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天下刘伯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4章 “挖坑计”:初试牛刀,池州之战一招坑惨了陈友谅(1)

名将中的名将

朱元璋与刘伯温将战略定为“先陈后张”后,就着手进行灭陈的准备。也就是在此期间,朱元璋得知了陈友谅称帝立汉的消息,决定加紧、加快兴兵伐陈的准备工作。然而,刘伯温却告诉朱元璋:这是陈友谅自取灭亡的前奏,不必紧张。自古以来,大凡乱世先称帝的人,最后几乎没有一个能当上皇帝,无不被后来居上者所灭。袁术、王世充、窦建德、宇文化及、黄巢,一箩筐都装不完,就拿最近的天完国皇帝徐寿辉来说,也是一阵烟的事。

朱元璋听了大喜,对刘伯温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依然照常练兵、操演战船。一个月以来,经过精心准备,朱元璋的水、陆两路大军都已集结完毕——灭陈大军蓄势待发!

经过与刘伯温、李善长、朱升三人商议,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朱元璋派常遇春随大将徐达攻打陈友谅的水寨。

常遇春、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员名将,在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凤阳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明史》对常遇春的评价是“其智勇不在中山(徐达)下”,如果你知道徐达有多厉害(稍后会介绍到),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常遇春跟朱元璋一样出身贫苦,不同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朱元璋选择了当和尚,他选择了当土匪,经常下山打家劫舍,有吃有穿有喝,日子过得也算滋润,但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混下去,想干点大事,才算不虚度此生。

机会,终于来了。

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在和州一带抢劫时正好遇上朱元璋攻打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部队,便毅然决然跑去投奔了他。

常遇春不愧是常遇春,一开口就要当先锋。老实说,像常遇春这样动不动狮子大开口的人朱元璋见多了,更何况还是个土匪,朱元璋更没什么好感,所以一听常遇春这么大言不惭就很火大,斥责道:你不过就是土匪日子没法过下去了跑来这里混口饭吃,实在太不知天高地厚!

面对朱元璋的质疑,常遇春选择了不卑不亢,坦言自己当土匪有吃有喝很滋润,但自己志不在土匪,看中的是朱元璋是个做大事的人,所以特意前来效劳,想跟着他好好干一番大事业。

朱元璋向来喜欢有志气的人,听他这么一说,对他来了点兴趣,问他道:“你能跟我过江打仗吗?”

常遇春慷慨豪言道:“将军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朱元璋听了大惊,想不到这小子这么有志气,不如给他一个机会,于是把他留了下来。

很快,常遇春就用实力兑现了诺言。这一年的六月,常遇春随朱元璋大军渡江南下,帮助朱元璋成功夺取了大批元军驻守的采石矶(今马鞍山市南)。紧接着,朱元璋趁热打铁攻占了太平。次年(1356年)三月,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朱元璋称“吴国公”。常遇春因采石矶一战立下首功,被朱元璋封为“总管府先锋”。常遇春的“先锋”之愿就此达成,并一战成名。之后,常遇春被升为总管府都督,跟着另一员神将徐达攻打张士诚,两人通力合作,堪称黄金搭档,相继占领镇江、常州、宁国、池州等地,张士诚损失惨重。常州一战中,常遇春甚至生擒了张士诚的胞弟张士德(张九六),立下头功,被朱元璋升为中翼大元帅。

常遇春的升职速度堪比火箭,但升职对于他而言都是虚的,他最热爱也最在乎的是带兵打仗。

他以他的天生勇武、战斗不息,一直走在他的名将之路上,直到死。

名将中的帅才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跟朱元璋也是老乡。徐达家世代务农,从没有出过达官贵人,但上天注定,到了他这一代,徐家的命运将在他身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徐达将飞黄腾达,徐家将靠他光宗耀祖。

据《明史·徐达传》记载,徐达身材高大,性格勇敢刚毅,天生一块武将的料,关键是他年纪轻轻就胸怀大志,想干一番大事。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压根儿没有他干大事业的机会,直到二十二岁,他依然在种田。

上天可能觉得这么一个人一辈子种田太浪费人才,于是给了他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至正十三年(1353年),当听说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郭子兴在濠州建立红巾军后,徐达毅然决然丢下锄头跑去郭子兴部队参军。

