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灵州籍光禄大夫郭震
在灵武众多文物遗址中,有两处规模较大的明代墓群,一处位于灵武市区东北旗眼山边,另一处位于白土岗石沟驿城东侧。斗转星移,时光飞逝,两处奢华且同为郭姓的墓主人,在相距50公里的两地沉封500年后,古冢变成了旧迹。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一块墓志铭的出世,一名武将的身影终于穿透历史迷雾,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神秘墓地 怀远将军
在灵武市区东南45公里外的荒漠地带,盘踞着著名的石沟驿古城,虽然城垣破败不堪,然而城郭气势犹存。城内野草丛生,明代残砖碎瓦散落其间。驿城周围烽火台、古瓷窑、古墓葬等文物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旧城周回三百步,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至二里,南门一”,“驻军113名,百户一员领之”。大明庆靖王朱栴就藩宁夏时,曾在这里以《石沟驿》为题赋诗一首。
在石沟驿城东南3.5公里处,有一片家族墓群,墓群内有七八座墓葬,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墓葬结构有依地下岩石就地凿刻的石室墓,也有砖室墓。墓区内遍布残碑断碣、砂岩石硝,墓群周围沙丘成岭、蒿草丛生。20世纪80年代以前,墓区内还矗立着石牌楼,上嵌长2.8米,宽0.57米的一块石匾,匾额镌刻“怀远将军郭氏墓”字样,行楷字体书写刚劲有力。倒卧的墓碑长1.6米、宽0.74米,四边刻有水波连云纹图案,碑额为半圆形,碑首刻有“怀远将军郭公墓碑记”,碑面可见“万历五年镇守总兵官”字样,其余碑文因风化而漫漶不清。墓地神道两侧有石柱、石狮、石猪、石羊、石龟座等,散卧于流沙之中。
石碑刻有“怀远将军郭氏”字样
怀远将军为明代从三品武官。石沟驿怀远将军郭公墓因早年被盗,无出土文物佐证,因而使这位将军的身世变得神秘莫测。
旗眼山边 郭震墓冢
在灵武市区东北4公里沟壑纵横的低山丘陵处,有一个名为旗眼山的地方,该山北临大河子沟,西与贺兰山遥对相望。早年间,在旗眼山顶处有一洞穴,洞口宽0.2米,洞腹宽大,洞壁凿刻光滑,用石块向洞内扔,可以听到叮咚下落的声响。如今洞口已被砾石填堵,没了洞窟痕迹。有关洞窟的来历,民间传说是北宋穆桂英征战时用过的水井,也有人说是宋朝大将狄青西征时插旗的旗眼。千百年来,其真实用途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令人匪夷所思。
在旗眼山西侧数百米外的开阔地带,有一片气势非凡的贵族墓区,当地人称该地为石马沙窝。墓地神道两侧摆放着石马、石象、石羊等碑石,它们有的直立,有的倒卧,一派荒凉景象。1979年年底该墓被盗掘,据当年去过现场的一些老人回忆:现场一片狼藉,由墓室内拽出的干尸身着朝服,发辫保存尚好。盖在棺柩上的铭旌,有用金粉写在绸缎上的祭文。墓主人名叫郭震,曾担任陕西总兵官。墓室内的一方墓志后被文物部门收集。
墓区神道上的石马
郭震何许人也?在嘉庆《灵州志迹》等地方志书里,有只言片语的记载:郭震,明戊戌年武举、进士。曾任南京、北京提督,陕西总兵,中、左二府佥事。
