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儒学中的修养精髓(4)

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因而具有乐观旷达、不忧不惧的情怀,从而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人怕自己生活不好,怕身体不健康,怕工作不如意,怕孩子不听话,怕找不上好工作,怕社会上人笑话,怕家庭不稳定,怕房子地位保不住,怕物价上涨,怕老人有病,怕自己老去……总之一年365天都在烦忧懊恼中。

这就是被内心无止境的攀比欲望追逐的人啊,惶惶不可终日,老是想抓住一根虚幻的绳子,结果什么也抓不住,到头来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人,如果对亲人、对友人、对他人乃至对社会和民族,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四个字,自然胸怀坦荡、气雄胆壮。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彩,孩子终究会独立的,教给谋生技能,比无度溺爱更有意义;工作是应该做的,过劳死是该避免的;家庭是用来爱的,不是当摆设的;不合秩序的事情,不要去做;有时候看起来是帮忙,实际上是添乱;活得安适自在、心安理得、无忧无惧,比什么都强。

孔子所说的不忧不惧,实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修为,这种内心修为令他达到这样的境界: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皆无愧于心。

孔孟对你说

要剔除内心的忧惧,就得从自身做起。如果你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周围就尽是善意的人。回归善良、仁慈、博爱,尊重生命,享受生活,创造幸福,是可以做到的;无欲无求,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凡事讲求合理有度,是可以做到的;安分守己,乐天知命,简单快乐,尽职尽责,是可以做到的。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不能不尊重;可以不爱,但是不能厌弃。

7.高尚源自朴素

如今,高尚似乎已成为一个悠远的回忆,它在商业和市场意识无所不在的现代社会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高尚是什么?它是智慧美德吗?还是清心寡欲?或者它是人格、操守、风度、情调?一言以蔽之,它是超凡脱俗,凌驾于美好之上的东西。

毫无疑问,高尚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谁都愿意承认,生命的意义在于抚慰灵魂而不是抚慰肉体。而假如灵魂能在高尚里面得到安宁和快慰,有什么理由阻止我们芸芸众生趋之若鹜、竞相效法呢?

朴素是一种禀赋,是一种自然、真诚、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情操,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社会责任,是人性中最为原始的情结,是善良、谦虚、微笑、不张扬。高尚,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风格,是脱离了一般情趣的行为,是脱离了人性中劣根性的,勤劳、朴实、大度、英勇、真诚、清廉等的优秀品德和美好情操,是人品中最灿烂的一面,是努力、是淡泊、是清雅、是不卑微。

朴素是体贴生活的一种情感,高尚是思维的跨度和厚度。朴素的生活能够让我们体味生活的内蕴,而高尚的思维能够让我们更理性地去思考生活。一个人不仅要朴实地面对生活,更要拥有高贵的心灵。拥有朴素,就像拥有爱一样,温暖人生;拥有高尚的心灵,能够让我们身处逆境不退却,能够在朴素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独特的高贵思维和情操。

由此可知,高尚源自朴素。

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

他们重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美,反对雕琢装饰的美。据汉刘向《说苑》记载,孔子卜得“贲”卦,“喟然而叹息,意不平”,学生子张问他,“贲”是吉卦,为什么还要叹气?孔子回答他:“贲,非正色也”,“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在孔子看来,事物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美,就无须再添加外部的装饰,他把外表的华丽看作繁文缛节和铺张。

人在贫穷、困顿之时,更要充满自信的勇气,坚守对朴素的追求,这是最高尚的义举。为了言明这一问题,孔子曾无比动情地说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这些话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高尚的理想蹈死不顾,捐躯献身:苏武牧羊19年,文天祥临死不屈,岳飞屈死风波亭,史可法被俘不降,夏完淳献出了仅仅16岁的生命……

文天祥大辟之日,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对监斩官说:“吾事毕矣。”并问哪方为南北,然后南面再拜就死。其气度之从容,确乎是三军不夺的。想当初,只要文天祥点一下头,那荣华富贵便手到擒来了。可是出于对义的终极追求,他选择了弃绝富贵,走向了死亡,这根子里是对朴素的至高追求。

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吕坤也曾叹道:“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其实朴素是考察一个人到底能否坚守高尚的最好法宝。当下贪官被惩处者多如牛毛,可贪官并未有绝迹之象,原因何在?人的贪欲之心是永无休止的。没有了理想信念,光有“法”是不能保证崇高的。崇高必须从我们的内心建立起来,也必须从行动上自觉地予以约束,方能奏效。

留心一下身边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守内心的价值观,面对生命的苦难而毫不动摇。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执着之情,成就了简单生活里的高尚气质。

季羡林就是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大气、简单、性情的人。季羡林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可是他从小就读书颇多,所以胸怀高远志向。季羡林的叔父很是器重他,于是着力培养季羡林。叔父教会季羡林读书做人,求学路上那些艰难不仅没有打垮他,相反,还造就了季羡林朴实严谨和孜孜不倦的性格。

不论是在清华还是北大,或者在德国留学时期,甚至“文革”时期的牛棚里面,季羡林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且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在生活中他勤俭节约,学习又刻苦勤奋。并且他从未局限于自己所在的领域,而是广泛涉猎,从不止步于当下。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10年,作为一个传统的东方人,在西方国家他受到了很多的磨难。他遭遇过语言的困境,饥饿的折磨,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可是他没有放弃过。十年磨一剑,他刻苦求学,最终回到祖国,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

季羡林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师,一生不懈追求,在很多领域都是行家。综观季羡林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他锲而不舍和孜孜不倦的精神造就了如今的才学。他珍惜机会和时间,知道每一次机会都来之不易,所以从不抱有侥幸心理。这位出身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懂得一切都来之不易的道理。季羡林生活非常质朴,几十年来他每天都是凌晨4点起床,不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羡林身上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他的精神将感染无数后人努力向上。

从季羡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只是学术上的典范,而且是我们精神上的楷模。布鞋、中山装、毡帽,这就是他一贯的装扮,不热衷于追求名利金钱,不沉醉于享受物质,不看重那些在他来说没有价值的奢侈生活,他的人生很简单但同时又太厚重。

朴素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否一定要追求奢华,恣意挥霍,无视浪费?

朋友,当你对本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感到空虚、乏味时,请牢记一点:排解空虚、乏味的最好办法,就是崇尚朴素的人生追求,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自觉担当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