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常识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生造词语不应该

拼出来的“挤站”

这个被人生造出来的“挤站”,现今在报章网络上频频露面,有必要把他揪出来,以纯洁我们的语言。看病例:

《黄河翻船山西和河南联手营救落水者19人获救》……隐约灯火中,岸上人员发现河面倒扣的船体上挤站着一群人,经过确认,确定船体上有11个人。(某网新闻中心2007年10月8日 原载某晚报)

病例想说的是船体上挤满了站立着的人,不能因此就拼接出一个“挤站”来。文中“船体上挤站着一群人”可以考虑改为“船体上站满了挤成一团的人”。比这种用法更常见的是,许多人把“到车站往车上挤”称之为“挤站”,比如“广州火车站挤站必备”。虽然读者能够理解这种说法,但现代汉语里毕竟没有“挤站”一词,还是改掉的好。

有“家父”“家母”,没有“家妻”“家夫”

为支持我集邮,太太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为家父而读书,为家母而学医,为家夫而集邮,我都成焦裕禄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我自己!”

这是《邮迷一家的幸福生活》一文的第一段(某网2007年11月19日 转引自某报)。文中这个“家夫”显然是作者受“家父”“家母”等词语的影响而生造出来的。

“家”是对别人谦称自己亲属中长辈或同辈中年长者的用词,如“家祖”“家翁”“家父” “家母”“家慈”等。谦辞“家”不能用在平辈或晚辈身上,如“家夫”“家妻”“家女”之类的说法都是不存在的。当在某些场合或写文章确实有必要谦称自己的丈夫时,可以说“拙夫”。但例句的语境并不适合用“拙夫”这个文绉绉的称呼,不如直接换成最通俗的“老公”,这样才较贴切。

“暴赚”“劲赚”为哪般

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人们赚钱着了迷,以致生造出不少与赚钱有关的词语,如“劲赚”“暴赚”等等。虽然说起来人们也能理解,但却是不合语法规范的。看病例:

另外,辣妹重组已令经理人公司劲赚(折合人民币)400万元,但维多利亚以不签约做要挟,迫使其它辣妹飞往美国录音。摘自《辣妹不务正业客串喜剧》(某报2007年7月10日)

“劲赚”怎么讲?从文意来看,作者是想说说辣妹组合为公司赚钱又猛又快。但是,翻遍词典,也找不到“劲赚”一词。“劲赚”的写法显然不对,属于生造词,当作适当修改。与此类似,“暴赚”也常出现在人们的文章里。这里提醒大家,为了纯洁我们的语言,应当把这些生造词驱除出去。

令人不堪的“可堪”

在具体运用中,有些人喜欢把古汉语的一些常见用语拿来当词用,比如“可堪”。但是,现代汉语不同于古汉语,“可堪”在今天算得上一个生造词。看病例:

《教练姚滨高度称赞 申雪/赵宏博胜利可堪铭记》:“今天,作为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的最后一场比赛,他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赵宏博受伤后,还能够坚持完成比赛,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某网体育频道2006年2月14日)

从“可堪”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不堪”。“不堪”有“承受不了;不能;不可”之义,如不堪一击;也可用在消极意义的词后表示程度深,如狼狈不堪;或形容坏到极深的程度,如人品不堪。作者大概认为“不堪”是表示否定和反面意义的,将“不”换成“可”自然就表示肯定、积极的意义了。这种改词法纯属个人的发明,不符合汉语规范,因此必须予以修改。结合文意,标题中的“可堪铭记”宜改为“值得铭记”。

毛躁之人出“毛燥”

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毛燥”这个词,但是打开网页,可以看到使用这个词的人很多。如下例:

当秀发缺少营养,秀发可能会变得脆弱并毛燥。

这里的“毛燥”是生造出来的词语。句子的本意是想说头发如果缺乏营养,会干枯、发黄、不柔顺,发干会由平滑变得有毛刺。因此,作者将干燥和有毛刺压缩在一起,组成了“毛燥”一词。所以,句中的“毛燥”应该做适当的修改。

貌似有理的“恩育”

也许是受到“恩赐”“恩准”等词语的影响,有人生造出“恩育”并加以使用。下文就是使用该词的典型病例。

《文化志·大年意象》……老人们的慈祥,照耀着所有的晚辈,恩育所有的晚辈。(某文化传媒网 原载2002年2月22日某晚报)

“恩赐”,原指帝王赏赐臣下;“恩准”原指帝王准许臣民的请求。“恩”与其他语素组合成动词,表示帝王降恩于民的某种行为,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用法。现在这种用法已经比较少见,流传下来的一些词语的特性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恩赐”现在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含有贬义;“恩典”可泛指批准,带有诙谐意味。现代汉语中,“恩”字基本都是和其他语素组合成名词,如“恩惠”“恩情”“恩人”“恩怨”等。因此不宜再生造出“恩育”这样的词语,否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恩赐”“恩准”等词语,从而误解文句的感情色彩。病句中的“恩育所有的晚辈”宜作适当修改,另外句中“老人们的慈祥,照耀着……”一说也不妥当。句中的“照耀”建议改为“温暖”。

