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东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甲午海战带来的战略思考

务运动给民族工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一片生机,就在大清王朝一片升平,经济日渐好转的时候,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害怕中国强大起来。一些史学者分析认为,这是岛国的思维模式,认为如此一个大国,一旦发展成强国,毗邻的岛国就可能沦为大国奴隶。所以,宁可自己不发展,也要发动战争搅浑水。

日本人觊觎中国大陆,起因较多,梳理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日本的岛国心态,对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国,真的是羡慕,做梦都想爬出四面是海的弹丸之地,到中国大陆来风光一下;二是日本一些所谓的海洋专家危言耸听,说地球持续变暖,二百年后可能海平面上升到将日本岛淹入海底,到那时,整个大和民族将会无家可归,甚至葬身鱼腹。为了生存,为了子孙后代,他们要在大陆上重新寻找家园。于是,将目光锁定了亚洲大陆,最主要是满蒙陆地,将中国大陆视作他们的生命线;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渐强大,野心膨胀,视中华地大物博,有利可图。可他们不是通过友好往来到这块土地上,而是想用野蛮手段将中国占为己有。明中叶以后,就有日本浪人,时不时跑到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上来烧杀抢掠。

中国大事记

1592年,明万历朝鲜之役爆发,明军出兵朝鲜助其抵抗日本的侵略。

早在明中叶的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的内阁首领丰臣秀吉就曾率16万大军,以小西行长为先锋,兵分九路攻入朝鲜半岛,企图从朝鲜打开中国大门。在明王朝边关大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率关宁铁骑和戚继光所率领的“戚家军”的一再打击下,损兵折将,惨败而归,最终缩回到日本岛上。那时的日本,论实力,跟明王朝实在差距太大。可日本人不死心,吊在架上的葡萄吃不着,就得想办法跳得更高。

戚继光

世界大事记

1868年1月,日本明治天皇登基,“明治维新”开始。

二百多年后,日本的政客们又开始蠢蠢欲动,野心膨胀。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登基,开始推行新政,史称“明治维新”,并在这一年同清王朝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主要约定世代修好,“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两国平等友好条约。可日本从来都是包藏祸心的,就在这个条约签订三年后的1871年12月,琉球群岛【今冲绳】的土著渔民渔船因遇风漂流到台湾,被台湾岛内居民误以为强盗,发生了械斗,其中54人被台湾原住民【土著人】杀害。后来,清政府知道了这件事,进行了妥善处理,并将其余渔民由清政府护送回琉球。当时,流球尚属清王朝管辖区,本是内部事务,日本也并不知晓。第二年,日本使者来华,无意间从中国政府的邸报【官报】中看到了这件事,一面向本国禀报,一面向清政府交涉,总理衙门的人直接答复,说台湾、琉球二岛都属我们的国土,两岛之人相杀,怎么处理是我们自己的事,用不着你们来过问。回答到这里已经很圆满了,结果这位总理衙门的官员竟然画蛇添足,又说了一句,“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言外之意,这件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日本抓住把柄,拿“化外”二字大做文章,说台湾土著居住地不属于中国领土,借口出兵进攻台湾。至此,中日两国“世代修好”的条约已成一纸空文。

1874年2月,中日在台湾琅峤交战,这场战争最终以日军失利告终。9月,日本派公使来中国,先是虚张声势恫吓一番,见清王朝并不惧怕,便说诚意讲和,最后,讨了50万两银子,给遇害渔民抚恤金,签订了《北京专约》,将琉球遇害渔民,写成“日本遇害渔民”,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便草草从台湾收兵。《北京专约》成了日本兼并琉球的依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了琉球,更名为冲绳县。

占领了琉球并不满足,他们又在朝鲜半岛上做文章。为了使朝鲜能脱离清王朝,成为他的附属国,1884年,趁中法战争之际,日本驻朝公使公然鼓动半岛政变,使局势混乱,便趁机出兵。当时清王朝也不示弱,由袁世凯率军出征朝鲜,日军实力毕竟不够,日本驻朝公使自焚使馆连夜逃跑。很快朝鲜半岛平定了政变之乱。

