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猜心:洞悉“上帝”都在想什么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
在生活中,赞美无处不在。当你夸赞一个女孩说:“小姐,你真漂亮!”她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谢谢你!”当你夸赞一位男士说:“先生,你真绅士!”他会愉快地回答:“过奖!过奖了!”当你以请教的口吻称赞你的消费者说:“王太太,您穿上这件衣服越发显得年轻漂亮,而且更有气质了,您平时是怎么保养的啊!”她就会高兴地说:“那就给我包起来吧,我买了。”
一句话就能够让客户下定决心购买?
是的,这就是赞美的力量。因为,对方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何为赞美?赞美就是将对方身上确实存在的优点强调给对方听。那么何为请教?请教就是挖掘出对方身上的优点并请求对方进行传授和分享。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欣赏,更希望别人向他请教,从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讲,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因为没有任何人喜欢被否定和指责。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基本的相同点,就是渴望被别人欣赏和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
作为一名销售人员,更要学会赞美和欣赏自己的客户,真诚地给客户以赞美,并针对客户的优势适当地请教客户问题,多加肯定。掌握赞美和请教的技巧,让客户喜欢你、相信你、接受你,从而购买你的商品。
姜波是某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的推销员,这个公司刚刚开发出一种新型油漆,虽然广告费花了不少,但销售收效甚微。这种新油漆色泽柔和,不易剥落,防水性能好,不褪色,具有很多优点。这么好的产品推销不出去一定和策略有关,姜波通过仔细调查,最终决定以市内最大的家具公司为突破口来打开销路。
这天,他直接来到家具公司,找到总经理,说:“张总,我听说贵公司的家具质量相当好,特地来拜访一下。久仰您的大名,您又是本市十大杰出企业家之一,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真是太了不起了。”
张总听后,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介绍了本公司的产品特点,并在交谈中谈到他从一个贩卖家具的小贩,走向生产家具的大公司总经理的奋斗历程,还领姜波参观了他的工厂。在上漆车间里,张总拉出几件家具,向姜波炫耀那是他亲自上的漆。
姜波顺手将喝的饮料在家具上倒了一点,又用一把螺丝刀轻轻敲打,但总经理很快制止了他的行为。还没等总经理开口,姜波发话了:“这些家具造型、样式是一流的,但这漆的防水性不好,色泽不柔和,并且容易剥落,影响了家具的质量,您看是不是这样?”
张总连连点头:“是啊,最近听说有家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油漆,但并不了解,没有订购。”姜波连忙从包里掏出了一块刷了漆的木板,把它放在身边的水池里,然后介绍说:“如果待会木板没有膨胀,就说明漆的防水性很好,如果用工具敲打,漆不脱落,放到火上烤,漆不褪色,就说明漆的耐用性很好。”就在张总赞叹效果的时候,姜波亮出了自己的推销员身份。这家公司很快就成了姜波所在公司的大客户,双方都从中受益。
姜波在见到客户时,并没有直接称赞自己的油漆多好,而是从赞美这家公司的产品入手。这让总经理的心里非常高兴,防范心理逐渐减弱。总经理在高兴之余,带领客人去参观其产品,姜波趁其心情愉快,在车间内,点出了家具公司的产品的油漆性能差,直接影响了家具的质量,并在这个时候,展示了本公司最上乘的产品。相比之下,凸显了本公司新型油漆的优点。
姜波通过赞美对方,先让客户对自己建立了好感,然后通过产品展示引导客户进行理性思考,于是,客户很自然地接受了姜波的建议。就这样,姜波争取到了这家客户,达到了推销产品的目的。
可见,采用赞美的策略确实能辅助生意的成功。但在使用这一策略的同时,以下几点也必须注意:
首先,赞美千万不要过头,否则会令人生厌。
其次,赞美一定要是顾客所喜爱的东西,是他引以为傲的,若乱加赞美就不会使顾客心动。
最后,赞美的同时最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这能充分证明推销员的态度是诚恳的。
客户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得到尊重
礼貌地尊重胜过激烈的雄辩。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观点,我们没有资格去要求他人的看法与我们步调一致,这同时也能体现我们的修养。
拜访客户或平时交往时,谈论到一些话题时常常会发生意见分歧,尤其是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外观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是凭借我们的专业知识驳倒客户,还是一味地迁就顺从他们?恐怕都不是最佳解决办法。
克洛里是纽约泰勒木材公司的销售人员。他承认,多年来,他总是尖刻地指责那些大发脾气的木材检验人员的错误,他也赢得了辩论,可这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那些检验人员和“棒球裁判”一样,一旦判决下去,他们绝不肯更改。
