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中国近代史讲义(2)

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西、葡、英、荷等国之东来,其志皆在通商而已,而俄与中国之交涉,则自争界始。俄人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两次遣使至中国求通商,以无贡物,未得朝见。清之兴也,兵锋直至黑龙江下流,而俄略地之兵亦于是时东下。顺治六年(1649),俄哈巴罗甫始筑雅克萨城。十五年(1658),叶尼塞斯克守将帕斯可夫复筑尼布楚。是时俄东征之军,皆无赖子,日事剽掠,清人称之曰罗刹。哈巴罗甫西归,斯特巴诺代统其众,为宁古塔章京沙尔瑚达所杀,帕斯可夫亦为宁古塔将军巴海所败,弃尼布楚。先是顺治十年(1653),什勒喀河外土酋罕帖木儿以俄人侵掠来降,有司遇之薄,复奔俄。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八年(1661),圣祖康熙六年(1667),俄人屡遣使来求通商,其使或以商人充之,或与商人偕行,而以商人为副,皆以争朝见跪拜等礼节多所纠葛,惟所携货物,均许其发卖而已。雅克萨之陷,清军毁其城,俄人旋复筑之,尼布楚亦复为俄据。康熙九年(1670),圣祖谕尼布楚守将,命交还罕帖木儿,约束边人,毋抄掠,守将许之而不果行。十四年(1675),俄使尼果来来,请划界通商,圣祖要以交还罕帖木儿,否则均无庸议,议又不就(罕帖木儿后徙莫斯科,入希腊教。尼布楚之会,索额图知其不可得,未以为言)。三藩既平,圣祖乃为用兵计。二十一年(1682),命户部尚书伊桑阿赴宁古塔造大船,筑墨尔根(今嫩江县)、齐齐哈尔(今龙江县)二城,置十驿以通饷道,以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驻瑷珲,后移驻墨尔根)。命喀尔喀绝俄贸易并遣戍兵割俄田禾以困之。二十四年(1685),都统彭春以陆军1万、水军5000围雅克萨,俄将阿尔巴青以450人守,已知不敌,约降,奔尼布楚。彭春毁其城而还。阿尔巴青既去,俄将皮尔顿以兵600人来援,复偕还,据雅克萨。明年,萨布素以8000人复围之,阿尔巴青战死,守兵736人存者60而已。城旦夕下而和议起,朝命止攻围乃解。

时俄大彼得初立,内难未靖,又外与土耳其、波兰构衅,未遑东略。清亦未知俄情(当时称俄人曰罗刹,圣祖致书俄皇,则以蒙语称为鄂罗斯察罕汗),圣祖因尼果来致书俄皇,俄人莫能解,又遣降俘至蒙、俄境上宣谕,亦不得报。二十五年(1686),乃因荷兰使致书俄皇,俄皇复书,许约束边人,续遣使议界约,而请先释雅克萨之围,圣祖许之。二十六年(1687),俄使费耀多罗东来,二十七年(1688),清内大臣索额图等与议于尼布楚。费耀多罗之东也,彼得命以黑龙江为两国之界,索额图受命,亦请尼布楚以东黑龙江两岸之地皆归我国,否则勿与和,圣祖许之。是时俄东方兵力未充,费耀多罗之来,从卒1500人,而清使者从卒万余,都统郎坦又以精卒万人自瑷珲水陆并进。议既不谐,从行之天主教士徐日升、张诚调停亦不就,清兵将围尼布楚,俄人不得已,定约六条,西以额尔古纳河,东自格尔必齐河以东,以外兴安岭为界,岭南诸川入黑龙江者,皆属中国,其北属俄,立碑于两国界上(一在格尔必齐河东岸,见《清一统志·盛京通志》;一在额尔古纳河南岸,见《清通典》。杨宾《柳边纪略》谓东北威伊克阿林大山尚有一界碑),再毁雅克萨城而还。

尼布楚约既立,划界之议已决,而通商之议仍未定。康熙三十二年(1693),俄使伊德斯来,圣祖许俄商三年一至京师,以200人为限,居于京师之俄罗斯馆,以80日为限而免其税。俄人请遣学生习中国语言文字,又为设俄罗斯教习馆焉。尼布楚定约前三年,准噶尔、噶尔丹攻喀尔喀,喀尔喀三汗(车臣、土谢图、札萨克图三汗)皆走漠南。圣祖出兵击破噶尔丹,至三十六年(1697)而噶尔丹自杀。三汗还治漠北。土谢图与俄本有贸易,于是蒙、俄划界通商之交涉复起。时俄人至京通商者以官吏多所诛求苦之,其在边境者,亦时见停罢,乃于五十八年(1719)遣伊斯迈罗夫来议,不得要领。伊斯迈罗夫留参赞兰给待命而归。未几,土谢图汗以俄人通商者任意滥入,不受弹压,蒙人又逃亡入俄,请停俄人互市,许之,遂并遣兰给。世宗雍正三年(1725),大彼得殂后叶卡捷琳娜一世立。五年(1727),俄使乌拉的斯拉维赤复来,清不欲与在京议约,使返恰克图,乃命郡王策凌、内大臣四格、侍郎图尔琛往议,定约十一条,自额尔古纳河以西至齐克达奇兰以楚库河为界,自此以西,以博木沙奈岭为界,乌带河地方(乌带河在外兴安岭之北。入乌带湾)仍为瓯脱。在京贸易与旧例同。俄蒙边界则以恰克图、尼布楚为互市之地。高宗乾隆二年(1737)停北京互市,命专在恰克图。时贸易以皮毛为大宗,为俄官营,于财政颇有关系,故每遇交涉棘手,辄停互市以挟制之。乾隆三十年(1765)、三十三年(1768)、四十四年(1779)、五十年(1785)皆曾停市,而五十年(1785)一次停闭最久,至五十七年(1792)乃复开焉。

