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事典00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神话战舰:德皇海军“齐格弗里德”级岸防铁甲舰(1)

作者:金孜虞

19世纪90年代是德国海军从近岸开始走向远洋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有这样一些军舰见证着大洋舰队的兴衰。与它们的后辈相比,它们的火力并不强大,速度也不太迅捷,在整支大洋舰队中并不起眼,但他们确是德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开始。它们的存在也使得大洋舰队的大型军舰们可以不用顾虑本土海岸的安全,放心地走向大洋。有趣的是,与通常用地名或人名命名的其他德国军舰不同,它们的名字都来自日耳曼神话史诗和传说,这也给他们增添了上一丝浪漫的气息。

缘起

在故事一开始,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已作古许久的先生:他的全名是格奥尔格·列奥·冯·卡普里维·德·卡莱拉·德·蒙特库库尼(Georg Leo von Caprivi de Caprera de Montecuccoli)。在担任海军首脑之前,卡普里维是一位陆军上将,他参加过普奥、普法和普丹战争,于1883年至1888年担任海军部长。当1883年卡普里维上将成为德国海军的最高领导之后,他与他的前任——同样来自陆军的阿尔布雷希特·冯·斯托施(Albrecht von Stosch)一样,将海岸防御列为海军工作的重点。当时的主流观点是,海军的新舰船必须能够在法俄同盟的优势海军下保卫好海岸线,使得陆军不会受到来自海岸侧翼的威胁。同时在卡普里维看来,大型且昂贵的远洋舰船不仅建造周期长,而且庞大的费用还会对陆军军费形成冲击。因此只能作为远期目标来发展。

当然,制约当时德国海军发展的更多因素在财政上。因此卡普里维虽说并不反对发展远洋海军,但在他的眼中,多快好省的鱼雷才是真正的宠儿。众所周知,鱼雷能破坏军舰水线以下的结构,以破坏浮力为手段击沉战舰。自从1877年鱼雷进入德国海军服役之后,鱼雷舰艇在纸面上的高性能和低造价成为了卡普里维海军上将及其幕僚心中的理想武器,他们对鱼雷舰艇的高估使得他们认为只要有了鱼雷艇,大型军舰就都是多余的。

大力发展鱼雷武器并非是卡普里维海军上将的原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德国海军的历史并不悠久,最初就连领导也是来自陆军的军官。这导致了德国海军的“软件”缺乏症,在海军战略和海军学说上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卡普里维上将的这一套理论来自法国的“新学派”。法国“新学派”的这套理论曾在一段时间内流行,诞生原因是19世纪末期在面对三个假想敌(陆军面对德国,海军面对英国、意大利)时,法国海军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来建造一支传统的大海军,只能依靠新办法来维持战略平衡。一旦战争爆发,法国海军主力被布置在地中海上时,大量的巡洋舰可以在大西洋上开始破交作战,法国北部漫长的海岸线则能交给鱼雷艇和一大批岸防铁甲舰来保卫。与法国相比,当时的德国海军既缺乏巡洋舰,又缺乏海外殖民地。不过,德国人的拿来主义取来了法国人理念中岸防铁甲舰和鱼雷的组合。

众所周知,通过建造搭载大型火炮的小型战舰来保卫海岸的战术,在铁甲舰设计之初就诞生了,比如美国的浅水炮舰和英国的蚊炮船,都是这个思路的体现。法国人的思路则更进了一步:岸防铁甲舰将海岸防卫任务全数接过,这样就能将更多的巡洋舰和战列舰投放到公海上。而此时的德国尚未获得赫尔戈兰岛,保卫北海海岸线的任务并不轻松。因此,先建造岸防铁甲舰(Küstenpanzerschiff)不失为稳健之计。

建造

在卡普里维的蓝图里,新的铁甲舰必须拥有不错的武备和装甲带,并能够在鱼雷舰艇的帮助下战胜敌方海军的主力,击败小到鱼雷艇、大到战列舰的一切来犯目标,保护德国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岸,以及威廉皇帝运河。在当时的观念中,强势海军对于劣势海军的常用战略就是近岸封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强,19世纪末期的德国日益依赖于从海外进口粮食和原材料。“齐格弗里德”级在设计之初就被赋予了破坏地方近岸封锁的任务。在达成这些要求的前提下,该舰的吃水必须较浅,可以在威廉皇帝运河以及注入大海的内河河口上航行。在计划中,总共需要建造10艘这种战舰,其中6艘被布置在北海保护数个河口,另外4艘驻扎在波罗的海。

