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论爆红于新传播环境摄影图片的像语本质

宋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在我国的城市已普及到大部分家庭,手机则普及到绝大部分的城市人。电脑和手机的更新换代和进一步普及,使得传阅于手机、博客或微博(围脖)上的摄影图片,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无图无真相!这句网络俗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在手机、博客或微博这些新传播环境中摄影图片的重要性。

发表于博客或微博的摄影作品,网络俗称“博片”,发表于手机的摄影作品,网络俗称“飞图”。它们几乎成了没有发表门槛的新传播环境中各种信息或快餐式欣赏、品味的主体。在新传播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博片”和“飞图”的创造者、发布者、传播者、诠释者乃至篡改者,也都可能成为接受者。一不小心,“博片”或“飞图”就有可能爆红,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尽管“博片”和“飞图”的发表,不如在传统纸媒体上发表那么正式,可是,一旦它们迎合了网络需求而爆红,点击率和转发率骤增,其影响性将远远超出传统纸媒体。例如,“芙蓉姐”的私房“博片”点击率超过百万,“犀利哥”的扫街“飞图”,转发率(包括篡改后的转发)突破千万。“博片”和“飞图”的影响如此巨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摄影现象。如何看待“博片”或“飞图”,这类摄影图片的像语在说什么?这是新时期摄影理论必须跟进研究的范畴。

所谓像语,指摄影图片使受众感受到的视知觉内容总和。

视知觉,在心理学中特指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影像内容转化为信息解释的感受。从眼球接收器官的视觉刺激,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是视知觉的过程。因此,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简单来说,看见了、察觉到了什么,与视觉接收好不好有关;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如何解释,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

对于摄影理论而言,视知觉内容其实就是一种可以认知的视知觉信息,包括直接信息(是什么)和间接信息(说明或表现了什么)。例如,“犀利哥”的直接信息就是,他目光犀利但蓬头垢面地走在街头。而“犀利哥”的间接信息,是他那犀利眼神意味着什么?他的穿着打扮与眼神之间有什么有趣的关系?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的所指,都是像语。

只有个别受众能够感受到的视知觉内容,是摄影作品的偶然像语;目标受众大多都能感受到的,是摄影作品的文本像语。在摄影理论语境中,偶然像语可以忽略,因而,未加定语,言及像语,大多指的都是文本像语。

摄影作品的文本像语主要分为再现性像语和表现性像语。

再现性像语,指摄影图片能让目标受众的视知觉感受到的,关于被摄事物社会属性或自然属性方面存在与变化的解释性信息总和。再现性像语一般会在影像中体现被摄对象的“五个W”。

“五个W”指新闻报道的五要素。具体来说,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何人(who)、何地(where)、何时(when)、何事(what)、何因(why)。

以“犀利哥”的摄影图片为例,再现性像语的“五个W”可以做如下分析:

何人?再现性像语:一个衣衫褴褛却很潮的中年人(熟人可以认出是“犀利哥”),他似乎是个流浪汉,甚至可能是个乞丐;

何地?再现性像语:街头(宁波人可以知道是宁波哪条街);

何时?再现性像语:白天;

何事?再现性像语:走着,他在看什么不确定,但他目光犀利;

何因?再现性像语:不很确定。或许只是路过,或许没有答案。

再现性像语主要存在于摄影图片的具像中,只在纪录摄影作品中发挥作用。如果再现性像语不够完整,可以由文字说明来加以补充。例如,“犀利哥”目光犀利的原因,可以给予文字补充说明。不过,从“犀利哥”这些摄影图片的原像来看,其再现性像语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算补充说明了他为什么在街头,估计也不会有太多人关注。因此,如果将其作为纪录摄影作品来对待,只分析其再现性像语而不分析表现性像语,其迅速爆红的原因恐怕很难找到。

表现性像语,指摄影图片能让目标受众的视知觉感受到的,并非叙述被摄事物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而是表达创作主体审美情感、情绪等内容的总和。表现性像语既可以存在于具像中,也可以存在于抽像的画面中(包括存在于一些色彩或调子中)。

