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丑丫梅雨(1)
不能不让乳名叫丑丫的农民女儿梅雨亮相了。
因为她是本传奇故事的见证人。
三十余年来,梅雨摆脱不了红旗渠的潺潺流水声和那座清真寺上空红旗飘的吸引力,总是对马奶奶、马主任、丁姨妈的“百病消汤”回味无穷,甚至夜不成寐。
当看见高楼林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将红旗大队的千亩良田踏在脚下时,红旗村已经成为“望远经济开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她嗅出了现代化的气息中缺少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便向着被荒草虚掩的红旗渠坝那条小路和杨柳环抱的青砖古物走去,这就看见了永宁县县委冯书记、老王师傅、望远公社老王书记、秦副书记、老雷叔、红旗大队哈书记、马主任,丁姨妈、马奶奶的身影…
这些前辈们,有的踏上了天国的阶梯,成为天国的子民,在天国里时不时地穿越时光隧道注视着他们曾经逗留过那片热土,那片热土上仍然有他们当年战天斗地洒下的汗水,春种秋收留下的足迹。
梅雨再也不想让记忆长廊里的无字丰碑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为此,开始挑灯夜战地追忆曾经遇到过那些人的那些事,驾驭着思维的马车,沿着红旗渠两岸的马路蹒跚而行,随着红旗渠涓涓细流去追寻几十年前那些久违的红尘影事……
那些红尘影事,原于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大有作为的直观展现,诸位大都从反映那个年代那些事的影视剧《血色浪漫》《我们生活的年代》《北大荒》《年轮》《知青》《孽债》《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等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影视剧中直观过,的的确确是那个年代那些事的再现。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完全原汁原味,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因为有些事能做不能说不能写出来,有些事能写能说不能做的。
经历过就是最熟悉的,真实的就是原始的,原始的需要提炼,经过提炼的就是美丽的,美丽的就要大力宣传。
梅雨开始用奋笔疾书来治疗夜不成寐,食不甘味的顽症了。
一千九百七十五年五月的一天,也许是天上的司官神仙吃醉了酒,将一顶“望远公社党委委员、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乌纱失落在回乡知识青年梅雨的头上。不经意间,丑丫梅雨坐上望远公社革命委员会的第四把交椅。
那把交椅没有捂热过,梅雨就被任命为“红旗大队副书记”,到红旗大队挂职锻炼。和哈书记同台为官5年,名义上是哈书记的上级,实际是哈书记的副手加助手,更实际得是哈书记对她进行言传身教的传、帮、带。
更更实际得的红旗村的经历,成就了她的德性,培养了她的理性,升华了她得人格,厉练了她的意志,铸就了她忘却仇恨记住恩人恩情恩德的感恩之心。
今非昔比的红旗村村委会,现在搬迁到窗明几净的楼房里做事。
红旗渠还是那条渠,路还是那条路,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水声,看不到儿童光着屁股摸鱼戏水打闹的童趣妙景。
当年,哈书记领着梅雨走进寺内参观时说:按习俗清真寺是不能让女人进入的。这坐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最能反映出明清时代的建筑特色。能与哪位达官贵人、文臣武将扯上关系无有考证,也没有考证的必要。就像“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是一个理儿。
一个人有天大能耐天大本事,没有文化的渗透,就没有痕迹可循。
古物旧人往事没有文化的传承,都是过眼云烟,烟消云便散尽。
文化,才是历史长卷上永不消失的电波。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文化这种传承方式而名传千古,万古流芳。
红旗村传奇,是魁星点斗了梅雨,司天下文章的魁星没有赐予梅雨秀才、状元的名号让她声名鹊起。而是和那位司官的天神串通一气,将笔墨文章藏在乡官的乌纱帽里,看着梅雨苦苦寻找一生而处处留文却不露真迹不动声色不卑不亢不闻不问却又适时提醒:
人生如朝露,文章传千秋,莫忘旧交,莫忘感恩!
