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用错的词
“报刊”羞于与“杂志”并列
她订阅了许多报刊、杂志,《万象》、《三联生活周刊》等喜爱的杂志更是每期必看。
生活中,像例文这样把“报刊”“杂志”并列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样使用是错误的。
因为,“报刊”即“报纸和杂志(期刊)的总称”,因此用了“报刊”就没有必要再列举“杂志”。例文可以改为“她订阅了许多报纸和杂志……”
时空错位说“此间”
哈尔滨市道里公安分局还作出决定:受理此案的抚顺派出所民警停止执行公务30天,此间岗位津贴扣发……(某报1998年11月5日)
该句明显将“此间”误解为“在此期间”,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间”,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此地”,如此间功课并不多,只六小时,二小时须编讲义,但无人可谈,寂寞极矣。“此间”表示的是一个空间概念,而病句想要表述的则是时间范围,因此须将“此间”改为“在此期间”。
莫把谦词“厕身”用到别人身上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把谦辞“厕身”用到别人身上的现象并不少见,有必要加以纠正。看下文病例:
在《汉语大词典》从胎孕到分娩的艰辛漫长的历程中,作为首席学术顾问的吕(叔湘)先生始终厕身其间,过问其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期刊1994年第5期)
“厕”有混杂在其中之义。“厕身”是一个谦辞,用于说明自己参与某件事情、加入某个行列,也作“侧身”。“厕身”作为一种谦虚的说法,只能用于自身。例文提及的吕叔湘先生是当代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一生都在从事汉语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吕叔湘担任《汉语大词典》的学术顾问,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说他“厕身其间”,这不是明摆着贬低别人么?例文中已有“过问其事”,所以“厕身其间”完全可以删去。
与此类似,诸如“忝列”“鄙人”等自谦之词,都不要用到他人身上,以免引起误会。
不可自用的敬辞“垂询”
在阅读时,经常会发现有人把敬辞“垂询”用在自己身上,这就犯了使用对象错误的毛病。看下面病例:
活动策划案初步拟好后,我们特意去政教处垂询各位老师的意见,目的就是要把这次的活动办好。
“垂询”同“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含尊敬对方之意,如:欢迎前来垂询。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平辈或同级之间都不宜使用“垂询”或“垂问”。例句中的“垂询”宜改为“征询”。“征询”的意思是“征求询问(意见)”,正好符合例句的语境。
只能“悼亡”亡妻,不可“悼亡”他人
具有特定指向的“悼亡”一词,近年有被泛用的趋势,应该再作强调,以免误用。看下文病例:
李辉先生《笔墨碎片》中有篇文章,题为《读诗犹忆散宜生》,是写聂绀弩先生的。文章开始引了聂老1985年的《悼胡风》诗,接着说:“聂绀弩的诗中,这首悼亡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某出版社2007年4月)
《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所以,既不能把妻子悼念死去的丈夫说成“悼亡”,更不能把一个人对已故朋友的悼念说成“悼亡”, “悼亡”只能指丈夫悼念死去的妻子。
受害者怎会“喋血”街头
某报刊登了一则报道,标题是:
受伤男子喋血街头 延误救治命丧黄泉
看完报道后我们知道,是受伤男子“血流如注”, “命丧黄泉”的也是受伤男子,怎么“喋血街头”的还是他呢?这里的“喋血”一词用法有误。
喋血,形容血流遍地(杀人很多)。“喋”,原本作“蹀”,蹀者,足蹈也。大开杀戒之后,踏着别人的鲜血才称之为“蹀(喋)血”。在各种典籍上,“喋血”是个常用词语。岳飞的《五岳祠盟论》中有这样的句子:“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族。”在现代,鲁迅先生在《破恶声论》中也用到了这个词:“下民无不乐平和,而在上者乃爱喋血,驱之出战,丧人民元。”从古至今,“喋血”都是“杀人很多致使血流遍地”的意思。
很多人容易犯和例句一样的错误,将“喋血”误用为“流血”。例句中“喋血”的主体不应该是“受伤男子”,而应该是刺伤他的“某店主”。所以,“受伤男子喋血街头”的说法,显然词不达意。标题可以将“喋血街头”改成“血溅街头”或者“卧血街头”等。
“府上”不能乱用
有人不解词义,竟把敬辞“府上”用到反面人物身上,还有人把这个词用到自己身上,以致使该词误用率居高不下。看病例:
在某电视连续剧中,当毛泽东得知廖承志等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时,愤怒地说道:“一定要把他们救出来,哪怕是打到蒋介石府上!”
