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的泰斗:蔡元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教育始办学(3)

4.“铮铮”革命者

1903年,章太炎从日本回到上海,被蔡元培聘为学社教员。不久之后,邹容在日本无法立足,也投奔到蔡元培这里。蔡元培安排妥当,还为邹容筹款,帮他出版《革命军》。5月27日,章士钊被聘为《苏报》主笔,陈范让他大胆办报,不要顾及太多。

学社的活动及《苏报》的高论并非顺利。清廷和督抚大员,对蔡元培等人的活动,极其妒恨,这从他们之间的信函和公文就可看出。清朝驻沪大臣吕海寰下令,缉拿以蔡元培、吴稚晖等人为首要对象。这次缉拿,对于清廷来说不算什么,他们早已图谋纠缠革命志士,只是碍于租界法律,只得间接进行。

随着邹容《革命军》以及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著作的发表,最终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蔡元培后来回忆道:“戊戌政变之后,黄遵宪留在上海,北京政府想逮捕他,而租界议会以保护国事犯自任,不果逮。自是人人视上海为北京政府权力所不能及之地,演说会之所以成立,《革命军》《驳康有为政见书》之所以能出版,皆由于此。”

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上海和工部局多次交涉,而工部局并未同意,只是由租界巡捕房传讯蔡、吴、章等人,传讯内容基本相当:你们只是读书人,说一些批评罢了,要是没有军火,他们要逮捕你们,我们会保护你们的。然而清政府压力不断增大,遂对这些“眼中钉”必须加以惩治。

就在此前,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却似内部分裂。学社的名气越来越大,原本经济拮据,眼下资金状况逐渐改观,学生不甘心由教育会代管财务,欲谋独立,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僵化。此外,在爱国学社和教育会主要领导人物中,也存有矛盾,如邹容、吴稚晖、章太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部分人认为,学社乃教育会一部分,遭到了学社学生的强烈反对。他们发表文章称:“会社实为平行的两团体,曾相互赞助,应互相帮助,学社主人不是教育会,应由自身掌管,与教育会非隶属关系”。

蔡元培身为教育会副会长,见学生有如此做法,大失所望,鉴于梁启超竞办《时务报》的前车之鉴,他便与会长黄宗仰商谈,提出让学社分立,这一提议得到了黄宗仰的同意。

可此时章太炎却持反对态度,而吴稚晖则袒护学生。在学社的各项活动中,吴稚晖影响很大,从演说到办机关报,在力主改选教育会会长、筹集经费等方面,他都有参与。吴、章间的思想文化分歧难以避免。可总的来说,爱国学社影响甚大,从张园演说到创立机关报,甚至改选教育会长,学社的功劳不可无视。

会、社分立引发的章吴矛盾,让蔡元培心灰意懒,加之官方弹压之风日急,他接受兄长的建议,辞去当前职务前往青岛,学习德文。不想仅十几日的工夫,“《苏报》案”发生,《苏报》被封,章太炎等人被刑拘,其余人四处逃避,爱国学社就此终结。显然,这场镇压行动,是清官方和租界同谋所为,目的是抑制革命派。

王朝的末世,人心涣散,清政府早已如软泥一般,随时可能垮台。就连查案的俞明震,也求网开一面。同是学界中人,他对蔡元培仰慕已久,不愿伤及“士类”,这也等于给章、陈等人透露消息,令他们有早作准备的机会。

蔡元培去青岛的原因,一是家人的劝说,二是为了谋求进一步发展。他在《口述传略》中说:

“方孑民尽力于爱国学社时,其兄鉴清亦在上海,甚危之。与戚友商议,务使孑民离开上海。

“然孑民对于学社,方兴高采烈,计无所出。及其决计脱离学社,于是由沈乙斋君从容劝其游学,孑民言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然费安从出。沈未吾当为君筹之。其后告以汤、张、刘、徐等,均每月贷款若干,可以成行。于是,探行程于陈敬如君,则谓是时启行,将以夏季抵红海,热可不耐。盖以秋季行,且盍不先赴青岛习德语。于是有青岛之行……

“孑民到青岛不及一月,而上海《苏报》案起,不涉孑民。案既定,孑民之戚友,以为游学之说,不过诱孑民离上海耳。今上海已无事,无游学之必要,遂取消每月贷款之议,而由孑民之兄,以上海有要事之电,促孑民回。既回,遂不能再赴青岛,而为外交馆译日文以自给。”

