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区管理概述(5)
3.社区服务功能的创新
城乡社区是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强化社区管理,就要不断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社会管理的职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我们的工作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党委必须领导,政府必须负责,同时要切实解决党善于领导、政府善于负责的问题。要破除党和政府包打天下的观念,树立社会组织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的观念,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对于社会组织,既要反对不信任主义,也要反对放任自流主义,更要反对所谓的独立于党和政府领导的“公民社会”的观点,努力建立规范的“政社合作”机制,形成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关系,创新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社区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将科学与发展融入到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风、政风和廉洁自律建设,做到政务公开,事务公开,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和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最终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特色社区。国家“十二五”规划刚要中指出: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以方便居民生活为抓手,加强社区基础功能,建设从服务群众、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出发;以惠及民生为基础,增强社区的服务意识,做到贴心式、保姆式、经常性、零距离便民服务,构建平安祥和社区,让居民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中生活。
社区要在新时期社会服务创新上开展工作,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社区的自治力,通过自治力的提高,来增强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创新,简单理解就是转变过去的服务观念和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社区在社会服务创意上,首先要深入居民当中,真正做到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摆正社区工作人员的位置,同居民建立信任关系,让居民有什么事愿意同我们讲;其次,提高社区服务功能,让社区职能回归到居民自治上来,让居民更多的参与到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上来。其实社区在社会管理上的职能主要是承上启下、协调的作用;一些居民把社区简单地认为是权力机关,把社区的职责权力化。因此,社区要结合居民间的实际问题,与居民共同研究问题的原因,让居民来提出解决方案,社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解决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社区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上,通过有效的开展居民自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社区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而社区工作应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以人为中心,切实发挥好社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要不断丰富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及内容,特别是生活困难户、无业人员、空巢(孤寡)老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二是要发挥好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和居民楼栋长的作用,解放思想、广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社区注入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三是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既要动员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有组织地把“社会人”管好起来,让“社会人”成为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以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求安求实求和求融。
在社区环境中求“安”。万事“安”为先,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应该在增加宣传次数与质量的同时,利用辖区内的有效宣传载体对居民、外来人口和青少年进行法制安全方面的教育;逐步增强群防群治力量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做好矛盾在源头控制、纠纷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
在社区服务中求“实”。始终要将“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居民关注、关心、的问题并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与其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依托创先争优活动,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带动党员带头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扶贫助困、计生、综治维稳等一系列活动,使“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落到实处。
在社区活动上求“和”。依托辖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不仅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还将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传递给每一位居民,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社区、带入家庭。
在社区共建中求“融”。以社区为平台、辖区单位为依托,积极沟通,坚持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使辖区单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使他们变成社区建设的热心人并加速相互认可与支持,逐步增加共建的吸引力,推动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开展“三心”服务,建设“和谐社区”。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居民依靠的“家”,是百姓生活所依赖的团体。社区要变得和谐,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在工作上要做到“三心”换“三心”即:“耐心、爱心、热心”,“开心、放心、顺心”。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了解和分析社情民意,兼顾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居民群众的诉求,发挥好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进社区和谐稳定。针对居民结构的不同、需求多样的实际,突出“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追求”这一主线,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者要用耐心、爱心、热心换取居民的开心、放心、顺心,以真诚的服务,体现心系百姓的为民之情,把居民服务作为第一要务、把居民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居民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居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把社区管理、服务做好,让我们的居民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幸福感。
(三)社区建设
社区作为政权建设的根基、社会管理的基础、公共服务的平台、居民自治的基地和社会稳定的前沿,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使我国社区建设从以城市为主开始积极向农村拓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汇聚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社会建设问题,在会议《决定》中,从加强社会管理、坚持法治社会、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角度,都对社会建设提出了要求。群众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中也有工作目标,包括: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管,以及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等等。
1.社区建设机制
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1)社区建设的内容
对社区建设的内容而言,各地区不尽相同,一般说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①社区服务,开展面向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②社区卫生,包括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
③社区治安,包括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帮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盗和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如组织开展本社区经常性和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等;
④社区环境,包括绿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⑤社区文化,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⑥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
(2)社区建设的机制
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要建立一种工作机制,那必然是一个调动方方面面力量、上下左右协调联动的机制。概括起来就是:“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区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机制。具体地说,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党和政府的主导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强社区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的作用。没有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推动,社区建设既不能发育和发展,也缺乏政治保证。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党和政府的主导机制要体现在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把握上,体现在社区工作队伍的培养、教育和管理上,体现在财力支持、政策扶持、法规保障上,推动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②社会化发展机制。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化是其本质特征。因此,社区建设必然是一个充分的社会化的参与机制。提高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参与程度,一方面要有完善的政策扶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合理配置社区资源,积极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组织和机构,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社区事业;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中介机构,协调整合社区关系,促进社区事业的发展。
③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区服务,必须走市场化的路子。比如,社区生活服务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区工作者的管理问题、社区服务中心的经营和管理问题等,凡是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问题,都要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和发展。
④互助合作机制。社区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所有社区成员都要树立互助和奉献精神,培养对社区的归属感,通过邻里互助、志愿者服务,营造人际和谐的社区关系。
⑤民主自治机制。要坚持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内广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农村社区的建设
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区。它是由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一定的管理机构和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它既是农村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农村社会的缩影。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合理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农村。
(1)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类型
我国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按照社区规模划分可以分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等类型;
②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村委会主导型、民间志愿组织主导型、企业主导型;
③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经济发达型的社区建设、经济发展型社区建设、经济欠发达型社区建设、城乡结合型等。
(2)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服务农民。面向农民需求,建设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农村社区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
②统筹发展、城乡互动。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
③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社区资源配置,调动各方面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④扩大民主、村民自治。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引导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