“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住所或老家。“府上”“贵府”之类的说法都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病句竟然敬称敌人的老巢为“府上”,令人莫名惊诧,料为编剧失误所至,当改“府上”为“老窝”或“老巢”。
注意“官方”泛用错误
如今,“官方”一词有被泛用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提醒读者,以免误用。看病例:
消费者向部分商场人员询问,答案属于私下行为,不是家乐福的官方行为。某晨报2004年3月9日)
词典对“官方”的解释是政府方面,如:官方消息。家乐福是一家企业,不可能拥有行政权力,其行为能算得上“官方”行为吗?在词典对“官方”重新作出解释之前,最好不要这样使用。与之类似,媒体称球队、大企业都叫“官方”,它们发布的消息也一概称为“官方”消息。如此有误用词语,误导读者之嫌。
三岁以后莫“孩提”
2007年10月1日某晨报有一篇文章说:“今年64岁的宋庆芳,从13岁起就喜欢抓蝈蝈,得名“老顽童”。退休后的他又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整天抓蝈蝈,编笼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孩提”的解释是:“孩提”指儿童、幼儿。“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是一种年龄段的称谓,特指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如:孩提之童。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也。”“提”的意思是指那些走路还不稳、需要大人牵带照看的幼儿。
上文中的宋庆芳从13岁起就喜欢抓蝈蝈,这已经进入了少年时代,不再是“孩提时代”了。
生者子孙,怎可称“后裔”
当前,“后裔”一词被误用的现象颇为严重,所犯错误基本上都属于对象误用。看下文病例:
这次来访的嘉宾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国的老华侨和他们的后裔。
“后裔”特指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如冰心《晚晴集·我的故乡》:“上面仿佛还讲我们谢家是从江西迁来的,是晋朝谢安的后裔。”病例中,“老华侨”能来访问,说明他们肯定都还健在,那么称他们的子孙为“后裔”就很不恰当了。病句中的“后裔”宜改为“儿孙”“后辈”之类的词语。
“惠赠”他人,贻笑大方
“惠赠”一词常常被人误用,如随处可见的“本店×周年店庆,大礼惠赠新老顾客”“消费满500元,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等。下面这篇摘自某网站网上的文章就用错了“惠赠”这个词语。
格塞塞大使进一步表示,“咖啡是埃塞俄比亚惠赠全世界的礼物,我们衷心的希望把我们的咖啡介绍给中国朋友。”(注:海尔基洛斯·格塞塞……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 某网站—环球快讯2006年10月31日)
“惠赠”是个敬辞,指对方赠与自己物品,如:多谢恩师惠赠《汪曾祺全集》一套。“惠赠”一词,是受赠者对赠与者表达尊敬,千万不能搞颠倒。病例中,作者用“惠赠”来表示“埃塞俄比亚大使”将自己国家的特产送给别人,显然不妥。句中“惠赠”宜改为“敬赠”“赠与”“馈赠”等词语。
理想怎能“化为”现实
清末学者龚自珍一阕“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然化为现实。
“化为”的意思是变成。该词语一般是指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并且结果通常是消失掉,如:化为泡影;化为乌有。在例句中,作者说的是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想向好的方面变化,同时其结果也从原来所没有的变为“现实”的。所以。“化为”的使用是不当的,可将其改为“成为”之类的词语。
大词小用说“惊悉”
惊悉您得了感冒,现馈赠鲜花一束,希望您早日康复!
