧起来,发出了火光,火光变成了一团温暖、光明的火焰,就像一根圣诞蜡烛,发出多么美丽的光芒!她把手靠近火柴取暖,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铜火炉旁边,它有光亮的黄铜拉手和黄铜炉壁,而炉火在欢乐地跳跃,那么温暖,那么美好!正当她向火炉伸出双脚,打算暖一暖的时候,炉火忽然熄灭了,火炉也不见了,一切都消失了,手中只剩下一根燃尽的火柴。

她又点燃了一根火柴,火柴发出明亮的光,照在墙壁上,于是,墙壁像面纱一样变成透明的,她能够透过墙壁看到屋里的一切。餐桌上摆放着除夕夜的晚餐: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摆着精致的碗碟,碗碟中装满了好吃的草莓和苹果,还有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烤鹅。更奇妙的是,这只鹅背上插着刀叉,从碟中跳了出来,一摇一摆地走着,一直朝着又冷又饿的小女孩走过来。小女孩多高兴啊!就在这时,火柴又熄灭了,好吃的水果、美味的烤鹅都消失了,只剩下那面又厚又湿的墙。

她又点燃了一根火柴,这次她看到了一棵美丽的圣诞树。去年圣诞节时,她曾经透过一扇玻璃门看到过一户有钱人家里的圣诞树,那是她曾经见过的最大一棵圣诞树。可是现在这一棵比那一棵还要高大,还要美丽。圣诞树的绿枝上挂着许多正在燃烧的小蜡烛和彩色的图画,和她在商店橱窗里看到的一样。小女孩伸出双手向美丽的圣诞树伸去,可是,就在这时火柴熄灭了。可是圣诞树上的烛光飞起来了,越升越高,她认为这些是天上的星星,其中一颗像流星般滑落,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光亮。

小女孩低声说:“现在又有一个人死去了。”因为她的祖母曾经对她说过:天上每落下一颗星,地上人世间就有一个灵魂升到上帝那儿去了。老祖母是世上唯一对她好的人,但现在已经去世了。

小女孩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在亮光中,老祖母出现了,被光芒包围着。祖母向她微笑着,显得那么温柔,那么和蔼。小女孩激动地喊起来:“祖母呀,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只要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你就会像那个温暖的火炉、那只美味的烤鹅和那棵幸福的圣诞树一样不见了!”她一边喊着,一边把手中所有的火柴都点燃了,因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把黑暗照耀得无比光明。在光亮中,老祖母显得那样的美丽和高大。祖母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人在光明和温暖中快乐地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了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和忧愁的地方,那就是天堂。她们和上帝在一起了。

第二天早上,一个寒冷的清晨,人们发现一个赤脚的小女孩坐在墙角,她的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她已经死了,在旧年的除夕之夜冻死了。她坐在那儿,手中还捏着一把差不多烧尽了的火柴。

人们说:“可怜的孩子,她曾经燃着火柴,想让自己暖和一下。”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火柴的光亮中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在火柴的光亮中,她和祖母一起飞到永恒的幸福中去了。

美女和野兽

——克里夫顿·约翰逊重述

这个受人喜爱的古老故事讲的是关于由同情而上升为爱情的故事。孩子们被美女和野兽之间的感情深深吸引,这是在外表巨大差异下产生的奇妙的感情。这个故事给孩子上了难忘的一课,外表具有欺骗性,深藏在不同外表之下的人的个性各不相同。这个法国的童话故事有许多版本,下面的这个是世纪之交时出现的版本。

从前,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有6个孩子,3个男孩和3个女孩。他爱自己的孩子超过爱他的财富,总是尽可能地使他们快乐。他的3个女儿都长得很漂亮,尤其是最小的女儿,是3个中最漂亮的。她小时候就被叫做“美女”,长大后还用这个名字,因为她的善良抵得上她的美丽。她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当她不看书时,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使她父亲开心。而她的两个姐姐却不像她这样。她们因富有而高傲,而且不爱学习,每天不是开车去公园游玩,就是参加舞会,要么就是去看戏或看演出。情况一直这样持续着,直到有一天,商人的生意遇到了麻烦。一天晚上,商人回到家告诉家人说海上的风暴摧毁了他的船只,一场大火烧尽了他的仓库。“我的财产都没了,只剩下乡下的一所农庄。我们必须都搬到那里住,靠我们的双手养活自己。”

他的女儿们听到她们从此要过艰苦的生活都哭了,大女儿和二女儿说她们不去乡下,因为她们在城里有很多朋友,也许这些朋友会邀请她们留在城里。但是她们错了。她们有很多朋友,但那是当她们家富有的时候。现在这些朋友都躲开她们,并相互之间议论说:“当然,她们家破产我们都很难过,但是我们还得照顾自己的事,无法帮助她们。其实,让那两个大点儿的女儿受些苦,这也是应该的。让她们去挤牛奶、做杂物,看她们做得怎么样。”

于是,他们一家人搬到乡下的一所小农庄,商人和他的儿子们每天在田里耕地播种,小女儿每天4点就起来为一家人做饭,当一家人吃完饭后,她便洗碗。把厨房的事情收拾完后,她便忙着做其他家务。每当家里一切收拾停当,无事可做时,她便坐在纺车前,一边织布一边唱歌,或看一会儿书。刚开始时,她觉得有些难,可当适应了之后,她很喜欢这种生活,她的眼睛比以前更亮,两颊比以前更红润。

而让她的两个姐姐改变她们以前的懒惰习惯并没有那么容易。每天她们都在想她们失去的财富,到10点才起床,起床后也只做一点家务,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她们都无所事事,不停地抱怨现在的生活。

一年过去了。一天商人收到消息,原来他以为已经沉没的一艘船并没有沉没,现在已安全到达港口。他的两个大女儿听到这个消息都喜出望外,认为她们很快就会回到城里过快乐的生活了。商人要去港口安排货船卸货,并出售货船上的东西。临行前,两个女儿恳求他给她们买新衣服和帽子。商人问小女儿:

“让我给你带些什么,小女儿?”

“我唯一所期望的是看到你平安回来。”她回答道。

她的父亲很欣慰,但是他想她应该告诉他需要从城里给她带什么礼物。“那么,亲爱的父亲,如果你坚持的话,就请你带一朵玫瑰给我吧。自从我们搬到这里以后,我还没见到过玫瑰呢。”

于是,这个好父亲出发了。可当他到了港口后发现,他以前的合作者接管并卖掉了货船上的货物,并且拒绝把钱归还商人。商人不得已把他告上法庭。最终,除去这6个月的开支,还不算这些天的辛苦,他发现所剩的钱只够交诉讼费。当他回家时,他还和来时一样穷。

他日夜兼程地往家赶,一路上一直在想他的孩子们,当他穿过离家只有30里的一片必经的森林时,他迷路了。黑夜来临,天气变冷,又下起雨来。倒霉的商人因饥饿而有些发晕。正在这时,他发现前面树林深处隐隐约约有灯光闪烁。于是他掉转马头,向着灯光驶去。很快他来到一条两边栽种着橡树的路上。这条路把他引到一座宏伟的宫殿前,宫殿里灯火通明。但是当他走进去时,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迎接他。他大声地询问,也没人应答。他骑着马直接到了马厩,下了马,打开马厩的门,把马牵进去并拴到满是草料和燕麦的马槽边。

商人走进一个大厅里,发现里面生着一堆火,摆放着一张餐桌,桌上摆满了食物,但却没发现一个人。他站在炉火旁把自己的衣服烤干,自言自语道:

“我是多么幸运,找到这个避难所,否则我今夜早就在这场暴风雨中丧生了。可我真不知道这里的主人哪儿去了,我希望他不要因我擅自进来而生气。”

他等啊等,时钟敲了11下,还没有人来。于是,几乎饿晕了的商人坐在餐桌旁,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饭的同时,他也担心自己是否太冒失,若有人进来严厉地惩罚他怎么办。吃完饭,他的胆子更大了,决定去找个地方睡。于是他出了大厅,穿过几个房间,最后发现一个房间里边放着一张舒服的床,他便躺下来睡觉。

第二天他醒来时吃惊地发现,在床边的椅子上放着一套新衣服,标着他的名字,而且每个衣兜里放着10枚金币。而他自己的那套昨晚淋湿了的旧衣服却不翼而飞了。“我敢肯定这宫殿属于某个仙女,她一定看到并同情我的遭遇。”

在昨晚他吃晚餐的大厅,他发现早餐已经为他摆放好了。吃完早餐后,他走进一个长满鲜花和草莓的花园。当他经过一丛玫瑰花丛时,他忽然停下来,想起一件事来。

“我出城时没有钱给我的两个大女儿买礼物,满脑子想的全是我的麻烦事,也没时间给小女儿摘一朵玫瑰花,现在才想起来,就在这儿给她采一朵吧。”于是他走上前,准备采一朵玫瑰花。

他还没来得及摘下来,一只巨大的野兽就出现在他面前,其实这只野兽一直就躲在旁边小路的树后面。

“这是我的家,你为什么摘我的花?”野兽怒吼道。

“请原谅我,”商人跪倒在野兽面前,“我不想冒犯您,我只想给我的小女儿摘朵花。”

“你有女儿,是吧?”野兽说,“听着,我在这里很寂寞,我要你的女儿来这里住。”

“噢,先生,请不要这样。”

“我需要安慰,”野兽回答,“我保证不伤害她。带着你摘的花马上离开,告诉你的女儿我说的话,如果她们一个也没有来,那么你必须回来,永远被囚禁在宫殿的地牢里。”

商人说:“我不会让我的女儿为我受苦,您还是现在就把我锁进地牢里吧。”

“不,你回家和你的女儿商量一下吧。”

“我现在听您的命令。”

于是商人来到马厩,上了马连夜回到了家。他的孩子们都高兴地出来迎接他,但却没有看到他们期待的礼物。商人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他把玫瑰花递给小女儿说:“你不知道为了这个礼物,你的父亲付出的是什么。”于是他向他们讲起自己的冒险经历。

“明天我得回到野兽那儿。”

“我不让你去,亲爱的父亲,”小女儿说,“我替您去。”

“不行,姐姐,”3个弟弟说,“我们去找到野兽把它杀了。”

“你们战胜不了它,”商人说,“它住在一个施了魔法的宫殿,有很多看不见的人帮助它,你们赢不了它。”

“太不幸了,小女儿,真可惜你没有要些容易买到的礼物。”

“哎,谁能想到摘一朵玫瑰花能导致这么多麻烦?既然错误在我,我应该承担后果。”

她的父亲劝她不要去,但她已下定决心。于是第二天一早,商人上了马,美女坐在他旁边,去了野兽的宫殿。到那里时已是黄昏了,他们骑马穿过两边种着橡树的大道,来到静悄悄的宫殿前院。他们来到马厩,下了马,商人把马牵进去,拴到马槽旁,然后进入宫殿。

大厅里燃着熊熊的火,餐桌上摆着最可口的食物。可他们却难过得吃不下什么,很快晚饭吃过了。这时,野兽进来对商人说:“诚实的人,我很高兴你信守诺言,昨天我对你有些粗鲁,不该威胁你。我想你没什么可遗憾的。今晚你在这里睡一觉,明天你就可以回去了。”

“这是我的女儿。”商人介绍说。

野兽向她鞠躬,说道:“女士,你能来我很感激,请你相信我不是你想的那种人。但我不能告诉你我是谁,因为我受了魔咒。希望你能帮我解除魔咒。”

说完,野兽就离开大厅,留下商人父女俩坐在炉火旁。“我不知道野兽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它说话很有礼貌。”小女儿说。

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沉默着,最后他们不得不站起来,找到睡房,躺下睡觉。

次日早晨,他们发现大厅里摆着为他们准备好的早餐。他们吃完早餐后,商人和他的女儿依依不舍地道别了。他来到马厩牵马,发现有人已把马备好,使他吃惊的是他发现马鞍上的鞍囊里装满了金子。“哦,我又有钱了,可这并不能弥补我失去女儿的损失。”

小女儿注视着父亲离开宫殿,然后便倒在一个窗边的椅子上大哭起来,哭着哭着她便睡着了。梦中,她梦见她正沿着一条小溪散步,小溪边绿树郁郁葱葱,她边走边哀叹她悲惨的命运。忽然,一个王子出现在她面前,比她见过的任何男人都英俊。王子来到她身边对她说:“美女,你并不像你想的那样不幸,你会得到回报的。”