表现性像语是摄影创作主体的心声,是作品本身隐秘的一种存在,可以不同程度,甚至不同向度地作用于目标受众的内心感受。如果完全排除再现性像语的所指,你还能够有所感,哪怕这种感受说不出来,那也是表现性像语的一种存在。从“犀利哥”的摄影图片来看,他的犀利眼神可以让受众产生诸多联想。这就算“犀利哥”表现性像语的解读入口。表现性像语就在那里,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像语不同于文字语言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载体是拍摄成的影像,而非文字。像语的解读虽然有相对固定的向度,但却不是确定的。当你将表现性像语翻译为文字的时候,往往获得了某种确定,这种确定往往并不全面,因而是一种错误。被文字确定,不如被影像蕴含那么鲜活、丰富、深刻。

表现性像语是艺术摄影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多数目标受众对表现性像语的可感,或不可感,是衡量艺术摄影作品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表现性像语可感,属于艺术摄影作品;如果多数目标受众对表现性像语不可感,则只能属于纪录摄影作品或商业摄影作品,甚至可能只是资料照片。注意,这里的资料照片,指的是没有社会传播意义的摄影结果。

当多数目标受众对表现性像语不可感,或觉得不存在时,即使作者自认为是艺术摄影作品也毫无意义。如果没有拍到“犀利哥”那“秒杀”观众的犀利眼神,表现性像语也许就不可感,也就没有“犀利哥”后来大红大紫的结果。当然,“犀利哥”系列摄影图片原像的表现性像语并不充分,或者说表达并不完美,这才有了数以万计的网友对“犀利哥”摄影图片的原像进行PS改版的局面,也才有后来无数的各种转发,使得关于“犀利哥”的摄影图片成为网络时代影响性排名第一的作品。

“犀利哥”摄影图片,既有再现性像语,也存在不充分的表现性像语,它们属于纪录摄影作品,还是属于艺术摄影作品呢?从原像来看,“犀利哥”图片可以属于纪录摄影作品。而PS改过的那些“犀利哥”图片,有不少可以归类于后现代或解构主义风格的艺术摄影作品。

了解了再现性像语和表现性像语,再来分析网络上其他爆红的摄影图片,像语究竟在说什么,以及它们是怎么说的,就不再困难了。

从有较大社会影响性的“博片”或“飞图”来看,超过一半都是那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摄影图片。它们甚至不能称为摄影作品,而只是资料照片。例如,网络爆红的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兽兽、苍井空、陈冠希等人的图片。这些摄影图片不论其作者是谁,也不论其以怎样方式发表(有些根本就不是主动发表,而是被发表)或流传,它们呈现的是一种低俗的像语,迎合受众窥探心理。像语主要是再现性的。再现的内容具有暴露性、私密性。它们往往从某种特别角度,或者以某种特别方式,再现、满足了受众潜在的偷窥需求。观赏此类摄影图片,无非是大众好奇意识的一种宣泄。究其像语本质,不外乎在说:想看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吗?想知道什么是他们的性与爱吗?

还有一些有较大社会影响性的“博片”或“飞图”,迎合的是受众恶搞或审丑的特殊心理。比如“犀利哥”、“芙蓉姐姐”和“凤姐”的相关摄影图片。这类摄影图片的像语,既有再现性像语,也有表现性像语。就拿“犀利哥”眼神的不确定性来说吧,它可以挪到任意一个画面中,形成新的含义。当然,改版后的图片像语,往往需要通过联想或想象,才可感知。无数的网友,对“犀利哥”扫街原像进行了绝妙的PS尝试,这加速放大了“犀利哥”眼神的不确定性,使得“犀利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许多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甚至政治人物“身边”的“明星”。甚至漂洋过海,登上了西方大报的版面。这种带有解构性的PS,将“犀利哥”图片的影响性推向了极致。不过从像语的本质来分析,有关“犀利哥”的大部分图片的表现性像语,本质上其实就这么一句:普通如乞丐的“犀利哥”,也可以在眼神上及其反映出来的气质上,不逊色于娱乐或体育明星大腕,甚至可以不逊色于政治家们。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平民意识的一种可以无穷放大的潜意识或潜在渴望。

相比之下,汤加丽和苏紫紫的网络爆红,虽然也有炒作因素,却是圈内艺术摄影的一种存在。陈醉在《汤家丽人体艺术写真》序中这样说:“可以说,汤加丽身上的每一处凸起、每一条沟坎都是一种甚富表现力的语言,她的一根脊椎、一对肩胛骨、一个盘骨以至一节足趾的线条、块面的扭曲承转,都会产生相当动人的韵律”。陈醉的话固然有点夸张,而且所谓“动人的韵律”也许只是模特儿身体本身的一种人体美,这未必等同于艺术摄影表现出来的美。