以上为清乾隆以前与俄交涉,看似占胜,然其失策有二:一则《尼布楚条约》得地虽多,而不能守,仍视为边荒弃置之,遂启俄人觊觎之心;二则陆路许俄无税通商,当时以此为怀柔之策,亦启后日要索之端也。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西力东渐,开数千年未有之局,此即以中国所谓盛世者当之,亦终不克于败绩失据,何者?中国政治疏阔,武备废弛,但求与天下安,实只可处闭关独立之时,而不宜于列国竞争之世也。惟是西力东来,若值朝政清明之日,则所以应付之者必较得宜,不至如清末丧败之甚耳。外力深入,盖自道、咸以来,适值清代中衰之候,客强主弱,郑昭宋聋,丧败之端,遂至层见迭出,此亦我国民之不幸也。今先叙述五口通商以前清代盛衰之大略如下。

中国立国亚东,以内地十八省为根本,而东三省、蒙、新、海、藏以及东北之朝鲜、南方之后印度半岛等,实为之屏蔽。历代盛时,此诸地方或为兵威所及,或则声教所通,在当时仅等诸羁縻,然及西力东渐,则剥床及肤,情形与前此大异矣。明清间之蒙古,以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喀尔喀为大宗(元顺帝之北走也,五传而大汗之统绝。有阿鲁台者,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也,迎立元裔本雅失里。阿鲁台后为瓦剌部长马哈木所杀,其众走嫩江,依兀良哈,是为嫩江科尔沁部。瓦剌者,元世之斡亦剌,清时之卫拉特也。马哈木孙也先始替元裔自立,雄据漠南北,于是有土木之变。也先死,瓦剌复衰。鞑靼诸部相纷拏。至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成吉思汗之后巴图蒙克即汗位,乃复统一漠南北,是为达延汗。达延汗有四子,长子图鲁早死,次子乌鲁斯,三子巴尔苏,四子格垺森札赍尔。达延汗留第四子守漠北,是为喀尔喀部。车臣、土谢图、札萨克图三汗其后也。自与图鲁之子卜赤徙牧近长城,称插汉儿。插,蒙语近也,清人改译为察哈尔。乌鲁斯攻套部蒙古,为所杀,巴尔苏定之。巴尔苏二子,长曰衮必里克图,其后为鄂尔多斯;次曰阿勒坦汗,即明史之俺答,其后为土默特。衮必里克图早死,其众亦归俺答,故世宗时俺答最强,屡犯中国,又使其子宾兔、丙兔据青海。时黄教已行于青海,二子信之,遂由之化及漠南北。俺答曾躬迎三世达赖至漠南布教。后准部强,道阻,乃自奉黄教始祖宗喀巴第三弟子哲卜尊丹巴,即后来库伦之活佛也。俺答即信喇嘛教,不复为边患而察哈尔独强)。而天山北路为卫拉特(凡四部,曰和硕特,居乌鲁木齐,哈布图哈萨尔之后长之;曰准噶尔,居伊犁,曰杜尔伯特,居额尔齐斯河,皆也先之后长之;曰土尔扈特,居塔尔巴哈台,元臣翁罕之后长之。)所据,南路则自唐以来,为回纥种人所据,青海川边,自古为羌族所据,而后藏高原则为藏族栖息之地,唐初吐蕃王室来自印度(见《蒙古源流考》),始举海藏川边尽臣之。及喇嘛教盛行,政权亦渐入其手。明初喇嘛新派黄教起,旧派红教又渐失势。世宗时,蒙古袭据青海,黄教因之化及漠南北,于是蒙、新、海、藏皆为黄教盛行之区,而天山南路之回族,仍笃信伊斯兰教,此当时诸地方部族及神教之情形也。清之兴也,科尔沁首先归附,旋漠南诸部以苦察哈尔林丹汗之凌轹,亦来降。明思宗崇祯七年(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清太宗征诸部兵伐察哈尔,林丹汗走死漠南,蒙古皆平,漠北亦通贡,然未大定也。时卫拉特分四部,而和硕特、准噶尔二部为强。崇祯十六年(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西藏第巴(官名)桑结召和硕特固始汗袭杀红教护法拉藏汗,而奉班禅居札什伦布(达赖、班禅分主前后藏始此),和硕特遂徙牧青海,遥制西藏,桑结又恶之。清圣祖康熙十六年(1677)召准噶尔噶尔丹击杀固始汗之子达颜汗。准噶尔先已逐土尔扈特,服杜尔伯特,及是遂并四部为一。时天山南路之伊斯兰教分白山、黑山两宗,互相轧轹。