“亲身经历”不能缩为“身历”

有人把“亲身经历”压缩成“身历”使用,也有人跟着使用。但是,我们不得不强调,这是一个生造词。看病例:

《百岁老奶奶 身历三世纪(寿星秘诀)》:在广西巴马县的甲篆乡坡月村有一个经历了三个世纪的百岁老人——黄妈伦。(某报2000年11月6日)

文题中的“身历”倒也不难理解,应由“亲身经历”缩减而来。但是这种简称并不合规范。汉语中没有“身历”这个词语,不能随意生造。这里的“身历”完全可以用“亲历”代替。“亲历”即“亲身经历”,如鲁迅《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读者恐怕大多数都未曾亲历。”

顺道而来的非法“道义感”

有些人把生造出来的“道义感”当做正常的词语使用,这是不对的。看病例:

1996年,《天涯》杂志改版,其“编辑设想”中这样说:“改版后的《天涯》力图成为一份具有道义感、人民性与创造力的文学文化刊物,致力于历史转型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建设……”(某报2006年4月11日)

“道义感”显然是由“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优越感”“自卑感”等词语改造而来。“××感”的格式一般用来表示具有某种思想意识或心理状态,但绝不可滥用。“道义”谓道德和正义,如沙汀《困兽记》:“这就是没有爱情的结婚的结果啦!一点道义上的保障都没有。”“道义感”的说法是不存在的,病例中的“道义感”可改为“正义感”。

莫名其妙“东郭狼”

有人依据典故,造出“东郭狼”这个莫名其妙的说法,导致语义令人费解。下文是某晚报登出的一则社会新闻的标题,其中就使用了这个生造出来的词。

轻信邻居“东郭狼”——肖某救女心切送钱给骗子。

很多人都知道《东郭先生和狼》这篇寓言,其出处是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山狼被猎人追赶,东郭先生为了救中山狼,把狼装进自己的书袋里,并欺骗猎人。结果猎人走后,东郭先生反而差点被狼所害。从此人们用东郭先生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人,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故事中只有“东郭先生”和“中山狼”,没有“东郭狼”。作者可能想表达与东郭先生演对手戏的那只狼,所以生造出“东郭狼”一词,虽然能让人想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但是这个词把人和狼混为一谈有点不伦不类。应该把“东郭狼”改为“中山狼”。

讲不通的“思想观”

生造出来的“思想观”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经常出现在网络报纸上。但要明确指出的是,这是一个生造词,不合语法规范。看病例: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观》:这篇思想深刻、文采斑斓的经济学方面的文章,对西汉以前大量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总结,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观。(某杂志2005年第2期)

“思想观”的说法并不少见,它大约是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词语“类推”而来。“人生观”指对人生的看法,即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指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那么,“思想观”莫非就是指人们对思想的看法吗?这种说法和原地绕一个圈儿有什么区别呢?“思想观”一说绝对不成立,它是没有意义的表述。病例中的“经济思想观”可改为“经济思想观念”或“经济观”。

别的想法不作“别有所想”

在报纸网络上,生造词“别有所想”并不少见。看下文病例:

近日,读到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的两篇短文,却让我别有所想。……五常先生就得出结论:“无论科学、文艺,中国人没一样比得上欧洲”。我不想批评张五常教授在史实和例证方面的过分简陋,也不想批评张五常教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或者崇洋媚外之类。我只想说,张五常教授谈论文化问题虽然热忱可嘉,但方法失之偏误,值得商榷。摘自《因张五常文化优劣之说而想及》(某报2006年3月9日)

“别有所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别有用心”和“另有所图”。但这两个词语显然和例文的内容没有任何关系。例文说的是,对于张五常的一些观点“我”持有不同的看法。这里的“别有所想”明显是为了简洁地表达文意而生造出来的,不合语言规范。文中“却让我别有所想”建议改为“我却不敢苟同”。

“不忍卒睹”,鱼目混珠

生造词语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人更是想当然地使用自造的词语。如下例:

江城一公司遭抢劫,现场不忍卒睹。

例句中的“不忍卒睹”是个生造词语,作者本意是想说现场很混乱,让人不忍心去看。生造这个词的根据就是“不忍卒读”。“不忍卒读”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用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例句的作者“不忍心去看”就直接写上“不忍卒睹”,反而没有更深地去了解“不忍卒读”的意思。“卒”的意思是尽、完,“不忍卒睹”应该是不忍心看完,这与例句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符,所以应该将“不忍卒睹”改成“惨不忍睹”。

提到“不忍卒读”,需要指出,人们对这个成语误解误用的现象很严重,通常的错误是把它理解为“文章写得不好,不愿看下去”。

自相矛盾的“含苞怒放”