如果说以汤加丽为模特儿的人体艺术摄影作品,表现性像语还比较落伍,不够与时俱进,那么以苏紫紫为人体模特儿的摄影作品,尤其是近期在网络再次爆红的新系列作品,则是苏紫紫和拍摄者对观念艺术摄影的一种新的像语表达方式的开拓。在苏紫紫等人创作的《被囚禁的孩子水中师生恋》系列作品中,将苏紫紫裸进四方形的玻璃水箱,再安排一个中年男子,一会儿穿长袍,一会儿穿马褂,一会儿戴博士帽穿毕业服……以各种姿态,对水箱里呼吸困难,身体无法自由舒展的苏紫紫,或打量,或思考,或嬉戏……这样一组摄影图片,其像语的本质其实是质问当下束缚学生的教育体制。尽管表现性像语似乎用的是一种调侃的语气,但命题绝对是严肃的。苏紫紫说,有时觉得,千万学生都像是这被囚禁在玻璃器皿水中的安静孩子。他们没有太多的余地转身,只能默默接受属于自己的,越来越稀少的自由气息。

曾经爆红于网络,但不及汤加丽或苏紫紫那么红的流行于网络的作品还有刘铮的系列人体摄影作品《四美图》、《三界》(网络俗名《裸体京剧》),陈曼的系列人体摄影作品《四大天王》,田太权的系列人体摄影作品《图腾记忆》(网络俗名《裸体红卫兵》)等。这些都属于艺术摄影的子概念——观念摄影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归类于纪录摄影的“博片”和“飞图”,也曾迅速在网络流传、爆红的是反映具有重大影响事件的纪录摄影作品。例如,汶川大地震时小郎铮向八位抬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的摄影图片就是首发于博客被大量转发的博片;报道温州段动车追尾事故的摄影图片,是首发于手机飞信,后被大量转发的飞图;还有最近首发于围脖的《弟弟要睡了》——湘西凤凰县小学二年级女生龙张欢(留守儿童)抱着弟弟上学……这些摄影图片都是以再现性像语来传播信息。其像语的本质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吗?给你看令人感动,甚至令你震撼的现场瞬间。

可以归类于艺术摄影作品或纪录摄影作品的“博片”或“飞图”,它们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摄影向度。当然,如果不是因为重大突发事件,或者因为裸露的身体,它们依旧很难走红。社会大众对“博片”和“飞图”的接受,更多的是猎奇、偷窥的心理使然。这就是新传播环境的现实状况。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待于社会大众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待于摄影理论评价体系的跟进建设。要制定符合摄影发展规律的作品评价标准,通过举办展赛来倡导更为纯粹的价值观,发挥摄影理论的导向性作用,才能使新环境下的摄影图片传播向文明迈进。

虽然“博片”或“飞图”有不少与传统摄影作品大致一样,但其评价标准,与传统的摄影作品还是有所区别的。十多年前,本人在《图片摄影的基本概念》(此文曾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颁发的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首创提出应根据拍摄主要目标不同,将图片摄影作品分为纪录(本人刚提出的时候称“纪实”)摄影作品、艺术摄影作品、商业摄影作品(当时被摄影理论界称为“三分法”),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之后,本人相继发表了《论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此文曾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颁发的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论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论商业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被摄影理论界称为“评价三论”,至今仍可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学术区《个人频道》里找到),构建了图片摄影“三分法”的评价体系,现在看来,还有必要根据图片摄影发表的新样式、新情况,将图片摄影作品分为纸质摄影作品(指首发于报刊、展厅以纸为载体的摄影作品)和电子摄影作品(指以电子图片方式首发于网站、博客、微博、手机的作品)进行评价标准建设。

作为电子摄影作品代表的“博片”和“飞图”归类之后,其评价标准与纸质摄影作品最不同的,是图像的质量。首发于网站、博客、微博、手机的电子摄影作品,图像的清晰度远不如纸质摄影作品。但是,电子摄影作品发表的快速、简便、经济的特点,却是纸质摄影作品无法相比的。

在新传播环境越来越贴近现代人生活的今天,发表于电子平台上摄影图片的影响性,正在逐步超越纸质摄影作品。从纪录摄影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一种进步;但从艺术摄影的角度来看,要说这是一种进步,还有待于研究、确定。不过,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新传播图片像语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尤其是读图时代的一种必然进程,摄影人无法回避。

(作者为国家一级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