岸防铁甲舰最初的设计方案于1885年完成,到1887年全部设计均已完成。到1889年春季,修改好的设计方案由位于基尔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开始进行首舰的制造工作。之后的5艘同级舰于1888年至1894年由不同的造船厂着手建造。在1892年,基于原图纸的改进型方案得到了海军部的认可,又另外建造了两艘铁甲舰——“奥丁”号和“艾吉尔”号,这两艘铁甲舰都于1896年秋天建造完成。“齐格弗里德”级的平均成本在580万马克左右。与同时建造的“勃兰登堡”级铁甲舰相比,“齐格弗里德”级的成本比“勃兰登堡”级便宜了大约三分之二(后者平均约为1600万帝国马克)。在建造费用上,“齐格弗里德”级保持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不过,由于当年德国船厂的建造水平不同,每艘船的成本并不一致。最初的三艘都是在老牌民营船厂建造的,位于基尔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和位于不莱梅的AG威悉河造船厂分别以470万马克的价格完成了订单,而后的五艘由三家历史较短的皇家造船厂(分别位于但泽、基尔、威廉港)完成,在这三家船厂完成的剩下五艘中,前三艘的平均造价为530万马克,最后两艘的价格为650-660万马克。增加的费用有不少花在了设备更新、船厂扩建和劳务费上。虽说如此,“齐格弗里德”级仍是这些船厂第一批建造的大型战舰,完成了这批船只的建造工作后,德国海军的造船能力也有了一个不小的提高。

技术指标

“齐格弗里德”级水线长76米,整船全长79米,宽14.9米,水线高5.51米,标准排水量三千五百余吨。全船船体的主结构由纵横排列的钢架组成,全船被分为了8个水密舱,相邻两个舱进水仍能保持百分之六十的储备浮力。在一次改装之后,又多了一个水密隔舱。在舰上服役的官兵都表示“齐格弗里德”级的航海性能不错,舵效也较容易控制。不过,在高海况下“齐格弗里德”级一般达不到最高航速。全船按照编制,一般有20名军官和256名士兵来操作军舰。当战舰成为旗舰时,一般会增加6名军官和22名士兵。在军舰改进之后,原编制的数量可以加到20名军官和256名士兵。成为旗舰还能新增9名军官和34名士兵。

“齐格弗里德”级在推进系统上采用了两套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每台蒸汽机独立布置,并单独拥有一套主轴,通过主轴上的三叶螺旋桨推动舰船航行。每艘船都配备了8台军用水管锅炉。“齐格弗里德”级的航速各有不同,其中“贝奥武夫”号在海试中开到了15.1节的最高航速,“海姆达尔”号则只有14.6节。220吨的煤炭和石油为它们提供了能源,除此之外,每条船配备的3台发电机还能提供29-26万千瓦的电力。“齐格弗里德”级的巡航能力为每10节1490海里。

“齐格弗里德”级的主要武器为3门240mm(9.4英寸)L/35炮。该舰的火炮布置非常奇特,三门火炮分别被安装在三个MPL C/88型炮塔中,其中两个被并列安装在了舰首,另一个炮塔则在船尾。在19世纪末期,舰首并联安装炮塔多用于巡洋舰,被用在主力舰上并不常见。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齐格弗里德”级的两个流线型的炮塔犹如鱼的两个大眼睛一般,这也是该级舰的一大特征。这种火炮的布置模式虽然奇特,但效果还不错,每门炮在船的一侧都有着150°的射界,俯角为-4°,仰角25°,最大射程为13000米。每门炮备弹68发,射速约为每分钟2发,火炮使用的穿甲弹重量重140公斤(310磅)。

除了主炮外,“齐格弗里德”级使用了88毫米口径的火炮作为对付中小舰船的副炮。8门88毫米副炮被安装在左右两舷,总备弹1500发。其中首舰“齐格弗里德”级最初只有6门88毫米炮,在改装后火炮数量增加到了8门,备弹量也增加到2500发。88毫米炮能以590米每秒的初速发射重量为10kg的炮弹,火炮的射速大约为每分钟15发。除了88毫米火炮之外,“齐格弗里德”级也与当时的舰船一样,采用了机关炮作为近战的手段之一。

此外,“齐格弗里德”级还配备了4具35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来担当绝杀武器。一根可旋转的鱼雷发射管被放置在船尾,另外两根被放置在船舷的两侧,第四根则被布置在船首,位于水线下方的冲角附近。全舰总共配备了10枚鱼雷。在改装之后,原来350mm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全部被新型的450mm鱼雷发射管取代,原本布置在水线、位于两侧和舰尾的鱼雷发射管被移到了水线下,舰首的鱼雷发射管则被留了下来,这几具发射管一共配备了11枚鱼雷。