病句中使用“惊悉”一词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惊悉”属于书面语,意思是得知某一重大的恶性变故后,感到很震惊。能够让人“惊悉”的消息应该是影响大局的军事或政治事件,或者是亲朋好友的死亡消息。比如:“刘备惊悉曹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查探,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叶剑英获悉张发奎将军逝世后即致电其家属:“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病句中的消息只是感冒而已,用“惊悉”一词有些夸张,可以用“听说”“得知”等词替换。
“惊悉”的消息一定是负面的恶性的消息,而且是出于意料之外的消息,所以会感到震惊。这是正确使用“惊悉”一词的要点。
“可望”接好不接坏
《国防部:向伊派兵将以维持治安为主》:他们表示,整个治安处于不稳定,袭击事件也逐渐组织化,而且当地治安可望继续处于不稳定状况。(某日报中文版2003年11月11日)
由于没能正确理解词义,上文例句中“可望”一词用得极为不妥。
“可望”意为可以指望、有希望,如:百姓期盼的‘工资多涨点,物价少涨点’可望在未来一年实现。“可望”一般都用于好的事物,或者至少也是说话者主观盼望出现的事物。病例中“治安状况的不稳定”既不是好现象,更不可能是当地人民盼望的局面,因此“可望”一词用在句中是不合适的,宜改为“可能”之类的词语。“可望”一词后接“不好的现象”,是使用该词最容易犯的错误。
夸赞别人,怎可“不吝口舌”
在惜时如金的新闻发布会上,刘副司长今天不仅大赞其美味,当了一回钓鱼台国宾馆西点师傅的“义务宣传员”,而且不吝口舌,把芳菲苑会场之舒适、会议伙食之可口通通夸了一番。
例文摘自《“延期”的潜台词》一文(某报2004年2月27日)。其中“口舌”这个词语用得不对,完全与语境不符。
“口舌”有两种含义,一指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如:口舌是非;二指劝说、争辩、交涉时说的话,如:他费了很多口舌才最终说服他们。病例说的是刘副司长大力夸赞别人,用“不吝口舌”来表示显然与“口舌”一词词义不合,所以应作修改。
“劳燕”怎能“双飞”
“劳燕”是误用率较高的词语之一,不少人不明白这个词语的特定含义,随意使用,导致表述不当。看病例:
这两位老艺术家共同走过了五十年的人生岁月,劳燕双飞,琴瑟和鸣,互敬互爱的婚姻生活令人羡慕不已。
“劳燕分飞”出自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劳燕”是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的代称,后人用“劳燕分飞”来比喻人分离。“劳燕”指夫妻分离,并非比翼鸟。所以,前文例句用“劳燕双飞”来比喻夫妻之间感情和谐,无疑是望文生义,可考虑改成“比翼齐飞”。有人把“劳燕”用到朋友身上,这样是不对的,该词只能用到夫妻身上。
不可滥用“滥觞”
互联网时代,信息滥觞带来的弊端难以细数。
把“滥觞”一词误解为“泛滥”,是误用该词最主要的原因,上文既是如此。
“滥觞”是一个古语词,意思是江河发源处的水很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如: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望文生义地将“滥觞”当作事物、思想不受限制地流行,只能导致语义不明。依病句的句意,直接将“滥觞”改为“泛滥”即可。
“恋栈”有特指,不可随便用
由于不注意“恋栈”的特定含义,不少人把它简单理解为“留恋”,造成严重语言错误。看病例:
歌王恋栈,举办大赛定上海