克洛里虽然在口舌上获胜,却给公司造成了成千上万元的损失。他决定改变这种习惯。他说:“有一天早上,我办公室的电话响了。一位愤怒的主顾在电话那头抱怨我们运去的一车木材完全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他的公司已经下令停止卸货,请我们立刻把木材运回来。在木材卸下25%后,他们的木材检验员报告说,55%的木材不合规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拒绝接受。
“挂了电话,我立刻去对方的工厂。途中,我一直思考着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通常,在那种情形下,我会以我的工作经验和知识来说服检验员。然而,我又想,还是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为人处世原则运用一番看看。
“到了工厂,我见购料主任和检验员正闷闷不乐,一副等着抬杠的姿态。我走到卸货的卡车前面,要他们继续卸货,让我看看木材的情况。我请检验员继续把不合格的木料挑出来,把合格的放到另一堆。
“看了一会儿,我才知道是他们的检查太严格了,而且把检验规格也搞错了。那批木材是白松,虽然我知道那位检验员对硬木的知识很丰富,但检验白松却不够格,而白松碰巧是我最内行的。我能以此来指责对方检验员评定白松等级的方式吗?不行,绝对不能!我继续观看,慢慢地开始问他某些木料不合格的理由是什么,我一点也没有暗示他检查错了。我强调,我请教他是希望以后送货时,能确实满足他们公司的要求。
“以一种非常友好而合作的语气请教,并且坚持把他们不满意的部分挑出来,使他们感到高兴。于是,我们之间剑拔弩张的空气消散了。偶尔,我小心地提问几句,让他自己觉得有些不能接受的木料可能是合格的,但是我非常小心,不让他认为我是有意为难他。
“他的态度渐渐地改变了。他最后向我承认,他对白松的检验经验不多,而且问我有关白松木板的问题。我对他解释为什么那些白松木板都是合格的,但是我仍然坚持:如果他们认为不合格,我们不要他收下。他终于到了每挑出一块不合格的木材就有一种罪恶感的地步。最后他终于明白,错误在于他们自己没有指明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等级的木材。
“结果,在我走之后,他把卸下的木料又重新检验一遍,全部接受了,于是我们收到了一张全额支票。
“就这件事来说,讲究一点技巧,尽量控制自己对别人的指责,尊重别人的意见,就可以使我们的公司减少损失,而我们所获得的良好的关系,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尊重客户的意见,不仅能为我们赢得客户的尊重,同时也是良好修养的体现。
我们谁都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就是100%正确,也不敢说自己的眼光最好。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呢?而且有时因为我们的激烈辩驳,常引发客户强烈的逆反心理与厌恶心理,眼看着能成功的合作也会因此而搁浅。多一份包容心,多一点尊重,最终获益的总是我们自己。
尊重客户的意见并不是要抹杀我们的观点与个性,而是指在对方陈述其意见时切勿急于打击、驳倒。
顾客喜欢跟着大多数人的感觉走
动物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大量的羊群总是倾向于朝同一个方向走动,单只的羊也习惯于加入羊群队伍并随着其运动的方向而运动。
这一现象被动物学家称作“羊群效应”。心理学家发现,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羊群效应。
心理学家通常把“羊群效应”解释为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在设法寻求着“群体趋同”的安全感,因而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人倾向或态度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顾客的“从众心理”的存在给了商家营销的机会。最典型的就是广告的效应,商家通过广告不断地向消费者传递诸如“××明星也用我们的产品”、“今年的流行是我们引领的”,或者是更直白的“送礼只送×××”之类的广告信息,让消费者觉得所有人都在用我们的产品——你当然不能例外。
客户在其消费过程中,如果对自身的购买决策没有把握时,会习惯性地参照周围人的意见。通过了解他人的某种定向趋势,为自己带来决策的安全感,认为自己的决策可以避免他人的失败教训,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获益。
让客户感觉到他“周围的每个人”都存在某种趋势是销售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技巧。“羊群理论”为我们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说服技巧。销售员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应当设法让客户了解他周围的人都存在着某种趋势,并询问客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从而有效地利用“群体趋同”产生的能量建立自己的可信度。
另外,“羊群理论”还被证明能够有效地激起客户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知道更多——如果听说你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客户怎么会不想了解详情呢?