郭震墓志铭现存灵武博物馆,墓志盖刻有:“大明诏进光禄大夫阶前奉敕提督两京兵务镇守陕西总兵官都督佥事西河郭公墓志铭”,志文2100多字,详细记述了郭震的家世及生平事迹。根据墓志推断,郭震的祖父亡故后安葬于石沟驿城东祖茔,墓区内遗存有郭震为先祖竖立的一块墓碑,可惜仅存“震立”两字。墓群内“怀远将军郭公墓碑记”“万历五年镇守总兵官”等记载墓碑主人的文字,就是郭氏先世族人。
郭震墓志盖
名门望族 殿试进士
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立宁夏卫后,从中原及江南调发军民移居宁夏。在这批移民队伍中,郭震的曾祖父郭山被授予百户之职,携家带眷由山西夏县迁往灵州,统兵120人世管石沟驿城,官赠骠骑将军都督佥事。郭震的父亲郭稀贵,军功升授正千户之职。郭震的奶奶闻氏、母亲曹氏均被封为夫人。郭震是郭稀贵的长子;次子郭霈,官职为副千户;三子郭雷,在宫中担任引导行礼的官职。
郭震,字天威,号西河。明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十六日,郭震在石沟驿降生时,“白光满室,人奇为不凡”。郭震幼年十分乖顺,读书很用功,学习成绩在灵州名列前茅,师友都特别器重他。因读书过度劳累,他曾大病一场,父母想尽办法才将其治愈。
郭震记忆力超强,古今经史韬略精心研读,骑马射箭无不超绝。嘉靖十七年(1538年),他考得武科进士,接替了父亲的职务,并担任指挥同知。当时蒙古族部落南侵放牧,朝廷早有收复失地之意。郭震毛遂自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升任都指挥佥事,在环庆缮城一带守备烽堠。后因收复河套之事朝廷官臣相争,他受到牵连而被贬职兰州。监察御史知道郭震冤枉,举荐他到老营堡做守备,后升至延绥游击、参将等职。蒙古鞑靼部落入侵青沙岘、凉水湾等地,郭震身先士卒,在血战中斩敌首9人,俘虏并缴获牛马570多匹。首战大获全胜,鞑靼部落闻风丧胆,此后再也不敢犯边。
屡战杀场 功勋卓著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郭震参加征缴东南倭寇,升为神机营参将,传授兵士练习火器和站立放发的技法。两年后,他被任命为宣府西路参将。当时,上谷郡军情紧急,郭震率领部队迎战于白羊岭、开平埤、孟家塔一带,他在身体多处受伤的情况下斩敌56人,夺获战马207匹。后来,他率军昼夜行军150公里追敌至大石岭,俘虏残敌36人,缴获大批牛马兵械。兵部尚书杨公大加旌奖,刑部尚书郑公、巡抚张公等都联名上书称郭震“力抗豺豕之,驱逐门庭之寇;战阵屡经,功当上论”。皇上两次赐金币给郭震,加以奖励。
嘉靖三十八(1559年),蒙古鞑靼部族两万多人入境黑龙山,郭震率部700人守据险要地带,被重重包围。他临危不惧,下令用连珠炮抗击,声震山谷,敌虏闻风丧胆,溃不成军。皇帝听到捷报后赏赐白金20万两犒劳军卒。郭震军威从此大振,名扬大江南北。
嘉靖三十九(1560年),蒙古鞑靼部族侵犯右卫,郭震率兵至顺天府大兴县三里屯。敌虏仗人多势众,对长途跋涉的疲劳兵士不屑一顾。郭震骑马持刀冲锋在前,大吼:“砍贼!砍贼!”鼓舞军部士气。敌虏四处逃窜,郭军大获全胜。大督府张公、巡抚迟公上奏推荐说郭震“身处危边,擐甲胄而罔避寒暑;屡临大敌,冒矢石而不避艰虏。御侮雄才,宜堪重任”。
郭震调任宣府镇城专管兵车火器,他传授的车战法行走时可以为阵,停止时可以为营,居住时敌不犯,行动时敌无法抵挡。郭震传授士兵搬运兵器、安装火药、点火等技术训练有素,火器法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督府葛公、巡抚迟公等人上奏称赞他“积有战功、可挡一面”。