这是2001年1月7日上海一家报纸的文章标题。文章说的是歌王多明戈新世纪演唱会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成功后,剧院艺术总监向多明戈建议,把下届“多明戈声乐大赛”也放在上海举办,多明戈答应了。也许多明戈对上海有特殊的情感,或颇有留恋,但无论如何,也不适合用“恋栈”一词。“恋栈”原指马对马棚依恋之情,现用以说明做官之人对官位的依恋。现在该词仅仅针对留恋官位而言。所以,不能把对某地或某事物的留恋叫“恋栈”。
随便给人“净身”好可怕
“昨日的净身活动由人体艺术模特组委会主办。”“围观者也不管净身是不是件神圣的事,只是好奇而坚决地在冷风中等了2个小时,就为看‘美女沐浴’! ”“11时左右,人体模特选手们到达净身处,男女选手分两组分别沐浴。”“参加昨日净身活动的选手们却并不紧张,经过多天训练,他们从人群中穿过到达净身处时也神色坦然。”
这些让读者看了毛骨悚然的句子就出自某早报(2003年11月24日)上的一篇新闻。该文作者毫不吝惜,在文中前后共用了十几个“净身”,等读者从地上捡起眼镜仔细看完后才明白,原来讲的是某“人体艺术模特组委会”搞的一次所谓的“泉边沐浴、净化身心”的活动。看来作者是把“净身”当作“净化身心”的缩略语了,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净身”之“净”,原为佛教用语,指破除俗世情欲,无所沾染。如净食,净国,六根清净等。“净身”特指男子被割去生殖器中的睾丸,如:忠贤本市井无赖,中年净身,夤入内地。“净身”说的再俗点就是“阉割”,即便有模特偏要“净身”,那也是男性的专利,怎么美女模特也要“净身”呢?从何“净”起?这种乱用词的文章实在是很滑稽。
1999年11月5日的某报上登有一篇题为《女主持人叙述的悲情故事》的文章,文中写到:“1999年初,我结束了这场婚姻,几乎是净身出户。”作者想说明的是这位女主持人遭遇婚变,什么都没带就独自一人离开了家。且不说“出户”一词的生造之嫌,用“净身”来表示“两手空空、孑然一身”也是错得离奇的。
“亲生”姐妹用不得
近些年来“亲生”一词被误用得现象极为严重。到处可见“亲生兄弟”“亲生姐妹”之类的字样。其实,“亲生”指的是自己生养的和生养自己的,父母生养子女,谓之“亲生子女”或“亲生父母”。看病例:
《16岁少女恨父母偏心用围巾勒死亲生妹妹》……其辩护人在庭审时提出,“被告人与被害人是亲生姐妹,且自小共同生活,平日没有积怨……”(某日报2007年8月22日)
“亲生”指的是自己所生育的或生育自己的,换言之,“亲生”只能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亲生女儿、亲生爹娘。例文说“亲生妹妹”,是说“姐姐生育了妹妹”还是说“妹妹生育了姐姐”呢?显然是很荒谬可笑的。作者自然不会存心闹笑话,大概是没搞清这个词语的特定指向。例文如果把“亲生妹妹”直接写作“亲妹妹”,就没有差错了。
双向“任免”与单向“任命”不同
就在交行即将引入跨国银行巨头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关键时刻,中央任免了交通银行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某周刊2004年第24期)
“任免”表示任命和免职。“任免”包含着两个意思正好相反的行为,因此能够做其宾语的,必须是表示集合概念的词,如“任免领导干部”就表示“领导干部”中既有任命的,也有免职的。但例句中“任命”的宾语“新一届领导班子”相对于例句中的“交通银行来说”,是一个非集合概念,它是唯一的,不能在接受任命的同时又接受免职,“任免”用得不妥。从全句的语境来看,可把“任免”改为“任命”。
心怀妄想才会“染指”
因为不了解“染指”一词的来源,搞不清它的感情色彩,而导致误解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看下文:
毫无疑问,火箭队若想染指总冠军,没有姚明是根本不可能的,火箭队的“灵丹妙药”只可能是姚明,问题是该怎样来发挥“药效”,让姚明融入到火箭队的战术体系中。摘自某日报(2007年3月6日)《姚明是火箭的“灵丹妙药”吗?》
文中的这个“染指”用得很滑稽。NBA哪支球队不想夺得年度总冠军?总冠军是对职业篮球球队和球员的最大肯定,是所有NBA球员梦寐以求的荣誉,如何能用“染指”来表示?
