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心理学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捕捉:抓住消费者若隐若现的下意识

利用逆反心理,打消客户“下意识”的自我防卫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客户总是对你所说的每件事都要进行澄清或反驳。你提出一个观点,他立刻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你插入一段评论,他马上觉得有必要提出更好或者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不用说,遇到这种情形总是令人沮丧,而交流也因此难以深入。

在日常会谈中,这种情形发生的频率其实比你想象的要频繁得多。哪怕对于一个不大有感情色彩的评价,人们也常常会持反对态度。例如,当你说“听说周末天气不错”时,对方立刻会反问道,“真的吗?我觉得好像会下雨”,或者说,“太热”、“太冷”、“太潮湿了”;还有的人认为现在说这个周末天气怎么样有点“太早了”或“太迟了”。总之,对方似乎总是本能似的以逆反心理对待你的言论。

逆反是出于人的本能,带有感情色彩,通常使人以相反的态度做出反应,常见的方式是表达相反的观点。

在销售中,我们也常常一开口就遭到对方反诘。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下顾客的逆反心理。当你走进客户的办公室微笑着询问:“我选了一个好时间,对吗?”那么,他们的回答通常并不愉快,往往会说,“我现在正在忙”。下一次,你试着问一个相反的问题:“我来得不是时候吧?”大多数人会立刻邀请你进去,同时说:“不,正好我手上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

逆反几乎是人人都有的行为反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逆反行为看起来像是一种恶意的抵触,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逆反行为并不是有意识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客户下意识的自我防卫。逆反行为很少因为某人有意反对而发生,它的产生机制是人们需要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大多数的人通过对他人的反对来显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因此受到尊敬。

在销售过程中,当客户发生习惯性的逆反行为时,你不能直接跟客户说:“别这么做!”而应当认识到,客户不自觉的逆反心理实际上是源于人们天生对“掏自己口袋”的人抱有谨慎且怀疑的态度。这种谨慎孕育着抵制情绪,越是谨慎的消费者,就越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而销售员必须尊重客户的逆反心理,还应懂得在销售中充分利用消费者的逆反本能,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美国商人艾弗森专门经营卷烟。但这位商人运气不好,几年来商品一直乏人问津,很快濒临破产。万般无奈之下,艾弗森最后决定改变经营方法。

艾弗森在商店门口画了一幅大广告:“请不要购买本店生产的卷烟,据估计,这种香烟的尼古丁、焦油含量比其他店的产品高1%。”另用红色大字标明:“有人曾因吸了此烟而死亡。”这一别具一格的广告立即引起了当地电视台的注意,通过新闻节目的宣传,这家商店立即声名鹊起,远近驰名。一些消费者特地从外地来此买这种卷烟,称“买包试试,看死不死人”;还有些人认为,抽这种烟能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

艾弗森的卷烟店因此生意日渐兴隆,最终成为拥有5个分厂、14个分店的连锁商店。

艾弗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的逆反心理,表面上是自揭家丑,故意道出商品的问题,实际上是通过激发客户的好奇心,利用客户的逆反心理,顺利销售产品。

“激发好奇心”是克服客户逆反心理的最佳途径之一,我们在日常销售工作中,也可以通过能够激发人们好奇心的话题,使交谈的气氛变得活跃,同时也使客户更加投入,注意力更集中,从而主动自愿地了解你的产品和服务。

除了激发客户的好奇心外,我们还有以下三种方式来有效消除客户的逆反心理:

一、多提问题少做陈述。交谈中的陈述语气很容易引发逆反作用,因为大多数的陈述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的观点立场,很容易被人抓住提出反对意见。你的陈述观点越明确,就越容易发生反作用。相反,提问由于观点模糊,就不容易使对方感情激化,从而引起逆反作用。例如,以“这个周末天气好吗”代替“周末天气不错”的陈述,既能避免对方逆反性的回答,又通过问题满足了人们想要参与讨论并提供某些信息的心理需求。

二、以信誉消除客户的抵触心理。一个销售员在其客户心中的信誉越好,客户的态度会越积极。良好的信誉能使你的客户与你建立融洽的信任关系,这样就减少了客户逆反心理的发生概率,有效展开交流。

