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彭阳(2004~201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生态彭阳建设篇(1)

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三条示范小流域看彭阳县生态建设

记者 宋兆璠

提起我市乃至全区的生态建设,大多人有刮目相看彭阳之说。记者近日赴该县采访后,也对其生态环境建设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逐山头逐流域统一规划,一条沟一座山挨个治理,是对彭阳县生态建设历程的真实描绘。

麻喇湾:退耕还林换了天地

麻喇湾位于彭阳县中部,总土地面积285平方公里。该区域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彭阳县按照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滩综合治理的模式,坚持荒山治理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林草建设与农田建设相结合,采取上退下田、陡迟缓田、灌草间作、乔草间作、乔灌草立体复合配套模式,加快麻喇湾生态建设步伐。现在,这里共完成“四荒”造林1.3万亩,退耕造林8600亩,树种以沙棘、柠条、山桃、山杏为主,间作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2000亩,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8500亩,修路15公里,打井打窖150眼。经过4年的综合治理,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为90%以上,治理程度达到71.7%,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野生动植物也不断增加。

大沟湾:技术组装织就新景

大沟湾位于彭阳县城西南8公里处,属茹河流域,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2000年以来,彭阳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坚持梁峁沟坡综合治理,配置模式上采取林草间作、乔灌草混交、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大规模治理该流域。将“88542”径流整地、截杆深栽、三季栽植、地膜覆盖等抗旱造林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严格实行“四个暂扣”,即对松土锄草不及时、水毁工程不修复、林地隔坡不种草、栽植补植不达标的暂扣补助粮款,并限期补救完善。多年的努力终显成效,如今该流域已完成退耕还林7420亩,荒山荒沟造林2100亩,栽植树种有沙棘、山桃、山杏等,新修道路6公里,绿化道路10公里,建成基本农田2800亩,打窖50眼,治理程度达到87.4%,实现了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目的。

丁岗堡:连片治理形成百里生态长廊

丁岗堡位于彭阳县城西北部,流域内有21个梁峁、28个沟道,水土流失严重。

自2001年春节开始,彭阳县利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机遇,把丁岗堡作为全县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坚持退耕造林种草与荒山治理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及山上与山下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在林草布局上,推行“山顶沙棘柠条混交,隔坡地埂苜蓿柠条,桃杏缠绕”模式,进行间作配置。目前,该流域已完成工程造林种草15376亩,建设基本农田1480亩、流域道路23公里,打井窖210眼,治理程度达到70%。如今,丁岗堡流域和附近的张沟流域、川口流域、麻喇湾流域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条百里绿色生态长廊。

(原载2004年12月8日《固原日报》)

彭阳20年“一张蓝图”绘就绿色山川

记者 杨登贵王霞

站在绿草齐腿、海拔2000米的丁岗堡山顶上极目远眺,只见层层山峦层层绿,层层梯田绕山腰,村庄绿色片片,川道绿树成荫,满目绿色已彻底改写了彭阳县“飞沙走石风作舞,河枯苗干旱做伴”的历史。

1983年彭阳县成立以来,围绕着建设“绿色彭阳”这一目标,几任书记一本经,几届县长一道令,带领全县人民发扬“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引领彭阳林业建设“爬坡”。多年来,彭阳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貌特点,把每条小流域既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沟、坡、梁、峁、塬、滩整体推进,到目前形成了北部干旱片带以沙棘、柠条、紫花苜蓿为主的水保饲料林,中部地区以山桃、山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红、茹、蒲三河流域东南残塬区以优质杏、核桃、花椒为主的干鲜果经济林,西南部土石质山区以华北落叶松、沙棘为主的水源涵养林的区域布局和林草、林果、林药、林菜结合等配置模式,构建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基本做到了治理质量一次达标,水土流失一次控制。彭阳人用双手挖出的“88542”工程带子田长度可以绕地球近三圈,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生态长城”。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彭阳的林业建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120.3万亩,使全县林草覆盖率达80%,其中林木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18.5%。治理小流域8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1平方公里,年减少泥沙流量约500万吨。更重要的是,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为全县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县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86万多亩,畜禽饲养总量由45万个羊单位增加到93万个羊单位。以地膜玉米、菌草、辣椒等为主的特色种植渐成规模。由于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由1999年的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4.1万人,年劳务收入由6360万元增加到12469万元。

(原载2005年9月23日《宁夏日报》)

生态立县奠定彭阳农业持续发展基础

记者 冯涛黄永锐苏峰

彭阳县坚持生态立县的科学发展观,以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为突破口,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奠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全县建成高标准机修农田83.7万亩,人均累计达到3.3亩,粮食产量亩均提高50%以上。

