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谎言与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3)
选举不能仅仅靠演讲,宣传手段一定要多样,报纸、广播、电台、亲自在街头与民众谈话,都是网罗选民的惯用技巧。希特勒还曾把他的头像印在火柴盒上,用轰炸式的宣传把自己的名字和政治理念印在选民脑海里。“谎言重复一百次就是真理”,宣传词重复一百万次,一定能让把某个名字和自由、民主、理想、强国等词连在一起!
再说说竞选人和他的集团。竞选人都有利益集团支持,否则哪里来的经费?他们有自己的政党,当选后,政党中的其他人也会在新政府中拥有地位,所以,他们才会竭尽所能的支持本党竞选者。美国总统大多是有大财团资助,当上总统后,就会在政策上为其大开方便之门。而希特勒呢,他代表的并不是某个集团,而是他自己,他建立的是独裁统治——可见,从竞选人当上首领后的施政方针,人们很容易分辨出他的真实“属性”。
最后,希特勒在万民狂欢中登上了德国政治顶峰,他成了元首,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他开始大规模、惨绝人寰地迫害犹太人,他四处侵略,让其他国家饱受战火蹂躏,人们这才知道,他曾经说过的话全都是谎言。
好了,我们结束这个极端的例子,重新看看西方国家的民主竞选,当选的总统们手握权力,实施新的大政方针,他们有的兑现了自己的部分诺言,有的像得了健忘症,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竞选宣言,但是,个人对理想的坚持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让他们即使有强烈的集团目的,也不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战争或内乱的深渊。说政治许诺“全是假的”,显然有失公允。我们对普通人说的话,尚且要仔细分辨,留心思考,何况政治?
有些领导人的确把国家带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他们未必能实现竞选时的所有许诺;有些领导人或私欲熏天,或者只顾及背后集团的利益,再加上能力欠缺,或者当时环境不利,使国家开始走下坡路,政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一位领导人的评价,至于他有没有说过谎,倒成了次要问题。没有多少人愿意追究。人们经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选民们却会根据总统的政绩,决定自己要不要原谅他的那些得已或者不得已的谎言。
美国有一个俱乐部每年都举办一次说谎大赛,主办方明确规定:政客不得参加!这条规定是必要的。普通人的说谎水平就算再高,也是业余的,政客们的说谎水平却是专业的,谁能比得上?但也要知道,政客有时对人们说出自己也相信的谎言,他们未必以为自己在骗人。说到底,只要领袖为民众做出了切实有益的事,多数人就不会苛责他的“假”。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方面厌烦诅咒政治,一方面又寄望于政府与领袖。
关于选举,关于政治,其实和我们日常经历的谎言没有什么差别:全是真的,那不可能;都是假的,存在不下去。真还是假,有待于实践和时间的共同验证。
越成功的人,越懂得利用潜意识心理说谎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坚军务劳。”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蜀国CEO,一手制定蜀国内政外交政策,让一个卖草鞋的皇叔拥有了偌大家业,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千载之下,人们提起诸葛亮,总将他当做智慧的化身,足智多谋的代言人。
我们在电视上、小说上看诸葛亮借荆州,舌战群儒,做锦囊,摆空城计,连呼过瘾,这个时候,我们可没有意识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其实全是“阴谋诡计”。难怪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话是在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太过表现诸葛亮的机智,以致都快把他写成千年老狐狸了。
甭管诸葛亮是神仙还是妖精,他的足智多谋假不了,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的借鉴:越成功的人,越喜欢说谎,越懂得如何说谎。我们看看他的谎言:
诸葛亮自己说过,他是个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隐士,能有一番成就,多亏刘备慧眼识珠。那老板亲自上门还不赶快迎接?偏不,面试阶段,让童子说谎:我不在,我出去了。无形中抬高了身价,他告诉刘备:我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请得动的。求不到的东西会升值是人的正常心理,刘备当然越来越不敢小看这位未来的军师。
锦囊妙计,算准了主公刘备的弱点和东吴人的心理。三个锦囊为什么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拆?因为提前拆开,刘主公的心理可能会发生变化,东吴人的对策也会相应改变,诸葛亮就算有决胜千里的能力,也没有千里眼和千里手,所以,在事故出现之前,刘主公还是蒙在鼓里比较好。这叫什么?大智!
空城计的时候,其说谎技术登峰造极,老狐狸司马懿的IQ水平,诸葛军师都忌惮七分,但他仍然利用对方的多疑,在城头附庸风雅地弹琴,吓退了司马懿大军。这叫什么?大勇!
懂得潜意识心理学,才懂说谎,才敢说谎,也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谎,才能做人做事全都做出水平。有水平的人,才更容易成功,从诸葛亮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谎言的重要性,也能够知道越成功的人越喜欢说谎,但不能说成功者都是骗子,而是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谎言的功效,进而成为说谎高手。他们的谎言,一部分骗人,一部分骗自己,他们不会为一句谎言患得患失,因为谎言已经成为人生的步骤和工作。
那么,谎言究竟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
1.目标与信心
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步步经营来的。每个人都有目标,这个目标最初的形态往往是谎言,有人说:“我能当一个科学家。”有人说:“我能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说:“我要写一本最好的小说!”