著有《提问销售法》的托马斯·福瑞斯可以说是将“羊群理论”在销售中运用得得心应手的前辈和典范。
1990年,时任KW公司堪萨斯城地区销售经理的托马斯·福瑞斯需要开办一场关于公司CASE工具的研讨会。在尝试各种传统的拜访程序受阻后,福瑞斯想到了“羊群理论”:如果整个“羊群”的大部分都倾向于KW公司的CASE工具,其他客户一定也会想要了解究竟。
于是福瑞斯改变了策略,他不再乞求客户参加会议,而是让他们知道其他人都会去,并希望他们不会被遗漏在外。
福瑞斯与客户这样说道:“你好,客户先生。我叫托马斯·福瑞斯,是KW公司在堪萨斯城的地区经理。很荣幸通知您,我公司将在8月26日在IBM的地区总部召开CASE应用程序开发研讨会,还记得我们给您发过的请柬吗?
“这次出席我们的研讨会的有百事可乐公司、美国运通公司、万事达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堪萨斯城电力公司、西北寿险公司等公司的研发经理。当然,这些只是名单中的一小部分。坦率地说,我想这次会议的参加人数可能是破纪录的,将会超过100人。我打这个电话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收到贵公司的同意回复函,我需要确定您不会被遗漏在外。”
毫无意外,福瑞斯的这次研讨会最终的确取得了“破纪录”的成功。虽然大多数同意前来的客户都是因为“其他人”也会来,但事实上,当他们来的时候,“其他人”也的确都来了。
在销售过程中,“羊群理论”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技巧,它可以帮助你建立信用度,同时激发客户的兴趣。当你对你的客户说“我只是想确定你不会被遗漏在外”的时候,他一定会好奇自己可能错过什么东西,并且会主动询问进一步的情况。这就是“羊群理论”的微妙之处,他提供给客户心理上的安全感,并促使他们做出最后决策。
我们应当理解,顾客在对于可能发生的交易有可能存在顾虑,尤其是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更是如此。而这正是“羊群理论”的价值所在,你因此能够通过激发客户的好奇心,处理异议,告诉客户为什么你的产品或服务是最好的。还有就是,当潜在客户有购买的意愿,但嫌价格贵时,这种方法也非常有效。
销售员:“是刘总啊,您好,您好!”
客户:“小汪哪,我上回看中的那辆尼桑,还没有谁付下订金吧?”
销售员:“哦,那个车,客户来了都要看上几眼,好车嘛。但一般人哪买得起,这不,它还等着刘总您呢。”
客户:“我确实中意这辆车,你看价格上能否再优惠些,或者我是否有必要换一辆价位低一点的?”