彭阳县境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针对这种情况,该县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县上把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坚持“打破地界,集中连片,上退下推,陡迟缓推”的原则和宽、大、平的工程标准,面积每年以3万亩至6万亩的速度递增。小流域建设坚持走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路子,并实施了山腰涝池建设等新的治理模式。今年共完成造林3892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42平方公里,并完成罗洼流域淤坝地坝系建设项目。眼下,彭阳县水土流失治理率由建县初的11%提高到60.9%,每年可为黄河拦截泥沙600多吨。水利工程建设推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重的原则。目前已完成罗堡、常崾岘、马旺堡3处人畜饮水工程,打井窖862眼。建集水场1120处,王洼北方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项目建设已全面竣工,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以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彭阳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监测数据表明,干旱带山地土壤湿度三年来提升5%,地标保水能力增长38%。目前,彭阳县已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路畅通”,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和稳定解决温饱的历史性转变。

(原载2005年11月27日《宁夏日报》)

彭阳县多种模式治理小流域

记者 段文学

彭阳县采取“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治理小流域取得实效。

彭阳县已累计治理小流域82条,实际保存面积1423平方公里,水平梯田增加到83.7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1%。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第八批全国生态示范区;2005年,生态示范区建设又被列为全国人大十大建议之一重点办理。

彭阳县自1983年建县以来,把生态建设作为改善自然环境的“重头戏”来抓,先后提出了白岔流域农业经营模式、黑窑滩流域“1335”家庭单元模式等建设思路,并在治理过程中总结出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出台后,彭阳县及时提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彭阳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把生态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去谋划,去实施。去年又把沟道治理和城乡绿化纳入生态建设之中,使生态建设的思路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多年来,彭阳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重点抓了“四大工程”,即:以农田为主的温饱工程,以窖坝为主的集雨工程,以林草为主的退耕工程,以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通过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彭阳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苦干不苦熬,巧干不蛮干,不断总结完善成功经验和做法。按照“林草间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粮林药合理搭配,乔灌草镶嵌配套”的思路,科学指导生态建设。在北部干旱丘陵区,大力发展以山杏、沙棘、山桃、柠条为主的经济林,在中部红、茹河谷残塬区、建成优质绿色果品、地膜玉米及瓜菜、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在西南部土石质山区,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并利用降雨较多的优势,采取生态移民和生态修复措施,建成水源涵养林。

在多年的生态建设中,彭阳县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广大干部抢在先、带着干。春、秋两季县直部门停止办公两周义务植树造林多年从未间断,为群众树立了榜样。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摸索出“农田建设先行开路,林草措施镶嵌配套,水保、工程截流补给,科技培训提高素质,扶贫开发促进增收”的帮带模式,确保了治理效果。

(原载2006年4月5日《固原日报》)

彭阳干部三件宝:铁锹、布鞋、遮阳帽

记者 华少甫

彭阳县干部带领群众治理小流域、修梯田、造林整地,每年消耗“贺兰牌”优质铁锹2万余把。仅此一项,使县供销社赢利2万元。铁锹消耗之多,折射出彭阳人苦干实干挖山不止的精神。县委书记刘文英说,彭阳人造林整地时,沿等高线开挖的80厘米宽,80厘米深的水平沟,加起来的长度可绕地球两圈半。

彭阳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班子在城市建设上始终坚持“小打小闹”,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搞负债工程,不上贷款项目。他们把“政绩”写在黄土高坡,丰碑树在大山深处。彭阳县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是国家级贫困县。建县初,第一届领导班子,根据彭阳的实际确定了“生态立县”的方针。至今,先后6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共绘一张蓝图。没有一届领导为体现自己的新思路而“另起炉灶”。县发展和改革局的负责人说,1998年以来,彭阳县每年争取到国家各项资金1亿多元,其中50%用于大农业投到山里。在彭阳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一般干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自带干粮,肩扛铁锹,脚蹬布鞋,头戴遮阳帽,上山同群众一道修梯田或治理小流域或造林整地,每季至少劳动10天,干部形象几乎与农民无二。县供销社主任杨俭说,县供销社下属7个公司12个基层供销社,一年要卖2万把铁锹。铁锹、布鞋、遮阳帽已成为彭阳干部的三件宝,家里有几个干部就有几把铁锹、几双布鞋、几顶遮阳帽。杨俭风趣地说,在彭阳县,要想戴好“乌纱帽”,先要戴好遮阳帽。

彭阳县干部群众利用22年时间,将山河重新打理了一遍。如今,全县治理小流域81条142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1%提高到61%。高标准梯田由建县初的3万亩增加到70万亩。由于水平梯田保水保肥,粮食亩产量由过去10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全县近50%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后,粮食总量不减,林木覆盖由3%提高到18.5%。2005年,彭阳县农民人均收入达1764元,在固原市五县区名列榜首,比建县初增长24倍。城阳乡韩寨村农民韩维兵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这些年彭阳县是苦了干部,富了群众。”

(原载2006年4月22日《宁夏日报》)

第1798号建议敦促彭阳县倾力生态提升

通讯员林生库

从摸索到“彭阳经验”的形成,从“彭阳经验”的提出到完善“彭阳经验”,彭阳历届县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路汗水,一路收获,面对荣誉,正视不足,彭阳县以第1798号建议为动力,倾力生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