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处世篇(4)
07.托利得定理
——一心二用,全面分析,正确决策。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提出: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要看他的脑子里是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其为人处世。
两种相反的思维共存,说明你能够听进不同的意见,或者说,听到反对意见不是暴跳如雷、恼羞成怒。能把反对意见认真听完,并加以分析,说明你已经将问题的两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如果能够充分加以分析,会对决策起到积极的影响。
我们固然要有坚持到底、专注唯一的信念,但是更要有同时处理一件以上事情的能力,要听得进相反的意见,这样才能够不偏不倚,顺利地达到目标。
【智慧导引】
广开言路,才能顺应民意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法令苛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周厉王满不在乎。大臣召公对此忧心忡忡,害怕会引起国家动荡。
有一天,大臣们上早朝的时候,召公就把这种情况向周厉王如实禀告了,并说:“百姓们都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为了国家的安定,希望您能够改正!”
“这个好办,我不久就会让国人不再有什么怨言。”周厉王轻松地说。
召公还以为周厉王会听取自己的谏言改过自新,谁知周厉王变本加厉,并派人去监视百姓的言论,只要听到谁对周厉王有丝毫的不满,抓到以后就格杀勿论。结果国内再也没有敢议论周厉王的人了,熟人路上碰见连话也不敢说,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
过了一段时间,周厉王再也没听到有人议论自己,他感到非常高兴,马上把这种情况告诉召公,说:“你看,我这不是一下就消除了人们的怨言吗?”
召公听了焦急地说:“您这样做是大错特错呀!”
周厉王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呢?我看爱卿是太过虑了!”
召公说:“您这只是堵住了大家的嘴,并没有消除人们的怨言啊!这就像是堵塞洪水呀!一旦决口,伤人必定很多。老百姓也就好比流水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应该排除堵塞,让水流畅,治理百姓的人也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意见。因此,天子处理政事的时候,让公卿直言劝谏,让平民把意见转达上来,让全国的人都监督自己的施政过失,然后再由自己斟酌决断。这样做了以后,就可以根据下边的谏言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呀!而如今您堵住了天下百姓的嘴,这恐怕会给国家埋下祸患呀!”
周厉王听完这些话非常不高兴,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拒绝了召公的意见,依然派人到处监视百姓的言论。
几年以后,国人不堪周厉王的暴政,终于揭竿而起,昏庸残暴的周厉王被擒,义军把他流放到了偏远的地方,周厉王最后老死在那儿。
充分考虑不同意见,深思熟虑
古时候,有一位名为蹶叔的人。此人脾气古怪,性格倔强,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哪怕是自己好朋友说的话,他也听不进去,直到尝尽苦头后才知道悔悟。
蹶叔种庄稼的方式与众不同,他在地势高的地里种水稻,在地势低的地方种高粱。他的好朋友知道后,立即赶来劝阻。他对蹶叔说:“水稻喜欢潮湿的环境,而高粱喜欢干旱的环境。地势高的地方难以蓄水,而且比较容易干燥;地势低的地方容易蓄水,而且容易保持潮湿。可如今,你违背了作物的生长习性,将水稻和高粱的生长环境互换,丰收对你来说,一定是遥不可及的。”然而,蹶叔对朋友的苦心劝说毫不在意,继续按自己的方式种地。恍惚间,十年的光景过去了,蹶叔的丰收梦从来没有实现过。每年年底结算的时候,他都是入不敷出。在这十年里,他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此时,他想起了朋友对他说的话,责怪自己没有听取朋友的屡次劝阻,以至于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他来到朋友家,真诚地向朋友道歉,感谢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并表示以后一定虚心接受朋友的意见。
蹶叔不愿意再种庄稼了,他将家中的地卖掉后做起了生意。蹶叔既没有经验,又不愿意思考,只是肤浅地根据市场上的需求来采购需求量最大的货物。他的好朋友再次劝阻他说:“成功的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是不会像你这样做的。他们眼光独到,而且善于把握时机,看准某种货物有盈利空间时,便会在其价格猛降的时候囤货。当下一股抢购热潮到来时,他们便能够利用其中的差价赚取丰厚的利润。与他们相比,你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做是很难盈利的。因为某种货物一旦出现抢购热潮,采购价格一定会相应地上涨。如果此时购进这种货物,必然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败下阵来。”然而,蹶叔又恢复了他的一贯作风,对好朋友的话置若罔闻。如此以来,蹶叔的货物进价高,售价自然不会低。在竞争过程中,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商户竞相压价,而自己却不敢参与。因为对他来讲,参与就意味着亏本。可是到了后来,它不得不将积压的货物处理掉。在做生意的这十年中,他的境况与种庄稼时相似,同样是一年不如一年。朋友的话总能在这个时候,并且也只能在这个时候唤醒他的大脑。他带着愧疚来到了朋友家,再一次真诚地道歉,真心地感谢。
蹶叔回家后心情烦躁,想出海放松一下。朋友陪他来到海边,在他将要出发的时候诚心对他说:“出海后,行至海水归聚处便可,千万不要继续向前行驶,否则将无法返回。一定要记住!”蹶叔答应朋友,一定会记住他的忠告。随后,蹶叔一个人划着一叶扁舟向大海深处驶去。几天过去了,蹶叔来到了海水归聚处。此时,他虽然记得朋友的劝诫,但他不愿意那样去做,仍然一意孤行,毫不犹豫地前行。就在一刹那,蹶叔和他的扁舟被大浪卷入了深渊之中。蹶叔此时叫天天不应,叫水水不灵。在这不见天日的深渊中,蹶叔别无选择地忍受着黑暗、孤独以及大浪的撞击。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一天,海中的鲲在化作鹏的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在这巨浪的狂啸下,蹶叔和他的扁舟从深渊之处被抬了起来。此时,蹶叔满脸泪水,划着船回家了。
此时的蹶叔,双鬓斑白,形容枯槁,犹如风中残烛。他脚步蹒跚地来到了朋友的家,见到朋友后,他费力地向朋友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道:“你是我一生最真诚的朋友,你的话我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尽管你每一次都是正确的。我发誓,今后一定认真悔改。”
朋友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淡然地说:“如今,即便是真心悔改,又能怎样?”