“染指”这个词语历史比较悠久,它源于春秋时的一个故事,在《左传·宣公四年》中有记载。春秋时,郑灵公设宴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又难堪又生气,索性走到盛甲鱼的大鼎旁,把手指伸进去蘸上汤,放在嘴里舔了舔就大摇大摆地走了。后来,人们就用“染指”来比喻插手去获得不应得的利益。“染指”一词是个贬义词,例文说“(火箭队)想染指总冠军”,显然不是作者的原意,如果将文中的“染指”改为“问鼎”,文意自然就通畅明了了。
“问鼎”尚未夺冠
某日报1993年5月31日第四版刊登的《聂卫平问鼎中国电视快棋赛》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30日,聂卫平九段以三又四分之一子击败马晓春九段,夺得1993年“CCTV杯”中国电视快棋赛冠军。
从这句话的内容上来看,作者是把标题中“问鼎”的含义与“夺得冠军”的意思等同起来了,而实际上“夺冠”与“问鼎”不是一个概念。应将标题中“问鼎”改成“夺魁”或“夺冠”。
“问鼎”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意思。”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决赛权等。显然这里是取后者意。“获得决赛权”是指争取到参加冠亚军角逐比赛的资格,而实际的冠军结果还未确定。可见,“问鼎”的意思是还未夺取冠军。而文中则明确说明“夺得……冠军”,因此标题中的“问鼎”用得不恰当,属于概念的错用。
“物化”不是对物质的追求
在报章网络上,误解误用“物化”的现象很严重,特在此辨析该词,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看病例:
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放好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在江南重新发现中国诗性文化的根本目的。(某日报2004年10月17日)
“物化”一词由庄子创造,庄子认为人应当泯除一切事物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同化、万物一齐的精神境界。《庄子》中有一句“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后来人们便用“物化”来指代死亡。如:这些三十年代的预言家们,只有少数人至今健在,不少人已经物化。病例想表达的是现代社会人们过于重视金钱、物质方面的享受,作者将“物化”与“欲望化”并列,明显是没有理解“物化”的正确含义。
我们“下榻”,丢人现眼
在实际运用中,经常见到有人把“下榻”用到自己身上,如此误用,皆因没有搞清这个词语的特定指向。看病例:
此次新加坡之行,我们下榻在泛太平洋酒店。(某网站2005年6月13日)
“榻”指古代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亦泛指床。“下榻”原指“放下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后来这个词语就逐渐演变为“客人住宿”之义。如《杨振宁今携夫人把家还 下榻宾馆精心准备喜迎老乡》。“下榻”一词不适合用于自身,病例中“我们下榻在泛太平洋酒店”宜改为“我们入住泛太平洋酒店”。
英年早逝,未得“享年”
不少人使用“享年”一词时,忽视其特定的指事对象,造成语言错误。看下文:
《岳麓山上,数风流人物》……讨袁运动结束后,蔡锷赴日就医,不久病逝,享年34岁。青草如碧的岳麓山留住了他的青春,铭刻着这位少壮革命家的煌煌业绩。(某杂志2004年第3期)
“享年”指死去的人活的寿命,这个词语一般只用于高寿的老人(70岁以上),如《红楼梦》:“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蔡锷因病去世的时候,才34岁,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因此不适合用“享年”。句中的“享年34岁”宜改为“年仅34岁”。
自己“笑纳”,是个笑话
“笑纳”一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绝对不能自己“笑纳”别人的礼物。但遗憾的是,实际运用中用错对象的现象并不少见。看下文:
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百姓将尉迟敬德和秦琼的画像贴在门上当门神。尉迟敬德很激动,将一幅画像送给李世民,李世民说:“那朕就笑纳了。”
