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话,孙武开宗明义,提出了用兵的重要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鲜明地阐述了对战争“慎之又慎”“不得已而为之”的态度。有战争就有牺牲,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过后,不管是胜利方还是失败方,士卒百姓的死伤都不可计数。“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正如《司马法》中所记载:“正不获益则权,权出于战,而不出于中、仁。”意思是,正当的手段不能达到目的就要运用权术,权术通过战争的方式体现,而不是通过中正、仁和的品德,形象地诠释了“兵”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战争是一种手段,通过战争可以获取领土,得到利益,赢得荣誉和尊严;但同时,战争也是残酷的,每一场战争,都伴随着流血和牺牲,伴随着泪水和离散。是以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各自论著里一再重复“兵者凶器”的观点。
纵观古今,每一片被战火燃烧过的土地上,无一例外,总是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战争会给一个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这种破坏往往是致命的、无可挽回的,并以各种形式无尽地延续下去。
广岛原子弹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因为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不肯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6日上午,美国派出军用飞机,向日本广岛投掷了一枚原子弹。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广岛上空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广岛市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据资料记载,20余万人丧生在此次爆炸中,整个城市化作废墟;幸存者中,上万人因爆炸产生的强烈光波双目失明;还有数不尽的人因受到辐射影响,身体产生各种病变,缓慢地走向死亡。这一天,广岛所有钟表的指针全部定格在九点十六分,铭记了这个残酷的时刻。
光辐射和核辐射是核武器独有的杀伤因素,原子弹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会把一切建筑和生物化为灰烬。在日本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内,至今仍陈列着一节熔合为一体的手骨和玻璃,它就是当年爆炸高温下的产物。从留存下来的照片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后,广岛市处处断壁残垣,尸体堆积如山;在爆炸区的外围,还可以见到被瞬间烧焦的尸骸残存的印记,惨不忍睹。
战争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战争带来的灾难远未结束。逝者已矣,幸存者的灾难才刚刚开始。原子弹产生的强烈核辐射使许多幸存者的基因发生病变,白血病、癌症、复合骨髓瘤等绝症成为常见病。不仅如此,核辐射也对遗传基因产生影响,很多人无法孕育出健康的后代,或不育,或生出智力低下和畸形的婴儿,痛苦终生。
长平之战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破坏性也是非常巨大的。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长平之战拉开了帷幕。赵王听信谗言,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极力劝阻,换下将军廉颇,任用赵括为主将,抵抗秦军。赵括急于求胜,一改廉颇坚壁以待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击攻打秦军。秦王暗地里任命武安君白起为将,对抗赵军。
白起见赵括主动出击,贪功冒进,于是假装败退,把赵军引诱到预设战场,然后发兵阻断赵军退路,截断赵军粮草要道。秦王听到赵军被围困的消息,亲自赶赴河内(今河南沁阳),用“赐民爵各一级”的手段鼓舞士气,征召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赶赴长平战场,阻断赵国发兵救援的通道,加强阻断赵军粮道的兵力。
赵军被围,饥渴交困,足足有46天,士卒不得进食。饥饿迫使许多士卒暗地里自相残杀,以死者尸体为食,整支部队军心浮动。赵军分成四队,三番五次攻打包围的秦军,都未能成功突围。最后,将军赵括选出精锐兵力亲自上阵交战,被秦军箭镞射死。主帅一死,赵军斗志全无,四十余万人悉数归降。
一下子接收了四十多万降卒,白起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要为四十多万人提供给养,一方面是害怕四十多万降卒叛乱,白起最后把赵军四十多万降卒全部坑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对此就有记载:“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除了年龄尚幼的240人外,其余几十万赵军都被杀害,长平之战的惨烈可见一斑。
长平之战并不是唯一,城池沦陷、士卒百姓丧命的战例比比皆是,仅秦将白起所参与的战役,死伤就已数不尽数。“白起攻魏,掳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白起攻韩阱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以斩首数论功行赏,每次战役过后,战胜方为了夸大战绩,除了大规模屠杀降兵之外,还会对无辜的百姓展开杀戮,甚至屠城、屠村,以成全自己的战功。
战争会严重破坏一个国家的经济,因战火损毁的城池、田地需要长时间的恢复重建;因战争消失的大量人口大都是青壮年男性,造成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制约经济、农业等国家基础产业的发展;战争对个体家庭具有绝对的毁灭性和杀伤力,残酷的生离死别使很多家庭永远背负无法磨灭的创伤。
表面看来,战胜国得到了领土和战利品,大发战争财,但这种利益是短暂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战争的破坏性和毁灭性才是绝对的、深刻的,永远不可逆转。
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兵者固然是凶器,但恰到好处地使用它,凶兵也可以化为仁术。