中国大事记

1874年3月,三千多名日本兵在台湾琅乔强行登陆,并在龟山设都督府,意图久踞台湾。

这时,日本政坛杀出一匹黑马,这个人就是从英国留学【主修海军】归来并具有一定政治实力的伊藤博文。伊藤博文走上政治舞台,在他的主张下,日本政府完全废除了幕府政治和藩王割据局面。1885年,日本正式完成了君主立宪制改革,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成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上任不久,于当年5月便作为日本特使出使中国,谈判朝鲜问题,提出许多无理要求,遭到李鸿章怒斥:“若两国因此决裂,我们只有准备打仗了。”尽管出使前,外相陆奥宗光、参谋本部总长山县有朋等主战派都向天皇进呈,希望与中国开战,因为中国军队正在学习西方,实行军制改革,如果走欧洲的建军道路,可随时征调兵员400多万,战时可随时征调兵员850多万,这对日本的大陆战略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日本将来想夺取中国领土基本不可能。可伊藤博文此时很清楚,凭日本当下的实力,很可能占不到便宜,尽管中法战争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消耗,中国毕竟是大国,百足之虫,虽死不僵。日本是小国,禁不起折腾,就算两败俱伤,日本也是吃亏的。伊藤博文纠缠了一些日子,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便打道回府了,日本由此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伊藤博文(1841~1909)

日本长州藩士,曾留学英国,归国后力主维新。明治维新后出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长,前后四次组阁。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成为了东亚头号强国,也使他成为中朝(韩)人民的头号公敌。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会商,26日9时抵达哈尔滨车站时,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从背后连射七枪,有三枪击中要害部位,被抬进车厢,后不治身亡。

世界大事记

1885年,日本正式完成了君主立宪制改革,实行内阁制。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意识到日本人的野心。为加强防务,任命袁世凯为朝鲜总兵,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半岛。而日本有了《天津条约》做依据,也加紧向朝鲜渗透,以保护朝鲜为由,向海岸派兵。两国由此开始矛盾的公开化,并埋下了战争伏笔。日本自1890年后开始花巨资打造海军,动用了财政收入的60%以上,而清王朝很清醒,也在花巨资打造海军,两国都派人到英国学习,都从英国购买军舰。1893年,日本朝野上下准备开战,日本天皇拿出大笔宫廷经费,文武百官缩减了薪水,加紧赶超中国,欲趁中国强大之前打败中国海军,占领东北【满蒙】。到1894年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北洋水师。自称强大的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立,再没添置过任何军舰,船艇老化,兵员训练也不够,到了1891年前后,连枪炮弹药都没有更新。不仅如此,北洋水师的英国教练也因训练严格,导致一些军官和士兵受不住,联名将教练赶走,换成自己的教练后,变得散漫无状,一些军官甚至到岸上泡女人,数月不归。更要命的是,1888年国库拨给海军的大笔购舰款被慈禧挪走,将英法联军烧掉的清漪园等重新复建,动用448万两白银,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洋务派的大臣几乎都反对此时修颐和园,纷纷上书,陈辞利害,明确指出日本人已经磨刀霍霍,我们不强军就是坐以待毙。慈禧大发雷霆,说:“我已经归政给皇上,很快就过六十大寿了,造个园子还不行吗?”就这样,本来可以成为护国利器的大笔白花花的银子,竟然变成了慈禧用来祝寿的私人游乐场。

