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档案局
一、“十一五”以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萌芽与起步阶段(1984-1994年)
武汉市档案信息化工作最早始于1984年,工作机构设置在技术处,配备了第一台计算机并建立了计算机房。1986年,机房扩建完善。1987-1994年,先后建立了文件级、现行档案案卷级、专题档案(人名、房地产)目录数据库,录入各类目录数据共计50余万条,开发了相应的检索系统。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在初步建立计算机基础设施,开始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建库与单机检索方面进行了探索。
图2-18 20世纪80年代的机房
图2-19 1986年3月28日,微机档案管理系统鉴定会
(二)建设与成长阶段(1995-1999年)
1995—1999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处于各自探索的建设与成长发展阶段。1996年,武汉市档案局以国家一级档案馆升级达标为契机,继续推进机读目录建库和检索,建立了民国档案、资料目录等多个门类数据库并开发相应检索系统,录入目录数据共计6万余条。同时尝试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采用平板扫描仪扫描档案原文4千余幅面,并通过光磁盘(MO)进行存储。1997-1999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始推广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档案管理软件“文档97”(基于DOS操作系统)安装使用了100余家单位。
工作重点在于启动全文数字化、深化专题目录数据库建设,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联合高校研发和应用单机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图2-20 20世纪90年代机
图2-21 1995年10月市人大李梅芳主任、高顺龄副主任一行视察武汉市档案馆
(三)发展与应用阶段(2000-2005年)
2000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较长时间内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002年国家档案局制定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十五”期间,市档案局在技术处下设武汉市档案信息化办公室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始推广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软件版本经过多次更新,由文档97(1997年)、vdocman3.0(2000年)至KW2002(2002年)、KW2005(2005年)。2003年,建立了档案数字化加工生产线,将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加工成电子档案,实现了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管理,服务于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生产线定位为区域性数字化服务中心。2002-2003年,初步建立了局域网、互联网、政务网三网,并建立了“武汉档案”网站。
图2-22 档案数字化加工生产线
图2-23 武汉档案网站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推广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含单机版和网络版),开始建立网络和网站,以档案资源规范管理和服务利用为目的开展信息化建设。
二、“十一五”以来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6年,市档案局对本馆及全市各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拟定《武汉市档案“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武汉市各区档案“十一五”信息建设指导意见》。2007年,拟定并实施《武汉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召开了武汉市档案信息化工作会,武汉市规划局、市工商局和市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推动武汉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系统地发展。
(一)项目建设情况
1.档案信息数据应急响应及灾难备份工程项目。2007年,组织立项申报和研制工作,5月通过市信息产业局的审定,同时被批准为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项目采用全光纤SAN的存储架构,实现高速的数据访问管理和存储安全,设计了合理的备份和灾难恢复策略,达到快速备份和恢复数据的水平,采用双机互备方式,确保档案应用服务的连续性,建立了档案信息数据灾难备份系统与灾难恢复预案与应急响应机制,将风险控制理念引入到档案管理领域,有效保护了档案信息数据,保障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传承历史记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奠定了基础。该项目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2.全市电子公文在线采集项目。2008年,依托武汉电子政务专网,部署与市级协同办公系统接口,实现对全市电子公文采集。通过市党政协同办公系统,实现全市档案数据在线采集、接收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与协同办公系统接口的建成弥补了以往档案公开方面的不足,全市所有政务联网单位出台的公开文件都能及时采集并保存在电子文件接收中心,同时可提供高级检索、组合检索、专题检索等多种查询方式,充分满足社会各界的利用需求。该项目在12月初得到正式验收,截至目前共采集文件15666份。
3.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管理系统。2009年,自主研发此项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市政府办公厅分别以〔2008〕4号、81号文件,转发“市档案局关于将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实施意见的通知”,制发“关于加强向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移送政府公开信息的实施意见”。市档案局积极贯彻这两个文件,一方面,依托市协同办公系统,联合力龙数码公司开发接口软件,实现市直部门电子文件在政府内网上定时传送到市馆,另一方面,自主研发市档案馆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系统,获市信产部门组织的验收。政府公开信息查询场所开放后接待群众查询人数较大提高,老百姓查询现行文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及能力得到提高。
图2-24 武汉市档案目录中心综合查询系统
4.市档案目录中心建设项目。2010年,市档案局申请政府信息开发专项经费,自主研发市档案目录中心综合查询系统。该系统对市区综合档案馆、部分专业档案馆和市直单位档案目录数据汇集的870余万条目录数据进行整合,形成6大类档案目录数据库和22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可从地区综合馆、档案门类资料、立档单位全宗、档案字号、形成时间、电子文件、民生档案和其他重要专题档案目录信息等提供多渠道查询、利用。2011年,继续完善武汉市目录中心数据建设工作。新增录入案卷目录195504条,建立了全部馆藏文书案卷目录数据库,共计305596条,其中历史案卷143992条,现行案卷161604条,新建了东星航空公司破产档案目录数据库,现馆藏数据容量约2T。