当她醒来时,她感觉好多了。停了一会儿,她决定四处走走,看看她将要生活其中的这个宫殿是什么样子。这座宫殿富丽豪华,令她叹为观止,她来到一个房间前,门上写着:美女的房间。她推开门进去,这是一间布置得特别豪华的房间,房间里有大量的书和漂亮的图画,一把竖琴,还有几张舒适的椅子和沙发。她拿起一本书,在桌前坐下,打开书,在扉页上看到镶着金边的一行字:您是这里的女王,我们谨遵您的吩咐。

“唉,”她自言自语,“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我可怜的父亲。”

她正在这样想,观察到前面墙上的镜子里有一些东西在移动,仔细一看,看到她的父亲已经到家,她的姐姐和弟弟们正在迎接他。画面一闪便消失了,但美女很感激。“这只野兽对我很好,”她说着,环视了一下布置精美的房间,“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

这一天她直到晚上才又见到野兽,它来问她是否能够与它共进晚餐,她同意了。但实际上,她宁愿自己单独吃,因为她一见到它就禁不住发抖。当他们在餐桌旁坐下来,轻柔悦耳的音乐便响了起来,虽然她不知道音乐是何时开始的,又是谁在演奏。野兽同美女说话时彬彬有礼,言语中透着智慧。尽管如此,每一次它说话时发出的粗哑的声音都吓她一跳。当他们快吃完时,它说:“我想你一定认为我长得很丑。”

“是的,”美女说,“因为我不能撒谎,但我认为你很善良。”

“你有优雅的风度,也没有以貌取人。我会尽力使你在这里生活得快乐。”

“你真是太好了,野兽,”她回答说,“的确,一想到你的善良,你看起来就不那么丑陋了。”

他们吃完晚饭站起来时,野兽问:“美女,你现在喜欢我吗?能不能吻我?”

她支支吾吾地说:“不行,野兽。”于是它长叹一声,转身离开房间,她有点可怜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美女除了见到野兽外,没见到过任何人,虽然总有看不见的仆人为她做一切事情,使她过得舒适而愉快。他们总是共进晚餐,而它的谈话也总是令她开心快乐。慢慢地她逐渐习惯了它丑陋的外表,并学会让自己不再介意而多去想想它和蔼可亲的一面。唯一令她痛苦的是,每次当它要离开时,都会问是否有一天她会喜欢上它并且吻它。

3个月过去了,一天美女看镜子时,看到在她父亲的农庄举行了两场婚礼,她的两个姐姐嫁给了当地的两位绅士。不久以后她又从镜子里看到她的3个弟弟报名当上了士兵,只剩下她的父亲孤零零一个人在家。又过了几天,她从镜子里看到她的父亲生病了。看到这情景她哭泣起来。晚上她告诉野兽镜子里的情景,并说她想回家照顾父亲。

“如果你去了,一个星期后会回来吗?”野兽问她。

“是的,我会回来的。”她回答说。

“那我只能同意了,”它说,“明天日出时我会为你准备好一匹快马。”

第二天早上,美女发现院子里有一匹备好鞍的快马。她上了马,马立刻像一阵风似的朝她父亲的小木屋飞驰而去。当她到家时,老商人看到她非常高兴,病马上好了,父女俩一起快乐地生活了一周。7天过去了,她又回到野兽的宫殿,可她到达时已是黄昏时分了。晚饭时间到了,晚餐像往常一样摆放好了,但是野兽却没出现。美女十分惊慌:“噢,我希望它没什么事,它是那么善良体贴。”

她等了一会儿,野兽还没来,于是她便出去找。她找遍了所有房间也没找到野兽。傍晚时,她匆匆忙忙来到花园,在泉水边,她找到了野兽,它躺在地上,像死了一样。

“亲爱的野兽,”她喊道,在它旁边跪下,“你怎么了?”她俯身在它毛茸茸的脸上吻了一下。立刻,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泉边躺着的野兽变成了一位英俊的王子。

王子睁开眼,用虚弱的声音说:“谢谢你,美女,一个邪恶的咒语使我的外貌变成了丑陋的野兽外貌,直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吻我的那一刻魔咒才会解除。我想你是世界上心地最善良的姑娘,尽管我受魔法诅咒变得这么难看,你却还是喜欢我。当你离开这里去看你父亲时,我很寂寞,吃不下饭,也不开心,所以今天当我在花园里散步时竟然虚弱得晕倒了。”

于是,美女从泉水里舀了一杯水,把他扶起来,喂他喝水。等他体力恢复了一些,又扶他站起来。整个宫殿的咒语也都被解除了,那些看不见的仆人也看得见了。

“去叫仆人来。”王子说。她去叫仆人,立即有好几个男仆跟她来了,把王子扶进了宫殿。王子一进王宫,被温馨、快乐的气氛重新包围,很快就痊愈了。第二天早上,他派人请美女的父亲来和他们一同住在王宫里。不久以后,美女和王子结婚了,从此便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

美丽

苏格拉底认为美丽是一种“悄悄潜入并渗透我们思想”的东西。这首小诗也表达了这一思想。美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从《迈克亨非中级读本》中记住了这首小诗。

美丽是

漂亮的面孔、乐于助人的双手

和不知疲倦的双脚。

漂亮的面孔,洋溢着快乐的光芒;

乐于助人的双手,做着高尚、真诚、善良的事;

不知疲倦的双脚,永远准备来到悲伤的人身边。

像克罗伊斯一样富有

——詹姆斯·鲍德温重述

这个故事来自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克罗伊斯(公元前560~前546),是亚洲古国吕底亚的国王,曾拥有大量的财富。塞洛斯国王是如何赦免了他的传奇故事,说明了怜悯是公正的王冠。对于金钱、权力与幸福的关系,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几千年前,在亚洲曾有一个国王,名叫克罗伊斯。他所统治的国家很小,但他的人民却以富有而闻名。克罗伊斯在当时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以致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地称一个很富有的人“像克罗伊斯一样富有”。克罗伊斯拥有一切能使他快乐的东西——大量的土地、豪华的宫殿以及众多的奴隶;还有漂亮的衣服供他穿,精致的物品供他欣赏。他想不出还有任何东西能使他感到更舒适、更满足。于是,他宣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一年夏天,一个有名的人远渡重洋来亚洲旅行。这个人名叫梭伦,他曾是希腊雅典的立法者。他以智慧闻名于世,甚至在他死后的几个世纪,对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的最高评语就是说这个人“像梭伦一样聪明”。

梭伦早就听说过克罗伊斯,因此一天他来到王宫拜访克罗伊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现在是他的座上客,克罗伊斯比以往更快乐、更高傲,他带领梭伦参观他的王宫,给他介绍王宫里各个装饰豪华的房间:地面铺着精致的地毯,房间里摆放着柔软的沙发和昂贵的家具,墙上挂着精美的画,书架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他又邀请他去欣赏美丽的花园和果园,以及他的马厩,克罗伊斯向他展示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

晚上,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共进晚餐。这时,国王问客人:“现在,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认为世界上谁是最幸福的人?”他预料梭伦一定会说“是克罗伊斯”。

聪明的人沉默了片刻,然后说:“我想起了一个人,他住在雅典,名叫特勒斯。我想毫无疑问他是所有人中最幸福的。”

这并不是克罗伊斯期望的回答,但他没有把他的失望表现出来,而是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的客人回答说,“特勒斯是一个诚实的人,他辛苦劳作了很多年来抚养他的儿女,让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等他的孩子都长大成人并能独立谋生后,他加入了雅典军队来保卫他的祖国。你觉得还有比他更配得上‘幸福’二字的人吗?”

“可能没有吧,”克罗伊斯回答,因为失望几乎有些哽咽,“除了特勒斯,你认为谁是第二幸福的人呢?”他十分肯定这次梭伦一定会说,“是克罗伊斯”。

“我又想起了希腊的两个我所认识的年轻人。他们的父亲死时他们还是孩子,而且很穷,但他们辛苦劳动来维持生活,供养他们虚弱的母亲。他们年复一年地这样劳动,从没有想过其他事,除了他们的母亲。等母亲去世后,他们把他们的爱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直到他们去世。”梭伦说。

这一次克罗伊斯发怒了:“为什么你不考虑我,难道我的财产和权力一无是处吗?你为什么把这些整天都得拼命干活的穷人排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王前面呢?”

“哦,尊敬的国王,”梭伦说,“没有人知道你到底幸福不幸福,直到你去世,因为没有人知道不幸会不会降临到你身上,或者显赫过后你会不会遭遇苦难。”

这以后又过了许多年,亚洲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国王,名叫塞洛斯。他带领强大的军队打败了很多国家,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王国,然后把这些王国的国王掳到巴比伦。克罗伊斯国王尽管富有,也无法抵挡这个强大的敌人。他的王国抵挡了一阵,最终还是被占领了。雄伟华丽的王宫被火焚烧,美丽的花园和果园被毁坏,财宝被洗劫一空,而他自己也成了俘虏。

“克罗伊斯很顽固,给我们造成了很大麻烦,让我们损失了很多优秀的士兵。处死他,给那些顽固抵抗、拒不投降的人看看他的下场。”

士兵们捆着他,把他拉到菜市场,一路上一直在折磨他。他们在菜市场上搭起一个很高的架子,架子是用从克罗伊斯的王宫废墟里找来的木板搭成的。当他们搭好架子后就把这个不幸的国王捆在架子中央,然后一个士兵用火炬把木架点燃。

“很快我们就能看到熊熊大火了,”这群野蛮的士兵说,“他的巨额财富现在对他有什么用呢?”

可怜的克罗伊斯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被捆在柴堆上,没有一个朋友来安慰他。他想起了梭伦很多年前曾经对他说过的话:“没有人知道你幸福不幸福,直到你去世。”他嘴里悲伤地念叨着:“哦,梭伦,梭伦!”

碰巧塞洛斯正骑马经过这里,听到了他的话。“他在说什么?”塞洛斯问士兵。

“他在说:‘梭伦,梭伦,梭伦!'”一个士兵回答说。

于是,塞洛斯骑马上前,靠近克罗伊斯,问:“你为什么临死前喊梭伦的名字呢?”起先,克罗伊斯没有回答。塞洛斯又问了一遍,这一次态度温和了许多。于是,他开口讲起梭伦访问他的故事及梭伦曾对他说过的话。

这个故事使塞洛斯触动很深,他想到那句话:“没有人知道不幸会不会降临到你身上,或显赫过后你会不会遭遇苦难。”他想是否有一天他也会失去现在拥有的权力,像克罗伊斯一样落在仇敌的手里。

“毕竟,”他自言自语道,“我们应该怜悯和善待处于苦难中的人。我应该善待克罗伊斯,正如我希望将来别人也同样地善待我。”他赦免了克罗伊斯,让他获得自由,并且从此把他当做他最尊贵的朋友来对待。

遗忘之罪

——马格利特·E.山吉斯特

对别人的善意有时也会遭到我们的延误而不复存在。我们表达善意时,要警惕这种“延误的仁慈”。

 

不是你已经做的事,

而是你留下未做的事,

让你心生烦恼,

在日落时分。

因忘记而没有说出的温柔的话语,

没有来得及写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该送出却忘了送的鲜花,

难道你想夜里被鬼缠住吗?