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在销售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提出诸如“我来得不巧吧”、“打搅你了吗”、“你的老板对建议价格有些担心吧”之类的问题,对方能感受到你确实是为他着想,就很容易消除顾虑,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谈——当然,你所问的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否定的回答。

销售员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对方很容易有逆反心理。有些销售员总是试图采用更主动、更有推动力的言语试图说服对方,然而却收效甚微。其实,只要掌握以上几点,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消除客户的心理防卫,最终达成你想要的成交结果。

诱导对方暴露真心

在销售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都能获得对方表达单一、肯定意思的言谈,反而往往听到的都是其模棱两可的话语。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说话模棱两可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下面三种:

第一种:有意掩饰自己的真心。

第二种:对自己的意见没有意见。

第三种:故意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以便不卷入某种是非。

有的消费者在应销售员的要求对微妙的问题发表意见的时候,虽然会说出一个结论,最后,总是再加一句:“但是,也可能……”

交谈之中,如果所说的内容有浓厚的“两面性”,那就表示对方为下决定犹豫不已,有意避免造成统一性的印象。乍听之下,好像意志已定,实则不然。若想揭穿他的真心,这种“两面性”的理论,也可以成为有效的利器。也就是说,当对方只强调事情的一面来下结论,你就要发出强调另一面的质词,借此套出他的真意。

当然,“欲速则不达”是真理,“打铁趁热”也是真理,每一件事情必有它的两面性,关键是看他如何视情况而做应变。

他下的决定如果站不住脚,只要向他强调“两面性”,他的结论就会轻易地发生改变,或是迷疑丛生。相反的,如果意志甚坚,则任你如何强调“两面性”,他还是无动于衷,绝对不会改变他的结论。

要诱导消费者说出他的本意,在交谈中不妨故意拂逆对方的意见,处处给予反驳。接连数次向对方表示“不”,对方的态度必会急速地转变。尤其是对方想要传达自己的心意时,故意打断而大声地抢话说,在这个关头对方会露出真心。如果对你不表好感,会抗议道:“喂,你!先听我说完吧!”、“和你这种人谈话真讨厌!”如果是平常对你抱有好感、赏识你的人品的人,稍微让他感到焦躁并不碍事。不过,如果对方当时心情不佳,或发生不如意的事,就另当别论了。

当听对方不急不缓地说:“我们慢慢谈吧!”而真放慢步调打算从长计议时,对方却突然显得坐立不安。该如何判断对方是否有急事呢?对方的心理该如何掌握才合适?

技巧是试着改变说话的速度。譬如:“我啊……其实……今天……”故意把话拉长地说,有急事者必会不耐烦地问:“你到底有什么事?”如果坐在椅子上,则尽量舒坦地深坐,当对方有急事时会立即表态“其实我今天有急事”,或急忙地想站起身来。

所以,若要探讨顾客是否有急事则故意慢条斯理地动作。譬如,拿起对方端出的茶慢慢品尝,或把茶杯拿在手上优哉游哉地谈话。有急事者看见这些动作,会更为焦急而立即暴露真心。

要从语言的密码中破译对方的心态,闲谈是了解对方的一种最好方式,整个氛围显得轻松愉快,又让对方心理上没有防线。

不是你去说服客户,而是让客户自己说服自己

[案例一]

销售员:“您好,我是××电器公司业务员杨威,我打电话给您,是觉得您会对我公司最新推出的LED电视机感兴趣,它是今年最新的款式,全新配备了200Hz智能动感技术,色彩更艳丽,清晰度更高,而且是超薄的,还节能省电……”

客户:“哦,我们的电视机,凑合着还能用,LED电视目前还不需要。”

销售员:“哦,是这样,请问您喜欢看体育比赛吗,比如说F1赛车?”

客户:“是啊,F1是我最喜欢的体育赛事了。”

销售员:“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过,看比赛的时候,画面会有抖动和闪烁的现象,看着非常不清晰。有时候,还有拖尾现象。”

客户:“是啊,是啊。每次都让我非常郁闷,但我一直认为电视机都是这样的。”

销售员:“不是的。其实采用一些智能技术之后,就可以消除这些令您不爽的现象。比如说我们的这款电视,就可以通过自动分析相邻两帧的运动趋势并生成新帧,彻底消除画面的抖动和闪烁现象,画面就像丝绸一样平滑顺畅。要不您改天来亲身感受一下?”

