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前言
面向未来,接受挑战,迎接和拥抱新传播环境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 王郑生
本次研讨会的论题是“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会议共收到论文200多篇,这是让我们很惊喜的成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收到这么多论文,让我们非常欣慰,反映出摄影界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有11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摄影家、评论家和学者应邀出席本届理论研讨会,还有一些关注摄影理论评论的人士以及新闻界的朋友前来旁听,足见论题的吸引力。
在三天会期中,我们听取了主题报告,听取了9位专家在大会论坛上的发言,这些发言从社会、文化、传播、伦理、法律等不同学科和新型的创作实践、新型的摄影活动组织等方面论述了新传播环境对摄影的影响,展望了摄影在新传播环境下的现象形态和趋势走向。会议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合论题,策划新媒体摄影作品的展览观摩、新媒体影像创作国际大师工作坊、国外著名学者的讲座等活动。可以说本次研讨会是一次摄影理论界的盛会,是一次内容丰富、求新务实、收获良多的学术活动。
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从更高的层面来指导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社会的需求。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公布之后,摄影界和学术界兴趣之浓厚,反响之热烈,充分说明大家都已深切地感觉到了新传播时代的来临,并急切地盼望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其特征和作用,也盼望对新传播时代的核心成分——新兴传播媒介能够更多、更好地加以把握。会上我们一直在使用“新媒体”或“新兴媒体”这个词汇,但经过最近的思考,我认为称之为“新兴传播媒介”比“新兴媒体”更准确,因为“媒体”通常是指由机构主办的传播媒介,而当前的现实状况是论坛、微博、QQ群等传播手段已经成为个人发布信息的重要途径,并且能够在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所以当我们讨论新传播环境、对其主导因素进行定义的时候,一定要将媒体向公众的传播和个人向公众的传播、个人对个人之间点对点传播一并考虑。“新兴传播媒介”这一词汇体现了对个体传播的重视。
新传播环境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1.新传播环境是由新兴传播媒介和传统传播媒介共同构成的环境,传统传播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新兴传播媒介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不断上升,最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做到在绝大部分领域取代传统媒介,在这里我大胆地做一个预测(可能很不准确):这一节点大概会出现在20年之内,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届时的传播内容,无论是音像还是文本,可能都将采取云端存贮、无线传输、随时随地随需提供的样式,呈现极大的个性化、定制化特性。便于携带且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多媒体终端有可能做成纸张或眼镜的形状,将取代纸基媒介和笨重的屏幕。传统的报刊书籍即便还存在,也将退居一隅,成为小众化的奢侈品。
2.新传播环境中新兴传播媒介的成长动力来自于数字技术的普及和3C融合(即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新兴传播媒介的作用方式是点面结合的立体网络,具备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而且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匿名性。
3.在这个时代,影像(静态和动态)不再是传统媒体中语言文字的附庸,日益成为新传播环境信息流中的主要内容。而摄影器材技术的进步也已经打破了摄取不同类别影像的分野。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有体会——我们手中每一台新近生产的相机、手机都已不仅能够拍摄静态照片,同时也能够拍摄动态视频影像,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过去是不同的范畴,现在在技术设备层面已经交融在一起。在此我还想断言一点:由于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各自具备不同的话语特征,拥有各自不同的魅力,所以二者只会是互相融合,而不可能互相取代。
4.新传播环境将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变革。我认为每个人都已经感受到这一点。这既包括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在逐步看到新的传播环境带来的社会上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地位的改变。比如说在过去一个个体消费者面对一个国际型大公司是绝对的弱势者,但是今天,个体消费者可以通过新兴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不满、把对方的缺陷曝光于公众目光之下,从而改善自己的话语地位。甚至可以说,新传播环境对于促进政府的工作、提升党的领导执政水平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新传播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和课题,并且将催生新的社会行为规范,针对新传播环境的法律原则和行业自律,甚至个体自律都亟待加强。我们在这方面是相对薄弱的,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行业的角度,或者从个人的角度都会提出自己的需要和希望,最终这种状况将会不断地得到改善。
新传播环境和新兴传播媒介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10年之前,我们可以说基于超文本协议(HTTP)的万维网(web)相对于20年前流行的Gopher、Newsgroup等互联网应用是新兴的东西,而在新的时代来临之际,传统的、相对静态的、单向传播的网站,面对博客、微博等交互性更强的传播样式,虽未被后者取代,但确实日益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安敢轻率预言5年、10年之后又会是什么样的传播环境?与今天又有多大的变化?恐怕要对其持续不断的变化建立充分的思想准备——虽不可预知,但可预料。
5.新传播环境为摄影界(包括摄影人、摄影出版物、摄影作品的展示与传播方式,乃至摄影器材厂商对其产品的功能设计等)带来新的机遇。在今天如果想让自己的一幅摄影作品为众人所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一个5岁的孩子只要会上网,就可以把自己拍的照片放到网上广泛传播。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比如说信息爆炸所造成的检索困难,还有著作权不容易维护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新挑战。而且我相信,随着新传播环境中新型传播媒介不断产生,可能还会不断遭遇更多的问题,同时会遭遇更多的课题,这些需要我们随时加以研究。
这次会议仅仅是中国摄影界对于新传播环境的第一次集中探讨,我们一时还很难拿出很多结论性的东西。但是令人高兴的是,大家不仅重视,而且也都看到了其中的机遇、挑战、问题,我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已经做好了迎接和拥抱新传播环境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摄影界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愿意接受挑战,我们能够接受挑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不久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全会专题研究文化事业发展,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说明党中央对于文化的重视,对于文化作为软实力地位的肯定。而摄影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摄影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这又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机遇。假如我们把党和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看做天时,把新技术带来的新传播环境看作地利,那我们摄影界需要做的就是人和,也就是团结协作,依托好的政策,利用新传播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让摄影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虽然本次会议结论性的东西不多,但我相信对每一个参会的代表都会有所启发,对大家今后的研究、创作、思考和回顾有所帮助,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成果。在这个时刻,中国的摄影人要面向未来,深入思考,敢于创新,力争做新传播环境中的弄潮儿,在大变革的时代中,让中国的摄影事业不断向前。
本次会议之后,我们会将优秀论文、优秀征文以及论坛发言等编辑成册,作为这一时期新传播环境下摄影发展状况的文本描述,以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长久的留存。
(本文为王郑生于2011年11月29日在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