身体力行过红旗村的那些事儿,就是大有文章。
那些小人物做的大事儿,当今的大人物仍然在做。
梅雨本是农民的女儿小人物,喜欢浓墨重彩乡村小人物做的大事情,惺惺相惜,无可非议。
乡村人的故事历来被历史淹没,多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让城市人普遍地了解了农村,知道了大米白面、瓜果蔬菜、鸡鸭鱼肉等等吃食是怎么炼成的,牛马毛驴除了肉能以吃以外的其他用途,还有土豆、花生不是树上结的等农村农民农业一系列农字辈的农耕文化的内涵。
从而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感性的认识,对每年中央发的一号文件总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寓意有了理性的理解。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和城里居住在城里的梅雨,一辈子忘不了乡村的那些不是大事的小事儿,不是小事的大事儿,算得上是乡村人的传奇事儿。
那些事儿梅雨不说无人知晓,不知怎地,本不想饶舌的那小事儿,就像是无字的丰碑总是在梅雨的眼前闪现,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和那些久违的故事总是在梦中萦绕,梦醒后又不失时机地跳出记忆的闸门,多年来挥之不去。
冥冥之中好像他们仍然和当年一样,向贫穷不消停地宣战,不消停地继续着造福一方的历史使命,关注着一方村民的生老病死。
上山下乡运动是华夏民族历史上经历过的大事件,牵动了亿万个家庭亿万人的心,造就了数以万计优秀人才的,这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件大事的小人物。
就让梅雨以感恩之心,拙笔浓墨素描那些小人物的传奇故事罢。
回乡知识青年相对那个年代“下乡知识青年”而言的。城市里的高中、初中毕业生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时代列车,高唱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主力军,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区农村。
农村生农村长,祖上三代都是以修理地球为谋生手段的农民女儿梅雨别无选择,戴上“回乡知识青年”的桂冠,那里来那里去。
知识这东西能量大无边,回乡知识青年的桂冠上还有一道“永久牌”的特殊的光环。“永久牌”是相对“飞鸽牌”的下乡知识青年而言的。
那是自行车的两个牌子,乡村人顾名思义,就给安装在出处不同的知识青年桂冠上。
梅雨实实在在沾了永久牌知识青年的光。
国家历来注重培养青年干部,历史上推行过“河北经验”,就是培养“有知识的亦工亦农青年干部”,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即是干部又是农民,即是工人又是农民的方略,通俗地说,就是履行公务,为公家做事,不吃皇粮,由户口所在地的生产队按照同等劳动力记工分分口粮,(最好劳动力最高工分)按月领取国家支付的18.5元的生活补助费和国家公务员享受的一切福利待遇。
这等特殊身份双重待遇的好事,但凡年满18岁的知识青年们,一个听到十个抢,十个听到百个抢。
梅雨没有抢,因为她没有听到。
她的心思和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样,报一颗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三年,磨两手老茧弄个上大学的资格,即便不能被推荐上大学当个工农兵学员,也要奔着一军二干三工人,死也不当老农民的欲望而去。
回乡3个月,就赶上了国家第一次在农村征女兵的机遇,征兵条例明确规定,在农村征女兵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农村户口的贫下中农出身(根正苗红),祖上三代没有政治历史问题(历史清白),高中毕业生(学历标准),年龄在18至22岁(青春阳光),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基本条件)。
梅雨听到了,积极报名,整装待发,做好了势在必得的准备。
她是家乡那个大队的唯一的女高中毕业生,所有的条件都符合她。
乡试闯关顺利过关的只有3个人。
等到县上闯关时,梅雨在面试关上卡了壳。都怨她的名字叫丑丫。
另一位在关系网上败下阵。
心想事成的那位没有裙带关系,能唱会说多才多艺不在话下,就那羞花闭月的相貌,就是上了前线和敌人拼刺刀,对手看一眼就会举手投降。
梅雨知道了关系网是靠不住的,德艺双馨才能心想事成。
她曾在心里埋怨父母把她生得太粗糙,一点儿也不精致。
埋怨也是白埋怨,那是个无能为力的事。要是现在,韩国走一趟,猪八戒他二姨也能沉鱼落雁,倾国倾城。
她没有成为钢铁长城里一员,纠结了一阵子就歇过气来了。
那天,生产队召开社员开大会,老会计得了眼病,就让梅雨代他读报纸,梅雨照本宣科,不认识的字就认半个字一字不落读完了报纸,从此,梅雨成为老会计委托的读报员。
机遇就是这么悄悄降临的。
识文断字给梅雨带来了好运,读报员没几天,大队会计的账目出了问题,老会计被抽借到大队查账,兼职的记工员工作又委托给梅雨,梅雨在老会计的指导下,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上了路,一星期后,在老会计的极力推荐下,经队委会研究决定,让梅雨当生产队的记工员,记工员相当于现在的效能监督员,生产队一百多个劳动力,每天的出工情况都要用“工分”来衡量。
老会计对梅雨说:“丫头,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记工分一定要公正无私,你要把每个人扣分点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别看大老粗们不识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特别是你家里人的工分,宁可少记不能多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的名声很重要,我们两家都是外来户,多少双眼睛盯着我们呢,干好了将来对你好处大得很。”
老会计说得很对。
三个月后,赶上了,培养选拔“红四员”的机遇。
物以稀为贵,矮子里面拔将军,文盲群里选秀才,梅雨过了记工员的考验关,就成了乡亲们信任的人,就有了生产队“红四员”的头衔,就归属到大队“理论辅导员”之列,到了这个级别,就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有没有理论水平且放一边去,主要看大小会上敢不敢讲紧跟革命形式的话,那阶段是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高峰期,梅雨有幸参加了两个月的全县“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培训班”,学习班上,听到诸多有关无产阶级专政高深理论和通俗理论,高深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纲是渔网上的绳子,目就是网眼,捕鱼时紧紧抓住纲用力撒目就张开了。
“阶级斗争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等等。通俗的如“阶级敌人就像十冬腊月的大葱,根枯叶烂心不死”,“阶级敌人就像水里的鸭子,身子稳稳当当下面的爪子乱刨乱动”等等,梅雨对高深的理论似懂非懂,但却背得滚瓜烂熟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