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营造氛围:为孩子准备最好的土壤,培植快乐(3)

第二,孩子表演节目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表现多加夸赞,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孩子也会愿意展现自己。

第三,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表演节目,不管是参演怎样的角色,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跟他们融合在一起,家庭生活才能更和谐。

第四,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儿童游戏,让孩子在与同龄人接触的过程中,放开自己,无所顾忌地玩,大大方方地表演。

快乐妙语

法国人喜欢让孩子展现优秀的一面,他们鼓励孩子自由表演,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在与别人共同努力之下,创造的最真诚的快乐,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法国人喜欢创建快乐的家庭氛围,他们认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享有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义务,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积极为家庭的和美做出贡献。

正是因为这种平等待遇,不受限制和快乐表演的方式,法国的孩子才会比其他国家的孩子更乐观,也更有创造力。

5.家庭会议上,孩子既要参加又要发言

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那么请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过孩子?家庭会议,你会让孩子参加吗?即使是参加了,你有没有给他发言权?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缺乏民主意识,不给孩子发言权。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等等。

教育家陶行知说:“若把小孩当小孩,你比小孩还小孩。”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血、有肉、有思想。

在法国,父母会倡导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中来,他们会像对待大人一样看待小孩。法国人认为,只要是家庭中的成员,即使年龄再小,也有权知道关于自己以及这个家的每一件事情,并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

法国的家庭会议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某件事,大人和孩子都会把各自的观点阐述出来,父母会把意见耐心地告诉孩子,让孩子进行思考和判断,然后再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维高度上,最后在尊重每个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下面的事例就展现了法国父母是怎样尊重孩子的:

一天,克拉拉放学回到家,正准备看动画片,忽然想起昨天的课堂作业还没有完成,于是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写了起来。

可没写一会儿,她就从书桌旁站了起来,对她的妈妈说:“我不要再写作业了,我太累了。”

克拉拉的妈妈并没有直接拒绝孩子,她回答道:“我能看出来你很累,你学习一直很努力,当你休息好了,准备好了,再来写作业。”

克拉拉的妈妈非常尊重孩子的情绪,也许这种做法会让中国父母很诧异,但是在法国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下面是丽莎家的一次家庭会议:

丽莎的孩子珍妮在家庭会议上提出抗议,说:“为什么我放在冰箱里的奶酪会不翼而飞?”

丽莎的家人都很喜欢吃奶酪,但是因为奶酪容易发胖,所以每个人在一周时间里只许吃3块。丽莎家有5口人,所以冰箱里通常会放15块奶酪。珍妮说:“我总是无法得到属于我的那3块奶酪,每次想吃时,打开冰箱却没有了。”

丽莎全家认真地听着珍妮的阐述,他们夫妻俩和另外两个女儿都发表了意见,商讨一番后,他们决定,在每块奶酪上贴上属于自己的标签。如果谁先吃完了自己的奶酪,就只能等到下周再吃。

这件事情解决后,小女儿萝拉又提出一个议题:快到暑假了,暑假的睡眠时间和上学时间应该有所区别,因为她要在晚上多玩一会儿,第二天早晨多睡一会儿。

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后,丽莎夫妇认为这个要求很可行,因为暑假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她们有权为自己的暑假争取“特权”。不过,丽莎夫妇也有要求,在其他姐妹睡觉之后,不管是谁都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其他人休息。

三个女儿慎重考虑后,一致认为父母的要求理所应当,便痛快地答应了。从此,这一方案便在家里实施起来。

法国人就是如此民主,这样的民主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并能有效提高孩子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在法国,即使是一个2岁的孩子,父母也要问他是要半杯牛奶还是要一满杯牛奶;即使是一个6岁的孩子,也能自己选择他的袜子、鞋子、裤子的款式等。

但在中国,孩子们通常没有这样的选择权。中国的家庭很少召开家庭会议,就算是召开,孩子也是不允许插嘴的。经常听到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家里的大小事务由父母决定,你们只是小孩子,懂什么!”

中国父母总是站在教导者的立场上说话,喜欢把孩子的思维理解为成人的思维,最后,对孩子命令,或是训导。

当孩子在学业或交友上遇到困难,向父母诉苦并希望得到心理安慰时,父母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要么是轻视,要么是怪罪。

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位母亲在女儿面前,总摆出一副“说教家”的架势,唠叨个没完没了,说女儿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完全没有从女儿的角度理解问题。

久而久之,这个女孩便不再向母亲诉苦了,转而把精神寄托在朋友身上。后来,朋友突然离开她,女孩觉得自己很孤单,无依无靠,没有能理解她的人,最后,居然出现了自杀倾向,这时母亲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其实,如果这位母亲多倾听孩子的话,让孩子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倾诉一下苦恼,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这样的消息:某某孩子离家出走了,可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家没地位,没有发言权。孩子也有思想,他们和大人一样,把发言权看得十分重要。然而父母却自以为是地轻视孩子,让孩子丧失对各种问题的发言权,孩子也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想要逃离父母,或是跟父母对着干。

有些父母从来不去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顾着自己希望孩子怎样,于是任意安排孩子的生活,让孩子跟着父母的“步调”走,甚至孩子每天该吃什么,什么时间睡觉这种再小不过的事情,父母都帮其做决定。

然而,父母却还为自己这种“独裁式”的安排沾沾自喜。

但在法国,孩子完全可以对自己的事情做出决定,比如家庭作业、就寝时间、选择朋友、穿衣等等。如果在看待事情上,孩子与父母有不同看法时,他们通常会坐在一起好好商量,以求达成共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商量,商量,再商量》,也论述了父母和孩子的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商量是父母与孩子间的互相商议,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本着“民主”的前提,商量不是迁就,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最终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

虽然很多时候父母会认为孩子的想法很幼稚,但是孩子自有孩子的道理,为什么不给孩子张口说话的机会呢?

其实,很多大人的事小孩都是可以参与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人一味地阻止他们发言,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主见。父母不要总是埋怨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而是要先反思自己是如何让孩子“闭口不谈”的。父母要打开孩子的心,就要先将自己的心打开,对孩子以诚相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才会对父母推心置腹,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孩子无尽地抱怨根本无济于事,父母需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凡事要与孩子多商量,卡耐基曾经说过:“对待杀人犯,还该讲三分道理哩。”

而开家庭会议,就是给孩子说话机会的一个很好途径,父母不妨向法国人学习,也时不时开个家庭会议,让孩子多阐述观点,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同时,让孩子为家庭的美好发展尽心尽力。

父母怎样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呢?

第一,鼓励孩子阐述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即使错了也不要紧,你可以大胆表达。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增强自己说话的欲望。

第二,激发孩子想说话的兴趣。例如,父母可以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上与他们沟通,多用“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反问语句。孩子有了感兴趣的话题,总会愿意参与到其中的。

第三,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想法和观点,目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想说话的兴趣。

第四,父母要和孩子多说话,尤其是幼儿时期的孩子,即使孩子不会说,他们也会听,听得多了,自然能为日后的说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