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带状疱疹(2)
(4)外治疗法是消炎镇痛的关键环节 皮肤病病位在表,病灶外露,口服药物较难直达病所而发挥作用,若采用药物外治为主的给药途径,其不仅能透达腠理、疏通筋脉、调和气血、活血止痛等发挥局部的治疗作用,还能通过肌腠毛窍,深入脏腑,起到内外合治的双重作用。因此,药物外敷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关键环节。熊教授以外敷疱疹灵酊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疱疹初发时即用药物敷皮损患处,敷贴24小时后换药,每日1次,直至水疱变干结痂。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外敷剂型较多,熊教授认为酊剂较油剂、粉剂为佳,因带状疱疹之皮疹主要表现为水疱,且可出现糜烂渗液,使用粉剂、油膏等虽具有消炎、干燥、收敛的作用,但易形成药痂,致脓液排出不畅,从而形成痂下积脓。酊剂不仅具有消炎及收敛作用,又易使药物渗入皮肤,发挥疗效且不会导致积脓现象。
(5)养血活血止痛是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基本法则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湿热余邪未尽,蕴滞肌肤,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养而致。对此,熊教授以养血活血止痛为治疗法则,施治多以养血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品。用柴胡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白芷、延胡索、鸡矢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顽固性疼痛甚则彻夜难眠者,酌加全蝎、蜈蚣等以毒攻毒,破血消瘀。
卢传坚诊治经验
(1)治病求因,从瘀血论治 带状疱疹初期,其病因为湿、热、毒三种病邪侵犯人体,蕴于局部皮肤所致。虽经适当治疗,热毒已去,但湿性黏滞、缠绵,留滞经络,则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其次,带状疱疹急性起病,热毒较甚,热邪易耗气伤津,致气阴两虚;或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劫伤阴液,致气阴两伤,筋脉失养,不荣则痛。气行血,气虚则行血无力,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瘀血。故最终均形成瘀阻脉络,不通则痛之证。卢教授从瘀血入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分由实致瘀和由虚致瘀两大证型,重视活血化瘀之法。常用基本方:全蝎5g,当归、赤芍、白芍各10g,延胡索、郁金、板蓝根、仙灵脾各15g,珍珠母、磁石各30g(先煎),田七末3g(冲服)。如由实致瘀,则加香附、黄芩、救必应、佩兰各15g;如由虚致瘀,则加黄芪、党参、沙参、石斛各15g。
(2)辨病辨证结合 ①强调疏肝解郁:根据其发病部位多在身体的一侧,为肝胆经循行之处,故脏腑辨证一般归属肝胆经病变。在治疗中,卢教授在处方中重用白芍、郁金,并加用香附、柴胡,以加强疏肝解郁,从而恢复肝主疏泄之生理功能,至气血运行通畅,瘀血自去。并加用延胡索,以行血中之气滞。②重视活血化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般表现为持续性烧灼痛、阵发性刺激痛、针刺样痛三种类型,根据其疼痛的性质,可知均为瘀血所致疼痛。因血热、血虚均可致瘀,故卢教授在临证中如辨证属血热致瘀,则加用赤芍、田七凉血活血化瘀;若为血虚致瘀,则加用当归、鸡血藤等养血活血化瘀;如病程长、血瘀明显者,可酌情使用莪术、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力较强的药物。③善于益气养阴:带状疱疹后期,热毒之邪易伤气阴,加之早期一般均使用苦寒燥湿之品,苦寒伤阴。故在后期应重视益气养阴,使正气足而邪气自去。卢教授常加用黄芪、党参各20g,沙参、石斛各15g,以益气养阴。④神经修复剂的使用:卢教授认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注重神经修复剂的使用。因带状疱疹急性期其典型的病理表现为神经节和相应感觉神经炎症浸润,出血性坏死,局部软脑(脊)膜炎,节段性部分脊髓炎以及相关运动、感觉根退行性变,周围神经炎性改变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故神经受损是疼痛的重要原因。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期,即使没有皮疹,仍需使用神经修复剂,以恢复神经功能。
(3)注重外治,内外合治 皮肤病病位在皮肤,外用药物能直达病所,且不经肝肾代谢,副反应小,安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虽因神经炎症引起,但通过外用药物,作用于神经末梢,可阻断疼痛感觉传导,从而减轻疼痛。卢教授选用院制剂金粟兰酊(主要药物:金粟兰、75%乙醇等)外用,以活血散瘀,祛风理气,从而达到局部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
杨远宽诊治经验
(1)围针刺配合铺棉灸法 取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取患侧),双侧支沟穴、后溪穴。①铺棉灸: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规消毒,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将棉片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棉花,棉花迅速燃尽,此时患者只有轻微的烧灼感,每次施灸3遍。②围针刺:行铺棉灸术后,在已选阿是穴局部进行围刺。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在距皮损边缘0.2cm处用1.5~2寸毫针进针,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沿皮下围刺,针距约为1~2cm。每簇针数多少与皮损范围大小成正比,皮损范围直径3cm以下,按周围神经走向前后各1针,直径3~5cm,可6~8针,直径5cm以上则10~16针为宜。针刺入后留针30分钟,
每天1次。
(2)围针刺配合火针法 取穴同围针刺配合铺棉灸法。①火针: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点燃乙醇灯,左手持乙醇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乙醇灯的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0.2~0.3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涂上一层万花油。②围针刺:行叩火针术后,在已选阿是穴上,局部进行围刺,方法同围针刺配合铺棉灸法。如无疱疹、无疼痛则停止火针治疗,继续使用基础针刺。无疱疹有疼痛需要继续火针浅刺,直至疼痛消失。
