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黄帝内经》与藏象学说(2)
两者一脏一腑,表里相属,有络脉相联,其经脉皆行于胁肋,故关系密切。《灵枢·本藏》曰:“肝合胆。”肝与胆在位置上,同居右胁下;在经脉上互相连属,相为表里;在五行上,肝胆同属木,肝为乙木,胆为甲木;在气运上,肝胆同主少阳春升之气;在功能上,肝胆俱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性喜条达;在病机上肝与胆又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临床上亦常肝胆并治。肝为风木,胆火内寄,同主少阳春生之气,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体内气机的调畅,相互为用。《素问·奇病论》云:“肝者,中岁将也,取决于胆。”说明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素问·灵兰秘典论》亦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指出胆有不偏不倚,做出准确决断的功能。如胆气不足,常可出现多疑善惑,犹豫不决。《景岳全书》云:“胆禀刚果之气,故为中正之官,而决断所出。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只有肝胆两者的功能相互结合。相互为用,才能谋虑久远,果断坚强。肝胆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体气机升降的根本,虽赖肾中坎阳之发动,亦须肝气之升发。所谓“春气升则万化安,少阳气升则余脏从之”亦是此谓。又况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必得肝气之疏达;胃气之降,须赖胆气之畅泄,而肝气的升发必以胆气之和畅为基础,胆汁的畅泄须赖肝气的疏泄。肝与胆功能息息相关,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而《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说明无论肝气虚,胆气虚皆善恐,这是因为肝胆俱主人体某部分精神状态之故,且肝虚又多能致胆虚,胆虚亦能致肝虚。肝与胆是脏腑配属,相为表里,同主气机的疏泄升降,脏升腑降,腑气不降则脏气不升,如胆气不降则会影响肝气的条达,继而导致肝气郁结;胆汁淤滞不通,必致肝经气滞或肝络淤阻,若肝经气郁,失于疏泄,则又可影响胆汁的排泄。故肝郁可致胆郁,胆郁可致肝郁。
肝经有热,而导致胆汁外泄,出现口苦、发黄等症。临床最为多见。如《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而少阳胆郁化热又可导致肝阳上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引起目赤、眩晕等。故临床上往往肝胆同治。《临证指南医案·眩晕》云:“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上冒耳。”
肝与胆在功能上相互为用,故在治疗时往往肝胆同治。如《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说明病变虽在肝经,仍可配合胆经治疗,所以泻胆火亦可平肝热,清肝热亦可平胆火,因“胆火附木”、“相火寄肝”之故。
2.肝与心
肝为木,为阴中之少阳;心为火,为阳中之太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生筋,筋生心。”两者是相生之脏。心主血,主神志;肝主疏泄,主藏血。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血液循环与调节血量的关系上。“心主血”即是心主持血液循环;“肝藏血”即是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如果心血充足,血液循环正常,即心主血功能正常,肝就能充分发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另外,肝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正常,也可使心血充盈,心则能正常主持血液循环。可见,心主血与肝藏血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状态下,如果其中一方出现病理改变,另一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心血不足,就会导致肝藏血不足而形成肝血虚;肝血虚则可导致供血不足。心血也会因此而衰少,出现心血虚,故临床上常是心悸、面色不华等心血不足的证候与头晕目眩、爪甲不荣、手足震颤等肝血虚的证候同时并见,而表现为心肝血虚。
另一方面,表现在心主神志与肝主疏泄的关系上。心主神志,就是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主疏泄能辅助心主神志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肝气条达,血气和顺,心情舒畅;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气机不调而郁滞,就可出现郁郁不乐、多疑善虑等神志方面的改变。反过来,情志抑郁、心神不安,也可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腹胀、胁肋疼痛等症状。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以调节精神情志活动;肝血旺盛,疏泄正常,气血运行畅通,则心血充旺,心神以得心血之养。由于心与肝在情志方面的密切关系,所以情志所伤多见心肝的病证。情志所伤,且易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常见心肝阴虚、心肝火旺等证候。
3.肝与脾
肝为木,为阴中之少阳;脾为土,为阴中之至阴,两者为相胜之脏。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生血、统血。肝主调一身之气机,脾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血液生化和气机的升降等方面。肝气疏泄与脾之运化相互影响。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输入胃肠,以助脾消化,肝主疏泄是脾保持正常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条件。脾主升清,又必赖肝经少阳春升之气的升发,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此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饮食精微充足,才能不断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即脾气健运;化源充足,肝得滋养,则疏泄条达。当肝失疏泄,木郁克土,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水谷不运、水湿停聚,而成为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表现为情绪抑郁、两胁胀满、不思饮食、腹胀便溏、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反之,临床亦可见到土壅侮木之证。当中焦气化不利,水湿停聚,或湿热蕴结中焦,可致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发为黄疸。或脾虚而肝乘之,肝气横逆而成动风,称为脾虚生风、慢脾风。
肝藏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两者共同完成血液的生成与正常循环。肝血有赖于脾气的资生。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统摄血液不溢于脉外,脾气健旺,则血之化源充足,统血功能正常,则肝血所藏充足,疏泄亦正常;而脾之生血,又赖肝气以疏泄,以促进脾的运化。即脾之生血、统血功能正常,肝才有血可藏;而肝血充足,肝气疏泄正常,又能促进脾之运化,而使气血生化有源。
