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独立精神:为孩子的生活习惯负责,引导孩子打理自己的事务(2)
一次偶然的机会,米琪认识了来自日本静冈县的佑雁女士。佑雁也有一个跟涛涛同龄的儿子,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十分乖巧懂事。米琪很好奇这位日本妈妈是如何教育儿子的,为什么自己的儿子是家里的“小帝王”,而佑雁的儿子却是家中的“乖乖虎”?
聊天过程中,佑雁告诉米琪,每个周末,她都会让儿子当一天家,以此来锻炼儿子各方面的能力。她儿子5岁时就开始学做饭了,洗菜、切菜,还有拖地,有时还会帮大人洗衣服。一听“当家”两个字,米琪心想“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或许试着让涛涛当一天家,他也能得到锻炼。当天晚上,米琪便和丈夫商量此事,丈夫当然全力支持。
第二天正好是周六,早晨米琪对涛涛说:“宝贝,今天我们玩一个游戏怎么样?”涛涛兴奋地问道:“什么游戏?”米琪故作神秘地说:“游戏的名字叫‘涛涛当家’。”涛涛拍手叫好,他觉得只要是游戏肯定会很好玩。
米琪继续说道:“涛涛,你想想,爸爸妈妈早晨起床以后,先做什么呢?”
“先整理床,再洗脸,然后煮粥。还有去买菜,做饭,洗衣服……剩下的就想不起来了。”
“那好,咱们先把想到的完成吧!涛涛准备让大家吃什么早饭呢?”米琪笑着问。
“那咱们早晨就吃方便面吧。”说完,涛涛开始请教如何打开煤气灶,之后学着妈妈的样子,系上围裙走进了厨房。煮完面,涛涛一只手拿着5个碗出来了,让几个大人替他捏了一把汗。他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各盛了一碗。吃完后,涛涛又学着妈妈的样子去洗碗。米琪不放心地跟在身后。她看到儿子一手捧着泡沫,一手拿着碗对着水龙头冲啊冲,好奇地问:“涛涛,你倒了多少洗洁精啊?”
“一点点。”
米琪打开洗洁精瓶子看了看,哭笑不得:“宝贝,半瓶洗洁精都被你倒下去了,记得下次少用一点,水跟洗洁精都是用钱买的,如果你多用一点儿,那么你就要少买一个玩具。”
“真的?那我以后少放点儿。”
洗完碗以后,涛涛带领妈妈奔赴菜市场,采购中午要吃的食物。到了菜市场,涛涛很兴奋,这儿看看,那儿瞅瞅。涛涛决定中午煮西红柿鸡蛋面。他走到卖西红柿的摊位前,学着大人的样子挑起了西红柿,由于不会挑拣,袋子里大大小小、好的坏的都有。妈妈将坏的拿出来,教涛涛如何挑拣西红柿。
中午由涛涛下厨,爸爸在一旁协助煮面。这面真的是别具风格,尤其是面里大块儿的西红柿,一看就是涛涛因为不熟练切的;面里的鸡蛋呈碎状,不是因为放鸡蛋时间不长就去搅动,就是鸡蛋放晚了。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最起码证明,在煮面的时候,涛涛做得最多。
看着儿子帮大家分面,又亲自端到每个人的跟前,米琪欣慰地笑了。虽然儿子做的饭不是很丰盛,让大家过了一个“面节”,但是她相信,这些都是可以锻炼的,假以时日,儿子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当家人”。
日本父母认为,只要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做,而不要包办代替。他们让孩子当家,正是秉持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时候,中国父母总是将孩子保护得很好,舍不得让他们做家务,哪怕是简单的拖地、洗袜子。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下去,不仅会让孩子错失锻炼的良好机会,还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长大后无法独立生活。
当一个人仰视参天大树的时候,也许会想要大树为自己遮风挡雨;而当俯视一棵小幼苗的时候,又往往会感觉到自己的强大,进而产生出呵护它的欲望。孩子也不例外,当他面对的是无所不能的父母时,难免会产生依赖心理。
反过来,倘若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懒一点”、“笨一点”,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勤快、更加聪明。让孩子“当家”,无疑就是一次让孩子变得更加勤快、更加聪明的机会。想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独立精神必不可少。让孩子“当家”既能让孩子得到锻炼,又能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让父母从家务压力中得到一定缓解,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父母不妨改变一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安全与可能的情况下,试着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多尝试、多冒险,早当当家!