(小汪知道,换车只是刘总讨价还价的潜台词。)
销售员:“价格是高了一点,但物有所值,它确实不同一般,刘总您可是做大生意的人,配得上!开上它,多做成两笔生意,不就成了嘛。”
客户:“你们做销售的呀,嘴上都跟抹了蜜似的。”
销售员:“刘总,您可是把我们夸得太离谱了呀。哦,对了,刘总,××贸易公司的林总裁您认识吗?半年前他也在这儿买了一辆跟您一模一样的车,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
客户:“哦,林总,我们谁人不知啊,只是我这样的小辈还无缘和他打上交道。他买的真是这种车?”
销售员:“是真的。林总挑的是黑色的,刘总您看要哪种颜色?”
客户:“就上回那辆红色吧,看上去很有活力,我下午去提车。”
小汪先是赞美客户,获得客户的好感,为最后的成交奠定基础;然后,使出“撒手锏”:“对了,刘总,××贸易公司的林总裁您认识吗?半年前他也在这儿买了一辆跟您一模一样的车,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是充分利用了潜在客户的从众心理,通过他人认同影响潜在客户,促使潜在客户做出购买决定。
聪明的销售员应该知道,你的销售并不是一味地劝说客户购买你的产品,而是让潜在客户了解,你的其他大多数客户做出最后决策之前都面临过与他们相似的问题。而你要做的是与你的客户分享其他客户成功的经验,从而消除客户的逆反心理,自然,你的产品就不愁没有销路了。
客户只关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产品
书店里,一对年轻夫妇想给孩子买一些百科读物,销售员过来与他们交谈。以下是当时的谈话摘录。
客户:“这套百科全书有些什么特点?”
销售人员:“你看,这套书的装帧是一流的,整套都是这种真皮套封烫金字的装帧,摆在您的书架上非常好看。”
客户:“里面有些什么内容?”
销售人员:“本书内容按字母顺序编排,这样便于资料查找。每幅图片都很漂亮逼真,比如这幅,多美。”
客户:“我看得出,不过我想知道的是……”
销售人员:“我知道您想说什么!本书内容包罗万象,有了这套书您就如同有了一套地图集,而且还是附有详尽地形图的地图集。这对您们一定大有用处。”
客户:“我是为孩子买的,让他从现在开始学习一些东西。”
销售人员:“哦,原来是这样。这套书很适合小孩子的。它有带锁的玻璃门书箱,这样您的孩子就不会将它弄脏,小书箱是随书送的。我可以给您开单了吗?”
(销售人员作势要将书打包,给客户开单出货。)
客户:“哦,我考虑考虑。你能不能找出其中的某部分比如文学部分,让我们了解一下其中的内容?”
销售人员:“本周内有一次特别的优惠抽奖活动,现在买说不定能中奖。”
客户:“我恐怕不需要了。”
对客户来讲,“值得买的”不如“想要买的”,客户只有明白产品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才会购买。在销售时,如果销售人员只把注意力放在销售产品上,一心只想把产品推给对方,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样,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因为你可能推出了一件产品,但从此失去了一个客户。
这位销售人员给客户的感觉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好像他需要的就是客户需要的。他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产品进行理解,然后强加于客户,让客户感觉:这样的书是你需要的,而不是我需要的。
以上的失败只是源于销售人员的疏忽,他自顾自地说话,没有仔细想一想对方的需求,其实客户已给过他机会,只是可惜他没有及时抓住这样的信息。因此,一场不欢而散的谈话所导致的失败结局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在推销某一产品的时候,销售员不要只是说明产品的特点,而要强调产品能为客户带来哪些好处。
客户:“我10分钟后还有一个会议要开。”
吴昊:“好的,张科长,我会在10分钟内把更适合贵企业的建议案说完,绝不耽误您的时间。
“一辆好的配送车,能比同型货车增加21%的载货空间,并节省30%的上下货时间。根据调查显示,贵企业目前配送的文具用品体积不大,但大小规格都不一致,并且客户多为一般企业,数量多且密集,是属于少量多次进货的形态。一趟车平均要装载50家客户的货物,因此上下货的频率非常高,挑选费时,并常有误拿的情形发生。如何正确、迅速地在配送车上拿取客户采购的商品,是提高效率的重点。这点张科长是否同意?”