 

挡在一个朋友路上的

你本可以搬开的石头;

一些发自肺腑的建议,

由于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来得及说;

一次真诚的握手,

柔和而动人的话语;

这些,你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想,

因为你也有自己的烦心事。

 

这些充满善意的小事,

很容易被我们遗忘。

我们这些卑微渺小的人发现,

这些时候我们本可以成为天使。

可是,在夜间,他们来到我们床边,

各个都含着怒气,悲伤而沉默。

希望渐渐模糊消失了,

人类的信仰笼罩在严寒之中。

 

人生苦短,一闪即逝,

而我们的悲哀却特别沉重,

我们因延误仁慈而内心痛苦,

直到耽搁太久而后悔不已。

不是你已经做的事,

而是你留下未做的事,

让你心生烦恼,

在日落时分。

蒲草中的摩西

——J.伯格·埃森韦恩和玛丽埃塔·斯托卡德重述

这个故事取材于《出埃及记》,讲的是《圣经》中也是整个文学当中关于同情的最感人的一幕。埃及法老的女儿所做出的收养婴儿摩西的决定超越了文化和阶级的界限,终于促成了希伯来国家的建立。

以色列人曾经有许多年生活在埃及。渐渐地,以色列人变得富强起来,势力也变大了。终于,埃及人开始嫉妒起他们来。

“这些外族人占据着我们最好的土地,”他们抱怨说,“他们人口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很快就会占据所有埃及国土,并统治我们。”

于是,埃及法老发布了一道命令,每一个以色列人家出生的男孩都要被处死。他想用这种残酷的手段来阻止这个民族的壮大。那些可怜的母亲们伤心地痛哭,把他们的孩子藏起来躲避国王的卫兵的搜捕。

就在这一时期,在其中一个以色列人家里有一个小男孩降生了,这是一个漂亮而且健康的男孩。他的母亲把他藏起来,直到他长到3个月大。母亲害怕残暴的埃及人来到家里搜出孩子,便到河边割了一些蒲草,用蒲草编了一个篮子,外面抹上泥和防水的柏油。这样水就进不到篮子里。然后她把婴儿小心地放进篮子里,把篮子提到河边,藏到河边的芦苇丛中。他的小姐姐就站在不远处,观察会发生什么事。不一会儿,法老的女儿和她的侍女来到河边洗澡。当公主走到河边时,发现了藏在芦苇中的篮子,于是便命令侍女去取来。侍女取来篮子一打开,婴儿就从里面伸出胳膊来。公主把他从篮子里抱出来,搂到胸前。她仔细观察孩子漂亮的小脸,脸上充满对孩子的同情和爱。

“这一定是以色列人的孩子,”她说,“肯定是某一个可怜的母亲把他藏在这里。他真是个不一般的孩子,我要把他带回去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

这时,一直在近旁观察动静的小姐姐走上前来,听到公主的话,欣喜异常。

“请问您要我为您找一个以色列奶妈来照顾这个孩子吗?”

公主微笑着说:“去找吧。”

小姑娘飞快地跑回家,告诉她母亲发生的一切。母亲喜出望外,匆匆忙忙赶到公主跟前,现在孩子又回到他的亲生母亲的怀抱。

“替我抚养这个孩子,我会付给你工钱。”公主说,“他的名字应该叫摩西,因为是我从水里把他救上来的。”

于是,有了亲生母亲的爱和照顾,摩西在国王的宫殿里幸福快乐地长大了,他被看做公主的儿子。他长得结实而且强壮,但他从没有背叛他的民族——以色列。多年以后,他长大成人,拥有了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所应具备的智慧。于是,他带领他的人民离开埃及,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好心的撒玛利亚人

——杰斯·莱门·赫尔伯特重述

耶稣教导我们,要爱我们的邻居就像爱我们自己。有人曾问他:“谁是我的邻居?”他讲述了《好心的撒玛利亚人》《(路加福音》10:29~37)的寓言故事来回答。要真正理解这个故事的含义,关键是要明白,在耶稣所处的时代,对于大多数犹太人来说,《好心的撒玛利亚人》是有争议的,因为长期以来,在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一直充满敌意。因此故事中路过伤者身边的撒玛利亚人是最不可能同情并帮助伤者的。

耶稣讲述了一个《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故事。他说:“有一个人走在从耶路撒冷通往耶利哥的偏僻的小路上,途中他遭到一伙强盗,强盗抢走了他所有的东西,剥去了他的衣服,并打了他一顿,然后丢下半死的他逃跑了。不久,有一个祭司从那条路上经过,看到那个人躺在路上,浑身血迹斑斑,就从路的另一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末人路过那个地方,当他看到那个浑身是血的人时,也从另一边绕过去了。可是,当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这里看到那个不幸的人时,十分同情他。于是他来到伤者身边,用酒为他的伤口消毒,又用油涂抹伤口,然后又为他包扎,最后把伤者扶到他的驴背上,而自己步行,就这样把他送到一个客栈,夜里还一直照顾他。第二天早上,撒玛利亚人又从钱包里取出两个银币,交给客栈老板,并说:‘请你照顾好他,如果钱不够,下次来时我会补上的。’那么,对于这个受伤的人来说,这三个人中谁是他的邻居?”

律法老师说:“是那个可怜他、照顾他的人。”

于是耶稣说:“你就照着去做吧。”

通过这个故事,耶稣告诉我们:“我们的邻居”就是那些需要我们帮助,而我们又有能力给予帮助的人,不管这个人是谁。

生命之歌

——查理斯·麦基

罗马政治家西尼加曾写道:“只要那里有一个人,就有机会奉献爱心。”任何无私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

 

一位旅客走在一条满是灰尘的路上,

随手在路边草地上撒下些橡树籽,

其中一颗生根发芽了,

长成了一棵大树。

于是,夜晚来临时,相爱的人在这棵树下,

相互倾吐爱的誓言;

老人在正午时分,在大树浓密的绿荫下,

乘凉休息,十分惬意;

睡鼠喜欢橡树随风摇摆的枝条,

小鸟甜美的歌声驱走烦恼;

大树长在那里是一种荣耀,

是上帝永远的赐福。

 

一股泉水,在青草和苔藓中,

消失了踪迹。

一个路过的陌生人在这里挖了一口井,

——疲劳的行人常常在此歇脚;

他挖好井,又小心地

在井边放了一个舀子,

他没去想自己的行为多么高尚,

一心考虑辛苦的人也许需要喝水;

他又一次路过这里,

哇!那口井

甚至夏天也没有干枯。

曾让成千上万的人解除干渴,

或许还挽救过某个人的生命。

 

一个不知名的人,随着拥挤的人群,

走向熙熙攘攘的市场,

发自肺腑地说了句

关心和体贴的话语,

于是,喧嚣的人群

有了片刻的平静。

一个跌倒的人听见了,站了起来;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恢复了健康。

啊,种子!啊,泉水!啊,关爱的话语!

我们不经意间给予别人的关心,

看似微不足道,

但发挥的作用却十分强大。

奶奶的桌子

——节选自《格林兄弟》

也许我们越老,这个故事对我们越有意义。但是我们应该在年轻时就明白这个道理,为的是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从前,有一个虚弱的老奶奶,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剩下她一个人,因此她只好和她的儿子、儿媳和孙女生活在一起。老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视力和听力也每况愈下,有时候,在饭桌上,她的手抖得厉害,以至于把勺子里的蚕豆撒到饭桌上,或者把碗里的汤洒出来。儿子和儿媳看到她总是把饭洒到桌子上很是恼火。终于有一天,当她又碰倒一杯牛奶后,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了。

他们在屋角放扫帚的柜子旁边放了一张小桌子,让老奶奶坐在那里吃饭。每次老奶奶坐在那里,都眼泪汪汪地看着屋子里的其他人。有时候,他们也和她说话,但很多情况下都是在责骂她摔碎了碗或把叉子掉到地上。

一天晚上吃饭前,小女孩在地板上堆积木。

她的爸爸问她堆的是什么,小女孩回答说:“我在为你和妈妈做一张小桌子,这样的话,等我将来长大了,你们也在屋角吃饭。”

她的父母坐在那里瞪着她,看了好大一会儿才回过神来,突然两人抱头痛哭起来。那天晚上他们把老奶奶又扶回到大桌子旁坐下。从那时起,她重新和家里其他人坐在一起吃饭,而她的儿子和儿媳再也不介意她不小心把饭洒在桌子上了。

战地天使

——乔安娜·斯特朗和汤姆·B.莱昂纳德

克拉拉·巴顿(1821~1912)以她在美国内战期间救护伤员的出色表现而闻名,被称为战地天使。她是美国红十字会的创立者,是美国慈善事业的先驱。

当疼痛稍稍减轻一点儿时,杰克·吉布斯又能够思考问题了。“我再也回不了家了,”他呻吟道,“再也回不去了。”

他现在躺在硬邦邦的地面上,感到身体发冷,叹了一口气。他想挪动一下身体,让自己更舒服些,可是他一动就感到身体里又有一股暖流往外涌,他明白如果他还想活下去的话,就必须躺在原处不动。

“等到他们把我抬上担架送到后方的医院时,我几乎就要因失血过多而死,即便没死,一条腿也已腐烂而不得不截肢。那样的话,对于我的妻子苏,我将是怎样的一个丈夫?一个只有一条腿的人!”

他眼前一黑,又昏了过去。

等到他又睁开眼睛时,他肯定他早已死了,已经来到天堂。一位年轻的姑娘正俯身看着他。这在战场上是不多见的。没有女人来到战场上,没有女人愿意来,也不允许女人来。

可是现在有一个女人来到了战场,她叫克拉拉·巴顿。

两个士兵帮她把杰克抬到一张刚从马车上卸下来的行军床上,克拉拉从她的药箱里拿出绷带包扎好他的腿。然后她又给他一粒止疼片,他费力吃下,接着有人把他抬上一辆破旧的救护车。

这样的工作,她每天都重复着,为伤员清洗和包扎伤口,减轻他们的痛苦并给他们带来安慰。

自从可怕的战争开始后,克拉拉·巴顿就一直担心在前线打仗的士兵。她知道那些受伤的士兵要等到战斗结束才能被抬下战场,也只有到那时他们才能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而医院往往离前线很远。她也知道即使他们等到了战斗结束,他们还没来得及包扎的伤口也会因马车的摇晃而恶化。她还知道有些伤员往往在到达医院之前就会因失血过多而死。

这些情况令她心碎,她下决心要上战场及时帮助受伤的士兵。首先,她设法得到了一辆马车,把药品和急救用的设备装上去,这之后,她前去面见将军。

克拉拉·巴顿身材娇小苗条,在威严的将军看来,她一点儿也不像是能够上战场的人。事实上,她的这个天真的想法让他甚为恐惧。

“巴顿小姐,这绝对不行。”

“可是,将军,”她毫不泄气,“为什么不行?我自己可以赶车,尽我所能去帮助士兵。”

将军摇摇头:“战场不是女人去的地方,你会受不了的。而且,我们正在竭尽全力救治受伤的士兵,不需要其他人帮忙。”

“我能忍受。”克拉拉·巴顿强调说。于是她又把她的计划向将军重复了一遍。

她一次又一次地面见将军,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拒绝,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最后,威严的将军让步了。克拉拉·巴顿得到了一张可以进出前线的通行证。

在整个内战期间,凡是她能到的地方,她都把爱和关心带给受伤的士兵。她不分昼夜地工作着。有一次,她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五天五夜,几乎没有休息过。她的名字在军队中成了爱的象征,士兵们提起她的名字,心中都充满感激之情。

政府了解了她的事迹之后,逐渐开始与她合作,给她提供补给。军队配给她更多的马车来运送伤员,还提供了更多的药品和设备。尽管如此,对于勇敢的巴顿小姐,这场战争自始至终都是非常艰苦的。

战争结束后,克拉拉·巴顿本可以好好歇息了。可她又想到那些士兵的亲人,他们的妻子、父母、兄弟,肯定还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的情况。她决心去了解失踪士兵的情况,给他们的家庭带去安慰。有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在做这项工作。

因此她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战争,知道了士兵在战场会遭遇什么,以及战争对他们家庭的影响。她听说瑞士有一个名叫吉恩·亨利·杜南的人正在设立一个组织,帮助战争期间的士兵,她便立即去了瑞士帮助他。杜南建立了一个组织——红十字会。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均佩戴一个白底红十字图案的标志,这样人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认出他们。他们可以自由地出入战场,帮助需要帮助的所有士兵,不论他们的国籍、种族或宗教信仰。

这个想法给了她启示。她返回美国后说服美国政府加入这一组织。这时包括美国在内,已有23个国家加入。这些加入国负责给红十字会提供资金资助,红十字会在战争期间救助交战国的伤兵。

但是,除了这个了不起的红十字组织,她还有另一个想法,她称之为“美国修正案”。

“除了战争之外,人类还会面临许多其他灾害,”她解释道,“例如地震、洪水、森林大火、瘟疫、龙卷风等。如果这些灾难突然发生,就会有很多人因此死亡,很多人受到伤害,还有很多人无家可归,饱受饥饿之苦。这时红十字会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这些受害者,不管这些灾难在哪里发生。”