客户:“听起来不错,那我改天去看一下吧。你们最近的地址在哪儿?”

[案例二]

情人节的前几天,一位销售员给客户家里打电话推销化妆品。接电话的是男主人。

销售员:“先生,我是×××化妆品公司的美容顾问罗斯,我们公司的化妆品是公认的好牌子,深受广大爱美女性的喜欢。我想您的夫人可能想买套化妆品。”

客户:“化妆品?我太太没准会喜欢,她一向就爱打扮。但她今天不在家,我没法替她拿主意。”

销售员:“先生,情人节马上就要到了,不知您是否已经给您太太买了礼物。我想,如果您送一套化妆品给您太太,她一定会非常高兴。”

客户:“嗯。”

销售员(抓住时机):“每位先生都希望自己的太太是最漂亮的,我想您也不例外。”

客户:“你们的化妆品多少钱。”

销售员:“礼物是不计价钱的,要送给心爱的太太,当然挑最好的。”

于是一套很贵的化妆品就推销出去了。

客户最不喜欢被人说服和管理,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对于新客户而言,你还不足以让他产生对你的信任。这个时候你最好别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客户。人们讨厌被推销员说服,但是喜欢主动做出购买决定。推销员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对他们购买的产品感到满意,从而自己说服自己,也就是让客户认识到自己的需求。

[案例一]中的销售员就很善于引导顾客发现自己的需求。

首先,肯定客户的说法。销售员向顾客介绍LED电视机,而顾客表示暂时不需要。这时候,如果继续向顾客介绍产品,得到的回答必然是拒绝,销售员很聪明地及时打住了。

然后,话锋一转,问顾客是否喜欢看体育比赛。这是很家常的提问,顾客不会有防范意识。接下来就自然地提到电视机技术,从而激发顾客对LED电视机的兴趣。之后的产品介绍就水到渠成了。这个过程是销售员为客户创造需求的过程。最终以销售员的胜利而结束。

跟[案例一]类似,[案例二]中的销售员是抓住了情人节这个契机推销成功的。

一上来,推销员反复向男主人介绍化妆品的好处,结果并不理想。这时,销售员灵机一动:“如果您送一套化妆品给您太太,她一定会非常高兴。”结果那位男主人果然心动,当他询问价钱时,推销员又机智地说:“礼物是不计价钱的。”最后化妆品以原价成交了。推销员正是抓住了“情人节”这个契机,成功销售了昂贵的化妆品。

抓住新旧需求的拐点,既是考验销售员的随机应变能力,更是一场与客户的博弈。

“没有需求”型的顾客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的没有需求,只是出于本能的防范心理,不愿意被销售员缠住。但是销售员如果能发挥思维优势,提出让顾客感兴趣的事情,他也愿意和你交流。这时候要及时把握好客户关注的焦点,让自己有机会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掌握好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在,进而促进成交。

给顾客制造“失落感”,让他们有渴望买的冲动

有一个女推销员推销价格相当高的百科全书,业绩惊人。同行们向她请教成功秘诀,她说:“我选择夫妻都在家的时候上门推销。手捧全书先对那位丈夫说明来意,进行推销。讲解结束后,总要当着妻子的面对丈夫说:‘你们不用急着做决定,我下次再来。’这时候,妻子一般都会做出积极反应。”

