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独立精神:为孩子的生活习惯负责,引导孩子打理自己的事务(1)
1.会坐,就能自己吃饭
张雅是个生活在日本的中国妈妈。5年前,她来到日本留学,在一家西餐厅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日本老公。张雅结婚有了孩子后,便像很多日本女人一样,当起了全职妈妈。
有一次,张雅的儿子因为不小心摔下楼梯,被医生诊断为骨折,得住院几天。由于晚上不能陪床,张雅不得不离开。第二天一早,病房的门一开,她便跑进来看儿子。儿子已醒了,正坐在自己的小床上,面前摆放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摆满了早饭。早饭的量虽不大,但种类多,营养均衡。
儿子当时呆呆地坐在病床上,望着眼前的早饭不知所措。他向来是由妈妈喂饭,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自己吃饭。张雅看到了很气愤,直接问护士:“为什么没有人喂我的孩子吃饭?他才只有1岁多。”
面对张雅的愤怒,护士倒没有生气,而是用一种很疑惑的口吻问道:“1岁多的孩子应该会自己吃饭,左边床上的孩子比您的孩子还要小上1个多月。”
左边床上的小孩子正在用手抓着吃饭,吃得满脸都是面包屑。
见张雅愣了一下,护士又说道:“我刚刚一直在观察您的孩子,感到很奇怪,吃饭应是人的本能,他怎么不会?”
张雅说道:“在家里,我一直都是在喂他吃饭,从来没想过要让他自己吃。”
护士这时微笑了起来,说道:“您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学着吃饭。”说着,她很客气地将张雅请出了病房,带她进了监控室。
在监控室里,张雅看到自己的儿子见妈妈离开后,顿时惊慌失措,然后又看了看身边几个吃得正香的小孩子,眼睛里充满了泪水。隔了几分钟,也许是饿得受不了了,儿子也学着那几个小孩子,用手抓起了面包,往嘴里塞;吃完后,又喝牛奶,再吃水果切片和鸡蛋……儿子吃得满嘴脏污,面包屑还落了满身,显得狼狈不堪。
“您看到了吧,”护士的嘴角绽出了笑意,“他其实是会吃饭的。”
出院后,张雅的儿子就开始自己吃饭了,他在家里挥舞着小勺子,舀着吃饭,吃得不亦乐乎。
中国同学聚会时,张雅对几个同学说起了这事,其中一个在日本生活了10年,已有了两个孩子的女同学感叹万分,她说道:“几年前,我刚生下第一个孩子时,出于疼爱,便坚持给他喂饭,有时为了让他多吃一口,我还端着碗跟在他屁股后面追。现在儿子进了幼儿园,吃饭慢、不爱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他的碗里的饭还有一大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日本妈妈都是让孩子从小自己吃饭,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他们吃得更香。后来,我的小女儿出生,我就放手让她自己吃,她在8个月左右就能拿着小勺子喝粥了,小餐桌还被她弄得一塌糊涂。待她大一点后,与大儿子相比,她特别爱吃饭,哪怕有时想赖床,可一听到说要吃饭了,就立刻从床上跳起来了……”
大家听到这里,不禁都笑了起来。
日本妈妈们一向都习惯让自己的孩子早点儿学会吃饭。她们认为,只要孩子会坐,或者有了想自己吃饭的愿望,就要把他们放在小孩专用的小餐桌旁,让他们自己来吃饭。她们不怕小餐桌被弄得一团糟,也不怕孩子身上满是汤汤水水,只要孩子自己肯吃饭就好。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吃饭,她们的脸上便露出满意而愉悦的笑容。
这种情景在国内大概是不可想象的吧。国内现在盛行“6+1”养育模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爸爸妈妈全都围着一个小孩子转,要是孩子不肯吃饭,那可愁坏了这些长辈们。不要说捧着碗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就是用送礼物、满足孩子愿望等方式也非要让孩子吃饭不可。但这样做的结果非但让孩子变得不爱吃饭,还让他们变得“嚣张跋扈”,与长辈们“谈条件”,让吃饭“变了质”。
