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世界名著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论衡/东汉/王充/中国古代哲学划时代的著作

作者简介

王充像

王充(27~104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王充的祖籍本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先祖因立军功受封于会稽阳亭,但只过了一年就失去了爵位。随后就在当地安家,以农桑为业。王充的家庭非常重义气,好行侠。他的祖先因为要避开仇敌,迁到了钱塘,后来就弃农经商。王充的父亲与伯父因为与豪族结怨,最后迁居到上虞。王充6岁开始学习读书写字,8岁到书馆学习,从小品学兼优。18岁左右,到京师洛阳上太学。王充聪颖好学,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兴趣极为广泛。因为家境贫困,他经常在洛阳书市上阅读别人卖的书籍,并且能够过目不忘,因而他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注意力并没有局限在儒家经典上。后来,王充回到乡里教书。他也曾在县、郡、州里做过一些小官,但在职时间均不长,往往因意见不合得罪当权者,最终弃官而去。王充的晚年与仕途无缘,孤独无靠,贫无供养,郁郁不得志。他一生著作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背景介绍

王充所处的时代是东汉之初,儒家思想在社会思想领域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上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所谓谶,是关于政治的宗教语言,所谓纬,是相对“经”而言,即对儒家经典的解说和补充,以此宣扬迷信。谶纬迷信在汉代就开始盛行。汉章帝时,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召令诸儒在白虎观聚会,编撰了带有浓厚神学味的著作《白虎通义》,大肆宣扬迷信。东汉的思想界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论衡》问世。

名著概要

《论衡》一书共38卷,计85篇。其中《招致》篇已失,实存84篇。《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明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的基本思想包括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反对迷信的无神论思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一、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并由此生发出其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汉儒唯心主义者认为天地是由“太初”产生的,这个“太初”是虚无缥缈的本原。针对这种观点,王充提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天和地都是从元气中分化而来的,天气和地气交合就产生出人和物来。“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王充进一步提出了自然无为论。他认为“元气”产生万物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不可能是天的故意安排和制作。他以“元气”自然论为武器,否定了天地生人、派生万物的神学目的论。他认为天地生人,就如同夫妇生子一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的耳目口鼻、发肤纹理、肌肉血脉和骨骼是在母亲腹中自然形成的。这就否认了造物者的存在,坚持了以自然的原因说明自然的唯物主义观点。

作品评价

《论衡》是东汉思想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激烈对抗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真知,反对迷信。它对先秦各家的思想,如儒、墨、道、法,进行了批判的继承,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论衡》极具战斗性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成为后来中国无神论的重要理论营养。但《论衡》一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毕竟在历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二、反对迷信的无神论思想。当时流行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如果君主统治无道,老天就会用寒温不节、风雨失调来谴告。王充认为,谴告说与自然无为的天道是相违背的,是否认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性的。他指出,自然灾害并非政治黑暗所导致的上天谴告,而是一种自然现象。《论衡》反对迷信的思想还体现在他的无鬼论。他首先用“元气”自然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的生命现象,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形知观。他认为人的生命乃是阴气和阳气交合而成的。阴气构成骨肉形体,阳气构成精神意识。由阳气构成的精神,只有依赖于由阴气构成的五脏器官,才能产生出聪明智慧等精神现象。《论衡》明确肯定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并为其无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阴阳二气结合在一起的缘故。人死之后,精神离散而形体腐朽,人就又还原为本来的气。正是由于物质变化的不可逆性,决定了人死之后不能复生为人之形。王充进一步指出,人们所见的“鬼”只是一种幻觉。“鬼”的出现是人身体患病、思想恐惧、精神恍惚所致。

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认识论上,《论衡》反对神化圣人,否定了圣人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出了注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王充指出,世上没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任何人大都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才能了解事实获得知识。圣人也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成的,他反对把圣人偶像化,反对把圣人之言奉为圭臬。同时,王充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来源,而且也是检验知识的必要手段,这就是“效验”。

四、历史观。王充认为,国家的治乱、朝代的兴衰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历史是进化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由自然原因所决定的治乱往复的规律。《论衡》不仅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而且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

阅读指导

《论衡》一书是站在唯物主义无神论立场上,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对谶纬学说进行的批判,因而读者可以拿《春秋繁露》、《白虎通义》对照阅读,这样王充的观点更鲜明,更容易掌握。

相关链接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是公元79年汉章帝裁决儒生的经义奏议,而由班固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神学法典。它把《易》、《诗》、《书》、《礼》、《春秋》、《论语》和图谶纬书杂糅混合在一起,望文附会,构成了一个庸俗的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形成了一套宗教化的理论体系。此书坚持神创造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正式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的最高的伦理规范和政治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