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平淡的,有目标的人总能充满干劲。
想要成功,仅有干劲是不够的,还要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对目标的信心,才有可能突破困境。这时候,幻想成功时的情景,是一种自欺,又是一种目标,能够让人再次打起精神。
2.金钱与地位
毫无疑问,商人撒谎能够多赚钱;律师撒谎能够打赢官司,最简单的例子,那些到处开讲座的励志大师们,每天宣扬着“人生如何”、“心灵如何”、“改变”、“成功”等等,你们真觉得他们的人生无比成功?他们有多少财产,有多高地位,有多少慈善捐款?多数“大师”是羞于启齿的。
谎言对人的成功有很大作用,你可以少说谎,但不能抗拒谎言,必要的时候,也要会说,更要看得明白什么人在说谎。人的事业越大,遇到的骗子越多,这时候,鉴别谎言和利用谎言就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就算你不喜欢,也必须如此。
3.人缘
一个懂得谎言的人,能够周全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多时候,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小利益、违背自己的小原则与人为善,不与人为难,他们很少戳穿他人的谎言,时刻维护他人的面子,这样的人很少说真话,但没有人讨厌他们。
于是,懂得谎言分寸的人的人缘都很好,他们靠着自己温和的态度结交朋友,靠着自己的能力巩固友谊,靠着自己的体贴为朋友们带去便利。这一切,最后都会成为他们事业与生活的助力。需要注意的是,那些随时随地都在扯谎的人很少能结识真正的朋友,因为人都不傻,没有真诚你就换不来真诚。与人相处时,谎言不可少,但真诚是基础。
4.机遇
不与人为难的人,也很少有人故意为难他,人们挑选合作者,最喜欢的就是那种既有能力,又有头脑的人,这样的人在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同时,还会让自己觉得舒舒服服,谁不愿意把机会送给这样的人?
成功需要谎言,并不代表我们应该立志做一个骗子,事实上,骗子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需要生活在谎言被揭穿的恐惧中,而且大骗子们的谎言一旦揭穿,他们就很难东山再起。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成功最需要的是踏实的努力和坚定的意志。
5.后路
《战国策》里有个著名故事《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个智者,他为孟尝君办成三件大事,保住了孟尝君的地位,“狡兔三窟”从此也成了一个著名成语。“狡兔三窟”的实质是什么?是做人做事要留好后路,才能高枕无忧。而这后路在保留的过程中,其实是对对手和他人的一种欺骗。破釜沉舟固然是一种勇气,但是,成功人士不到山穷水尽,不会轻易去破釜,更多时候,他们总要做额外的事,防止自己山穷水尽。
成功者相信谎言的力量,谎言是成功必经的阶梯,但是,也有负面例子。例如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相贵、总经理刘艳英曾是国人心中的“大好人”,他们倡导人们捐款造林,改善我们的环境,给后代一片绿色,这些口号曾让人们甘愿拿出自己的积蓄,就连小学生都会省出自己的早饭钱。可是,事实证明,“万里大造林”只是谎言,负责人被捕,他们骗取的高达12亿元的捐款,终究没有变成黄土地上的绿树。
仅仅为了满足私欲的成功,算不得真正的成功,谎言如果没有丝毫的利他成分,那就成了地道的欺骗,不值得人们铭记,也无关社会价值。在这个谎言交织的世界,人们最看重和欣赏的,终究不是他人的说谎技巧,而是他们究竟做了什么。
新闻也撒谎
——潜意识的改装本能
广场上,一个以预防艾滋病、关爱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正在举行,志愿者们发传单,专业的医生正在为咨询者讲解,还有几位做代言人的明星出席,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所有人都说,这活动很圆满。
能够举行这样的活动,是因为市里的一张报纸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艾滋病患者辛苦求医的新闻,一位单亲妈妈不幸因使用不洁的医疗器具感染艾滋,女儿为了治好妈妈四处奔走。这篇文章感染了无数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艾滋病这种可怕的疾病以及防护措施。眼前的活动,就是发表新闻的报社牵头举办的。
可是,活动刚结束,就有人举报说报纸上的文章是记者杜撰的,根本没有这样一位母亲,也没有这个孝女。一时间,市民齐声声讨报社,报社只好发表声明,称文章的确是杜撰,但属于记者的个人行为,报社会严惩造假记者云云。
新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新闻有两个特点,一是真实,二是迅速。某地某时发生了一件事,有记者采访,实事求是地写了稿子发到公共媒体上,这叫新闻。有些记者过了十天半个月才发稿,这叫旧闻;有些记者按照自己喜好揣测当事人,写了一堆主观评论发稿,这叫谣传。
人们信任新闻,一来新闻机构的责任就是发布真相,如果没有这个特点,还不如改做故事杂志;二来新闻记者有严格的职业操守,发布假新闻有违道德,也可能引起官司。层层限制,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不过,新闻造假,却不是一件新鲜事。
下面,让我们从“为什么说谎”的角度分析一下上面的“艾滋宣传事件”,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新闻机构、新闻记者为什么造假。
新闻机构制造假新闻的理由,我们不难理解,一是为了报纸销量和网页点击率,也就是为了经济利益;一是为了其他目的。上述事件显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才编造了这么一条新闻。
那么,落实在具体的记者身上,造假又有什么理由呢?也许是手头资料不足,只能编造;也许是因为自己懒得去深入调查,实地采访,偷懒编了个故事;也许是觉得这样的故事最有感染力,能达到最佳宣传效果,最后一条,人们可以理解,因为这个杜撰者是新闻记者,事情才会被放大。
为什么新闻作假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严肃的新闻平台寄托了公众的信任,在这个平台上,任何目的的作假都有玩弄公众感情的嫌疑,哪怕结局是好的,也不能抹去众人心中的不舒服,今后这个平台不论发布什么新闻,公众都会报以怀疑的眼光。如此一来,这个平台就失去了最基础的东西。所以,事件中的报社才急匆匆地撇清关系,“肇事”记者也被处理,为的就是挽回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