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革命的深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研究。美国政府将中小企业称为“美国经济的脊梁”,日本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德国则视中小企业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事实上,各国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确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诸多因素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障碍就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壁垒,它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速度受到牵制。

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赶超战略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其中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掣肘。尽管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但中小企业融资还是一直处于窘迫状态。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也应该从这一特定条件出发。在信贷融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之前,其他融资形式必然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体制障碍。因此,摒弃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般性讨论,集中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定的信贷融资形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具有信息不透明性,研究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以及由此引起的信贷配给。从理论上看,信息非对称性、中小企业特质、银行业结构变迁、信用制度滞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等,都是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要因素。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纳入到整个金融结构调整和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加以研究。通过借鉴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运用大量的数据与事实,采用演绎推理和经验实证、数理模型和逻辑推导、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展开深入探讨。即从微观层面考察商业银行信贷契约均衡及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制度层面重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在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制度障碍进行实证考察。为创造良性的中小企业金融生态,构筑合理的银行业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现经济主体多方“共赢”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全书共分为7章。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书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对中小企业的内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理论阐述;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及融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根源进行了概括性论述。第3章以非对称信息假设为前提,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关系型信贷理论等视角,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偏好在理论上进行了重新归纳和梳理。第4章考察了非对称信息结构下,不同类型信贷市场中的中小企业信贷契约均衡,并利用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数据,基于内部视角,对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微观变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第5章从信息处理、风险分担和信贷技术等多维度视角,全面分析了银行业结构差异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并探讨了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悖论与解困路径。第6章阐释了信用担保的经济学机理。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国别与地区比较,提炼出我国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并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缺失及其成因,提出重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政策建议。第7章对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现状、制度缺陷进行实证考察,并提出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思路。

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纳入宏观与微观经济视域进行研究;通过归纳与借鉴现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契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合适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考察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选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书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编 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