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贸易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以开放型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推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制度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经济协调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世界各国贸易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的同时,也增大了各国贸易运行的风险,使得各国所面临的世界经济变动、跨国贸易冲击和国际金融风险所造成的贸易不安全性增强,给各国贸易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甚至造成危害。因此,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在全球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如何积极化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内外风险,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通过提高竞争能力和加强国际合作保持国家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经济地位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最早将贸易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是美国克林顿政府。1993年,克林顿刚担任美国总统,即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当年2月他在美利坚大学演讲时明确提出:“把贸易作为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时机已经到来”,(注:威尔·马歇尔:《克林顿变革方略》,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并要求他的政府“要像激光束一样地瞄准经济目标”,认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维系着美国未来的安全”。1995年2月,在题为“国家安全战略保证与扩大”(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的报告中,白宫再次强调通过对外经济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复苏是美国安全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注:何传添:《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的贸易安全》,《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第1期。)1999年12月,美国白宫新闻总署发表的《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更是直接把保障美国的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个核心目标之一。至此,美国正式形成了对内以自由市场原则为基础,对外实行经济扩张的经济安全观。进入新世纪,布什政府上台后不久,便遭遇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为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安全威胁,进一步将贸易安全的职能进行了强化。美国为了整合边境执法力量,确保美国领土的绝对安全,于2003年专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收编了包括原隶属于财政部的海关署在内23个联邦机构的23万大军,原海关署被分为CBP和ICE(移民海关执法局)两个机构。其中CBP由原海关署、海岸警卫队、移民规划局和农业部的边境巡逻、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机构等部门组成,统管边境执法,这是美国对边境执法和口岸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首次实现了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进入美国口岸的人员与货物。实现了管理的“一口对外”。CBP的组建旨在整合口岸执法部门的管理资源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率,在利用一切可支配的资源保护和防御美国免遭侵害的同时便利合法贸易与合法旅行。同时,美国海关为落实贸易安全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措施,包括“集装箱安全倡议计划”(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CSI)、“海关—商界反恐伙伴计划”(Customs-Trade Partnership Against Terrorism,C-TPAT)以及“24小时提前申报规则”(24-Hour Rules)。以上这些措施相互补充,构成了美国的反恐对策框架,保证了美国的贸易安全。
2001年“9·11”恐怖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打着“反恐”和“安全”的旗号,将单边和双边实行的政策扩散到世界各国,并将世界海关组织(WCO)改革与研究的重心调整到贸易安全方向上来。WCO于2002年通过了《国际贸易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决议》。两年之后,又通过了《关于实施国际贸易供应链安全与便利措施的新决议》。2005年6月,WCO第105/106届年会通过了《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化标准框架》一揽子文件。2010年,WCO将涉及贸易安全与便利的标准和工具整理成《标准框架工具包》,供成员海关和商界参考使用,使WCO原先一直所倡导的偏重于便利的价值主张扭转到以安全为重心的方向上。(注:匡增杰:《贸易安全与便利视角下提升我国海关估价水平的对策建议》,《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年第5期。)与此同时,APEC部长级会议也发表了保护贸易安全的反恐宣言。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八国集团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都以各种形式、各种方法为维护国际贸易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则。(注:王自立:《国家贸易安全提出的三个阶段》,《求索》2008年第11期。)至此,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国际贸易安全已成为当前各国瞩目的焦点,并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