张科长:“对,如何迅速、正确地从配送车上拿出下一家客户要的东西是影响配送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吴昊:“配送司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驾驶位上,因此驾驶位的设置要尽可能舒适,这是配送司机们一致的心声。”
张科长:“另外,车子每天长时间在外行驶,车子的安全性绝对不容忽视。”
吴昊:“张科长说得很对,的确,一辆专业配送车的设计,正是要满足上面这些功能。本企业新推出的××型专业配送车,正是为满足客户对提高配送效率而专门开发设计出来的。它除了比一般同型货车超出了15%的空间外,并设计有可调整的陈放位置,可依空间大小的需要,调整出0~200个置物空间,最适合放置大小规格不一致的配送物,同时能活动编号,依号码迅速取出配送物。贵企业目前因为受制于货车置货及取货的不便,平均每趟只能配送50个客户,若使用此种型号的配送车,可调整出70个置物空间,经由左、右门及后面活动门依编号迅速取出客户所要的东西。
“配送车的驾驶座,如同活动的办公室。驾驶室的位置调整装置能依驾驶人的特殊喜好而做适当的调整。坐椅的舒适度,绝对胜过一般内勤职员的椅子,并且右侧特别设置了一个自动抽取式架子,能让配送人员书写报表及单据,使配送人员能感到企业对他们的尊重。
“由于配送车在一些企业并非专任司机使用,而采取轮班制,因此,车子的安全性方面的考虑更是重要。××型配送车有保护装置、失误动作防止、缓冲装置等。电脑安全系统控制装置,能预先防止不当的操作给人、车带来的危险。贵企业的配送人员也常有轮班、换班的情形,使用本车能得到更大的保障。”
张科长:“××型配送车听起来不错。但目前我们的车子还没到企业规定的汰旧换新的年限,况且停车场也不够。”
吴昊:“科长您说得不错。停车场地的问题,的确给许多成长的企业带来一些困扰。贵企业业务在科长的领导下,每年增长15%,为了配合业务成长,各方面都在着手提升业务效率。若贵企业使用××型配送车,每天平均能提升20%的配送量,也就是可以减少目前1/5的配送车辆,相对的,也可以节省1/5的停车场地。
“贵企业的车子目前仍未达企业规定的使用年限,淘汰旧车换新车好像有一些不合算。的确,若是贵企业更换和目前同型的车子,当然不合理,可是若采取××型专业配送车,不但可以因提高配送效率而降低整体的配送成本,而且还能节省下停车场地的空间,让贵企业两年内不需为停车场地操心。
“据了解,目前贵企业50辆配车中有10辆已接近汰旧换新年限,是否请科长先同意选购10辆××专业配送车,旧车我们会以最高的价格估算过来。”
在吴昊充分进行了利益解说之后,客户同意签订购车合同。
在本案例中,吴昊通过对客户的调查发现了他们对配送车的需求特征,就是要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关键点在于客户配送的东西大小规格都不一致,导致每一辆车的装载量少,装卸速度慢。
在明确了客户的具体需求后,吴昊便有针对性地解说他们公司所提供的配送车的利益点:“它除了比一般同型货车超出了15%的空间外,并设计有可调整的陈放位置……同时能活动编号,依号码迅速取出配送物。”
在客户说明原来的车还没有到企业规定的汰旧换新的年限且停车场也不够时,吴昊更是抓住时机说明使用××配送车的利益点。最后,吴昊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建议将其中10辆接近汰旧换新年限的车换成××型专业配送车。
在整个销售解说过程中,吴昊一直牢牢地把握住客户的需求,并结合自己产品的特性和利益来解说××型专业配送车,让客户在利益需求思考下做出购买决定。
根据对实际的销售行为的观察和统计研究,60%的销售人员经常将特点与好处混为一谈,无法清楚地区分;50%的销售人员在做销售陈述或者说服销售的时候不知道强调产品的好处。销售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特点与好处的区别,这一点在进行销售陈述和说服销售的时候十分重要。
那么推销中强调的好处都有哪些呢?