嘉靖四十年(1561年),郭震南任,升狼山副总兵,驻守海防戍务。他向下属询问平叛策略,有人说用熟练水兵以“防沙平底船”抵挡;有的说率兵渡海直捣敌人老巢。郭震决定精选陆兵,增加弓弩、火器驻守在海边重要乡村,同时派遣熟悉地形的线人离间敌寇,孤立逆党军心。入侵海盗人心涣散,贼胆俱寒,海患很快被扫清。郭震用兵如神的策略和严明的军纪深受将士信服,治军威名传遍东南,声望比在西北还高。
当时金陵士卒兵变,黄侍郎推荐郭震入京督理军务,兼管左军都督府事务。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朝廷以“有济难救时之才”提升郭震为北畿神枢营副将、中军都督府带俸之职,奉皇帝的诏令和部札巡视京城,后改升北京提督,巡抚京城内外秩序屡立功勋,皇帝钦赏白金50两,6次赐锦衣,并亲自到府上探访,赏赐白金彩币。一年后,郭震升任陕西总兵官。督府霍、王二公相继章荐,一个说郭震不愧为才智出众的武科俊杰,堪称是公侯里的良将;一个说郭震适合在京都任职,以充实朝廷将帅。
隆庆三年(1569年),郭震被召入京,升前军都督府佥事,他因“兵卫严肃”受穆宗皇帝赐宴。皇帝检阅军队时,赐郭震大红蟒袍一套。冬至之日,他护卫皇帝到郊外祭祖,皇帝再赐蟒衣一套。
致仕还乡 终老灵州
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年事已高的郭震两次向穆宗皇帝呈奏,请命解甲归田。奏书得到恩准后,文武百官纷纷作画题诗,设宴为他饯行。万历元年(1573年),神宗朱翊钧登基后下诏封郭震为光禄大夫,为文臣中最高阶一品官。
郭震衣锦还乡后在灵州城南修建宅院安度晚年,他平日里与朋友促膝谈说平生之事,但绝不谈论时事。原宁夏镇守总兵吕两槐、赵古溪,参将孟琼山等人都与郭震是莫逆之交,他们闲暇之时常携琴渡河来到郭震家,与他赏花、酌酒、下棋,其乐融融。古稀之年的郭震与四子郭潼生活,他特别注重养生保健之道,身体一直很好。
光禄大夫牌匾
万历六年(1578年)十一月四日,郭震在家中仙逝,享年69岁。儿孙们悲痛欲绝,社会各界吊唁者如市。次年十月初一,郭震长子带家人在灵州城东北处的旗眼山相度地形,为郭震修建冢茔,神道两侧竖立石像生多座。
郭震夫人曹氏一生慈善仁爱、贞洁贤淑,堪称家族中的典范。郭震长子郭淇,经过省城和京城会考,考得武举之职,绰有其父风采,是当时德才兼备、威望很高的千户侯,他娶副总兵吴嵩的妹妹为妻。次子郭澳,因文采较好而腾达一时,他娶千户楹的女儿宋氏为妻。三子郭洮,为礼仪冠带官,可惜英年早逝。四子郭潼,娶武官游击将军王国的女儿为妻。郭震的4个孙子与8名孙女均与官吏的子女联姻,可谓门当户对。
郭震身出名门显贵,少年心怀鹏程大志但仕途坎坷,他一生戎马生涯,骁勇善战,军功卓著。郭震为官近40年,效忠两朝国事,能文能武,成为朝廷干臣,深得皇帝垂爱。郭震一生荐疏不下千百言,皇帝曾12次下诏,4次诰命封赏,7次荣赐白金和丝锦,屡受嘉奖。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英雄的身影划过灵州历史的天空,故人的足迹早已迷失在石沟城外苍茫的路上,任凭后世零落的记忆,难能凭吊将军传奇一生。遥祝远逝的大明光禄大夫、西河郭公:天榜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