相信搞过推销的人都有同感:让对方下定决心,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要让对方掏钱买东西,简直难于上青天。半路离开推销这一行的人,十有八九是因为始终未能掌握好促使对方下决心掏钱的功夫。在推销术语中,这就是所谓的“促成”关。有句话说得好,“穷寇莫追”,通俗点讲就是:“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在对方仍有一定实力时,逼得太急,只会引起对方全力反扑,危及自己。因此,高明的军事家会使对手消耗实力,丧失警惕,松懈斗志,然后一举擒住对手。以“纵”的方法,更顺利地达到“擒”的目的,效果自然极佳,但若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绝不能纵敌。猫抓老鼠,经常玩“欲擒故纵”的把戏,就是因为猫有必胜的能力。人和电脑不同,人是由感情支配的,一般人在做出某种决定前,会再三考虑,犹豫不决。尤其是如果这个决定需要掏腰包,他或她更是踌躇再三。这种时候,就要其他人给他或她提供足够的信息,促使其下决心,推销员就要充当这样的角色。要想顺利成交还需要推销员积极促成。不过,人都有自尊心,不喜欢被别人逼,不愿意“迫不得已”就范,“欲擒故纵”,就是针对这种心理设计的。

当对方难以做出抉择,或者抬出一个堂皇的理由拒绝时,该怎么办?

“这件艺术品很珍贵,我不想让它落到附庸风雅、不懂装懂的人手里。对那些只有一堆钞票的人,我根本不感兴趣。只有那些真正有品位、热爱艺术、懂得欣赏的人,才有资格拥有这么出色的艺术珍品。我想……”

“我们准备只挑出一家打交道,不知道你够不够资格……”

“这座房子对你来说,可能大了一点,也许,该带你去别的地方,看一看面积小一点的房子。那样,你可能感觉满意一点。”

具体促成时的方法更是数不胜数。在恰当时机,轻轻地把对方爱不释手的商品取回来,造成对方的“失落感”,就是一个典型的欲擒故纵的例子。还有,让对方离开尚未看完的房子、车子,都是欲擒故纵。采用这一类动作时,掌握分寸最为关键,千万不能给人以粗暴无礼的印象。

引导客户下意识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走来

销售员:“先生,您是说您想买一个教育性的玩具送人?”

客户:“对,得有一定的教育性。”

销售员:“我们的拼图玩具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客户:“我可看不出一幅拼图有什么价值。”

销售员:“当您说‘价值’时,您指的是教育价值呢,还是金钱价值?”

客户:“对我来说,拼图可真是难得够呛,弄得我是焦头烂额,需要的拼块儿老是找不着。我还记得每次我只能拼出几种颜色,完整的一幅图我从未拼出过。”

销售员:“所以您就觉得拼图很困难,是不是?”

客户:“或许它并不是那么困难,只是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拼罢了,现在的拼图是不是更容易些了呢?”

销售员:“您说得对,现在的拼图盒子的背面都有些拼法说明,文字通俗浅显,遵循这些说明,做起来会很容易。上面对拼搭步骤写得很清楚。首先将所有的拼块放在一个平面上,然后再将相同颜色的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接着从四个角开始,一块一块自外而内地拼搭。”

客户:“这样就好多了。我真希望几年前就有这样的说明(哈哈笑了),那样的话拼起来就简单多了。对了,有什么图案的?”

销售员:“图案有几种,动物、植物,还有风景的。”

客户:“我比较喜欢风景的。这幅拼图共有多少块?”

销售员:“有2000块,得花14个小时才能拼完,但拼出来后会很漂亮。”

客户:“你认为小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吗?”

销售员:“当然能了。拼图可是孩子学习和培养心理技能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客户:“你的意思是?”

销售员:“在孩子寻找正确拼块的过程中,会挑战其想象力,而在拼搭过程中,拼图又会挑战其逻辑能力。从四边向内心拼搭时,则能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它能培养孩子色彩协调的技巧及对拼块组合的节奏感,另外,它还有助于孩子们去创作。”

客户:“创作?此话怎讲?”

销售员:“他们看着盒子上完整的图像,接着开始一次一块地拼搭,而这需要坚持不懈。有时拼块儿能吻合,有时则不然。这样他们就学会了不断地去尝试,一直到拼出与盒子上的图像完全一致的图为止。这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创作的方式——坚持不懈,不断地进行尝试。”

客户:“(停顿了一下)我想你是对的。好,我买一盒风景图案的,这真是件很棒的礼物,下午能送到吗?”