再看日本的教育,虽然让孩子几个月大时就自己吃饭,显得“残酷”、“狠心”,可恰恰就是这种“冷酷”培养了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在日本妈妈看来,让孩子自己吃饭,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第一步,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培养也有积极影响。
慧言慧语
日本认为儿童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因而极为注重儿童教育。日本人重视培养儿童的坚韧、独立、自主等精神,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将来才能成为日本社会需要的人。
坚韧不拔、独立自强是日本人比较突出的性格。日本人认为,这一性格来自于婴幼儿时的早期教育,他们认为成功不是能力的结果,而是努力的结果,因此尤为注重培养幼儿的上进精神和拼搏精神。他们要求1岁的儿童能建立独立的信心,2岁的幼儿能成为坚强的人,3岁的幼儿则能具有自信心与社会性。由此看来,日本妈妈们让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学着自己吃饭也不是件稀奇的事了。
2.孩子3岁就能进厨房
在国内,许多父母都将厨房列为孩子的“禁区”。当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想要走进厨房看一看、摸一摸的时候,父母总是将他们拒之门外。因为,在父母看来,孩子应该有独立能力,但是不一定要学做饭。
赵小姐的女儿今年读小学四年级。赵小姐坦言,她从来没有让女儿进过厨房做家务。她这样说道:“别说女儿了,就连我自己都不会做饭。从小到大都是我妈妈做饭的。生了孩子以后,我们一直和老人住在一起,妈妈不在家,没人做饭的时候,我就会带着女儿一起去饭店吃饭,感觉也没有什么。等我女儿长大以后,可能都是吃快餐了,谁还会亲自下厨啊?而且,现在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并不一定要人人都会做饭啊。”
在国内父母拒绝孩子进厨房的时候,日本的妈妈们早已掀起了一股“让小孩子走进厨房”的烹饪风潮。
在日本,有许多关于“厨房教育”的书籍、菜谱以及光盘。不仅如此,“厨房育儿”以及“儿童烹饪”早已成为日本家庭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为了培养孩子的智能,增长他们的学习能力,许多日本妈妈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去“烹调学校”学习烹饪。孩子们戴上小袖套,穿上小围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淘米、洗菜、切菜等各种技巧,甚至就连不能用肥皂清洗小海贝,切完生肉以后如果还要切熟食要选择另一个切菜板,以及如何在打鸡蛋的时候不将蛋壳掉进碗里等各种细节,也要一一学习。
在日本妈妈看来,对3岁的孩子而言,“厨房教育”十分重要。因为这时的孩子有着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他们希望有一个更大的独立活动的范围,而且他们也愿意独立做新的事情。
此外,3岁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让他们学习择菜、洗菜、淘米,甚至学习炒菜、煲汤,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以及安全感,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被依靠、被依赖的。
福田有美子的儿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经过专门的烹饪培训,现在已经有5年的厨龄,不仅能做出生鱼片、天麸罗、素烧、寿司等一些家常菜,甚至还能做出几道中国菜,比如宫保鸡丁。
有美子在儿子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开始让他学习洗碗——事实上是允许他玩水。有的时候,儿子磨磨蹭蹭,因为水实在是太好玩儿了,即便是衣袖都弄湿了、玩脏了,他也很开心。
有人曾经问过福田有美子:“孩子把衣服玩湿了、玩脏了,你会不会责骂孩子?”
有美子笑着答道:“为什么要责骂呢?当孩子玩儿够了,我再跟他一起去泡澡,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游戏吗?”