“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比如:些微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送礼的人在送出礼物时可以说“请笑纳”,但是收礼的人不能用这个词表示自己收下礼物。因此李世民应该说:“那朕就收下了。”
自卑感不可“油然”而生
《老夫少妻》……郁金香见过商女两次,听老曹说过无数次了。先存了一份敬畏,近距离相见时,乡下女人的自卑感油然升起。(某杂志2005年第5期)
“油然”一词有着比较鲜明的色彩,一般应该用于美好的事物。不考虑其色彩随便使用,是导致该词误用的根源,上文就犯了如此错误。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油然而生”的感情一般都是美好的,比如“敬佩”“自豪”等等。例如:门户方张,和气充满,入其门油然生敬。病例中说“自卑感油然升起”,显然不太妥当。
不能“针对”很多事物
而今,“针对”一词有被泛用化的趋势,应当引起注意,以免造成语言错误。看下文:
针对比较典型的15起交通事故,进行了集体“会诊”。
“针对”的意思是“对准”,如: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教育。“针对”一词带有比喻性,意思是像针尖一样对准。所以,“针对”的对象应该具体、单一。例文中,“针对”却指向“15起交通事故”,显然是不恰当,应作适当修改。
还有不少人把“针对”与“面对”混淆。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针对……的实际”之类的表述,就混淆了这两个词语。
亡妻男子人不是“未亡人”
“未亡人”是个专用于女性的词语,但是,经常有人把它用到男性身上。例如,下文作者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十几年前妻子重病不治,吴先生成了未亡人。他再未娶妻,也许是心疼年幼的女儿,也许是无法忘记已经去世的爱妻,独自一人把孩子抚养长大。
“未亡人”不能仅从字面意思上解释为“仍活在世上的人”,它有着特殊的含义。“未亡人”出自《左传·成公九年》:“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 ”杜预注:“妇人夫死,自称未亡人。”原来,“未亡人”是旧时寡妇的自称,现在则泛指寡妇,或特指某一已故者的遗孀。
不是跟谁都能“忘年交”
在阅读中,发现不少人忽视“忘年交”的特定含义,随意使用造成表述不当,看病例:
刘翔和杨利伟在北京曾一起吃过一顿饭,英雄会英雄,两位“飞人”相谈甚欢,结为忘年交。……(刘翔):“杨大哥是我们国家第一个遨游过太空的英雄,和他交流感想,再合适不过了。”摘自《两位“飞人”共话飞天——刘翔昨对话杨利伟》(某日报2005年10月13日)
“忘年交”指的是年龄差别较大、辈分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通常用于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如:因画马而成为“忘年交”,康有为曾帮徐悲鸿私奔。康徐二人相差近四十岁,用“忘年交”就很恰当。刘翔和杨利伟若是“忘年交”,刘翔就绝不会“不恭敬”地叫杨利伟“杨大哥”,而是得称杨为“杨大叔”或“杨大爷”了。
随便“泼冷水”要不得
早恋是令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某报纸针对这个问题,专门请到了专家为家长做了讲座。但是,在报道的引言部分,出现了例句这样的话:
在题为“如何应对孩子早恋”的讲座上,博士给家长们泼了一盆冷水。
像文章的作者一样,很多人都把“泼冷水”简单理解为“让人清醒”的意思。其实,“泼冷水”虽然有让人头脑清醒之意,但这是以打击、挫伤他人热情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它侧重强调打击人的热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努力,对孩子早恋的问题更是忧心,这里用“泼冷水”一词很不恰当,可以改用“给了一付清醒剂”。
不可乱抛“橄榄枝”
《刘璇自曝央视已抛出橄榄枝 争取2008当裁判》
这是某网站体育频道(2005年10月17日)一篇的文章标题,文章讲的是刘璇自爆央视有意聘用其做体育节目主持人,并表示自己对此十分憧憬。此处“橄榄枝”一词的用法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刘璇和央视曾有嫌隙?显然不是如此,错因还在于作者不理解该词的含义。