销售员:“可以,要不要把它包装起来?我们这儿有些很漂亮的包装纸。”

客户:“好的,谢谢你。”

在此案例中,销售员建议客户买一幅拼图玩具送人,当听到客户说“我可看不出一幅拼图有什么价值”后,销售员反问了一句:“当您说‘价值’时,您指的是教育价值呢,还是金钱价值?”这句回答重新组织了客户的问题,在无形中引导客户的思维发生下意识的转向。同时,这也让客户感觉到这个反问似乎是为了更好地回答自己的问题,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并且态度慎重,不是匆匆忙忙地回避自己的问题。

当了解到客户是因为觉得拼图很困难才不愿购买后,销售员再次通过强调拼法说明、文字通俗浅显、色彩及逻辑介绍,取得了客户下意识的认同感。接着,销售员又把拼图对小孩子的好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客户认为拼图的价值确实很大,所以决定购买。在整个推销过程中,销售员通过对客户下意识地引导与操纵,让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从而促成了交易。

一般情况下,客户对销售人员都会有下意识的防备和排斥心理,这是许多销售人员都得面对的问题。但是高超的销售人员并不是抱怨,他们会以另外一种思维去控制客户的下意识,让坏的下意识发生偏转,朝着自己意想的方向走来。这其中的过程有点类似催眠,非常微妙,需要销售员们在实践中慢慢地体会、琢磨。

顺着客户的思维满足他的需求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到奔驰公司买车,但是陈列厅里的100多种型号、几十种颜色都没有令他满意的。这令销售人员大吃一惊,他想要灰底黑边的轿车的确是太挑剔了。但是老板卡文·本落却不这么认为,他对销售员的这种想法很生气:“像这样做生意,只会让公司关门停业。”他要求必须找到那个年轻人,让他两天以后再来取车。

年轻人再次来到奔驰公司时,果然见到了他希望见到的那种颜色的车。不过,他还是不满意!“这辆车不是我想要的规格。”

这次接待他的是公司销售部主任,他的阅历要比上次那位销售员丰富得多,但也没见过如此挑剔的顾客,暗想:“这人怎么这么不近人情,偌大的一个奔驰公司,专门为他生产出一辆车来,他竟然还不满意!”不过,他不动声色,没有将心里的不快表露出来,而是耐心地问:“先生想要什么规格的,我们一定满足您的要求。”年轻人说出了他想要的规格,还把车型、式样都详细描述了一遍。销售部主任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年轻人,三天之后到公司取车。

三天之后,年轻人来了,看到自己想要的车已经摆在眼前,自然十分高兴。不过,开着车试跑了一圈后,他对销售部主任说:“要是给汽车安个收音机就好了,那样一边开车一边还能欣赏到动听的音乐。”

销售主任十分吃惊,因为当时汽车收音机刚刚问世,应用不多,而且很多人反对车内安装收音机,认为那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导致车祸的发生。不过,销售部主任还是没有生气,问:“先生你想安一个吗?”年轻人点头。销售主任犹豫了一下后立刻说:“那你下午来取吧。”

这时年轻人显得有点儿不安了,毕竟要求太过分了。但是,奔驰公司果真为他的轿车安了收音机,使他十分满意。自此之后,奔驰公司建立了订购制度,顾客需要什么样的色彩、规格、坐椅、音响、空调、保险门等,都可以提出来,这些要求由电子计算机向生产线发出指令,进行生产,很快一辆完全按顾客要求生产的车就会出现在顾客面前。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不是要去改造顾客,而是要满足顾客。”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由顾客决定的,而不是企业生产商本身。不要试图去改造顾客,而是要顺着客户的思路去引导、去适应、去满足顾客。

德鲁克认为,市场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者各种经济力量所创造的,而是由工商界人士所创造的。在获得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提供物之前,顾客可能已经感知到企业能够满足他什么需求。但在工商业人士把这种潜在需要变成实际需求以前,它还仅仅是一种潜在需要。而且,只有在成功地将其转变成实际需求以后,才会出现顾客和市场。潜在顾客可能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需要。在静电复印机或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谁也想不到顾客需要一部复印机或者一台计算机。在企业采取创新、信贷、广告或推销等方法创造出需要以前,需要可能并不存在。顾客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生产什么,企业的战略制定也应该来自顾客的需求。只有以顾客的需要为导向,以占领市场为导向,以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现顾客为导向,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