当然,有美子并不是随意让儿子在厨房里玩耍,而是看了关于“厨房教育”方面的图书,也曾带着儿子一起去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里见习。早在儿子3岁的时候,她就开始让儿子烹饪。在烹饪之前,她就把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菜刀与火的危险性等问题,对儿子进行一一说明。而且,在整个烹饪的过程中,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有美子都会让儿子做主。
有美子说,厨房育儿的很多益处已经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彰显。以前,她的儿子性格十分内向,对她有很强的依赖,可现在不一样了,儿子变得开朗、积极、主动,而且在学校里交了许多好朋友,跟他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
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自从儿子进入小学以后,变得越来越懂事,不仅会帮她分担家务,每到星期天的时候,还会为她和丈夫做上一顿饭。虽然只是普通的一顿饭,但足以安慰父母之心了。
从有美子“厨房育儿”来看,“儿童烹饪”的确是好处多多。会做饭的孩子除了变得更独立、更有安全感以外,还能在厨房里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比如,孩子从小与菜刀、火等危险的东西打交道,可以让他的手脚变得更加灵活,促进智能的发育;还可以让他学习数数、认识颜色,体验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
“儿童烹饪”有利于让孩子感受到“享受必须靠辛苦才能换来”。如若不然,孩子极易形成好逸恶劳的性格,养成动辄就去饭店“撮一顿”的习惯,如此一来,孩子永远不知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
“儿童烹饪”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在有效的时间里,孩子和爸爸妈妈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在此期间,有交流,有合作,利于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有美子与儿子关系好,离不开“儿童烹饪”在当中所起的作用。
“儿童烹饪”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厨房育儿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不过,虽然厨房育儿好处多多,但是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日本,妈妈们在让孩子进厨房帮忙之前,往往会和他们约法三章,比如,做饭之前必须洗手,禁止在厨房里乱跑,妈妈不在的情况下不能使用菜刀或者接触火。
学习烹调并不一定要将地点设在厨房,日本妈妈们通常会选择一个大大的饭桌,将各种烹调使用材料摆在上面,有利于妈妈在旁辅助。她们在孩子初次接触烹饪的时候,不会让孩子使用菜刀、火等危险物品,往往是由拌菜类、三明治、饭团子等开始。当孩子喜欢上烹饪,且对各种材料有了一定的操控能力的时候,才会让他们使用刀具、炉子。
当然,日本妈妈们还会专门为孩子准备一套合身的围裙,准备一个脚踏台,以使孩子的身高与炉台相匹配。由于大人用的刀,刀把过粗,因此她们还会为孩子准备一把小一点儿的菜刀,或者一把不怎么锋利的刀。
日本妈妈不会要求孩子一下子成为大厨,她们会先让孩子从煮菜开始学习,接着再让孩子学习炖、炒、烤等各种烹饪方法,循序渐进。
最后,她们还会让孩子一同参与打扫、洗碗筷等各种收尾工作,以使孩子养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慧言慧语
厨房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好课堂。这个课堂里,日本妈妈们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的动手及自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
切莫小看做家事,做家事。尤其是进入厨房帮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让孩子从小为“入得厨房,出得厅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今天让孩子当家!
林瑞最近很是苦恼,儿子参加完中考后,彻底进入了放松状态,每天不是看电视、打游戏,就是和同学一起玩儿,不仅如此,短短半个月,儿子居然花掉了1500元。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还可以,但儿子花钱如流水的状态,让林瑞非常担心,这样没有理财观念,将来自己出去上学、独自生活,肯定会入不敷出的!
其实,像林瑞儿子这样的情况在中国非常普遍。许多孩子的生活过于安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孩子只知吃喝玩乐,连最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都没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旧社会,因生活所迫,孩子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而现在的孩子,不是不会当家,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当家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使他们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独立自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事业和家庭生活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遗憾的是,中国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父母不妨让孩子学做一个“当家人”。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日本,父母通常会让孩子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当家,以此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孩子而言,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次体验都可以帮助孩子收获很多。可以说,家庭生活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比如,一次简单的买菜,从讨论做什么菜,到选择材料;从如何控制量的大小,到如何问价、如何比价,再到最后的支付等一个循环的过程都讨论过。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不但有机会表达,而且还可以展现、锻炼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十分特殊,不仅是孩子的守护者、监督者,而且还是孩子的引导者。作为孩子的终身老师,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剥夺了他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米琪跟丈夫都是家中的独苗儿,他俩又只有涛涛一个儿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涛涛的宠爱可想而知。刚上一年级的涛涛深知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因此每当在爸妈那里碰钉子以后,就会去找老人撒娇。老人心疼小家伙,可谓是有求必应。对于这样一个小调皮,米琪真不知该如何教育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