在青岛期间,蔡元培经陈范介绍,结识了《胶州报》的主办人李幼阐,学习德语。后又从师以德国教士,继续苦学。经过德国文学的洗礼,蔡元培对西洋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希望有机会留学德国。同年秋冬时节,蔡元培应召回到上海。亲友答应资助他留学,实为促其离开上海罢了,此时的上海,谣传频频,但危险不复存在,蔡元培便暂时放弃留学之事,仍旧译日文,维系生计。

蔡元培经过一番历练,虽行事开始隐蔽又讲求策略,可涉足革命的程度丝毫不减。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女校屡受冲击,但依然存在。他借此机会,联结同道中人开展活动。狱中的章太炎、邹容,蔡元培也会定期探访。

是年冬天,沙俄占领奉天,拒俄风波再起。随后,蔡元培、刘师培、叶瀚等人发起成立“对俄同志会”,并与陈镜泉等人联合创立《俄事警闻》,意在研究拒俄运动宣传之事。

《俄事警闻》,起初由王季同出任主编,蔡元培负责日文稿件撰述,报纸只用干支纪日,弃用清朝年号,并附注西历,采用白话文为文体,此为报界清新激进之作。

有了《苏报》的教训,《俄事警闻》不谈论革命,而是将民族激情放在首位,以启发民智,唤醒大众。后来,由于俄日战争爆发,报纸又增加版面,改名为《警钟》,由蔡元培出任主编。

扩版后的《警钟》,提出让国人参考日俄战争,深思熟虑,同时不忘揭穿俄国虚无党的历史,给国人暗中灌输革命思想。连续多天,《警钟》刊载日文译稿《俄国虚无党源流考》,与该报的“抵御外侮,恢复国权”的宗旨所背离。

革命之心涌动不止,蔡元培怀揣着炽热的心,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

因工作量很大,蔡元培撰报半年之久,常常因经费不济而大费周章,他仅凭坚定的意志苦苦支撑。在这段办报生涯中,蔡元培留下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如1904年2月连载于《俄事警闻》的小说——《新年梦》。

该文笔触朴实,描述记录主人公“中国一民”在新年之际做上黄粱美梦,畅想60年后的中国国泰民安,描绘出一幅大同社会的奇妙景象,内容丰富,写实与虚构一体。作者的爱国忧愁、强国之梦贯穿全文。蔡元培自述道:“是时西洋社会主义家,废财产,废婚姻之说,已流入中国,孑民深信之……揭《新年梦》小说以见意。”

这篇小说清晰地反映了蔡元培当时的政见和立场及思想取向,在清末知识界独具代表性。正是他的这段撰报,使得不久前还自号“民友”的志士,意识到:“吾亦一民尔,何谓民友?”遂从“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两句中,各取一字,改号“孑民”,以表救亡图存之心。

1904年7月,蔡元培回到爱国女校,重担校长职务,遂辞去《警钟》日报的职务,由汪允宗接替。

征程漫漫,前路未卜,蔡元培却以一颗炙热之心,不断唤起民众凝固的热血,求之沸腾、燃烧,终致光复中华。

5.光复到同盟

1904年,在蔡元培生平中是很重要的一年。是年,在组建光复会的同时,蔡元培参与了暗杀行动。这件事的起因,源于民粹派的思想。

在《警钟》日报上连载的《俄国虚无党源流考》中的虚无党,是俄国对国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派以及一切反对现行制度的个人、集团及思想流派的一个统称,而民粹派是其中的代表,民粹派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号召反对沙俄专制统治,发展村社,竭力提倡个人恐怖主义,用暗杀手段解决问题。

当时,从国内到国外,都在酝酿暗杀活动。这种思想,不但对社会影响极大,对蔡元培的影响也很大,他认为暗杀是一种很快改变社会的有效方式。故此,后来他参加了暗杀团。他参加暗杀团的另一相关原因是,在此之前,东京留学生发起拒俄义勇队,受到阻挠,便改为军国民教育会,又遭到压制,不得已而改为秘密行动。

军国民教育会主要由黄兴、杨笃生负责,以“鼓吹、起义、暗杀”三种手段同清政府抗争。1904年上半年,该会组成暗杀团,其中多为留日学生,他们立志从暗杀下手,推翻清朝统治。决定暗杀的第一个目标,为顽固派后台——慈禧太后。

暗杀团作了些准备工作之后,便潜回北京。他们在慈禧太后出没多之处监视了相当长的时间,却始终找不到机会,只好转到上海,再谋对策。就在此时,蔡元培经暗杀团成员何海樵介绍,加入该组织。参加暗杀团的还有他的堂弟蔡元康、钟观光、俞子夷、王季同、孙少候等。此外,还有一些革命新人,如章士钊、陈独秀等。