08.卢维斯定理
——谦虚需要把握好度。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提携后辈,经常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人的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指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这条经验之谈被后人称做卢维斯定理。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唯有时时对自己不满足,才能进步。以一颗虚怀若谷之心,学世上可学之事,人生将终有所成。
【智慧导引】
保持谦虚,傲气惹麻烦
在戒除傲气、保持谦虚方面,曾国藩做得非常到位。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讼。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也。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中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第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练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
“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
从上面文字可以看出,曾国藩十分谦虚。他认为自己享有大名,是因祖宗积德所致,且总觉名望太大,因此教育家人不可倚势骄人;傲气是致败的原因之一,并指出傲气的表现形式在言语、神气、面色三个方面。他谆谆告诫弟弟们要谦虚,对于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后辈子弟,他更担心,怕他们不知不觉地染上骄傲的习气。
“天道忌盈”,是曾国藩颇欣赏的一句古话,他认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势不多使”的内容是“多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也无怕者,自然悠久矣”。他也很喜欢古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主张“总须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5月25日)给弟弟们的信中教诲说:“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
后在军中,军务繁忙,他仍写信告诫沅弟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同治二年(1863年6月),曾国荃进军雨花台,立下战功,然其兄要求他“此等无形之功,吾辈不宜形诸奏牍,并不必腾诸口说,见诸书牍”,叫他不要表功,认为这是“谦字真功夫”。
曾国藩为官不傲,也与磨练有关。道光年间,他在京做官,年轻气盛,时有傲气,“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与巡抚等人结怨甚深;咸丰五、六年间,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咸丰七、八年在家守制,经过一年多的反省,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他自述道:“近岁在外,恶(即憎恶)人以白眼蔑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又反省自己“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
他进一步悟出了一些为官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因此,他自勉“只宜抑然自下”。在官场的磨砺之下,曾国藩日趋老成,到了晚年,他的“谦”守功夫实在了得。他不只对同僚下属相当谦让,就是对手中的权势,也常常辞让。
自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6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位高名重,却多次上书奏请减少自己的职权,或请求朝廷另派大臣来江南协助他。他的谦让是出于真心,特别是后来身体状况日趋恶化,他更认为“居官不能视事,实属有玷此官”,多次恳请朝廷削减他的官职,使自己肩负的责任小些,以图保全晚节。
除了为官外,曾国藩在居家和求学的过程中也处处体现出了谦虚。可以说,没有谦虚,就没有曾国藩的不败人生。
傲骨可长存,傲气可永弃。只有保持谦虚,在言行举止中不咄咄逼人,才不会激起他人的愤怒,才不会使他人对你产生报复之心。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与其因傲气伤人而处处防止受人攻击,不如保持谦虚赢得他人的好感,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
轻视善意的忠告是愚蠢的
一只老鹰从遥远的地方飞来,当它看到一片远离人烟的森林时,它打算在密林深处定居下来。经过仔细的挑选,它选中了一棵又高又大、枝繁叶茂的橡树,在最高的一根树枝上开始筑巢,准备夏天在这儿孵养后代。
鼹鼠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向老鹰提出意见:“这棵橡树不是理想的选择,它的根几乎烂光了,随时都有倒掉的危险。你最好不要在这儿筑巢。”
老鹰听到后,冷冷一笑,“嘿,这真是怪事,我堂堂鸟中之王,还需要你鼹鼠来提醒?你们这些躲在洞里的家伙,难道你是说我瞎了眼吗?”
老鹰根本听不进鼹鼠的劝告,立刻动手筑巢,老鹰的巢穴很快就筑好了。不久,老鹰孵出了一窝可爱的小鹰。
一天早晨,正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老鹰外出觅食。当它带着丰盛的早餐飞回来的时候,它发现那棵橡树已经倒了,巢穴已经不复存在,它的子女也都摔死了。
老鹰看见眼前的情景,悲痛不已,它放声大哭道:“我多么不幸啊!我把最好的忠告当成了耳边风,所以,命运就给我这样严厉的惩罚。我从来不曾料到,一只鼹鼠的警告竟会是这样准确,真是怪事!真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