今天,国际红十字会给世界上成百上千万的人带来了安慰和援助。这都是源于克拉拉·巴顿的伟大思想。她有无比的勇气,对人类有着无私的爱,对需要帮助的人有无限的怜悯和同情。她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重。

如果我能弥合一颗破碎的心灵

——埃米莉·狄金森

埃米莉·狄金森(1830~1886)使我们想起那些充满同情的行动及其对生命的意义。

 

假如我能弥合一颗破碎的心灵,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

平息他的悲伤,

或者帮助一只迷途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它的巢中,

我便没有虚度此生。

所罗门的智慧

——耶西·莱曼·赫尔伯特

所罗门在公元前10世纪时曾统治以色列王国长达40年之久。据说他有着非凡的智慧,下面这则故事就是有关他的智慧的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所罗门的决定起先看起来很残酷,但事实证明这是他作为国王的英明决策。他要表现出他的仁慈,但有时候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依靠同情的伟大力量辨别出了真正的有罪之人。这个故事来自于《旧约:列王记上》(3:16~28)。

两位妇人各抱着一个孩子来到所罗门面前,其中一个孩子死了,另一个孩子还活着。两个妇人都声称活着的孩子是自己的,而说死了的孩子是对方的。其中一个妇人说:“我们两人都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张床上,这个妇人睡觉时把自己的孩子压死了,她趁着我还未醒,把她的死孩子放到我旁边,把我的孩子抱走了。早上我醒来发现床上的孩子不是我的,可她硬说是我的,说活孩子是她的。求你命令这个妇人把孩子还给我。”

这时,另一个妇人辩解说:“这不是事实,死孩子是她自己的,活的是我的,她一直想把我的孩子夺走。”

年轻的国王听了二人的供述后,命令道:“拿剑来。”

剑拿来了。所罗门接着命令:“用这把剑把这个活孩子砍成两半,你们一人一半。”

这时,其中的一个妇人哭道:“哦,我王啊,求你不要杀死我的孩子,把他判给她,留这孩子一条命吧。”

可是另一个妇人却说:“对,把这孩子劈成两半,一人一半。”

听了二人的话,所罗门开口道:“把这活孩子判给这不忍杀他的妇人,因为她才是他真正的母亲。”

以色列的百姓惊诧于如此年轻的国王却有这样超人的智慧,于是明白这智慧是上帝赐给他的。

一个北国的传奇:啄木鸟的故事

——非比·凯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东西时将受到什么惩罚。

 

在遥远、遥远的北国,

那里的白天十分短暂,

而夜晚又十分漫长,

他们在长夜无法入眠。

 

于是,当冬天下雪的时候,

他们就用迅捷的驯鹿拖雪橇;

孩子们穿着多毛的皮裘,看起来

像小熊宝宝一样可爱。

大人给孩子讲一个奇异的故事——

我不相信那是真实的,

但你可以从中懂得一些道理,

我现在就讲给你听。

 

从前,好心的圣徒彼得

还曾住在人间,

他走遍世界各地,

传扬上帝的真理。

 

他在地上周游旅行,

这天来到一所农舍前,

看见有一个小妇人在做饼,

放在炉火上烘烤。

 

那天他十分饥饿,

而白天即将过去,

彼得只问她要一张饼,

既然她已做了一堆饼。

 

她做了一个很小的饼,

放在炉火上烤;

她越看越觉得大,

不舍得施舍给彼得。

 

因此她又揉了一个,

这次的饼更小;

可当她翻转时仔细看,

饼还是和第一个一样大。

 

于是她又捏了一小块面团,

揉了又揉,擀了又擀;

小饼烤得像是一片饼干,

可她还是不愿递给彼得。

 

她想:“我的饼实在太小,

自己吃且吃不饱,

但要是给别人就太大。”

于是又把饼放在架子上。

 

圣徒彼得发怒了,

他饥肠辘辘几乎昏倒,

而且像这样一个妇人,

足以惹得圣徒气愤。

 

他说:“你太过于自私,

不配做一个人,

给你食物,给你房屋,

又有火使你保持温暖。

 

现在你必须像鸟一样自己筑巢,

且找到的食物少之又少,

要辛苦地啄呀啄,

每天不停地啄那坚硬的树皮。”

 

于是她不能再说话,

飘起来穿过了烟囱,

从屋顶飞出了一只啄木鸟,

她已经变成了一只鸟。

只有她头顶的那顶红帽子,

还和原来一样,

其余的衣裳都被熏黑,

像是火燃尽后的木炭。

 

所有乡村的小学生,

都能够看到她在树林里,

住在树上直到今天,

不停地啄呀啄地找食吃。

 

这就是她教我们的道理,

活着不能单为自己;

如果别人有困难你不可怜,

有一天这事也会降临到你身上。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

要把你所有的多多施舍给他们。

不要在你给予他人时看小为大,

在你得到时却总以为小。

 

我的孩子们,现在要谨记,

对人要友好和仁爱,

否则请看啄木鸟的红帽

和她穿着的熏黑的衣裳。

 

也许即使你在生活中十分自私,

也不愿被变成一只鸟,

但你会变得更微小,

成为一个自私而吝啬的人。

论慈悲

——威廉·莎士比亚

这也许是《威尼斯商人》中最著名的一段。鲍西亚——贝尔蒙特的女继承人,在法庭上辩论说怜悯是神的恩赐,只有怜悯他人我们才能更靠近上帝。这一幕的场景是威尼斯的一间法庭,鲍西亚化装成律师,试图说服放高利贷的夏洛克放弃他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的要求。

 

慈悲不是勉强的,

它像甘露自天降至人间;

它带来双重的赐福,

赐福给那给予者和接受者;

它在权力最大的人手里威力是最大的,

它比皇冠更适合帝王的身份;

它的宝杖是人间权力的象征,

这威权既是帝王尊严的标志,

也是帝王之所以令人敬畏的缘由;

而慈悲又在王权之上,

占据了帝王的心头,

它是上帝的象征;

执法者如能心存慈悲,

帝王最近似上帝了。

厄科和那耳喀索斯

——托马斯·布尔凡奇

在希腊神话中,那耳喀索斯是一个美少年,是河神刻甫斯和美丽的少女蕾莉俄普的儿子。他虚荣而无情,他的名字是自恋的代名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缺乏同情心,反之亦然。下面这个故事取材于托马斯·布尔凡奇的《寓言年代》。

厄科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喜欢在田野、树林和山间玩耍嬉戏。她是狄安娜女神最喜欢的孩子,二人常常一起捕猎。但是厄科有一个缺点——爱说话,无论是和别人聊天还是争论,总是以她的话结尾。一天,女神朱诺正在寻找她的丈夫,而她的丈夫却正和一群少女玩耍。厄科出主意说要设法阻止女神,其他少女听了都吓跑了。朱诺知道后,对厄科说了如下咒语:“你用舌头欺骗了我,你将永远不能再使用它,除非你用来应答。最后一句话还是你说,但你永远不能第一个说话。”

当美少年那耳喀索斯在山间捕猎时,厄科看到了他并立刻爱上了他,一直在他后面跟着。她多么希望能用最温柔的话语来和他说话,来赢得他的好感。但她无法第一个说话,只能先把回答的话准备好,不耐烦地等他先开口。一天,年轻人和他的同伴走散了,高声地呼喊:“谁在这里?”厄科回答:“这里。”那耳喀索斯环视一下四周,没有看见一个人,大声问:“到这里来。”厄科应答道:“到这里来。”没有一个人出现。那耳喀索斯高声问:“你为什么躲着我?”厄科也重复了一遍他的话。“我们一起玩吧。”年轻人提议。厄科满怀深情地重复了一遍,兴冲冲地来到他面前,张开双臂要拥抱他。他吃了一惊,惊叫道:“不要碰我。我宁愿死也不要你抱我!”“抱我!”她徒劳地说。于是他走了,而她却羞愧地躲到树林深处。从那时起,她便睡在山洞里或悬崖深涧中。她因悲伤日益消瘦枯萎,身体的肌肉被风吹干了,最终只剩下骨头。她变成了岩石,唯有她的声音留下来了。她仍随时准备回答任何人的呼唤,这也是她总爱说最后一句话的老习惯。

那耳喀索斯的冷酷不仅表现在这一个例子中。他拒绝厄科的热情,也躲开其他的少女。一天,一个想吸引他注意却失败了的少女在祷告中说,但愿那耳喀索斯有一天会爱上一个人,却无法得到这个人的爱。复仇女神听到了,应许了她的祷告。山上有一眼泉水,清澈见底,牧羊人不曾把羊群赶到那里饮水,也从未有林中的野兽到那里饮水,甚至连一片叶子或树枝也不曾掉进过。泉水周围长满青草,岩石为它遮蔽太阳。一天,那耳喀索斯捕猎时来到泉边,又累又渴。他俯身去喝泉水,这时他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明亮幽深的眼睛,一头卷曲的头发,和阿波罗的一样,圆润的双颊,脖子是象牙白色,十分优雅,双唇微微分开;除了美貌,浑身还焕发出青春的、健康的光彩。他以为那是生活在泉水中的精灵,愣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自己。他靠近水中的影子想吻它,伸出双臂去拥抱它,可他刚一碰到它,它就不见了,停了一会儿它又出现了。他无法挨近自己的影子。于是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徘徊在泉水边,注视着自己的倒影,与他假想的女神说话:“为什么,你,美丽的人儿,要躲开我呢?我长得并不难看呀。少女们都爱我,你并不讨厌我,我向你伸出双臂你也向我伸出双臂,我微笑你也微笑,我招手你也招手。”他的眼泪流到水中,影子一晃不见了。当他看见它消失了,呼喊道:“我求求你,别离开我,如果我不能碰你,让我至少每天能看到你。”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心中珍藏的爱情之火注定要焚烧自己。慢慢地,他原来所发出的青春的光彩消逝了,原来旺盛的精力衰退了,原先让少女厄科深深迷恋的美丽的容颜也不见了。可是厄科依然跟随着他,当他发出“唉,唉”的叹息时,厄科也跟着他哀叹。他很快憔悴了,最后死了。当他的幽灵穿过地狱之河时,还没有忘记从舟中探身瞥一眼水中的倒影。少女们为他哭泣,尤其是河中的女神们。女神们痛苦地捶胸顿足,厄科也痛苦地捶胸顿足。他们准备好了火葬用的柴堆,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尸体。在原来放尸体的地方,长出了一朵紫色的花,被白色的叶子包围着,女神们把这朵花取名为那耳喀索斯,纪念这位英俊却不幸的美少年。

马莱的鬼魂

——查尔斯·狄更斯

每一个即将走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人都应该看看《马莱的鬼魂》。它告诫我们,人类就是我们的事业。查尔斯·狄更斯于1843年写成《圣诞颂歌》, 《马莱的鬼魂》是其中一章。我们每年都能够从电视上看到这个故事的不同演绎,但小说的精神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才能更好地体会。

斯库挤跪下来,两手紧握着举在面前,10根手指交叉着。

“天哪!”他叫道,“可怕的幽灵啊,你为什么要和我过不去?”

“真是一个世俗的人,”鬼魂答道,“你到底相不相信我?”

“我相信,”斯库挤连忙说,“不相信也不行。不过,你们幽灵要到世上走动,又为什么要来找我?”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鬼魂回答,“他躯体里的灵魂都必须出去和他的同类一起行走交流,游遍五湖四海;如果生前他的灵魂没有走动,那么死后就要罚他这么做。他的灵魂就要浪迹天涯——唉,我真不幸啊!还要眼睁睁地瞧着那些分享不到的东西,那些东西本可以在世上分享到,那该多幸福啊!”

幽灵又发出一声长叹,同时晃动身上的锁链,还不停地搓着一双似乎虚幻的手。

“你还带着脚镣手铐,”斯库挤的声音都打颤,“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我戴的是我生前亲手为自己打造的锁链,”鬼魂回答,“我锻造的锁链一环扣一环,一码扣一码,然后心甘情愿地把它缠绕在身上,心甘情愿地戴着它。这样使你感到陌生吗?”