5.武汉城市圈档案目录中心建设项目。2010年,开展专题研究武汉城市圈档案目录中心建设。在孝感举办的2010年武汉市城市圈档案局馆长联席会上,武汉市档案局为探寻城市圈档案资源整合的突破口,提出按先难后易、平等协商和成果共享的原则建设武汉城市圈档案目录中心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其他与会8市的积极响应。会后武汉市局受圈内其他各市局委托制订武汉城市圈档案目录中心建设方案,拟按统一标准格式整合三个方面的目录信息:一是文书档案案卷和文件级目录;二是婚姻、知青等民生档案目录;三是涉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行文件。2011年,《武汉城市圈数字档案资源整合方案与模式研究》列入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经费预算95万元,并积极争取市信产办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当年采集城市圈8家档案馆目录数据共计779425条,包括文书传统、单份文件、现行文件、知青档案四类,内容涉及婚姻、劳动、五七干校等多方面,2013年年底以上数据已整合。2012年,通过城市圈局(馆)长联席会议协调完成历史档案和重点档案建库工作,探索城市圈馆际之间、市区档案馆馆际之间VPN网络建设及档案资源共享方式。
(二)安全体系建设情况
2008年,投入资金约70万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心机房进行迁移和建设及内部局域网改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要求,进行了中心机房迁移和建设。购置了磁盘阵列、磁带机、防火墙、UPS等存储和网络安全设备及机房自动消防设备,部署了联鼎双机热备软件、VERITAS存储管理软件、瑞星网络版杀毒软件等以保证系统数据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机房管理制度》、《武汉市档案局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
2009年,与厦门市档案馆结对开展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工作,建设电子音像档案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库。根据国家档案局对全国副省级城市重要馆藏档案异地备份制度的要求,与厦门市档案局签订主要涉及重要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协议。同时,市馆腾出用房、增添设备,建立音像档案库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库,开辟数字档案馆数据安全储存和备份的空间,对电子档案和音像档案实行专库管理。2011年,贯彻省档案局《关于在部分市州开展电子档案数据容灾备份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档办〔2011〕38号)要求,按照数据和光盘(JVC国际档案级光盘)相关管理要求进行市、区档案馆容灾备份。
2009-2010年,加强对全市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对市馆及各区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库房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自查、抽查和检查。
2011年,开展电子文件备份中心试点工作。完成了《关于开展市直机关电子文件(档案)安全备份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拟定下发工作,共接收6家单位目录数据107543条,电子文件864份,音视频DVD7张。其中接收沌口经济开发区目录数据18744条、市知识产权局目录数据20351条、人大电子文件864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目录数据30997条、市委组织部目录数据37451条、文化局杂技节音视频DVD7张。
(三)档案资源建设情况
对档案数字化加工线不断扩充和完善,配置了高速扫描仪、期刊扫描仪等设备;加大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力度,研究确定了急需开放的重要馆藏档案数字化全宗,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32359卷6003件,扫描幅面4626750幅,图片622699幅,录入目录数据352615条,采集数据282386条;对外加工单位363家,扫描幅面5811631幅,图片36316幅,录入目录数据907869条,采集数据1016608条,累计共完成档案数字化70712卷55727件,扫描幅面10438381幅,录入目录数据9740000条。2011年,市档案局积极争取市财政259万元档案数字化资金支持,用于扩大数字化加工能力和对外窗口展示功能。
(四)档案网站建设情况
“十一五”以来坚持不懈抓好武汉档案网站建设,经过市局协调,各区档案网站全部开通。档案网站服务功能得到改进和完善,武汉档案信息网站连续3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档案网站。与此同时,档案网站建设主要体现在丰富内容、扩展功能、完善管理三个方面。在内容发布上突出文化特色、专业要求和民生利用需求,在功能拓展上开发在线预约查档、在线课堂、在线调查等功能,在强化管理上突出更强大的后台支撑系统建设,将相关栏目分解到局馆各处室,调动各处室参与网站建设积极性,提高全员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水平,2011年已完成档案网站改版工作。
图2-25 改版后的武汉档案网站
(五)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在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继续推广使用统一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在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累计165家单位推广安装KW2002档案管理软件。为档案机读目录移交进馆、全市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
拟定了《武汉市数码照盘管理规范》(试行)、《武汉市档案馆电子档案数据容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标准规范。
(六)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006年,组织了武汉市档案系统第一届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工作。
组织、编写《武汉市档案人员培训讲义》(试用),其中包括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数字化建设、网站建设、软件开发与应用、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通过岗位培训班、继续教育培训班、业务培训班等积极普及档案信息化知识。
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办现有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3人,汉档数字公司聘用数字化加工人员15人。
(七)各区综合档案馆、档案室信息化建设情况