(3)围针刺配合叩刺拔罐法 取穴同围针刺配合铺棉灸法。①叩刺拔罐: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局部常规消毒,再以消毒后的梅花针叩刺阿是穴(各簇水疱群间皮肤),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络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分钟,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②围针刺:行叩刺拔罐术后,在已选阿是穴上局部进行围刺,方法同基础针刺组。
(三)内服效验方
徐长卿方
(1)处方 徐长卿、七叶莲、川芎、黄芪各15g,七叶一枝花、远志各10g,丹参20g,琥珀(冲服)1g,牡丹皮12g。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5天为1个疗程。
田基黄汤
(1)处方 田基黄20g,板蓝根30g,紫草、升麻各12g,浙贝母10g,当归、丹参、川牛膝各15g。热甚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0g,黄芩15g;湿盛者,加白术、茯苓各12g,泽泻10g;继发感染者,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g,野菊花20g;年老体虚者,加生黄芪、党参各20g。本方有清热泻火,活血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局部以紫金锭用茶叶水调糊外涂。
黄公防己汤
(1)处方 木防己、生山栀各15g,蒲公英、白茅根、赤小豆各30g,黄芩、广郁金、香附各12g,车前子(包煎)10g,甘草6g。皮损发于面部者,加马齿苋30g;发于胸胁部者,加柴胡10g;发于腰腹部者,加黄柏10g。本方有解毒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鱼腥及酒类食品。
乌蛇败毒汤
(1)处方 乌梢蛇、防风、当归各15g,荆芥、黄芩、赤芍、白芍、柴胡各12g,黄连10g,甘草6g。脘腹胀满,食欲缺乏者,加厚朴、鸡内金;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年老体虚者,可酌加党参。本方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活血祛风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解毒行气汤
(1)处方 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各30g,车前草20g,猪苓、延胡索、木防己各15g,龙胆草、赤芍各12g,乳香、栀子各10g。舌苔黄、大便干者,加大黄;热盛者,加牡丹皮;湿盛者,加生薏苡仁;瘙痒者,加苦参;痛甚者,罂粟壳;年老体弱者,加黄芪。本方有清热解毒,行气利湿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少儿、年老者,剂量酌减。
解毒凉血汤
(1)处方 半枝莲30g,板蓝根、紫花地丁、玄参各20g,黄芩、入地金牛各15g,红紫草、丹皮、柴胡各10g。疼痛剧烈,发热者,加龙胆草10g,或羚羊角(另煎)2g;虚弱者,加升麻、黄芪;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本方有解毒凉血,清热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疱疹破溃糜烂者,用药渣煎汁洗敷患处。
解毒缓急汤
(1)处方 贯众、木瓜各30g,生白芍24g,生甘草12g。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湿甚者,加薏苡仁;痛甚者,加威灵仙、延胡索;伴肠胃症状者,加平胃散;疱疹消退但仍疼痛者,加没药、乳香。本方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解毒平疱汤
(1)处方 柴胡、生栀子、当归、赤芍、龙胆草、黄芩各10g,金银花、板蓝根、虎杖、贯众、连翘各20g。发热者,加知母、地骨皮;里热甚者,加青蒿;发于上部者,加野菊花;发于眼部者,加谷精草、草决明;发于胸胁部及腰部者,加郁金、绿萼梅;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车前子;便秘者,加大黄、元明粉;苔腻垢重者,加黄柏;局部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伴感染脓疮者,加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疼痛后遗症者,加地龙、僵蚕、地鳖虫、蜈蚣。本方有解毒利湿,疏肝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荤腥之物,忌烟酒。同时配合青黛消肿膏外涂:青黛、芙蓉叶各30g,黄柏、大黄各15g,煅石膏25g,冰片0.5g。上药分别研细末混匀后装瓶备用。用时加麻油或生油适量调成糊状,先在患者皮损及疼痛区域局部按常规消毒,再将糊状药膏涂上,每日涂1~2次。
黛蝎消疹汤
(1)处方 板蓝根、薏苡仁各30g,蚕砂(包煎)、萆薢、茯苓各20g,青黛粉(包煎)、生蒲黄、丹皮、赤芍各10g,全蝎(研粉吞服)5~10g。纳呆者,加木香10g;疼痛甚者,加五灵脂10g;皮损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痛者,去板蓝根,加丹参20g,红花10g,鸡血藤30g。本方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泻肝导赤汤
(1)处方 柴胡、车前子、木通、栀子、金银花、黄芩各10g,赤芍、白芍各12g,延胡索、地丁、板蓝根各30g,甘草6g。烧灼刺痛剧烈者,加川楝子15g,郁金12g;皮疹流水渗出多者,重用木通30g,加滑石20g;高烧者,重用柴胡30g,加连翘20g;口苦、大便干结者,加龙胆草10g;心烦甚者,加竹叶20g。本方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四黄五香治疱散(生大黄、生黄柏、黄芩、川黄连各2份,生乳香、生没药、五倍子各1份。研细末备用),用细茶汁调成糊状敷患处,干则易之,4~5次后,继用芝麻油调敷。
芍甘通络汤
(1)处方 白芍30~60g,赤芍12~30g,甘草12g,蜈蚣3g,全蝎5g,板蓝根30g,乳香、没药、川楝子、枳壳各9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者,加生地、玄参;火毒盛者,加金银花、蒲公英;湿热者,加龙胆草、黄柏。本方有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5天为1个疗程。
疏郁清火汤
(1)处方 柴胡、制香附、赤芍、郁金、白芍、夏枯草、丹皮、生山楂、连翘、炒黄芩、全当归、桃仁、炮山甲各10g,瓜蒌皮、忍冬藤各15g,薄荷叶5g(后下),丹参、生山栀、生麦芽各30g,酒大黄3g。本方有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