斯库挤颤抖得更厉害了。

“你想不想知道,”鬼魂追问,“你身上缠的锁链有多长?7年前这个时候,它就足有我这根这么长这么重了。那以后,你又费了不少功夫,现在它已经沉重无比了。”

斯库挤看看他周围的地板,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被五六十米长的铁链缠着,但什么也没看到。

“雅各,”他哀求说,“老雅各·马莱,再多说些,说些安慰的话吧。”

“我没什么话好讲,”鬼魂回答,“爱本尼舍·斯库挤,安慰要从另一个世界来,由另外的使者传递,传递给另外一类人。我不能把我想告诉你的话全告诉你,我能说的就是这些。我不能休息,不能停留,也不能耽搁。过去,我的灵魂从来没有走出过我们的账房——注意我的话!——生前,我的灵魂从没有越过我们兑换银钱的那个狭小的范围而出去游荡;可是现在,令人厌倦的旅程就在眼前。”斯库挤有一个习惯,思考问题的时候总要把双手插在裤子口袋。这时,想着鬼魂说的话,他又把手插在裤兜里。不过,他没有抬起眼睛,也没有站起来。

“你的行程一定很慢吧,雅各?”斯库挤问,表情一本正经,虽然也带着谦卑和恭敬的样子。

“很慢。”鬼魂重复他的话。

“死了7年了,”斯库挤沉思着,“一直在旅行?”

“是的,一直,”鬼魂说,“没有休息,没有安宁,忍受永无休止的悔恨的折磨。”

“你速度快吗?”斯库挤问。

“乘着风的翅膀。”鬼魂回答。

“7年中,你大概已经走过很多地方了吧?”斯库挤很好奇。

鬼魂听到这句话,长叹一声,同时把它的链条弄得叮当作响,在深夜的寂静中十分恐怖,负责治安工作的监护人完全有理由控告它扰乱治安。

“唉,给拴着,绑着,带着双重的镣铐,”虚幻的鬼魂说,“我不知道,千百年来,那些不朽的人物为这个世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他们还没有感受这些贡献带来的好处就消失在永恒之中了。也不懂任何一个基督徒的灵魂都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好事,不管是什么范围,范围有多大,都会发现生命太短,不够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我也不懂,一生的机会错过之后,就没有余地能够让后悔来弥补损失!可我过去就是那样的人,唉,就是那样!”

“可你过去一直是一个很诚实的生意人啊,雅各。”斯库挤有些结巴,他联想到他自己。

“生意!”鬼魂大声说,又搓起手来。“人类才是我的生意。公众福利才是我的生意,慈善、怜悯、宽厚和仁爱,这才是我的生意。我在这一行业中的作为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它伸直手臂,举起链条,好像这就是它一切徒劳无益的悲伤的根源,然后又把链条重重地摔在地上。

“在过了将近一年的时候,我最痛苦,为什么我以前走过人们身边时老是低着头,从来不抬头看看曾指引那几位博士到卑微的处所去敬拜主的神圣的星呢?难道那星光不也引导我到穷人的家里去吗?”斯库挤看到幽灵这样说下去,内心很不安,不由得浑身战栗起来。

“听我说,”鬼魂叫道,“我的时间快到了。”

“我听着呢,”斯库挤说,“不要对我太严厉,别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求你了,雅各。”

“我怎么会用一种你看得见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我不会告诉你。我已经无影无踪地坐在你身边好多天了。”

这可叫人不舒服,斯库挤身上打着颤,擦着额头的汗珠。

“在我的赎罪过程中,那可不是轻松的事,”鬼魂接着说,“我今晚来这里是要警告你,你还有机会和希望来避免我的命运,是我设法给你带来机会和希望的,爱本尼舍。”

“您一直是我的好朋友,”斯库挤说,“谢谢你了。”

“你将被鬼缠住,”鬼魂继续说,“被3位精灵缠住。”

斯库挤的脸拉得老长,简直比鬼魂的脸还长。

“难道这就是你说的机会和希望吗,雅各?”他用结结巴巴的声音追问。

“是的。”

“我——我想我宁可不要。”斯库挤说。

“没有它们的来访,”鬼魂回答,“你就没有希望来避免走我的老路。明天钟声敲第一下的时候,你等着第一位来访者吧。”

“能不能让它们现在一起来,让此事就此了结,雅各?”斯库挤暗示。

“后天夜里的同一时刻等着第二位。大后天夜里12点钟声敲完最后一下的时候,是第三位。别想再看见我,为了你自己的缘故,谨记我们之间的对话。”

鬼魂说完,就从桌上拿起它包头的布,像刚才一样裹好头。斯库挤知道这一点,因为它裹头时,下巴被勒得紧紧的,牙齿发出刺耳的声音。他壮起胆子又抬起眼看,发现他这位神奇的客人直挺挺地站在他面前,把链条一圈一圈地绕在一只手臂上。鬼魂从他面前向后退去。它每退一步,窗子就自动开一点,因此,等它退到窗口,窗子已经大开。鬼魂招呼斯库挤过去,他走过去了。走到彼此相差不到两步的时候,鬼魂抬起手示意他不要再靠近。斯库挤站住了。这与其说是服从,还不如说是因为惊讶和恐惧,因为在那只手举起来的时候,他听到天空中传来嘈杂的声音。那是断断续续的哀悼和悔恨的声音,是无法形容的悲伤和自怨自艾的哭泣。鬼魂静听了一会儿,也加入了这阙悲悼的挽歌,并且飘到窗外那凄凉而又阴森的夜空中去了。斯库挤跟到窗前,好奇心使他不顾一切地向空中望去。

空中全是虚幻的幽灵,它们惶惶不安,一刻不停,匆匆忙忙地飘来荡去,一边走,一边呻吟。每一个幽灵都像马莱的鬼魂一样带着锁链,有几个(可能是犯了罪的官吏)被锁在一起。没有一个是自由的,有不少在世时是斯库挤认识的。他十分熟悉其中一个老鬼魂,穿着白色的背心,脚踝上缚着一个巨大的铁质的保险箱。它看见下面门槛上坐着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而它无法帮助他们,不由得伤心地哭起来。很明显它们共同的痛苦在于想善意地干涉人间的事务,可是却都永远地丧失了这种能力。

究竟是它们渐渐消失在迷雾中,还是迷雾吞没了它们,他搞不清楚。然而,它们连同刚才的声音一起消失了,黑夜变得和他回家时一样了。

斯库挤关上窗子,然后查看鬼魂进来的那道门。门被两把锁锁得紧紧的,门闩也都没有动过。他刚想说声“胡闹!”可刚说了头一个字就顿住了。也许是由于他刚才情绪过于激动,或者是白天过于疲劳,或者是由于他瞥见了那原本看不见的冥冥世界,或者是由于和鬼魂的谈话使他觉得枯燥乏味,或者是时间太晚,他现在迫切需要休息。他径直走到床边,衣服也没有脱,一躺下去便立刻睡着了。

爱在哪里,上帝就在哪里

——列夫·托尔斯泰

这个故事改写自一个古老的基督徒的传说故事。它的魅力在于它的纯朴,现在依然是托尔斯泰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讲述的是关于道德的故事。

在俄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鞋匠,名叫马丁·艾万维奇。他在一幢房子的地下室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房间有一扇窗户朝着街道。通过这扇窗户,他只能看到街上行人的脚。但马丁能靠鞋子认出穿鞋子的人。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了,有很多认识的人。周围几乎没有几双鞋子没有经过他的手修理过至少一两次的,因此他通过窗子能欣赏到自己的手艺。其中有些鞋子他重换过鞋底,有些他补过鞋帮,甚至有些他还换过鞋面。他有做不完的活儿,因为他手艺好,舍得用好材料,要价又不高,周围的人都信赖他。如果他能按顾客的要求白天修好,他就接这活儿,如果做不完,他就如实地告诉顾客,从不做虚假的承诺。因此他在这一带很出名,从不缺活儿干。

马丁一直是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可越到老他越琢磨,怎样做才能让灵魂得救,怎样做才能离上帝更近。

从那时起,马丁整个人都变了,他的生活变得平静而快乐。早上他坐下来开始干活,干完一天的活儿后,他把灯从墙上取下来放到桌子上,从架子上取来《圣经》,打开书,坐在桌子旁边看。看得越多他就明白得越多,脑子就越清楚,他也就越快乐。

有一次,已经很晚了,他还没睡,坐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圣经》。他正在看路加的《福音书》,读到第六节,他读到下面一段话: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他琢磨着这段话,准备去睡觉又不舍得放下书。他继续看第七节——关于百夫长、寡妇的儿子和对施洗约翰派来的门徒的答复那一节——读到一个有钱的法利塞人请主到他家里吃饭的那一段。他读到那个有罪的女人如何用眼泪洗主的脚,怎样用香膏抹主的脚,主又怎样赦免她的罪。他读到第四十四节,书上写着:

于是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把它们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吻,但这女人从我一进来就不住地用嘴亲吻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

他一边读着这些话心里一边在想:“他没有给主洗脚,没有和主亲吻,没有用油抹主的头,没有用香膏……”马丁摘下眼镜,放在书上,心里琢磨着。

“那个法利塞人肯定就像我,他太考虑他自己了,如何得到一杯茶,如何保暖,如何让自己舒服,从不考虑他的客人。他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关心客人。可谁是那个客人呢?是主啊!如果他来到我家,我该怎么做呢?”

“马丁!”他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似乎有人在他的耳边悄悄说话。

他被惊醒。“是谁?”他问。

他转过头朝门口看看,没有人在那里,他又问了一声。于是他听到一个十分清晰的声音:“马丁,马丁!明天仔细看着街上,因为我要来。”马丁醒了过来,从椅子上站起来,揉了揉眼睛,但不知道他听到这句话时是在做梦还是醒着。他吹灭灯躺下睡了。

第二天早上,他天亮前起了床,祷告后,生火做白菜汤和燕麦粥。然后把茶壶放到火上,戴上围裙,坐在窗户前开始干活。他比以往朝街上看的次数多,只要有人经过,穿着他不熟悉的靴子,他都要蹲下身向上看看,这样他不但能看到那人的脚而且能看清楚他的长相。一个看门人穿着新毡靴子经过这里,接着过去一个挑水夫。现在一个尼古拉斯统治时期的老兵靠近窗户,手里拿着铁锹。马丁先认出他的靴子后认出他来——皮革的防水套鞋,上面的毡毛已经很破旧了,穿靴子的老头名叫斯坦潘尼奇。附近的一个商人出于怜悯收留了他,让他帮看门人看门。他开始清理马丁窗户前的积雪。马丁瞅了他一眼,继续干活。

他干了一会儿,不由自主地又向外看,这回看到斯坦潘尼奇把铁锹靠在墙上,想休息一下并暖和一下自己。他又老又弱,很显然没有力气扫雪。

“要不我请他进来喝杯茶?”马丁这样想着,“茶已经煮开了。”

他放下锥子,站起来,把茶壶放到桌子上,沏好茶。然后他拍拍窗户,斯坦潘尼奇转过身,走到窗户前,马丁示意他进来,自己则去开门。

“请进来,”他说,“暖和一下,我敢打赌你一定很冷了。”

“上帝保佑你!”斯坦潘尼奇回答说,“我浑身的骨头都疼。”他进来后先掸了掸身上的雪,然后擦了擦靴子,唯恐踩到地板上留下脚印。这时,他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不必擦靴子,”马丁说,“我会拖地的,这活儿一时半会儿做不完的。来,伙计,坐下来喝杯茶。”

他往两个平底玻璃杯里倒满茶,一杯递给客人,另一杯他再倒到一个小茶杯里,用嘴吹着。

斯坦潘尼奇把杯里的水一饮而尽,把杯子倒放着,杯子里没有溶化完的糖又到了桌子上面。他开始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很显然,他很想再喝一杯茶。

“请再喝一杯吧。”马丁说着,又给客人的杯子加满,也又给自己倒了一杯。喝茶时,他继续不停地向外张望。

“你是不是在等人?”客人问。

“我是不是在等人?嗯,说起来不怕你笑话,不能确切地说我真的在等某一个人,但是昨晚我听到了一些声音,我一直琢磨不透。不知道是幻景还是现实。我给你说,我昨晚在读《福音书》,关于主耶稣的故事,他怎样受苦,怎样在世间传道。我敢说你都知道。”

“我听过,”斯坦潘尼奇回答说,“可我不识字,无法读《圣经》。”

“噢,你看,我正在看主怎样在世间传道。我看到那一部分:主走进一个法利塞人家里,可没有受到好好款待。你看,我看到这儿时,就想那人怎么不好好招待主呢?主应该得到隆重的款待。假如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怎么会不好好招待主呢?那个人根本就没有迎接主。我的朋友,想着想着我就打盹了。正在我打盹的时候,我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我站起来,听见有人在我耳边说:‘等明天仔细看着街上,因为我要来。’这事发生了两次,老实说,这让我寝食不安,虽然说出来我有些难为情,我一直在等待他,我亲爱的主。”

斯坦潘尼奇摇摇头,没说话,喝完杯里的茶,把杯子放在一边,马丁站起来要给他再倒一杯。

“不了,多谢,马丁·艾万维奇,谢谢你招待我,我身心都感到温暖。”

“不客气。希望你下次再来,有客人来我很高兴。”马丁说。

斯坦潘尼奇走了,马丁给自己倒了最后一杯茶,一饮而尽。唱完茶,马丁把喝茶用的东西收起来,坐下来接着干活。一只鞋子的后跟接线处裂开了,他用线缝着。他边补边向外看,想着《圣经》里的句子。脑子里全是耶稣说过的话。

两个士兵走过去了,一个穿着官靴,另一个穿着自己的靴子;接着,邻居家的主人走过,穿着闪亮的防水套靴;一个面包师挎着个篮子走过。这些人过去了。又有一个女人走过来,穿着精纺毛袜,外面是好看的鞋子。她经过了窗子,在墙边停下来。马丁透过窗子观察,发现不认识她。她穿得很破,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她背对着风,想把孩子裹起来,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可用来裹孩子的。她只穿着夏天的衣服,而且又破又旧。马丁在窗户里边听到孩子哭了,那女人想哄哄他,可孩子还是哭。马丁站起来,出了房门,上了台阶,叫她:“喂,你好!”