病理上,脾虚、运化无力、血之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皆可累及于肝,形成肝血不足,临床表现除食少纳呆、体倦便溏、消瘦、失血等脾虚之症外,还兼有眩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爪甲枯槁、筋脉拘挛及妇女月经量少色淡、闭经等。肝主疏泄,具有疏通气机,维持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正常的作用。若肝气条达,疏泄适宜,则气机通畅,升降适度,出入有节。脾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于人体气机升降至关重要。若脾气不升,则可影响胃气之降,脾胃气机枢转不利,势必关系到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所以是肝脾共同维持着人体气机的通畅。
4.肝与肺
肺为金,其性肃降;肝为木,肝主升。肺主降,是一身气机升降的主要通道。肝主少阳春温升发之气,肺主太阴秋燥肃杀之气。应于人体,肝主气机升发调达,肺主气机的肃降通调。肝主左温升,肺主右凉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五运行大论》:“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肝、肺左升右降,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及体内各脏腑间的阴阳平衡,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无不赖其联系。如肝气升则疏达气机,调节血量;肺气降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由于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则人身之气机调畅,上下相贯。肝之升清,《灵枢·阴阳清浊》云:“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故人体之清升浊降,气血通调,全赖肝肺之升降功能正常,无论哪一方功能失常皆可导致升降之机受阻。
在病理上,如若肺之功能失常,肺气不降,肺失清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息等症状,甚而导致腑气不通。气机壅滞,肝升必因之受阻,而致肝气郁结。又若肝升太过,亦可导致肺气不能肃降,若肝气虚则升发无力而气虚下陷,亦可导致肺之治节失常。《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生气不政,化气乃扬”亦是指此。可见肝与肺在人体气机升降方面的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其病变亦常常互为因果。
5.肝与肾
肝为木,肾为水,两脏水木相生。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以及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的协调作用两方面。根据五行学说脏腑与天干相配合,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又称乙癸同源。肝肾同居下焦,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相互资生,即肾精滋养于肝,使肝之阴血充足,以制约肝阳;肾精又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而化生,使肾精充足以维持肾的阴阳动态平衡,故肝肾同源又称精血同源。此外,肾水滋养肝木,以使肝气疏泄条达,肝气正常疏泄亦能促进肾阴精的再生与贮藏。病理上,二者亦相互影响,同盛同衰,肾精不足可导致肝阴血亏虚,肝血不足可致肾阴精亏损。最终皆表现为肝肾阴亏,症见腰膝酸软,男子遗精滑泄,女子经少闭经,头眩、耳鸣、健忘,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肝的疏泄与肾的闭藏之间,存在着互相调节、协同作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方面。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为月经生成之本,精血充盈,汇于冲任,下达胞官,其按时泄溢则有赖于肝气之疏泄,肝气条达则经血按时而下,经血是精血藏与泄作用的结果。同样。男子之排精,亦是肾藏、肝泄协同作用完成的。肝气疏泄,促进肾之泄溢,而肾之封藏,使精施泄有节,泄而有度。
病理上,若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之间的关系失调,会导致女性月经异常,男性排精异常。如肝火旺盛,疏泄太过,女子可见月经前期量多;男子可见梦交、遗精。即所谓:“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者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汇,亦暗流而疏泄矣。”故肝病可及肾,肾病亦累肝。水生木,亦涵木,使木气不至过亢。如水不涵木,则木气不达,易成厥逆之证。
二、心脏
心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其“君主之官”。心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心在季属夏,与小肠相表里,为阳中之太阳。
(一)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主阳气
心在五行属火,与夏季阳热之气相应。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运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人体生机不息。心中阳热之气,不但可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在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其阳气旺盛,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四肢百骸。在脾胃的腐熟运化,肾阳的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过程中,心阳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心的阳气衰弱,则可使心主血脉、主神志及温煦的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血脉凝涩、神识委顿、水谷运化障碍及水液代谢失常。所以古代医家将心比作人身的太阳。
2.心恶热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心为牡脏。”牡者,阳也,属火。《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恶,心恶热……”《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心病者……禁温食热衣。”由此可知,心恶热的特性,是由于其同气相感之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藏阳热之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恶热,第一方面是指心中阳热之气不能偏亢,如心火亢盛则出现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舌质红赤,甚则狂躁谵语,或兼见小便赤涩刺痛,尿血等症状。第二方面是指心气旺盛于阳气隆盛之时,会出现心火亢盛的病变。如从四季来看,夏季阳气较盛,而从一日来看,日中阳气较旺。故夏季及日中天气较热。如果心气在夏季或日中偏旺,则心火过亢,会制己所胜或侮所不胜,而产生多种病变。如夏季暑热当令,经常可以见到心火亢盛的证候。第三方面是指心病患者多恶热。这主要与心为火脏有关,火为热之极,同性相斥,故心恶热。对心病患者,亦应有所禁忌。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段经文是说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可见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搏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滋养濡润人体脏腑经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