作为典型的19世纪末期的军舰,“齐格弗里德”级的船艏采用了冲角艏,整船上层建筑采用了长桥楼式布局。三门主炮被布置在了第一层甲板上,第二层甲板紧挨着前主炮之后,分别布置着前舰桥、司令塔,以及最上层的操舵室和罗经舰桥。紧随其后的是主桅杆、烟囱和数个沿着中线排列的通风管,通风管后是后舰桥,布置着另一套磁罗经和操舵装置。在二层甲板的四周环绕布置着6艘救生艇和88毫米副炮。

“齐格弗里德”级的前三艘使用了复合钢,后三艘则采用了克虏伯渗碳钢。作为铁甲舰,“齐格弗里德”虽然体积较小,但仍拥有着一条厚度不等的主装甲带。主装甲带最厚的部分在船的中间部分,越靠近船首、船尾装甲带的厚度就越薄。在主装甲带的中间上部装甲厚度为240毫米,到了船首船尾只剩下140毫米。装甲带下部中央的装甲厚度为140毫米,延伸到舰首、舰尾后装甲厚度减至100毫米。在水平方向上,“齐格弗里德”级布置了一块厚度为30毫米的装甲甲板,“哈根”号和“海姆达尔”号被提高到50毫米。装甲指挥塔的顶部装甲厚度为30毫米,四周是厚度为80毫米的装甲,在“哈根”号和“海姆达尔”号上这个厚度被增加到160毫米。除装甲外,“齐格弗里德”级还配备了防鱼雷网。

改进

在进入海军服役几年之后,“齐格弗里德”级在使用中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在于煤仓的设计容量太小,使其续航能力有限。特别是1897年提尔皮茨成为海军大臣之后,急切希望提高海军远洋战斗力的他开始在现有舰船上挖潜。当时,第一次舰队法案提出不久,德国海军只有4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服役,5艘“弗里德里希三世”级战列舰仍旧在建造之中。在提尔皮茨看来,“齐格弗里德”级可以被编入战列舰队作为新式战列舰建成之前的补充,直到全新设计的远洋战列舰服役。海军经过研究,决定通过在舰体内部插入一段舰体来延长军舰的全长,在当时这种技术还是第一次被应用在军舰上。位于但泽和基尔的海军造船厂接手了这项任务,每艘舰的转换成本为230万帝国马克,大概相当于造新船成本的三分之一,这次动静不小的改进赋予了“齐格弗里德”级一定的远洋能力。“齐格弗里德”级的改进一般有如下几项:增加了一截舰体,使全长从79米增加到86.15米;换装了新式锅炉和发电机,增加了一根烟囱;拆去37毫米速射炮,增加了88毫米速射炮的数量以及燃煤的载重量;原本的装甲也换成了克虏伯渗碳钢装甲。在完成改进后,“齐格弗里德”级的外形焕然一新,船的最大速度和续航能力有了显著增加。煤仓从原本两百余吨的储量增加到了五百余吨,巡航能力提高到每10节1940海里。

历史

“齐格弗里德”号(SMS Siegfried)

首舰“齐格弗里德”号的建造代号为“新型铁甲舰O”,由位于基尔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建造。建造资金来自海军的1887年度预算。1888年,该舰开工。1889年8月10日,“齐格弗里德”号完成下水。随后于1890年4月19日完成最后的建造工作。当时的德国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司令爱德华·克诺尔将其命名为“齐格弗里德”号。其巡航能力提高到每10节1940海里。

齐格弗里德是中世纪中古高地德语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英雄,完成了夺得隐身盔杀死巨龙法夫纳的传奇业绩,也是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的主角。在传说中,齐格弗里德被哈根从背后刺死,这也成了德国历史文化的著名典故。一战后著名的“背后一刀说”也来自于此。

1890年4月29日后,“齐格弗里德”离开船厂开始海试,第一阶段的海试于同年10月3日结束,直到1891年4月16日才重新开始海试。海试的工作于当年6月完成。6月10日,“齐格弗里德”号正式进入现役,它被部署到了威廉港,作为保卫该港的舰船。1892年3月18日,“齐格弗里德”号的主蒸汽管道爆裂致使5名水兵死亡,修理工作持续到了当年6月,在此期间“贝奥武夫”号暂时接替了“齐格弗里德”号的任务。

完成修理工作之后,“齐格弗里德”号作为皇家游艇的护卫舰,伴随德皇威廉二世前去挪威避暑和旅行,之后,它在威廉港的海军造船厂中进行了一次改进,并与“布雷舰佩里坎”号一起参加了秋季的年度演习。在演习后,“齐格弗里德”号还进行了德国海军第一次全以石油为燃料的航行试验,试验结果还不错。参加试验的新的燃油锅炉可进入德国海军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