一、帮助顾客省钱。
二、帮助顾客节省时间。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我们开发一种产品可以帮顾客节省时间,顾客也会非常喜欢。
三、帮助顾客赚钱。假如我们能提供一套产品帮助顾客赚钱,当顾客真正了解后,他就会购买。
四、安全感。顾客买航空保险,不是买的那张保单,买的是一种对他的家人、他自己的安全感。
五、地位的象征。一块百达翡丽的手表拍卖价700万人民币,从一块手表的功用价值看,实在不值得花费,但还是有顾客选择它,那是因为它独特、稀少,能给人一种地位的象征。
六、健康。市面上有各种滋补保健的药品,就是抓住了人类害怕病痛死亡的天性,所以当顾客相信你的产品能帮他解决此类问题时,他也就有了此类需求。
七、方便、舒适。
客户不仅喜欢低价,更狂爱免费
现在的商家们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但是,你越想掏空消费者的口袋,消费者们则越是捂紧口袋,同商家展开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商家消耗了大量的营销费用,收益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当消费者们看着商家们贪婪的意图时,自然会本能地产生防卫心理,怎么可能轻易打开钱包呢?
这个时候,精明的商家们可以停下脚步来,换一个思路,拿出一块蛋糕放在脚边,悠闲地等待“馋嘴鼠”自己送上门来。而这块蛋糕,就是——免费。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让我们通常误以为脱离了温饱威胁的人们对免费的兴趣会有所减弱,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科学家做过一个调查实验,调查300名低收入者与300名高收入者从超市所购买的商品。他们发现,低收入者并非只挑便宜的商品,他们也会选择一些高价的实用性商品;而高收入者所购买的商品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的高端,虽然也有部分高档商品,但是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打折商品和免费赠送的商品。
这个实验让我们了解到,消费者不仅喜欢低价,更狂爱免费。不仅低收入者喜欢免费,高收入者同样喜欢免费。
很多超市、商场常常搞免费赠送、试吃之类的活动,大多数消费者得到赠品之后就离开了。看似商家亏了,但实际上搞这种促销活动的商家每天可以增加8%左右的销量,而这些消费者可能产生的持续购买力所带来的收益会更大。比如销售牛排,消费者原本可能压根就没有购买的计划,但是免费试吃不仅可以打消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顾虑,敢于放心购买,同时美味的牛肉也会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还有一个比较微妙的因素,那就是,国人都比较好面子,当免费当着人面吃了人家东西,人家又建议购买时,似乎就会开始有了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感觉了,大都不太好意思拒绝。加上如果产品确实不错的话,消费者往往会决定当场购买。
还有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大都会衡量一下商品的价值。经比较后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商品才会被消费者选择,而非最贵或者最便宜的商品。毕竟,即使再富有,也没人愿意被人当做是“大头”,而且往往越是富有的人越是善于去计算商品的价值,低收入者则更在意商品的价值,由此导致了两者在购买商品时都会先去衡量商品的价值。而免费的商品,无疑是具有绝对价值的。在日常生活中,物美价廉永远是大多数客户最求的目标。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于是白捡的诱人蛋糕,又有几个人能抵制得住这种诱惑呢?