那女人听到声音转过来。

“怎么大冷天里抱着孩子在那儿?快进来,在暖和的地方把他裹好,这边来。”

那个女人看到有个穿着围裙、鼻梁上架着眼镜的老头在叫她。她很吃惊,但还是跟着他进来了。

他们下了台阶,进了小屋子,老人把她带到床边。

“坐下来吧,靠近炉子。自己暖和暖和,喂喂孩子。”

“没有奶。打早起我就没吃东西。”女人说着,可还是把孩子抱到胸前。

马丁摇摇头,端来一个盘子和一些面包。然后打开烤箱门,倒了些白菜汤,又取出盛粥的罐子,粥还没煮熟。他在桌上铺了一块布,准备了汤和面包。

“快坐下来吃,我来照顾婴儿,放心吧,我自己也养过孩子,我知道怎么照顾他。”

女人在胸前划了十字,坐下来吃饭。马丁把孩子放到床上,自己坐到孩子旁边。

他叹了一口气,问:“你难道没有暖和一点儿的衣服?”

“我怎么会有暖和的衣服?我把最后一条围巾当了6便士。”

女人走过来接过孩子。马丁站起来,从墙上挂的东西里面找出来一件旧大氅。

“你看,”他说,“虽说是件旧的,可足够包孩子用。”

女人看看大氅,又看看老人,把大氅接过来,突然哭了。马丁转过身,又从床底下找出来一个小箱子,在里边摸索了一会儿,坐在女人面前。她说:“上帝保佑你,朋友。”

“是主耶稣要我这么做的。”说着,他给了她6便士让她把围巾赎出来。女人在胸前划了十字,马丁也划了十字,然后他把她送出去。

过了一会儿,马丁看到一个提着一篮苹果的老奶奶停在窗子前,背上还背着一袋土豆。很显然,她在别的地方采集了苹果和土豆,准备带回家去。

袋子硌痛她的肩膀,她想把袋子移到另一个肩膀上。她把袋子放在人行道上,把篮子放在一个柱子上,她晃晃袋子,让土豆往下沉一沉。这时,一个戴破帽子的小孩跑过来,从篮子里抓了一个苹果,转身想溜走。老奶奶注意到了,转过身,一把抓住了他的袖子。小男孩竭力挣扎,试图逃脱,但老奶奶双手抓着他,又拽下他的帽子,抓着他的头发。孩子尖叫着,老奶奶咒骂着。

马丁放下锥子,来不及把它插回原处,就急忙出来。他踉踉跄跄地上了台阶,匆忙中把眼镜也掉到地上了。到了街上,他看到老奶奶正抓着男孩的头发骂他呢,威胁说要把他交给警察。男孩挣扎着,抗议说:“我没有拿,你为什么要打我?放开我。”

马丁把他们俩分开,拉着孩子的手说:“老奶奶,让他走吧。原谅他吧,看在主耶稣的分上。”

“我一定要惩罚他,让他一年都忘不了。我要把这个小无赖交给警察。”

马丁开始恳求老奶奶:“放他走吧,老奶奶,他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老奶奶松开手,男孩想溜走,马丁叫住他:“请求老奶奶的原谅,下一次不要这样做了,我看见你拿苹果了。”

男孩哭起来,请求老奶奶的原谅。

“这就对了,现在给你一个苹果,”马丁说着,一边从篮子里拿了一个苹果,递给男孩,一边说,“我付给你钱,老奶奶。”

“你这样做会宠坏他们的,这些小无赖。”老奶奶说,“应该把他揍一顿,让他长长记性。”

“噢,老奶奶,”马丁劝道,“那是我们的办法,不是上帝的办法。如果他偷了苹果要挨打,那么我们的罪应该受到什么惩罚?”

老奶奶不说话了。

于是马丁给她讲了主耶稣讲过的一个寓言故事,主人是如何宽恕欠债的仆人,而仆人出去却抓住欠他债的人的脖子。老奶奶听着,小男孩也站着听着。

“主命令我们要宽恕人,”马丁说,“否则我们怎么期望得到宽恕?宽恕每一个人,尤其是这个幼稚的小孩。”

老奶奶摇摇头,叹道:“的确是这样,可他们会恃宠而骄。”

“这就需要我们长辈教给他们怎么做才能更好。”

“我也这么说,”老奶奶说,“我曾经有7个孩子,现在只剩下一个女儿了。”她告诉他她和女儿一起在哪里住,靠什么生活,以及她有几个外孙。“现在我已经老得只剩一把骨头了,可为了外孙们还得辛苦干活。他们都是乖孩子。小安妮现在寸步不离我,每天‘奶奶,亲爱的奶奶’地叫我。”说到这儿,老奶奶的心软了。

“当然这只是由于他的年幼无知。”她指小男孩。

正当她要把袋子背到肩上时,男孩上前来说:“让我替您背吧,老奶奶,我也走这条路。”

老奶奶点点头,把口袋放到孩子的肩上,两人沿着街道走了。老奶奶也忘了让马丁付钱。马丁看着他们说着话越走越远。

等到看不见他们了,马丁才回到小屋里。在台阶上找到眼镜,眼镜完好无损。他拾起锥子,坐下来接着干活。刚坐下来一会儿,皮革上的针孔就看不清了,这时他才注意到点街灯的人正顺着路走来点街灯。

“是到了点灯的时候了。”他自语道。他拨了拨灯芯,点上灯,把它挂起来,又坐下来干活。他补完一只鞋,翻过来检查一遍:完全补好了。于是,他把工具放在一起,把剪掉的碎屑扫到一起,把皮革、线、锥子收拾好,又把灯取下来,放到桌子上。最后,他从架上取下《福音书》,翻到前一天晚上他用摩洛哥草做记号的地方,但书却在另一页打开了。翻开书后,他又想起昨夜做的梦,一想到这儿,似乎听到了脚步声,好像有人在他身后,正朝他走来。他转过身,感觉有人在黑暗的角落里,但他看不清是谁,一个声音在他耳边耳语道:“马丁,你不认识我了?”

“你是谁?”马丁有些结巴。

“是我。”这个声音回答,接着从角落里走出了斯坦潘尼奇,朝他笑笑,然后像云一样消失了。

“是我。”声音又响起,从黑暗中走出了抱小孩的妇女,向他微笑,怀里的孩子也在笑,然后不见了。

“是我。”声音又说,老奶奶和背苹果的男孩走出来,俩人微笑着,消失了。

马丁越来越高兴,他在胸前划着十字,戴上眼镜,开始从他打开的地方看《福音书》。这一页的最上边,写着:

我饿了,你给我肉吃,我渴了,你给我水喝。我是个陌生人,你却在家里招待我。

在这页的最下角,他读到:

你帮助了我的任何一个兄弟,甚至他们中间最小的一个,就是帮助了我。

马丁明白他的梦成真了,主真的在那一天来到他的家,他迎接了主。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威廉姆·希尼·珀特(1862~1910),以笔名欧·亨利而为世人所熟知。他指出由爱而产生的同情常常使我们做一些蠢事,但是看起来很愚蠢的事可能对我们的心灵却有益。《麦琪的礼物》写于1905年。

1块8毛7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6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些铜子儿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铺、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耍赖的交易未免太吝啬,当时脸都红了。德拉数了3遍,数来数去还是1块8毛7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除了躺倒在那张破旧的小榻上号哭之外,显然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德拉就大哭了一场。这使她油然而生一种感慨,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这个家庭主妇已经渐渐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我们不妨抽空儿来看看这个家吧。一套配有家具的公寓,房租每星期8块钱。虽算不上家徒四壁,其实离贫民窟也相距不远。下面门廊里有一个信箱,但是永远不会有信件投进去;还有一个门铃电钮,除非神仙下凡才能把门铃按响。那里还贴着一张名片,上面印有“詹姆斯·迪林汉·扬先生”几个字。

“迪林汉”这个名号是主人先前每星期挣30块钱的时候,一时高兴加在姓名之间的。现在收入缩减到20块钱,“迪林汉”几个字看来就有些模糊,仿佛它们正在郑重考虑,是不是缩成一个质朴而谦逊的“迪”字为好。但是每逢詹姆斯·迪林汉·扬先生回家上楼,走进房间的时候,詹姆斯·迪林汉·扬太太——就是刚才已经介绍给各位的德拉——总是管他叫做“吉姆”,总是热烈地拥抱他。那当然是很好的。

德拉哭过之后,在脸颊上扑了些粉。她站在窗户跟前,呆呆地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一只灰猫正在灰色的篱笆墙上行走。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她只有1块8毛7分钱来给吉姆买一件礼物。好几个月以来,她省吃俭用,能节省的都节省了,可结果只有这么一点儿。一星期20块钱的收入根本不经用的,支出总比她预算的要多。总是这样的。只有1块8毛7分钱来给吉姆买礼物,她的吉姆。为了买一件好东西送给他,德拉自得其乐地筹划了好些日子。要买一件精致、珍奇而又货真价实的东西——配得上吉姆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固然很少,可总得有些相称才行啊。房里两扇窗户中间有一面壁镜。诸位也许见过房租8块钱的公寓里的壁镜。一个非常瘦小灵活的人,从一连串破碎的片断的反射中,也许可以对自己的容貌得到一个大致的概念。德拉全凭身材苗条,才做到了这点。

她突然从窗口转过身,一阵风似的站到壁镜面前。她的眼睛晶莹明亮,可是她的脸在20秒钟之内却失去了光彩。她迅速地把头发解开,让它披落下来。可以说,詹姆斯·迪林汉·扬夫妇有两样东西特别引为自豪,一样是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另一样是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而德拉假如有一天把头探出去,把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一定会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掏出他的金表看看,一定会让所罗门嫉妒得吹胡子瞪眼睛。

这时,德拉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头发一直垂到膝盖底下,仿佛为她铺成了一件衣裳,她又神经质地赶快把头发梳好。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有一两滴泪水滴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她穿上褐色的旧外套,戴上褐色的旧帽子。她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就飘然走出房门,下楼跑到街上。

她走到一块招牌前停住了,招牌上面写着:“莎弗朗妮夫人经营各种头发用品。”德拉跑上一段楼梯,气喘吁吁地让自己定下神来。那位夫人身躯肥大,肤色很白,一副冷冰冰的模样,同“莎弗朗妮”这个名字不大相称。

“你要买我的头发吗?”德拉问道。

“我买头发。”夫人说,“摘下帽子,让我看看你的头发。”