北洋水师铁甲舰

中国大事记

1890年,旅顺口船坞竣工。

世界大事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1894年的海战已经不可避免。战争的过程不必细说了,读过一点史书、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清楚,清王朝海军主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不是没有勇将,也不像后来传说中的那样兵无斗志。士兵素质只是其一,主要是装备差得太多。任何时期,都有持血报国的忠勇之士,也有贪生怕死之徒。甲午海战自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大鹿岛附近海面突然向清军舰队发动进攻,并击沉高升号,同时向朝鲜陆地派兵进攻半岛上的清军,双方正式交战开始,到9月17日,日军很快攻占朝鲜半岛,其中高州总兵左宝贵战死,而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竟然率余下部队一路后退,丢盔弃甲,五天向后狂奔600多里。等北洋水师9月12日主力舰队与日军舰队激战时,半岛已经陷落,没有半点陆军接济,北洋水师成为海上孤军,导致致远舰受重创,管带邓世昌战死。这时候,朝廷主和派李鸿章,尽管身负整个大清水师指挥重任,仍旧消极避战,看着慈禧的脸色行事。而此时的慈禧一心求和,因为这一年是她的六十大寿,怕战事久拖不决影响她的祝寿庆典。结果,日军一路高歌,竟然越过重兵把守的鸭绿江,占领九连城【今丹东振安区九连城镇】、安东【今丹东】,11月6日,日军占领金州,18日占领土城子【今大连附近】,22日占领旅顺,辽东半岛几乎全境陷落。日军海军更是顺风顺水,一路猛进,1895年1月17日占领威海卫,定远舰弹尽,管带刘步蟾自杀,一些主降派的军官推举丁汝昌谈判投降事宜,丁汝昌断然拒绝投降,选择自杀。主降派又推镇远舰管事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认为这是对北洋水师的极大侮辱,宁死不降,在无力交战的情况下同样选择了自杀。丁汝昌死后,有人托丁汝昌之名,由汉奸牛昶昞与日军伊东估亭签订了《威海降约》,刘公岛海军全部投降,包括基地在内的所有物资和军械,悉数交给了日军。战争打了近半年,终于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随后,日军占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朝鲜半岛。可谓损兵失地,大清国体受损,脸面丢尽。这时,李鸿章和慈禧都派上了用场,李鸿章奉懿旨到日本下关小镇谈判战后赔偿之事,慈禧则忙着张罗她的六十大寿。

黄海海战

自1894年7月25日从辽宁大东沟开战,日本突袭清朝舰队,至1895年1月20日威海水域最后一役,北洋水师战败。日本趁机占领台湾、澎湖列岛、琉球群岛和朝鲜半岛、辽东半岛

李鸿章在下关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终签下了《马关条约》。这期间,沙俄看到日本占领了辽东半岛,尤其是占领了旅顺港,极大损伤了沙俄的利益和将来的战略意图,于是,联合法国、德国对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一事公开进行干预,三国一致要求日本从辽东半岛撤军,否则俄国将出兵对日宣战。日本刚刚进行了战争,已经无力再组织军队同俄军作战,只好撤军,并要求清政府赔款三千万两白银。清政府此时已经没有不答应的理由了。就这样,在俄、法、德三国干预下,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

中国大事记

1895年,重阳节当天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被处死。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赔给日本政府两亿两白银的战争损失,这样,总共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当时清王朝年税银不过七千万两,哪里有钱赔给日本?最终,还是俄国人出面,答应借钱给中国。而俄国也是捉襟见肘,便联合法国,共同借款给中国。借款总额为四亿法郎,约一亿金卢布【折合中国白银约一亿两】,由四家俄国银行与六家法国银行分摊,年息四厘,因贷款数额较大,折扣九四又八分之一【94.125%】,分36年还清,以中国国家关税作担保。到期若不能偿还应付本息,应向俄国提供别项收入加保。

《马关条约》谈判现场复原

李鸿章率团到日本下关小镇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进行长达三个月的艰难谈判,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45年日本战败废止),赔偿日本战争损失两万万两白银,让日本一下子成了战争暴发户,也由此尝到了战争的甜头,致使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成性。甲午战争是亚洲格局的转折点,由此日本成了亚洲霸主

世界大事记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

《马关条约》文本(部分)

甲午海战使中日之间强弱地位一下子就进行了转换,日本顿时成为亚洲的中心国,中国沦为弱国。甲午海战失利后,清王朝改变了治国方略和外交政策,朝野上下一致认为日本不可靠,日本人有亡我之心,不仅仅是李鸿章,就连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举足轻重的权臣,过去主张与日本修好,都转而主张“远交近攻”,与俄订约。于是,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终选择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决定“联俄抗日。”这也为中东铁路的诞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大事记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