有一个周末,小雅去沃尔玛购物。从沃尔玛走出来后,有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拦住了她:“凭您的购物小票,可以到我们的美容院做一次免费美容体验。”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小雅听后压抑不住自己的惊喜,同时也有些担心怕上当受骗,所以就楞了几秒钟。只见那位先生非常善意地对着她微笑着说:“您别担心,不会要您一分钱的,您长得这么漂亮,唯一的缺憾就是皮肤有点儿干,您有沃尔玛的购物小票我们就可以让您免费做一次护理,让您的皮肤更加水水嫩嫩的。”
就在小雅犹豫之间,那位先生就已经开始很热情地引导小雅进入了旁边的美容院。果然,美容院除了让小雅买了一张一次性小毛巾之外,没有让小雅出一分钱。在高级温馨的美容室里,美容小姐非常耐心周到地为小雅做了整整一小时的面膜和按摩。
享受了全套服务的小雅心情无比舒畅地闭眼享受着这种惬意。这时,美容小姐一边给她按摩,一边轻轻地对她说:“实际上,刚才给你做的美容项目,如果不继续做下去是不会有效果的。由于刚才给您做按摩时使用的是价值上百元的精油,所以我们也做好了亏本的准备了……”
小雅听后不免开始有些愧疚感,毕竟免费享受了如此亲切的服务,心里也难免过意不去。不由兴起了报答这位美容小姐的念头,心想如果再光顾几次,应该可以补偿这种心理亏欠了。于是小雅在美容小姐的引导下办了这家美容店的会员卡。
从那以后,小雅每次去这家美容店的时候,都会被半强迫地购买各种化妆品或是做各类美容护理。小雅虽然很心疼这些哗啦哗啦抽出去的钞票,但仍自我安慰:“如果花钱可以变漂亮的话,还是挺划算的,再说美容小姐人又那么好。”在这种心态下,小雅不断出入该美容店,最终花费了好几万块钱。
现在,整个社会已经被“免费”所萦绕,免费营销比以往的营销手段更强烈地吸引着消费者,各类免费产品、免费服务以及免费体验蜂拥而至。怎样才能让免费营销真正有效,将免费营销的午餐,做成一席皆大欢喜的盛宴呢?
一、副产品免费带动主产品销售
比如充话费送手机。还有就是苹果公司在推出iPod时也用了这一招,他们用副产品免费提供音乐下载来促销iPod,结果使iPod全球热卖。其实,iPod昂贵的价格早已使其提供免费音乐来促销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二、零首付形式的“免费”
这种方式类似于分析付款,消费者可通过信用担保,以零首付的方式购买商品,然后在分期偿还。虽然消费者一时不用付款,但是累计支付的金额远高过一次付款的金额。因为分期付款,每次还款时看来款项都不高,压力也不大,所以受到欢迎。而不用付费就可以马上拿到心仪的商品,这样可以极大地刺激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这对于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可谓是一个使消费者冲动消费的好方法,如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三、由免费衍生收费
现在很多娱乐场所都会在某些时候采取一种策略,使多位顾客光顾,其中一名顾客可以免票或相关费用。比如游乐园对儿童免门票,吸引来的自然是带着儿童的父母。不过很多采用此种免费策略的商家手段单一,方法僵硬,使消费者一眼识破其伎俩,产生反感,因此效果不佳。
四、免费产生消费
先免费提供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副产品消费或提供的服务获利。比如美国很多电动车生产企业为了拓展市场,推出电动车免费赠送的营销活动,消费者只要签订一份使用协议就可以不花一分钱就把最新型的电动车开回家,但是,该企业的电动车只能到该厂特设的充电站去充电。当电池寿命耗尽时,也只能去厂家更换配套的电池。该企业电动车免费了,之后依靠价格较高的电池与充电费用赚钱。这种方式可行吗?事实证明,企业第一年收回成本,第二年就开始盈利,并且因此迅速地打开了大家一直犹豫观望的电动车市场。
五、互利免费
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免费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在受益的同时,成为广告的接收者或传递者,最终促进收费产品销售。比如洗衣机生产者可以在说明书中推荐使用某品牌的洗衣粉或洗涤液,而洗衣粉生产企业则在洗衣粉包装上推荐特定品牌洗衣机或其他产品。这种互利形式使双方都可以免费得到广告宣传的机会,而这种建立于双方品牌影响力基础之上的相互背书式推荐宣传的效果,又远胜过硬性广告传播。