那股褐色的小瀑布倾泻了下来。

“20块钱。”夫人用行家的手法抓起头发说。

“赶快把钱给我。”德拉说。

唉,此后的两个钟头仿佛是长了玫瑰色翅膀似的飞掠过去。诸位不必理会这种牵强的比喻。总之,德拉正为送吉姆礼物在店铺里搜索。

德拉终于把它找到了。它准是专为吉姆制造的,而不是为别人。她把所有店铺都兜底翻过,各家都没有这样的东西。那是一条铂金表链,式样简单朴素,只是以货色来显示它的价值,而不是凭什么装饰来炫耀——一切好东西都应该是这样的。它可以配得上那只金表。她一看到就认为非给吉姆买下不可。它简直像他的为人——沉静而有价值——这句话拿来形容表链和吉姆本人都恰到好处。店员以21块钱的价格交给她,她剩下8毛7分钱,匆匆赶回家去。吉姆有了那条链子,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毫无顾虑地看表了。那块表虽然华贵,可是因为只用一条旧皮带来代替表链,他有时候只是偷偷地瞥一眼。

德拉回家以后,她的陶醉的一部分就被审慎和理智所替代了。她拿出卷发铁钳,点着煤气,着手补救出于爱情的慷慨而造成的灾害。

那始终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亲爱的朋友们——简直是了不起的工作。不出40分钟,她头上布满了紧贴头皮的小发卷,变得活像一个逃课的小学生。她对着镜子小心而苛刻地照了又照。“如果吉姆看了不把我宰掉才怪呢,”她自言自语地说,“他会说我像是康奈岛游乐场里的卖唱姑娘。我有什么办法呢?——唉,只有1块8毛7分钱,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到了7点钟,咖啡已经煮好,煎锅也已放在炉子后面热着以备煎肉排。

吉姆从没有晚回来过。德拉把表链对折握在手里,在他进来时必经的门边的桌子角上坐下来。接着,她听到楼下台级上响起了他的脚步声。一瞬间,她脸色变得苍白,不过,一会儿又恢复了正常。她有一个习惯,往往为了日常最简单的事情默祷几句,现在她悄声说:“求求上帝,让他认为我还是美丽的。”

门打开了,吉姆走进来,随手把门关上。他很瘦削,非常严肃。可怜的人儿,他才22岁就担起了家庭的担子,他需要一件新大衣、一副手套。

吉姆刚进门就愣住了,像一条猎狗嗅到鹌鹑的气味似的纹丝不动。他的眼睛盯着德拉,所含的神情是她所不能理解的,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带着那种奇特的神情凝视着德拉。德拉一扭腰,从桌上跳下来,走近他。“吉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不送你一件礼物,我过不了圣诞节。头发会再长出来的——你不会在意吧,是不是?我非这么做不可,我的头发长得快极啦!说圣诞快乐吧,吉姆,让我们快快乐乐的。我给你买了一件多么好、多么美丽的礼物,你怎么也猜不到的。”

“你把头发剪掉了吗?”吉姆问时似乎很是吃力。仿佛他绞尽脑汁之后,还没有把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弄明白似的。

“非但剪了,而且卖了。”德拉说,“不管怎样,你还是同样喜欢我,对吧?虽然没有了头发,我还是我,不是吗?”

吉姆好奇地向房内四下张望。

“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吗?”他带着近乎白痴般的神情问道。

“你不用找啦,”德拉说,“我告诉你,已经卖了,卖了,没了。今天是圣诞前夜,亲爱的,好好地对待我,我剪掉头发为的是你呀!我的头发也许数得清,”她突然非常温柔地接下去说,“但我对你的爱谁也数不清。我把肉排煎上,好吗,吉姆?”

吉姆好像从恍惚中突然醒过来,他把德拉搂在怀里。我们不要冒昧,先花10秒钟工夫瞧瞧另一方面无关紧要的东西吧:每星期8块钱的房租,或是每年100万元房租——那有什么区别呢?一位数学家或是一个聪明人会给你错误的答复。麦琪带来了宝贵的礼物,可其中没有那件东西。对这句晦涩的话,下文特有所说明。吉姆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把它扔在桌上。

“别对我有什么误会,德拉。”他说,“不管是剪发、修发还是洗头,我对你的爱情是绝不会减少的。但是只消打开那包东西,你就会明白,你刚才为什么使我惊呆了。”德拉白皙的手指敏捷地撕开了绳索和包装纸。接着是一声狂喜的呼喊。紧接着,哎呀声转变成女性神经质的眼泪和号哭,立刻需要公寓的主人用尽办法来安慰她。

因为摆在眼前的是那套别在头发上的梳子。全套的发卡,别在鬓角头发上的,戴在后面头发上的,应有尽有。那原是在百老汇路上的一个橱窗里摆着的,是德拉渴望了好久的东西。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这个美丽的发卡配那已经失去的美发,颜色真是再合适也没有了。她知道这套发卡是很贵重的,她神往了好久,但从来没有存过能拥有它的想法。现在却居然为她所有了,可是那佩带这些饰品的头发却没有了。

但她还是把这套发卡搂在怀里不放,过了好久,她才抬起迷蒙的泪眼,强笑着对吉姆说:“我的头发长得很快,吉姆。”接着,德拉像一只给火烫着的小猫似的跳了起来,叫道:“哎呀!”

吉姆还没有见到他漂亮的礼物呢。她摊开手掌,把手里的东西递给他。那无知觉的贵金属闪闪发光,反映着她现在快活的心情。“漂亮吗,吉姆?我找遍全城才发现的。现在你每天要把表看上百来遍。把你的表给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怎么样。”吉姆并没有照着她的话去做,却倒在床上,双手枕着头笑起来。

“德拉,”他说,“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搁在一边,先保存起来。它们实在太好啦,现在用了未免庸俗。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给你买的发卡。现在请你煎肉排吧。”

那3位麦琪,诸位知道,都是有着非凡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送给在马槽里出生的圣子耶稣。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他们既然有智慧,他们的礼物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遇到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找出失去的那一天

——乔治·艾略特

我们可以每天审视一下自己度过的这一天:今天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还是忙忙碌碌、有所收获。玛丽·安·伊万斯,更多的人熟悉她的笔名乔治·艾略特(1819~1880),告诉我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及怎样做才是有价值的一天。

 

如果你在日落时分坐下来,

回想这一天的所作所为,

琢磨,寻找,

一个忘我的行为,一句体贴的话语,

让听到的人心头一热。

充满善意的目光,

让所到之处阳光明媚——

那么,你就能确定这是有价值的一天。

 

但如果在整整一天里,

你犹豫不决,没有给一颗心带来欢乐;

如果整整一天

你没有做任何值得回忆的事,

没有给任何一张脸带来阳光,

没有一点付出,连一个小小的行为也没有,

没有给别人任何帮助——

你就能确定这一天比失去更糟糕。

亚里士多德论同情

——摘自《修辞术》

亚里士多德说怜悯是一种痛苦,是我们由于意识到相似的不幸也许会随时降临到我们或我们的亲人身上而产生的。这一定义似乎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有些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修辞术》里,亚里士多德也教给我们如何去调动观众的情感。亚里士多德下面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同情产生于这样一些基本认识,即痛苦是人类生存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把怜悯定义为一种由明显的灾难所引起的痛苦的情感,这种灾难降临到本不应遭此不幸的人身上,而且往往是毁灭性的。同情者会想象这种灾祸有可能也会落到自己或自己的亲朋好友身上,而且有可能很快就要发生。很明显,一位将会产生怜悯之心的人必定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觉得自己或自己的亲友有可能遭受某种灾祸,这种灾祸如上述定义中所提到的那样,或者与之类似。因此那些彻底绝望的人不会有怜悯之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饱受创伤,再也没有什么会降临了;那些自以为十分富有的人也不会有怜悯之情,他们拥有的只可能是傲慢无礼,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已经获得了世间的一切善,显然就不会遭受任何灾祸了,因为这也包括在内。那些认为自己有可能遭遇不幸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曾经遭受灾祸而又幸免于难;或者是上了年纪的人,由于他的见识及人生阅历就会这样认为;或者是孱弱的人,特别是较为懦弱的人;或者是受过教育的人,因为他们有理智。此外还有那些有父母双亲、子女和妻室的人,因为这些人与他们息息相关,而且有可能遭受上述的灾祸。又如,那些缺乏胆量的人,或者那些从没有体验过发怒与感情失控的人——那样的人是不管将来怎样的,以及那些生性温和的人——这些人想不到将会遭受什么,只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人才会有怜悯之情。那些处于极度恐惧中的人也不会有怜悯之心,因为他们只感受到自己的痛苦,无暇同情别人。那些认为世上还有贤明之人的人也会心怀怜悯之心,因为若是认为这世上全无好人,那么就会认为所有人受苦受难都在情理之中了。总而言之,只有当人们记得这样的祸事曾经在自己或自己的亲友身上发生过,或者认为将来还会发生时,他们才会心生怜悯。

此外,当危险的事情就在周围发生时,人们也会心生怜悯。人们怜悯在年龄、性情、品质、价值或地位、门第等方面同自己相似的人,因为落在这些人身上的不幸都似乎更有可能落在他们自己身上。总体来看,我们可以把这看成一个普遍的原则:如果一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感到恐惧的话,当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时我们就会心生怜悯。

考林斯·格瑞伍思的冒险经历

——约翰·博伊尔·奥莱利

这则古老的新英格兰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个有关同情的英勇事迹。1874年5月16日,位于马萨诸塞州汉普夏县磨房河上的大坝被洪水冲毁,洪水淹没了附近124英亩的土地,平均水深达24英尺。威廉姆斯伯格、斯克那维尔和黑单维尔等3个村庄的近200人被困于洪水中。考林斯·格瑞伍思骑马来往于这些村庄,提前告知人们即将来临的危险。

 

没有一首歌写到过一个士兵曾骑着马,

去参加温彻斯特城激烈的战斗;

没有哪一个时期的故事曾这样震撼国家,

它所描述的痛苦如同国家诞生时一样。

但却有一个故事赞扬一个勇敢的人,

他曾毫不畏惧,像谢里丹和尊敬的保罗一样,

敢于冒险,没有片刻犹豫,

甘愿付出昂贵的代价——自己的生命。

 

平静的山谷刚刚睡醒,沉睡的生命开始活跃起来,

呼唤应答声此起彼伏;

大树和青草上的露珠晶莹透亮,

劳动者从旁走过,

不时回望有着雪白墙壁的家,

或抬头望望周围的山谷,一条小溪欢快地流淌着,

水面像宝石般闪闪发光,

此时的太阳徐徐升起并照耀着汉普夏县的群山。

 

是什么像不吉利的叹息传来,

或是一阵颤栗,或死亡的轻触?

是什么?山谷依然平静,

山顶的树叶像着了火一样如霞似锦。

不是声音,不是感觉,

而是一种痛苦,短暂停歇过后的一阵尖锐的刺痛,

包围了那些正在观看的人们,

他们的脚下是永恒的山谷。

 

山谷中的空气凝固了,

干活的人在磨房河边自己的家门口不知所措,

家庭主妇们,对令人颤栗的气息敏感,

停下楼梯上的脚步,

母爱的天性告诉她,

必须记得楼上甜甜入梦的孩子。

是什么惊动了听者?

为什么磨房河的河面变宽?那是一匹马——

“听那马蹄声!”人们说——

在威廉姆斯伯格疾驰?

天哪!像是一个人的尖叫,

从弯弯曲曲的山顶上传来?

当可怕的警告像晴天霹雳一样传来时,

难道没有人说话吗?没有人回答那些妇女的呼喊吗?

 

他们从哪里来?听!现在他们听见

马蹄的疾驰声越来越近;

他们远眺山梁,看见

一个骑马的人挥舞双手,听见

他雷鸣般的呐喊声,充满威胁和提醒。

在围住山谷河流保护家园平安的大坝上,

他不拉马的缰绳,但他的话连同马蹄声,

却震撼了整个大街小巷。

 

他的话在风中传播,

“快逃到山上,洪水来了!”

他说完,就不见了,但人们知道最糟糕的事发生了——

不可靠的威廉姆斯大坝被冲垮了,

水库曾养育了他们的家园,

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恶魔。洪水来了!洪水来了!

