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伎在日本历史中的角色
世事变化,盛衰无常,曾经市井的通俗文化已然成为今天的高雅文化。从产生到发展至今,艺伎的生活和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日本早期,艺伎虽然有不好的声誉,但沒有身份或者财富的人基本没有机会与她们接触,不论如何,她们都是上流社会的形象代表。然而,一旦结婚,艺伎就丧失了从业资格,因此倘若艺伎不能嫁入豪门,将铅华洗尽,就只能一辈子待在艺伎馆,带着华丽的自尊和无处诉说的情感抑郁而终。近年来社会价值观有所改变,艺伎的处境也变得不同。艺伎的不俗之处,不仅是她与妓女的区别,还有不滥情,不相识的人很难接触到她们,必须经过熟人或名士引荐。
艺伎大多在艺伎馆待客,但有时也接受邀请到茶馆、酒楼待客献艺。无论是歌舞还是敬酒,她们都表现得姿态优雅。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她们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劝酒中她们总能找到合适的话题。如果你敬艺伎一杯酒,她会毫不犹豫地端起你的酒杯,一饮而尽,之后还深深地向你鞠躬,露出涂着白粉的脖颈。艺伎与普通身着和服的日本妇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普通妇女的和服后领很高,把脖颈遮得严严实实,艺伎的和服后领却开得很大,并且被有意地向后倾斜,故脖颈全部外露。据说,艺伎的脖颈是最妩媚的地方。艺伎这一保留着浓厚日本文化传统的群体相当封闭。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在年老艺伎的控制下集体居住在一起,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尽管她们收入不菲,但精神世界极为空虚,因此在这一群体中,盛行同性恋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日本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业人员多达几万人。不过,二战后艺伎业大为萧条,只是在经济恢复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企业公关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伎才又兴盛一时。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艺伎有几百人之多。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企业生意减少,艺伎业再度陷入低谷。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伎仅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一些艺伎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被变卖或出租,艺伎转到夜总会当招待,也有不少人成为女佣,甚至沦落风尘。至于艺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乐观。艺伎业的衰退已成不争的事实。
对于这个看似典型的夕阳产业,日本舆论众说不一。批评者认为艺伎的产生与存在是一个时代性错误,是对女权运动的莫大讽刺,是男权至上的产物。支持者认为,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艺伎应得到很好的保存。艺伎虽衰犹存,但随着著名艺伎、曾招待过著名影星查理·卓别林等贵客的中村喜春香魂飘零,艺伎风光难再。衰落是趋势,消亡只待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这项职业的艺伎却不失信心。她们觉得,艺伎是京都和日本的标志,应该加以保留。她们甚至周游各地,借以提高身价。有人更明确地说:艺伎是京都的象征,传统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近年来,社会上对于艺伎的衰与兴、保与弃依然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
艺伎与身穿普通和服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