就在那里,他遇到了在郭子兴手下担任镇抚(负责法纪、军纪的军官)的朱元璋,并成为他的下属。

那一年,朱元璋二十六岁,比徐达大四岁,算是同辈中的兄长。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重用徐达,而是观察了他两年,发现他一言一行都很沉稳持重,远远超过一般人(动静语默,悉超群英),十分欣赏。两年来,徐达也渐渐摸清楚了朱元璋的性子,了解他是一个有气魄、有手腕的领导,钦佩他的英明决断。于是他们成了最好的搭档,工作配合相当默契。朱元璋在老丈人郭子兴手下很受重用,因此遭到郭子兴的两个亲生儿子嫉妒,处处掣肘,一直想要独立领兵,自立门户,就是不能如愿。徐达很理解上级,决定帮他完成这一心愿。

至正十三年(1353年)濠州战役后,朱元璋在家乡招了七百人带回郭子兴身边,郭子兴相当欣慰,任命他为镇抚。但朱元璋不甘心一直这么给人打工,想自己创业,不久之后就放弃自己招来的七百多人马,只带了二十四个亲信离开濠州去定远招兵买马。

亲信之一就是徐达。在定远,朱元璋打着郭子兴的旗号招降了张家堡的民兵三千人,后来又突袭缪大亨,收降了他的两万名亲元义军,实力大为壮大。有了这支强大的军队,加上徐达这批亲信全力协助,朱元璋很快攻占了滁州(位于今安徽东部,长江下游北岸)、和州(今安徽和县)。前面已经说过,正是在攻打和州的时候,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有了徐达和常遇春这两条坚实有力的左膀右臂,每每重拳出击,敌人一般都招架不住。但朱元璋更器重徐达,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知道,徐达与常遇春不同的是,徐达绝不仅仅是一代名将,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万金易得,一帅难求。

计斗计

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攻打陈友谅水寨的消息传到陈友谅耳朵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友谅不但不慌张,反而很兴奋:没等我打他朱元璋,他倒自己先送上门来了。

于是陈友谅便一面派兵增援水寨,一面放话出去要攻打安庆(今安徽西南部,长江下游上段北岸)。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安庆是军事重镇,万万不能丢,于是立即做出反应:准备增派重兵防守安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刘伯温却告诉他:主公千万别上了陈友谅的当!朱元璋大惊失色,相当错愕:上陈友谅的什么当?刘伯温听说陈友谅要攻打安庆之后,他并没有像自己一样陷入恐慌,而是进行了冷静的思考:攻打安庆明明是军事机密,陈友谅为什么要放出这个消息?他想要让谁知道?他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越是想让人知道什么,越是想要掩盖别的什么。真相往往存在于谎言与表象之中。

刘伯温突然恍然大悟:陈友谅的消息有猫腻!他是为了进攻别的地方故意制造假象。他想进攻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池州,因为这个地方与安庆隔江相望。

于是,他告诉朱元璋:安庆不必加强防守,该增强防守的是另一个地方——池州。

这下,朱元璋更纳闷了:陈友谅要打安庆,为什么自己要放着安庆不守,守池州?

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困惑,于是给出了如下理由:安庆目标大,陈友谅就是先夺了安庆也难保稳固,而且还会受到池州兵力从后面捅刀子,这样不划算。还不如先拿下池州,再打安庆,就可以免去后顾之忧。所以陈友谅才会选择“声东击西”计,扬言打安庆,实际上是为了暗度陈仓打池州。朱元璋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好险,差点中了陈老四(陈友谅在家中排行第四)的诡计,幸亏被刘伯温识穿,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刘伯温继上次准确预测常遇春和胡大海攻城失败后,如今再次表现出先见之明,令朱元璋相当佩服。同时,他心里对有一件事认识得更加清楚——自刘伯温来了之后,其他谋士明显都相形见绌,不在一个档次上。

这个时代的竞争靠什么?人才!人才靠什么?能力!能力靠什么?头脑!

刘伯温也看出朱元璋虽然是个很英明的老板,但再英明的老板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这种时候,就需要一个头脑更加清醒的顾问给他提供意见参考。

领导有不足,就需要有人帮他填补不足,就有下属的空缺。领导如果什么都会,那就不需要下属了。刚愎自用的领导到头来都是光杆司令。

刘伯温已经看出来,朱元璋不是刚愎自用的领导,他是有不足的。很多优点他都有了,治军他会,打仗他会,决断他会,但有些时候还是会百密一疏,这时他就需要一个头脑比自己灵光的顾问。而刘伯温相信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最强大脑——能适应朱元璋需要的最强大脑。

刘伯温很有信心,自己将在朱元璋身边发挥出最大的才能,辅佐他把事业做大,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他的人生就是成功。

朱元璋也已经深深见识到刘伯温头脑的灵活、聪明,如此人才,是上天赐予自己的不可多得的帮手,必能帮助自己击败对手赢得天下。

但朱元璋又有一个担心:安庆和池州的兵力都不多,如果调集重兵防守池州,安庆就会兵力空虚,怎么办?