一个可怕的怪兽,泛着白色的泡沫,

铺天盖地,咆哮而来,

 

淹没了他们的家园,冲毁了他们拥有的一切,

路上,毫无怜悯之情,在狭窄的山谷横冲直撞,

大浪卷着风嘶嘶作响,

带来死亡的信息,

淹没了村庄、街道和原来拥挤的磨房,

被洪水冲毁、粉碎。洪水还在上涨,

在洪水的前面,可以听到

马蹄的疾驰声和“洪水”的警告声。

 

感谢上帝保护了这个勇敢的人!

从威廉姆斯城开始,这个无畏的人,一直和洪水赛跑,

洪水的前锋跟在他的后面,像割草机的刀刃。

就这样,洪水咆哮着跟在他身后,

所到之处,一切都被淹没。

但他一直朝前看,下定决心:

“我必须通知他们!”

于是继续他可怕的行程。

 

以前的英雄们给这个南方的骑士

带来荣誉的王冠。

他的事迹,在时间的河流中,同库尔提乌斯时代的

那个长跑的罗马人一样,是勇敢无畏的行为。

这个高尚的传奇故事,让我们心灵为之一震,

因为他为了大家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守夜:一天夜里我奇怪地在战场上守夜

——沃尔特·惠特曼

真正的同情比我们从别人的死亡中感受到的痛苦深刻得多。真正的同情试图去理解,至少去认识突然离去的生命所造成的悲剧后果。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于1862年到弗吉尼亚的内战前线去照顾他受伤的弟弟。之后,他在华盛顿特区的战地医院里做志愿工作,护理伤员。依据这些亲身经验,他写下了《鼓点》这本关于内战的诗集。

 

一天夜里,我奇怪地守卫在战场上,

那天,当你——我的孩子和同志,在我的身旁倒下,

我只看了你一眼,而你回望的一瞥却叫我永远难忘。

你在地上躺着,举起手来,孩子,只轻轻地一握啊,

于是,我立即就投入战斗,更激烈的战斗,

直到深夜撤回,我才终于找到原来的地方,

发现你死了,身体僵冷,亲爱的同志。

你那僵硬的躯体曾任人亲吻啊,(如今已再也不能那样!)

星光照在你的脸上,这是一幅古怪的场景,凉凉的夜风

和缓地吹着,战场周围的一切笼罩在朦胧中,

我长久地站在那里陪伴你,

在芬芳静穆的夜里,这陪伴显得多么奇妙而甜美,

可是我没有掉一滴眼泪,甚至也没有叹息,只是长久地凝视着你。

然后我坐在地上,在你的身旁,双手捧着下巴,

度过这宝贵的时刻,难忘而神秘的时刻,和亲爱的同志在一起。

可是我默默无语,更没有眼泪,

静静的,爱与死的守卫,为了你——我的孩子和同志而守卫啊,

当高空的星辰越来越远,东方的新星又悄悄地升起,

我为这勇敢的小伙子作最后一次守卫,(你死得那样仓卒,我没法救你呀!)

你活着时我真心疼爱你和照顾你,我想我们一定还会重逢,

直到深夜还恋恋不舍,黎明刚刚出现在天际,

我将我的同志裹在他的毯子中,严实地包裹起来,

将毯子合拢,从头到脚小心地裹紧,

此时此地,在初升的太阳下,我的小伙子躺进了坟墓,我把他放进

匆匆挖掘的墓穴里。

就这样,我结束了这次奇怪的守夜,在黑夜笼罩的战场上守夜,

守卫那个曾经报人以亲吻的孩子,(今后再也不会那样了,)

守卫这个突然被杀死的同志——这永远难忘的守卫呀,直到天亮时,

我才从冰冷的地上站起,将我的士兵裹好在他的毯子里,

把他埋葬在他倒下的那片土地上。

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致比克斯比夫人的一封信

——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在听了副官讲述波士顿的一个寡妇的5个儿子都加入了联盟军并先后在战斗中阵亡的故事后,给她写了这封信。正如卡尔·桑德堡所写的:“人类的自由往往需要付出极为痛苦的代价。就这点而言,这封信比葛底斯堡演说体现得更深刻。”林肯理解这种痛苦,分担她的痛苦,写了这封著名的信来表达他对这位母亲的问候与安慰。桑德堡写道:“他就像是一位船长,在黑夜靠灯光领航,把黑玫瑰抛进大海,为了神秘的记忆和永恒的献祭。”

1864年11月21日

华盛顿,总统府

致:比克斯比夫人,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

亲爱的夫人:

在送我批阅的陆军部档案中,我看到一份马萨诸塞州陆军副官长送来的文件,得知您便是有5个儿子光荣牺牲在战场上的那位母亲。我深深感到,无论我用什么言辞来安慰您,来排遣如此巨大的损失带给您的悲痛,都一定是无力和徒劳的,可我还是抑制不住要向您表示慰问,这种慰问体现在您的儿子们为之献身所拯救的共和国对您的感谢之中。我祈求我们的天父减轻您的丧子之痛,使您只怀有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庄严的自豪感。您有这种自豪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您为自由的祭坛献上了如此昂贵的祭品。

怀着万分的诚挚和敬意

亚伯拉罕·林肯

作为一条历史性的注释,我们现在知道林肯总统当时得到的消息不属实,比克斯比夫人有两个儿子在战争中阵亡,一个儿子成了俘虏,另外两个儿子失散了。但这个错误并不能掩盖这封信的光辉,比克斯比夫人的损失和她作出的牺牲是无法补偿的。

哦,船长!我的船长!

——沃尔特·惠特曼

在这首诗中,沃尔特·惠特曼哀悼倒下的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对诗人来说,刺杀行为对于他在许多诗歌中所讴歌的美国同志式的民主精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结束,

我们的船安然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经赢到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在欢呼,

眼睛望着我们的船稳稳驶进港口,我们的船威严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在流淌,

在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们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吧,请看,旌旗为你招展,请听,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环、彩带;

为你,熙攘的人群在呼唤,为你,多少张殷切的脸在左顾右盼。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面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回答,他的双唇惨白;

我的父亲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航程已经完成,已经结束,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到手中。

欢呼吧,啊,海岸!轰鸣吧,啊,洪钟!

但是,我的脚步带着悲伤,

行走在船长躺卧的甲板上,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新的巨像

——埃玛·拉扎勒斯

埃玛·拉扎勒斯(1849~1887)于1883年写成《新的巨像》。当时的艺术家和作家发起了一项募捐活动,筹集资金给自由女神像修建底座。自由女神像是法国政府送给美国政府的礼物。诗的名称指的是罗德斯巨型雕像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是一组铜制的雕像。雕像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正俯瞰着希腊的港口。拉扎勒斯的诗与自由女神像一起,使美国作为移民的避难地而为世人所熟悉。在这里,同情是美国最伟大的国策之一。

 

她不像希腊有名的青铜巨人,

征服者的双脚横跨两片土地。

在这浪拍夕照的港口,

屹立着一位顶天立地的女人,

高擎火炬俯瞰无垠的大海。

火炬是被囚禁的闪电,似灯塔放出的光芒。

她是“流亡者之母”,伸出双手向全世界召唤,

她那温柔的目光落在连接双城的海港。

 

“古老的大地,愿你们永葆历史的辉煌!”

她无声地呐喊。

“把你们土地上那些穷困潦倒的

不堪疲惫而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众生,

连同那些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人们送来,

我高举明灯迎候在这金色的大门!

民主的影响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1831年,法国政府派26岁的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前往美国考察美国的刑法制度。结果便是《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问世。在这部宏篇巨著里,托克维尔评价了民主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及它存在的隐患。在节选的这一章里,他考察了平等对同情的影响。虽然他的考察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讨论,但不管怎样,我们不由得问自己:现代的美国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如同一个半世纪以前托克维尔在本书中所描绘的那样?

我们观察到,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的社会地位逐渐平等。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民众的举止也逐渐变得温和起来。这两个现象仅是发生在同一时期呢,还是两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以致没有一个的发展另一个就不可能前进呢?有几个原因可能会同时出现,从而使一个国家的民众举止由粗野变得温和,在这些原因当中,我认为最强有力的原因是社会地位的平等。因此,在我看来,社会地位的平等化和民众举止的温和化不只是同时出现的现象,而且是相互关联的事实。

当一个社会中所有阶层的人在地位上近乎平等,所有人的思考和感受方式大致一样的时候,每个人都可立即判断出其他一切人的所想所感——他只需快速地省察一下自己就足够了。因此,任何他人的不幸他都能很快发觉,一种内在的本能使他很清楚不幸的程度。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认为陌生人或敌人就应该是受苦受难的人,想象力会把他自己置换到他们的位置上:一种类似个人情感的东西会和他的怜悯心交织在一起,使他在其他同类受苦的时候自己感觉也深受其苦。

在民主时代,很少有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做出牺牲的现象;但是,人人都对同类表达出普遍的同情心。谁也不会让他人受无谓的痛苦,而且在对自己没有大的损害时,还乐意帮助别人减轻悲痛。他们不是漠不关心,而是仁慈并极富同情心。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已把利己主义系统化为一种社会和哲学理论,但是他们却仍然富有怜悯心。

当人们对彼此的不幸自然而然怀有恻隐之心,轻松而频繁的交往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任何敏感的情绪都不会使他们分开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就会在必要的时候立即实施互助。当一个美国人请他的同胞协助的时候,很少有人拒绝。我就屡次见到他们满怀热情地自发助人的行为。如果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每个人都从四面八方前来帮助受害人。要是某个家庭横遭大难,素昧平生的人也会立即慷慨解囊。每个人的捐助虽少,但积少成多,便可使这一家人摆脱困境。

在世界上的一些最文明的国家里,一个不幸的人往往在人群中孤立无援,就像一个野人在森林里的遭遇一样。而在美国就几乎没有这种现象。美国人的态度虽然一向冷淡,而且往往粗野,但他们却几乎没有冷酷无情的表现。即便他们没有立即主动去帮助他人,他们也不会拒绝帮助人。

这一切同我在前面论述个人主义时所讲的话并不抵触。这两种现象非但不对立,相反,我能理解它们如何互相协调。社会地位的平等在使人们感到自己独立的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软弱:他们的确是自由了,但却面临着无数的意外威胁;经验很快使他们懂得:他们虽然不是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一定有非要他人帮助不可的时候。

我们在欧洲经常看到,职业相同的人经常相互帮助;他们面临着相同的痛苦,这足以教会他们互相寻求支持与保护,而不管他们在其他方面如何铁石心肠和自私。因此,在他们当中如果有人遇到困难,而别人只要暂时牺牲一下或努力一番就可以挽救时,他们便会奋力支援。这并不表明他们对那个人的命运十分关心,因为他们的努力一旦被证明无效,他们马上就会把这件事置于脑后,而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种几乎是不由自主的默契,每个人都有暂时支援他人的义务,而在他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有权要求他人的支援。

如果把我就一个阶级的论述推而广之,用于一个民族,大家就会更加了解我的思想。其实,在一个民主国家的所有公民之间,也有一种类似的契约。他们觉得大家面临共同的弱点和危险;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同情心使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一条原则:在必要的时候互相援助。社会地位越是平等,人们也就越表现出这种互相支援的倾向。在民主国家里,没有人会赠与你大的恩惠,但人们经常会做有益他人的事。一个人很少有效忠精神,但大家都乐于助人。

隐形的唱诗班

——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曾经问:“如果不是为了彼此生活得更好一些的话,那我们还为了什么活着?”在这首诗里,她指出,当生命停止之后,我们还可以拥有同样的力量。我们今天所表现的对他人的同情会在我们死后继续给他们以鼓励。

 

啊,但愿我能加入这由已逝去的不朽的人

所组成的隐形的唱诗班。

如果他们重又生还,

人们的思想会变得更加高尚。

他们的脉搏跳动着宽容和博爱,

他们的行为勇敢而正直,

他们对自私和卑鄙进行无情的讽刺——

这些注定随个体的死亡而消逝。

他们高尚的思想如星星照亮夜空,

他们不断地坚持推动人们的思想

奔向更远大的目标。

 

但愿我能达到

最纯洁的天堂——成为别人

面对巨大苦痛时的力量的源泉,

去点燃慷慨之火,播散纯洁的爱,

让人们脸上荡漾善意的微笑,没有丝毫冷酷的情感,

让自己成为美好的存在,去影响他人的行为,

然后使这种美好的影响更强烈。

因此,我愿意加入隐形的唱诗班,

这里的音乐比得上世外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