“橄榄枝”的典故出自《圣经》。诺亚放出鸽子来试探大地洪水灾害的情况,鸽子第一次去时洪水依然滔滔,无法落地,只得返回。七天后鸽子再次被放出,晚上回来时衔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双方交战,若一方求和,便可说是“伸出橄榄枝”。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这是巴勒斯坦前民族权利机构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的名言。他的这句名言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橄榄枝”的正确含义。
除了“战争”范畴外,“橄榄枝”一词现在还可以表示一般情况下愿意化解矛盾、谋求和解。前面所引标题中的“橄榄枝”显然用得不对。
“登高必自卑”不是“自卑”
东西感到脊背发凉,这就是登高而自卑的况味。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西这里是在实际生活的神喻下,忆起当年可能有的无知和轻狂而小自己了。(注:东西为一小说家)
引句节选自《登高必自卑》一文。文章前半部分讲了小说家东西从大师(纳博科夫)的作品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作者用了“登高必自卑”这一成语和“登泰山而小天下”等诗句来说明人的视点愈高,就不至于自大狂妄,从而对人生和万物都会有新的领悟。其中“登高必自卑”这个成语的使用可谓典型的望文生义了。
“登高必自卑”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意思是登高山须从低处开始,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这里的“自卑”不能理解成“认为自己能力不如别人”,自,从;卑,低、下;“自卑”即“从低处开始”。
“潘多拉盒子”里没装好东西
音乐不断,精彩无限,接下来让我们打开潘多拉盒子,童趣的、魔幻的、绚丽的、惊奇的……音乐世界将会让大家的视听尽情畅游哦!
例句选自某杂志(2006年第6期)中一片题为《张韶涵带你聆听〈潘多拉〉》的文章。作者理解错了“潘多拉盒子”的意思。
“潘多拉盒子”是一则古希腊经典神话故事。潘多拉是宙斯创造的第一个女人,创造她的目的是报复人类。潘多拉被创造出来之后,宙斯派遣使神汉密斯说:“放入你狡诈、欺骗、耍赖、偷窃的个性吧!”汉密斯出主意说:“叫这个女人潘多拉(Pandora)吧,是诸神送给人类的礼物。”古希腊语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则是礼物。宙斯把她送给伊皮米修斯,在举行婚礼时,宙斯命令众神各将一份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送给潘多拉。潘多拉忍不住好奇心打开盒子,将礼物释放,这里面包含了幸福、瘟疫、忧伤、友情、灾祸、爱情等等,潘多拉慌忙把盒子关上,但是已经太迟了,唯独关上了希望。其寓意就是不管在何种困境,希望是人类唯一的安慰。人们常用潘多拉盒子比喻给人带来痛苦的根源。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显然与此相反,他误认为潘多拉的盒子里面是神奇的美好的东西。
“毕其功于一役”不是“一鼓作气”
很多人将“毕其功于一役”误解为“竭尽全力、一鼓作气”的意思,如此望文生义,必然会导致成语误用。下文就是典型病例:
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2005年高考试题广东卷)
“毕其功于一役”意思是一次行动就完成了本来应该分几步做的事,比喻一举而全功告成;也可形容急于求成。如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病句应当把“毕其功于一役”换为“一鼓作气”。
只有坏人才会“极尽……能事”
某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监狱的领导根据苗海忠的特殊情况,对他极尽培养之能事,给他创造了发挥才能的机会。
“极尽……能事”,指采取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做坏事,或达到某一目的,如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而例句讲的是,苗海忠在服刑期间,监狱的领导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对他进行教育,丝毫没有贬损之意,所以,不应该用这个结构。具体改法应该是:监狱的领导根据苗海忠的特殊情况,对他做到仁至义尽,给他创造了发挥才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