慧言慧语
日本父母从来不怕孩子吃苦,也不担心孩子做不好。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笨,许多事情学一学就会了,当家也是如此。
如果因为孩子一点点的错误,就拒绝提供孩子当家的机会,是不明智的。因为不给孩子当家的机会,其实就是拒绝孩子成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做事都有做不好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因此,对于孩子当家,一定不能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所进步就好。
4.给垃圾分类?孩子能做到
在日本,孩子刚刚入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会要求父母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有书包、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的衣服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毛毯的包等各种包。不仅如此,幼儿园还做了各种各样的规定,如A包的长度,B包的宽度,C包放到D包里面,E包则要放到F包里面等。
这让许多定居日本的中国父母感到非常迷惑,为什么日本人就连孩子的包包也要弄得如此复杂?后来,当他们看到孩子能够有条理地收拾物品时才明白,原来日本人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了。如此一来,日本孩子能够对垃圾进行精细分类处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类已经成为孩子必知必会的常识性技能,“垃圾分类”也成为热点词汇,并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这不,汪琳家住的小区就举办了这样一场活动。
重视“‘垃圾分类’,保护身边环境”的口号,不仅大人,连孩子都知道。但是这件事说说简单,真正做起来,恐怕很多孩子都不会。
看到小区门口贴的活动标语:“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汪琳不禁心动,她知道这是培养儿子独立精神和爱护环境意识的好机会。
周六早上,汪琳和儿子小华很早就赶到了活动现场。人员到的差不多了,主办方开始讲述活动规则,活动期间,父母只能在一旁观看,从头到尾要由孩子们独立完成。
活动开始了,地上摆了许多塑料包装、果皮菜叶、过期食品、废旧电池……可是,这些生活垃圾到底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呢?这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现场的孩子们。
平日里,汪琳从没给小华上“垃圾分类”这一课,看着他跟其他孩子一边琢磨每一种垃圾的特点,一边把它们分类,她有点儿替孩子们着急,因为孩子们竟然把过期的药品、废旧电池和其他垃圾放在了一起,这样很容易造成污染。
活动结束,孩子们身上弄得脏兮兮的,却没有获胜,这让小华有些不开心,汪琳告诉小华错在哪儿了,谁知小华不服气地说:“把所有垃圾都放到一个袋子里,再扔到垃圾桶里,就已经很讲卫生了,还省时间,分类多浪费时间啊。”
听了儿子的话,汪琳深深地担忧起来,孩子连最起码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以后可怎么办?她想到之前和朋友聊起的一件事:
她的朋友去日本进修,入境办理“外国人登陆证”时,有专人为她讲解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和相关事项,还送了她一本“垃圾挂历”,一年12个月,每个月一张,讲垃圾分类的知识及操作方法。到了东京,她拿到第一份文件也是关于垃圾方面的:《资源与垃圾的分类及丢弃方法》,共12页,图文并茂。
当汪琳和她聊起日本见闻,她说在日本最大的收获是“扔垃圾”,这让汪琳很是不解。朋友告诉她:“日本人在吃完碗状的方便面后,最上面的纸盖为可燃垃圾,面碗是废塑料,外面那层塑料薄膜是不可燃垃圾,这些不能放在一起,需要分门别类投放,而且在把面碗扔进废塑料垃圾袋之前,要将其用水洗干净,并晒干。”
此外,朋友还说,一次自己在名古屋的一家商场门前,发现摆了8种垃圾箱,有投掷纸类、纸板类、塑料瓶、塑料制品、玻璃瓶、铝罐、玻璃瓶及其他垃圾等箱子。她正好奇,两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走过来,把拧下来的瓶盖扔进一个箱子里,再撕下玻璃瓶上的标签扔进另一个箱子里,最后才把玻璃瓶扔进又一个箱子,动作十分娴熟,看来他们很熟悉这些箱子的“胃口”。
想到这里,汪琳发现了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的差距,她决定带儿子去日本亲身感受一下。
一个月后,汪琳母子到了名古屋。在参观这个城市的时候,很凑巧赶上了某个小区的幼儿垃圾分类比赛。
参加此次比赛的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工作人员先给参赛的小朋友讲解了一下垃圾分类的知识,比如过期药品、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需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要扔进红色的垃圾桶里;剩菜剩饭、果皮、菜根等属于厨房垃圾,要扔进绿色的垃圾桶里等。
学习了基本知识后,小朋友们就开始工作了。他们先将混在一起的垃圾区分开,再有条不紊地扔到5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从表面上看,区分垃圾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有许多的难点。
汪琳看到一位身穿绿色衣服的小朋友处理一杯喝过的茶水,他先是把水倒进水池里,然后把废茶叶倒进红色的垃圾箱桶里,最后又把一次性水杯扔在了其他垃圾桶里。
小华也全程关注着比赛,他看到小朋友仅仅倒一杯喝过的茶水就那么麻烦,好奇地问道:“妈妈,他们处理垃圾怎么那么复杂啊?我跟奶奶经常把所有的垃圾都放到一个袋子里,然后把它们扔到同一个垃圾桶里。”
汪琳知道儿子已经形成不良的习惯了,她解释说:“一定要把那些垃圾分类,否则,就会污染到环境。”
“原来是这样!回去以后我也要对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小华坚定地点了点头。汪琳暗想,就冲这个,也不枉带儿子来日本一趟!