六、免费转嫁
比如通用汽车下属的一家4S店曾经出色地搞过一次消夏赏车晚会。组织者找到一家啤酒厂,一家汽车装饰店,一家地产公司进行合作,举行喝啤酒大赛与汽车知识问答比赛。啤酒厂提供饮品,汽车装饰美容店提供奖品,地产公司则负责前期的宣传品印制与邮寄工作,同时共享了地产公司与汽车4S店相同的客户资源。各合作企业都可以在现场摆放展板、发放宣传品和优惠券,同时又获得在电视台与广播电台曝光的机会。整个活动,这家4S店花费不足千元,却红红火火地招待了消费者,同时也大作了一次广告,皆大欢喜。
七、用免费吸引人气
比如百事可乐公司则与电玩制作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百事超人》的游戏,作为购买饮料的附赠品或奖品免费送给顾客,年轻人在有趣的游戏中无形接收了各种百事可乐的广告信息,促进了百事可乐的品牌建设。
八、通过免费获得综合收益
比如在美国,Google采用了一种为使用者免费提供电话查号的服务,让美国的用户不再需要花钱去查号,只要在Google上就可以免费快捷地查到号码,用户数量多到惊人。而Google不仅仅收获了大量点击率带来的广告收益,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是Google下一步进军手机语音搜索市场所必需的。
低三下四并不能带来顾客对你的好感
由于对方的身份地位显赫而感到自卑,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本想以谦卑的姿态赢得信任,结果却适得其反,赔了面子又丢订单。这是不少销售员都曾遇到过的问题。
其实,低三下四并不能带来顾客对你的好感。所以,面对客户要不卑不亢,无论对方多么“高大”,都要牢记:他只是你的客户,你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俞恒是一个刚进入销售行业不久的新人,平时跟朋友、同事交往时都很自信,而且言谈风趣,不少年轻女孩都很喜欢他。但是当他面对客户,向别人介绍产品时,却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总觉得自己比客户矮了半截,平日的潇洒自信顿时烟消云散,代之以满脸的怯懦和紧张。
这种情况在他接近那些老总级别的人时,尤为明显。有一次,俞恒获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销售机会,不过需要跟那家合资公司的老板面谈。俞恒走进入那装饰豪华的办公室,就紧张得不得了,浑身打战,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发起抖来。他好不容易控制自己不再发抖,但仍然紧张得说不出一句囫囵话。老总看着他,感到很惊讶。终于,他佝偻着背,磕磕巴巴地说道:“王总……啊……我早想来见您了……啊……我来介绍一下……啊……产品……”他那副点头哈腰低三下四的样子让王总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怀疑他有什么不良企图。
于是会谈不欢而散,大好机会就这样被生生浪费了。
大人物一般来说社会地位高,有一定的社会威望,许多推销员在拜访时经常畏首畏尾。然而销售最大的忌讳就是在客户面前低三下四,过于谦卑。像案例中的俞恒这样,还未到正式谈判就已经败下阵来。心理素质如此脆弱的人,肯定会失败。
卑躬屈膝的推销,不但会直接影响你的形象和人格,而且会使你所推销的产品贬值。畏畏缩缩、唯唯诺诺的销售员,不可能得到客户的好感,反而会让客户非常失望。因为你的表现证明你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人,是个不可信赖的人,那么他对你所推销的产品就更不相信了。
优秀的推销员要有敢于向大人物推销的勇气。如果你总是逃避,不敢去做你害怕的事情,不敢去害怕去的地方,不敢见大人物,那么机会一定不会因为你害怕而光顾你。
其实许多你害怕去的地方往往蕴藏着成功的机遇,在大地方向大人物推销往往比向小客户推销容易得多。因为推销员都畏惧这些地方,他们也很少光顾这里。如果你敢于迈出这一步,向大人物推销自己的商品,那么你就很可能成功。
另外,在大人物这里,由于前来推销的业务员很少,因此,他们往往不像小客户那样见到推销员就说“不”。一个真正成功的大人物或者一个从基层干到上层的人,是不会对你的推销感到厌恶的,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怀着一颗仁慈的心来接纳你,并给你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