通过目标任务,对各区综合档案馆、机关档案室资源建设情况进行量化,如对馆藏目录录入数量,原文扫描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部分区档案馆开始探索档案管理信息系统(AMIS)B/S运行模式,如江汉区、硚口区、江岸区、蔡甸区开始部署使用科怡文档集成管理软件(4.0),将区档案馆与区直档案室集成到同一档案管理平台。
三、“十二五”数字档案馆规划建设情况
2010年,市档案局根据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武汉市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2011年,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方案正式通过市信产办组织的专家评审,已纳入市政府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分五年完成预算为2622.5万元,其中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1295万元,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1327.5万元。
2012年,市财政划拨604万元数字档案馆专项资金,其中,259万元用于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345万元用于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项目。
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馆藏档案数字化任务:每月数字化加工馆藏档案18万幅以上(每一季度数字化馆藏档案55万幅),全年加工220万幅,截止2013年加工馆藏档案共1868万幅;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增长幅度每年达到10%,建立了如知青档案、人名与房地产等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
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项目包括:武汉城市圈档案资源共享系统、武汉市档案馆电子档案查阅大厅系统、武汉市档案馆档案信息及文化推送系统及武汉市数字档案室系统。
根据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档案局签订的关于武汉城市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省部协议”,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武汉城市圈1+8市档案局(馆)长联席会议明确以项目方式推进档案资源共建共享,2013年6月9日,黄石、孝感、咸宁、武汉4个城市综合档案馆签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协议。
武汉城市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市区档案馆共享数据上传平台、档案检索平台和档案管理平台组成,利用三个平台,武汉城市圈档案馆工作人员使用此系统可方便快捷给市民提供武汉城市圈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查询利用的数据资源,市民可在就近的档案馆查询利用武汉城市圈的馆藏档案。整个系统建设采用信息“资源云”的技术,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存储硬件资源的条件下,将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集中在一个系统里,向武汉城市圈综合档案馆及公众提供档案信息利用,提高了综合档案馆及公众对档案信息利用效率,同时为区域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运用模式,今后可借此平台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和武汉各区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实现共享,进而为探索与中三角省会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档案馆提供了资源合作的可能性。
据统计,首批档案资源共享目录1079046条,全文29751幅。其中涉及民生档案的目录有726202条,照片档案目录有14390条,照片25429张。这些数据通过武汉城市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行管理控制和查询利用。
电子档案阅读大厅系统是面向到馆查询利用者,分自助查询与人工查询,通过身份证识别、消息队列、大数据量跨库检索等技术手段,实现查询身份证识别、登记、档案查询、利用统计等功能,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以满足社会大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查阅利用等需求,充分发挥档案作为记录历史信息的重要凭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动档案的有效、安全、合理利用,服务于社会各项工作。目前此系统有目录数据64万条,基本满足查档利用者的需要,以后将不断充实数据资源满足更多查档利用者需要。
武汉市数字档案室系统是为了满足跨部门、跨单位的信息共享需求,充分发挥各个基层档案室的作用,通过基层档案室为媒介,以基于政务专网的分布式网络数字档案室为平台,搭建档案信息的共享空间,解决不同责任者之间档案室档案的共享问题,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此系统已建成电子目录采集平台、全文数据采集平台等,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日常采集工作,分别在市发改委与市信产办试点,以后系统将建成为集数字档案收、管、存、用功能于一身的数字档案室综合管理系统。
2013年6月9日,全国综合档案馆首个手机档案信息及文化推送系统开通,此系统可轻松免费下载到手机供市民查询利用档案信息及相应的文化信息。扫描“二维码”下载并安装客户端,就能进入“武汉档案馆档案信息及文化推送系统”的界面,就可以将武汉档案馆的档案数字资源装入手机中随身携带,即可享受武汉市档案馆丰富的档案数字资源。首批推送的手机档案信息及文化资源主要分三大类:一是档案馆文化展示内容,有36期武汉城市圈档案馆文化展览,其中城市圈8市11期、武汉市区25期展览,文化视频140多集,主要涉及武汉百年建筑、武汉旅游、解放大武汉、党和国家领导人情系长江、夏雨田作品、地大登山队登顶珠峰等,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利用馆藏档案拍摄反映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专题片,市档案馆联合市政府外事办制作了《档案·武汉国际友城》专题片在手机中展现;二是档案开放目录信息,网上提供利用查询的馆藏目录总数为310492条,其中,馆藏历史档案目录134115条,民国专题目录141819条,资料目录28264条,现行文件6294条;三是档案关联信息,主要是引入包括中央级媒体在内的报纸杂志,共同承担信息系统的内容发布,为市民提供手机端的免费订阅服务,可以使市民在身边就能及时了解更多信息和文化,实现真正的惠民,并让武汉精神以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综上所述,“十二五”武汉市数字档案馆建设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市档案局将在完善四个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建设规划方案逐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武汉市档案局 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