网上曾有一篇名为“什么才是输在起跑线上,和日本学生共进午餐有感”的帖子,里面写道,那些日本孩子“哪怕是一瓶牛奶,也要将塑料盖和纸盒进行垃圾分类,饭后主动收碗擦桌子、倒剩饭剩菜……”
当时,一群中国孩子到日本小学进行访问,在吃饭的时候,日本孩子帮中国孩子将牛奶瓶上的绳子解开,之后再把绳子与瓶盖分开,分别装到两个不同的杯子里。中国孩子一解开瓶子,马上就会有日本孩子接过取下来的绳子与瓶盖。这是因为,日本孩子早已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日本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垃圾分类的思想。在扔垃圾之前,日本人会清洗垃圾,然后会根据垃圾的材质来进行分类盛装。因此,日本连垃圾都是干净的。日本父母在做这些的时候,会让孩子在一旁看着。当孩子年龄稍微大些的时候,就会让孩子跟着一起做。
环保教育是在不分地点、不分大小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建立起来的。“不分地点,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这是日本人的思想。的确,不管垃圾分类的口号喊得如何响,如何激昂,都不及牵着孩子的手把废旧电池装进回收箱来得实在。
日本人对待垃圾分类的认真精神,使得他们国家的垃圾分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使他们孩子的独立能力稳居世界前列。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父母可能要向日本父母学习,“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认真分类精神。
慧言慧语
其实,给垃圾分类,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只是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任重而道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的活动,逐渐给孩子灌输垃圾分类的思想。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垃圾分类也就成了举手之劳。
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倘若父母自己都做不到不乱扔垃圾、给垃圾分类,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当孩子的好榜样。
5.穿脱小衣服,练就独立能力
赵萌是一名中国妈妈,去年的时候,由于丈夫被分配到了日本分公司,为了不异地分居,赵萌只好带着4岁的女儿小梦,随丈夫一起去了日本。
在去日本之前,小梦已经在国内读了一年幼儿园。当时,小梦早晨的衣服都是由赵萌帮着穿,到了幼儿园以后,赵萌也从来没有担心过女儿的脱穿衣问题。因为,小梦所就读的那家幼儿园有一批十分负责的老师,她们会帮助孩子脱穿衣服。
然而,到了日本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小梦的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两季需要换装,全年登园的时候,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蓓蕾帽(夏天的时候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儿园的时候,小梦及其他小朋友就要脱掉套头衫,换上玩耍时的罩衣,同时还要脱下自己的鞋子,换上白色的芭蕾鞋。而当小朋友们去操场玩的时候,还要再换回自己的鞋子。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小梦开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拿一组换的衣服,赵萌以为,那是防备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候弄脏衣服备用的。但是,事实却出乎赵萌的意料。原来,小朋友们在中午会睡午觉,当他们醒了以后需要重新换一套衣服。如果幼儿园带着小朋友们在外边宿泊,那么,赵萌往往要为小梦准备许多套换洗的衣服。
赵萌每天早上把小梦送到幼儿园,小梦都要重复那么一套换衣的程序。起初小梦还在菊花班的时候,看着女儿的动作实在是很慢,赵萌不免代劳。但是,不久之后,赵萌发现,其他的日本妈妈都是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换衣服,从来不伸手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