2004年2月18日某报的“天下游”一栏刊登了两幅早梅照片。其中一张照片画的是盛开的梅花,还有几只鸭子在河面上游着,真有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情画意。可是照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却有点含糊:

河边梅花含苞怒放。

查阅词典,“含苞”的“含”有“怀藏未露”之意,“含苞”就是“裹着花苞没有完全开放的花”,因此,“含苞”是花还未开。而“怒放”的“怒”有“气势强盛”的意思,“怒放”意即开放,花朵盛开的样子。可见,“怒放”是指花已经完全盛开。“含苞”与“怒放”正是不同花期的不同状态,一个未开,一个盛开,这两种景象怎能同时出现?所以。病例当做适当修改。

解释不通的“何其人也”

在阅读中经常发现有人把 “何许人也”改造成“何其人也”使用,把人搞得一头雾水。看下文病例:

汤贵仁先生何其人也?

“何其”是多么的意思,带有不以为然的口气,比如:何其糊涂;何其相似。“何其多”形容很多,比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何其”在语法上根本无法与“人”组词。“何许”是何处的意思,放在疑问句的开头,比如:何许人也。“何许人也”原意是“什么地方的人”,后来也指什么人。如中国的年轻人过惯了西方的情人节,却不知道牛郎织女为何许人也。

病例想表达的意思是汤贵仁先生是什么人,因此应该把“何其人也”改为“何许人也”。

旅游不能拆解为“旅一次游”

在报纸网络上,“旅一次游”这样的错误说法并不少见,下面引文便是其中一例。

《采访新疆自治区主席司马义:学数学的主席》……(学生):我对新疆的印象就是,茫茫的大戈壁滩,热情好客的人民,我特别想去那边新疆去旅一次游。(某网站国内新闻2005年3月17日)

这种“拆词法”很不合规范,而且从语法上来看也是说不通的。“旅游”即“旅行游览”。“跳舞”可以说“跳一次舞”,因为“舞”是名词,可以作动词“跳”的宾语。“旅游”是一个同义复合词,“旅”和“游”均为动词,“旅一次游”同“行一次走”一样,都是无法解释的生造现象。病例中的“旅一次游”应改为“旅游一次”。

注水词语“幽上一默”

在实践中,“幽上一默”的说法十分常见,但是,从语法规范上讲,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看病例:

《幽上一默》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课堂上,幽默,绝大多数是临场发挥,不要择时择地,只要是发生了一些必须处理的事情,适当地幽上它一默,就能使事情化“干戈”为“玉帛”。

“幽默”是英文单词“humour”的音译,意为“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如巴金《<沉落集>序》:“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而且也没有宽容。”“幽默”是音译外来词,它在语音、语义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不可单说“幽”“默”,也不能在“幽默”二字中间插入其他的成分。病例中的“适当地幽上它一默”应改为“适当地幽默一下”,文题也应作适当修改。

来历不明的“与天比翼”

2004年10月8日的某晚报“湖湘文苑”专版刊登了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题目叫做《交给大自然诵读》。文章描绘了四川阿坝松潘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与之相融合的藏族文化。然而在描写松潘高原的山高时,文章这样写道:

山的高便显出了天的低。于是人便也兀自地高大了起来,以为可以与天比翼。

显然,这里作者的意思是在用天衬托松潘高原的“高大”,登上山顶的人们也觉得高大起来,以为自己与天一般高。但与天一般高是“与天比翼”吗?“比翼”多用于比喻“夫妻相伴不离”,如“在天愿作比翼鸟”。作者的本意是要表达人站在高山上与天相比,觉得高度平等,并不是要让天长出翅膀与自己共飞翔。之所以创造出来个“与天比翼”,可能是作者把天当作可比翼的鸟了。因此,这里应该说是“与天比高”,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有一句:“欲与天公试比高”也是此意。

“追古溯今”用不得

在阅读中,不时发现“追古溯今”的说法,这是不对的。看下文病例:

追古溯今话养生(某晚报2006年5月9日文章标题)

“追古”尚且理解,但“溯今”之意难明。“溯”,追的意思,专用于水路,指逆流而上。有个成语叫“追根溯源”,其中的“溯”也是“追”的意思,与“追”同义,“根、源”同义,均指起点,成语解释为“寻找最初的起点”。可见,“溯”带有“追回原始”之意。而“古今”是一对反义词,“古”意为历史,指过去的,可以追溯,说“追古”没有错;但“今”是指现在、现实,不能追溯。之所以出现“追古溯今”一语,可能是模仿古今对举的四字格成语的形式而仿造出来的结果。“今”不可以“追溯”,但却能够观察、索求,《吕氏春秋》中的名篇《察今》其标题之意就是明察当今形势。因此,用四字格对举形式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追古察今”“追古索今”,而“追古溯今”则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