国乱而后兵生,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总伴随着君王昏庸,臣子奸佞,民不聊生,既而义兵四起,战乱横生。这时候,用战争来“以暴止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新朝代建立后,往往会颁布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法令,减免税赋,鼓励经济,全面复苏社会经济,使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秦朝无道亡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皇帝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实施中央集权,南征百越之地,降服百越之君,把桂林、象郡并入秦王朝版图;修筑万里长城以为屏障,向北征讨匈奴,使匈奴大军被迫北退七百余里。在秦军积威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大大扩张了秦王朝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制度统治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对后世的功绩毋庸置疑。征讨六国时期,他制定严苛的法律制度和刑罚,令臣民无不畏服,军民齐心;但一统天下之后,他仍然采用暴力手段,以暴政治国,焚毁百家言论著作,活埋大批文人学士,以便更好地愚弄、控制黎民百姓;收缴全国各地的兵器,筑成十二金人,削弱百姓的战斗力。自以为通过这些手段,他就能建立起万世功业。
秦始皇南征北战,征集民夫几十万人;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动用百姓、囚犯几十万人,甚至连妇女儿童也在征召之列。秦始皇去世后,他的儿子秦二世为给始皇修筑皇陵,又从各地征集囚犯、民夫几十万人,皇陵极尽奢华之能事。为防止后人盗墓,皇陵修筑成功后,二世把参与的工匠全部埋在墓道里,不留一个活口。
此时,在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下,各地民众的仇恨逐渐发酵、累积,《汉书·贾山传》记载,“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人兴之为怨家兴之为仇”。越来越多的百姓“逃亡山林,转为盗贼”,终于,在秦王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建立起历史上第一支农民起义军,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军中,以刘邦与项羽领导的两支军队声势最为浩大。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十月抵达霸上,秦二世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除秦朝的严苛刑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欢迎。其后,刘邦用四年的时间平定了项羽领导的楚军,正式登基为帝,开创了西汉王朝。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措施,诸如减轻田租、豁免复原士兵的徭役、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恢复良民身份等。这一系列措施对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攻打秦王朝、平定楚军的过程中,造成的城池损毁、百姓伤亡不在少数,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想要摆脱秦朝的暴力统治,这些损失就变成了有价值的、必要的牺牲。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率领的军队以兵者之实,行仁义之事,可以称得上是“仁兵”了。
孙武在《火攻篇》里,提出了“费留”的概念。意思是,打了胜仗却吝惜钱财,不及时采取措施犒赏士卒,巩固战果,这种做法是危险不可取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里,孙武“合于利而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慎战思想比比皆是。在孙武看来,国君将帅掌握着三军的生死大权,切忌一怒出兵,“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情绪的波动可以控制,并且不久后就能平复,但若因情绪一时波动铸下大错,就无可挽回了,因战争灭亡的国家不会再度复兴,而牺牲的战士百姓也不会再次拥有生命。
《尉缭子·武议》对此也有论述:“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意思是,武器是杀人的凶器,战争是违背道德的暴力行动,将帅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发动战争。
夷陵之战
做到慎战,非危不战,就要求国君和领军将帅有清醒理智的头脑和审时度势的智慧,来判断何为“不得已”,何为可战与不战。
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就是一场因君王个人意志凌驾于国民意志之上而导致的战争。
公元219年,孙权占领荆州,俘虏并杀害了蜀汉大将关羽,因为此事,吴、蜀两国结下了仇怨。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同一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的名义,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
孙权听说刘备出兵的消息,派遣使节求和,但刘备不允许,执意挥军东进。期间,东吴南郡太守诸葛瑾曾给刘备写信规劝,让刘备以大局为重,慎重出兵,但刘备丝毫不予理会。在进军过程中,蜀将张飞准备与刘备大军会师,却在出发前被部下范疆、张达所杀。未战之前先折损大将,并没有让刘备警醒,反而更加剧了他讨伐东吴的决心。
当时,长江三峡是蜀、吴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打算采用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战略方针,但吴军将领陆逊约束军队不与蜀军正面对抗,一直后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带,坚守城池,拒不出战。同时,为避免魏国趁势袭击,孙权遣使向魏国曹丕求助并与魏国修好。
陆逊的坚守战略把气势汹汹的蜀军阻隔在外,蜀军的气势逐渐弱了下来。正值夏日,气候湿热,许多蜀军兵卒不堪暑热,叫苦连天。刘备只好把水军转移到陆地上,在深山密林里安营扎寨,让士卒休养生息,准备到秋后再战。
陆逊看到蜀军疲惫,又自动放弃了水陆并进的地势优势,趁机展开了反攻。陆逊发现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栏筑成,周围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必定连成一片,于是展开火攻,同时在水路上截断蜀军的求援之路,趁蜀军大乱之际发动反攻,迫使蜀军西退。
蜀军败守夷陵,试图依山势自卫,可陆逊集中精锐兵力全面进攻,最终蜀军溃败,刘备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并于次年四月病逝于此。
夷陵之战中,蜀军元气大伤,几近全军覆没。如果刘备能忍一时之愤,不轻率对东吴发动攻击,这场战役完全可以避免;或是在战役初期,蜀军久攻不下之时,果断撤兵回国,也不至于败走白帝城,兵败身亡。
可以大胆设想,如果夷陵之战可以避免,蜀军在富庶的蜀地养精蓄锐,日后一统天下者不一定是哪个国家。但历史不会重来,因此战惨死的士卒也不会复生,只会留下血和泪的教训,彰显着“慎战”“慎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