(白山为素尼宗,黑山为什叶宗,中伊思马哀耳一派,即元时之木剌夷也,可参看《元史译文证补·报达木剌夷补传》)。白山酋亚巴克为黑山所败,辗转奔拉萨,噶尔丹既杀达颜汗,奉达赖命纳之(康熙十七年,1678)。遂尽拘元裔之长诸城者致诸伊犁(天山南路本成吉思汗三子察合台分地。清初叶尔羌汗阿布都拉伊木,成吉思汗十九世孙也,尝命诸弟分长吐鲁番、哈密、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和阗、乌什、喀什喀尔八城)。别遣将督南路收其赋税,势益张。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攻喀尔喀,三汗溃走漠南。圣祖命科尔沁假以牧地,亲征击破噶尔丹,噶尔丹旧地又为兄子策妄阿布坦所据。三十六年(1697),噶尔丹自杀。三汗还治漠北,外蒙自此为清不侵不叛之臣矣。(额驸策凌,成吉思汗十八世孙图蒙肯之后,愤喀尔喀之衰,自练精兵。雍正时,准噶尔来犯,大破之,世宗嘉之,使独立为三音诺颜部,不复隶土谢图。喀尔喀始有四部。)噶尔丹之侵扰,桑结实指使之。康熙四十四年(1705),固始汗曾孙拉藏汗杀桑结,诏封为翊法恭顺汗。五十五年(1716),复为策妄所袭杀,清发兵击却之。圣祖崩,固始汗孙罗卜藏丹津煽青海喇嘛以叛,亦为清所讨平(世宗雍正元年,1723)。高宗时,策妄阿布坦死,准部内乱,高宗乘机平之(乾隆二十年,1755)。先是策妄替白山宗羁其酋玛罕木特,及是其二子布罗尼特(大和卓木)、霍集占(小和卓木)归南路自立,清又讨平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声威所播葱岭以西。若浩罕(亦作敖罕,所属有八城,而安集延之人来经商者最多,故清人又称其人为安集延)、若哈萨克(分三部:左曰鄂尔图玉斯,俄人称为大吉尔吉思,中曰齐齐玉斯,俄人称为中吉尔吉思,西曰乌拉玉斯,俄人称为小吉尔吉思)、若布鲁特(分二部,俄人称为喀剌吉尔吉思)、若乾竺特(亦作坎巨提,又作喀楚特)、若博罗尔(帕米尔)、若巴达克山、若克什米尔、若布哈尔、若阿富汗皆通贡市。西藏南之廓尔喀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十六年(1791)再犯西藏。高宗遣兵击破之,亦定五年一贡之制。东北边自《尼布楚条约》定后,全包有黑龙江,朝鲜自太宗以来久臣服。幅员之广,迈于汉唐矣。惟南方疆域则尚未逮明世。安南当明成祖时,曾隶中国,为布政司,后虽叛去,然黎莫二氏,仍为中国内臣(明宣宗弃安南,黎利有之。世宗初为莫氏所篡,明以为讨,莫氏请为内臣,乃削国号,立都统司,以莫氏为都统使。黎氏遗臣阮氏立黎氏之后于西京,万历时灭莫氏。明以莫氏为内臣,又来讨,且立其后于高平。黎氏亦如莫氏受都统使之职,乃许其并立)。暹罗亦受封中国,缅甸尚为土司,其北平缅、麓川两司最强大。明太祖初,命平缅酋思氏兼长麓川,后又分其地置孟养、木邦、孟定、潞江、干崖、大候、湾甸诸司,思氏欲复故地,屡叛。英宗时,尝三发大兵讨之,卒不能克,仅定陇川而归,自此中国实力,西不越腾冲,南不逾普洱(明初西南疆域实包今伊洛瓦谛江流域及萨尔温、湄公两江上游。阅《明史·土司传》可知)。而思氏亦破坏,缅甸遂坐大。清乾隆时,缅甸莽氏为木梳土司雍籍牙所并,犯边,遣兵击之,不利(乾隆三十三年,1768)。安南黎氏为阮氏所篡,遣兵征讨亦无功(乾隆五十三年,1788,安南阮氏又有新旧之分。黎氏之复国也,以阮氏之力,既得国,任外戚郑氏,阮氏遂据顺化俨同独立,是为旧阮。阮氏自以子弟守西贡,是为新阮。乾隆时,新阮酋文惠与其兄文岳、弟文虑皆骁勇知兵,遂灭旧阮,又入东京灭郑氏,废其主黎维祁。黎氏遣臣来告难,高宗使两广总督孙士毅出师败新阮于富良江,后立维祁,已而不设备,为新阮所袭破。新阮亦请和,高宗许之,而编维祁入旗籍)。然二国惧中国再讨,皆请和。暹罗事中国尤恭顺,虽实力不及,亦滇、黔、两粤之屏藩也。清代盛时,武功之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