刘伯温到底是刘伯温,脑子转得就是快,立即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建议:池州城外有座山,叫九华山,山下有条江,陈友谅率军前来,必兵分两路:

一路走陆路,一路走水路。陈友谅必定不会骑马,而是选择走水路,因为坐船舒服,可以少受颠簸之苦。我军人马也可以分两支:一支五千人,坚守池州城,另一支两万人,埋伏于九华山下。等陈友谅部队经过,先不打他,放他过去,等他到达城下,城里兵马尽管鼓噪,先不出战,陈友谅大军搦战不得就会躁动不安,待其疲惫涣散,城中人马和城外伏兵两面夹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让他首尾不能兼顾。如此,陈友谅必败无疑!

刘伯温的这一策略叫“包抄”,用更为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包饺子”——将陈友谅的部队包围起来打。

朱元璋对这个计策相当满意,立即下令常遇春按此计部署兵力。

常遇春得令后禀告主帅徐达,不料徐达听了之后放声大笑。常遇春很莫名其妙,问是何故。徐达相当得意地告诉他:“我也想到了这一计策,想不到还能和吴国公想到了一起。”

这是一场误会。常遇春不知道这一计策是刘伯温想出来的,以为是出自朱元璋,结果徐达也跟着错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并不是跟朱元璋想到了一起,而是跟刘伯温想到了一起。

他只知道自己能跟领导朱元璋想到一起是幸运的,但不知道能跟顶级顾问刘伯温想到一起,更能说明他的高明。

常遇春恨自己没有想到“包抄计”,到底比徐达差了一截。主帅到底是主帅,上司到底是上司,不服都不行。

当徐达和常遇春齐心协力做好所有的战略部署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着陈友谅送货上门来。

事实证明,陈友谅不会让他们失望,也不会让他们等很久,因为,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来了。

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陈友谅并未去攻打安庆,而是直奔池州而来。在陈友谅看来,他放出消息要去攻打安庆,想必朱元璋已经中了他的“声东击西”计,已在安庆做好周密部署,池州兵力必然空虚,因此,夺取池州必不费吹灰之力。

既然不费吹灰之力,以轻兵直取,足矣。所以他只带了一两万人就朝池州杀气腾腾奔来——够了,一两万足够了。

确实够了,带多了死得更多。当陈友谅率军从九华山下飞驰而过时,埋伏在山上的常遇春看着他们身后飞起阵阵尘土,却按兵不动。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出手的时机。在陈友谅到达池州城下之前,他要做的只是等待。他已经和主帅徐达达成约定,一切按计划行事。徐达率五千人守城。在看到陈友谅到达城下之前,他要做的也是等待。他们心里都很清楚:等待,是最好的准备。当不再需要等待时,就是发起攻击之时!

终于,他看到陈友谅来了,只带了一两万人。一两万够了,够包饺子了。陈友谅兵临城下,气焰十分嚣张。老实说,就这么小小一座池州城,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劳驾他率军亲征实在太不应该。陈友谅很心急,想早点打完池州去打安庆,于是命人拼命搦战骂阵,台词无非就是那么几句——“速速打开城门出来投降”“徐达缩头乌龟,快快出来大战三百回合”。

不用三百回合,一个回合就够了,多了懒得跟你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课本里常常能看到这么一句话——“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下面该轮到陈友谅了。池州城头上三声炮响,给陈友谅送来了惨败。徐达命手下在城头上放炮三声,陈友谅在城下吓出一身冷汗:不好,有埋伏!撤!

说时迟,那时快,城头守军大声鼓噪,杀声震天,陈友谅大军惶恐不安,军心大乱。埋伏在九华山上的常遇春听到三声炮响,立刻做出反应:全军出动!

几乎就在同时,徐达率领城里的守军打开城门杀将而出,陈友谅大军乱作一团,且战且走,徐达一马当先,带领部队大砍大杀。手下人一看,领导都奋不顾身了,榜样就在身边,还犹豫什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