据陈独秀记载:“吾初次和蔡先生共事,是在清朝光绪末年,那时杨笃生、何海樵、章行严等,在上海发起一个学习炸药以图暗杀的组织,行严写信招我,我由安徽到上海,便加入了这个组织,住上海月余,天天以杨笃生等试验炸药。这时,孑民先生也常常来实验室练习,聚谈。”

关于研制炸药,情况大致是这样:

苏凤初先给团员上炸药理论课,然后试制。一段时间过后,炸药研制成功,可没有弹壳来装。蔡元培托人制弹壳,不久,黄兴等人从日本带来弹壳,然后试放炸弹,没有成功。之后,杨笃生来到少还,热心研制炸弹,蔡元培同别人做改良弹壳工作。一番努力过后,研制仍未成功。杨笃生愤然北行,结识了吴樾等人,让蔡元培介绍其参加暗杀团。一段时间过后,吴樾因事不能即来。

不久,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被杀,便是吴樾等人所为。

1905年,蔡元培不再担任女校校长职务。当时教育会骨干蒋维乔,在《中国教育会之回忆》中说:“《苏报》案后,教育会虽不能如上半年之公开鼓吹革命,然内地之运动革命者,皆以教育会及爱国女校为秘密接洽机关。”

蔡元培也说:“余长爱校,前后数次。凡革命同志,徐伯荪,陶焕卿、杨笃生、黄克强诸君到上海,余与从弟国亲及龚薇生等,恒以本校教员资格,借本校为招待接洽之机关。”这些记述,足以表明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校虽有缺陷,但无论在教育史上,还是在革命史上,其意义都非同凡响。

蔡元培为了聚集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因此在参加暗杀团的同时,还参与发起光复会。

早在1903年,黄兴、陈天华就曾进行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建华兴会,并联络湖南会员,准备于长沙发动武装起义,并告诉蔡元培此计划的内容,让他在长江下游活动,积蓄力量,随时筹谋起义。

1904年,蔡元培同华兴会首脑在上海会晤,商议起义大事,决定在11月16日举行起义。

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强悍,为了配合长沙起义,蔡元培和陶成章等浙江革命党人联系紧密,共同商定以华兴会为榜样,成立一个新组织,即“光复会”。光复会的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由蔡元培担任会长。

蔡元培在浙江地区声望很高,自他任此会长后,光复会的成员大增,众多革命志士、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包括:秋瑾、柳亚子、黄炎培、林少泉、赵声、刘光汉、吴春阳、马宗平、陈伯平等人。

为了进一步壮大声势,该会决定在浙江会党中发展。蔡元培“不耐人事相扰”,将联络会长的任务交给陶成章、徐锡麟等人。陶成章负责联系金华、严州等诸府会党;徐锡麟负责联系嵊县、天台诸会党;敖嘉熊负责联系温、台处诸府会党。

徐锡麟与陶成章原本各自为阵,互不相谋,但在蔡元培的撮合下,也携起手来,开创了浙江两派革命党人合作的新局面。

1905年夏,孙中山从欧洲回到日本,与黄兴等革命党人会合。有感于革命的发展,需要革命团体的联合,欲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融合起来,组成新的革命团体。各方面积极响应,东京方面开始筹备。至此,革命形势如火如荼。

7月30日,筹备会在日本召开,会议通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出任执行部庶务。

10月27日,蔡元培经何梅樵介绍,加入该会。不久,黄兴从日本带回委任书,正式任命蔡元培为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

比起分散的各会,同盟会的建立无疑是整个革命整体的集中,在会员人数、革命力量上都大为增加,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极为重要的时刻。

蔡元培任分会会长之后,积极开展工作。在此期间,发展了不少会员,包括黄炎培、周怒涛等人。

黄炎培在《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中回忆道:

“民国成立前七年乙巳秋,吾师忽召至其寓庐,郑重而言曰:‘我国前途至危,君知之矣。强邻虎视于外,清廷鱼烂于内,欲救亡,舍革命无他道。君谓然乎?’则敬答曰:‘然。’曰:‘欲革命,须组织,否则,力不集,事不成。今有会焉,君亦愿加盟乎?’则敬答曰:‘苟师有命,何敢不从。’期以某日深夜宣誓,出誓文,中有句:‘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光复中华。’吾师即指‘平均地权’句说明其理由。小子卒在吾师之前,宣誓加盟焉……”

彼时,不再任光复会会长的蔡元培,将职务交到陶成章手中。陶成章出国后,又委托给徐锡麟、秋瑾负责。不过,革命活动还在继续,他们成立光复军,约定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事。可就在此时,徐锡麟刺杀巡抚恩铭攻占军械局,在安庆被捕;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被捕,后二人都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