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帝国的远东战略
横跨欧亚大陆,以双头鹰为图腾标识的俄罗斯帝国,本性就是扩张,尤其是对于远东地区和毗邻远东的中国及朝鲜半岛,早就有所图谋,计划将远东本属于中国的土地纳归俄国,并在“白色俄罗斯”之外,建立一个由黄皮肤人种构成的“黄色俄罗斯”。更重要的是,沙俄看到了一天天强大起来的日本,同样觊觎中国东北,一旦让日本登上中国东北大陆,对沙俄的远东战略和“黄色俄罗斯”计划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此,早在1856年,沙俄便加紧控制远东地区,并将鄂霍茨克区舰队改编为西伯利亚舰队。不久,又更名为太平洋舰队,舰队司令部驻扎在海参崴。
俄罗斯双头鹰
海参崴
来自满汉混合语。海参是汉语,崴子为满语,意为“拐弯的地方”或“窝形之地”,比如水崴子、山崴子,就是水湾子和山弯子、山窝子。海参崴就是产海参的海湾子,原是海边的渔村和晒网场。从清中叶开始,闯关东的直、鲁两省(河北、山东)到这里来定居,沿袭满族人的称法,把这里叫做“崴子”,山东人的“跑崴子”指的就是这里。当时,很多跑崴子的人误认为这里盛产海参,多半到这里来采海参,所以称之为“海参崴”或“海参崴子”。
世界大事记
1862年美国正处于内战之中,美国总统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2年以前,海参崴为清王朝吉林将军辖地。1862年,一位哥萨克匪徒的名字永远刻在海参崴的土地上,这个人就是马可罗波。他用穆拉维约夫占领海兰泡的方式占领了海参崴。从此,沙俄便把这里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或“征服东方”。这个持金杖的双头鹰,一只鹰头窥视欧洲,一只鹰头对东方大陆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海参崴对俄罗斯来说,是控制东方的支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其太平洋舰队又驻扎在这里,这就让沙俄政府对这里不惜血本。可海参崴军港有着先天不足,每年有长达三个月的结冰期,这对一个庞大的舰队来说,补给就是个大难题。没有后方接济,太平洋舰队就会成为一支海上孤军。这一点,俄罗斯是很清楚的。于是,俄罗斯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渤海的大连湾,即旅顺口。这也是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千方百计要经过中国的原因。最主要目的不在于经过中国,而是要在中东铁路线上修一条南支线,把铁路修到旅顺口,把太平洋舰队从海参崴移驻到不冻港旅顺口,把战略触觉直伸到中国东北的最南端,占领中国东北,用俄罗斯财政大臣维特的话说叫“括远东于一气”,既可以牵制日本,又可以虎视朝鲜半岛。
太平洋舰队【十月革命后也称“红旗舰队”】是俄罗斯仅次于波罗的海舰队的第二大舰队。1731年始建于鄂霍茨克海峡,至1799年,仅剩数艘护航舰。1850年移到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1871年移到海参崴。1856年该舰队被改名为“西伯利亚舰队”。1866年后,日俄关系恶化,沙俄将波罗地海舰队部分军舰调往西伯利亚,组成太平洋舰队。
维特(1849~1915)
全名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出身于俄国世袭的贵族家庭,1892—1903任财政大臣。他在任期内大力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着手全面的经济改革,为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大事记
1862年1月,太平天国第二次进军上海;5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被捕。
此时的沙俄帝国,扩建太平洋舰队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遏制日本帝国的野心。如果日本登陆亚洲,将极大威胁到沙俄的远东利益。日本已经是沙俄帝国的心头之患,如何抵制日本势力北上亚洲大陆,已经是沙俄迫在眉睫要解决的战略问题。
这里有一个颇耐深思的历史问题,即日本北上战略,防的是俄罗斯;俄罗斯的南下战略,针对的是日本。夹在日俄中间的中国,是摆在两国之间的一块肥肉,只是由谁来吃的问题,根本都没有把中国政府当一回事。曾经的天朝大国孱弱到了什么程度,已经可想而知了。
俄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一是补给并加强远东太平洋舰队,以控制远东大陆和北太平洋;二是遏制日本登上亚洲大陆的野心,只要遏制了日本,就可以控制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三是在美英等国势力移向亚洲大陆的时候,要有步骤地实施“建立黄色俄罗斯”计划,并成为亚洲大陆的主角;四是如何将中国东北大片土地和远东西伯利亚紧密联系在一起,“扩远东于一气”,并最终纳入俄罗斯版图。实现这些战略意图,就需要有一条大铁路。为此,沙俄王储尼古拉二世曾亲自视察远东,从布拉格维申斯克【海兰泡】、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多次接见远东太平洋舰队司令官。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1868~1918)
1894年—1917年在位,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位沙皇。他对外扩张、对内改革皆不尽人意。1905年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首都圣彼得堡发生“流血星期日”事件,引发了俄国1905年革命。一战爆发,俄国军队在前线损兵折将的消息彻底摧毁了皇帝亲民形象,反抗浪潮此起彼伏。1917年十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一家被羁押在叶卡捷琳堡,后被杀害,尸体被焚烧。
世界大事记
1866年,日俄两国关系恶化。
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以莫斯科为起点,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终点。总长9,33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远东段
为了控制东方,1862年以后,沙俄将远东海军扩充为“北太平洋舰队”(也称“太平洋舰队”)移驻海参崴水域。随后,西伯利亚大铁路方案也于1865年始正式立项论证,1872年获得通过。1890年,历时25年,沙皇亚力山大三世正式下达命令,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最东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动工兴建,1891年,作为王储的尼古拉二世亲临符拉迪沃斯托克主持动工仪式
中国大事记
1866年2月,清政府派前知县斌椿及同文馆学生凤仪、德明、彦慧等人出国考察。
出于上述战略考量,沙俄把战略目光盯在远东和太平洋,为了控制东方,补给太平洋舰队,沙俄需要一条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远距离大铁路,沙俄命名为西伯利亚大铁路。修这样一条近一万公里的大铁路,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更需要实力。为了尽快修通这条通往海参崴的大铁路,沙俄急需要修一条过境中国的南支线。沙俄的情报系统和俄国政府的灵敏嗅觉,已经察觉到日本就要对远东下手,日俄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且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一定要抢在日俄开战前将铁路修通;二是经过中国,动员中国政府介入参股,也可以弥补资金的不足。沙俄在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同时,急于修筑中东铁路,就是为了实现对内开发、对外占领的远东双向战略。两条铁路是两把插向远东的利剑,一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实现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一是【中东铁路】实现对外扩张。
如何向中国开口,沙俄在等待时机。而日本发动的中日甲午海战,无疑将中国的外交倾向推向俄罗斯,给俄罗斯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过境段【南支线】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是日本的野心,碰撞了俄国的野心,催生了《中俄密约》的诞生,并促使中东铁路的诞生和加速修筑。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战略地位都不会改变。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全称为“荣膺红旗勋章的太平洋舰队”,简称为“太平洋舰队”,是俄罗斯海军的一部分,部署在俄罗斯东部太平洋沿岸,任务是保护苏联及后来俄罗斯的东亚边界。
世界大事记
1866年1月21日,日本萨长同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