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宁夏经济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综合战略篇(5)

近年来,通过全国防沙治沙和节水型社会示范省区建设,宁夏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人进沙退的逆转。特别是荒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及黄河金岸建设,黄河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好转。据测算,2009年,宁夏荒漠化土地5年减少110万亩,减速位居全国前列。宁夏沿黄地区成为中国西部阻遏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侵袭的生态绿洲和宜居家园,银川平原被誉为“全国十大新天府”之一。随着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将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二)产业发展基础

宁夏依托煤炭资源开发形成了以高载能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仅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行业的比重就超过70%。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宁夏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高标准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级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火力发电、煤炭深加工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五优一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循环经济发展迅猛,高载能产业呈现低碳化发展势头,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快速,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积极招商引资,集聚优势产业,扩张工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带。银川市是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德胜、望远、临河、灵武等工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带动作用的能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发酵及生物制药、机械电器制造、高载能新材料、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六大产业。石嘴山市是国家最早布局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依托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石嘴山工业园区、平罗工业园区、石嘴山循环经济试验区(精细化工基地)四大园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城市经济转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了以火电、风电、太阳能、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以钽、铌、铍稀有金属,以及镁及镁合金和多晶硅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钢铁、煤机制造、汽车装配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吴忠市以项目建设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建设各类重点工业项目,大力发展能源、冶金、化工、机械、仪表工业和绿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清真食品加工业,成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米袋子”“奶瓶子”“菜篮子”“肉案子”“鱼蒌子”。中卫市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确立了造纸、酿酒、陶瓷、冶金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六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美利纸业、冶金化工、酿酒、建筑建材等工业园区。固原市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新思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发展战略转型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启动实施“155”工程,把原州区建成全市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培育壮大盐化工及煤电一体化产业、以草畜和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物流及服务业、旅游业、劳务产业“五大产业”,建设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基地、六盘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西兰银交会中心物流集散基地、六盘山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及文化休闲避暑度假基地、劳务输出基地“五大基地”。目前,宁夏第一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三产业比例逐步上升,工业产业园区化趋势明显,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能源产业前景可观,能源基地建设势头强劲,稀有金属和新材料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农副产品竞争力增强,民族地域特色鲜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高起点建设,标志着宁夏工业化和产业化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三)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宁夏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特别是随着银川至西安等跨省区高速铁路的建设,境内铁路复线改造扩容加密,国省道高速化改造步伐加快,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三期改造加速,宁夏立体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成型,对外通道四通八达,极大地增强了宁夏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功能,对促进能源“金三角”地区能源加工、战略物流储备和生产生活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基本形成了以银川市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四个地级市为骨干,所属市、县和建制镇为基础,规模合理、功能互补、环境趋美的城镇体系。全面开展以湖泊湿地、水系林带、环境保护、景观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向精品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全区各个城市还普遍重视和加强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医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据宁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南部山区人口向北部转移,北部引黄灌区人口比重上升了5.56个百分点,南部山区人口比重下降了5.72个百分点,北部引黄灌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64.34%,银川市辖区人口增长了59.78%,石嘴山市辖区人口增长了21.52%。

(四)交通运输通畅

以能源“金三角”地区为依托,交通设施完善,区域性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增强,公路、铁路、管道、航空等多式联运为骨架的现代立体式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以银川为中心的宁夏沿黄城市带处于西安、兰州、包头三大城市的引力平衡点上,交通比较发达,已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对外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京包兰铁路、中宝铁路和石中高速公路以及中宁至中卫高速公路贯穿宁夏各大中小城市,银川市区还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并与全区高速公路主干线相连接,形成以银川为中心、四个地级市为次中心,1个半小时可通达沿黄城市带区域内主要城市,3个小时可通达固原市的交通网络。太中银铁路的开工建设将打通宁夏东线铁路运输,从而形成“大十字”铁路运输网络。银川河东机场、中卫机场、固原机场,开通了宁夏与北京、上海、西安、广州、郑州、杭州、武汉、南京、成都、深圳、济南、太原、青岛、乌鲁木齐等14个大城市的进出港航班,极大缩短了宁夏与全国各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银川空港口岸和惠农陆路口岸建成开通,大大优化了宁夏在全国的交通区位。

(五)社会安定和谐

长期以来,宁夏回汉各民族和睦相处,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搞建设,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经营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三、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

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宏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山川统筹、立足特色、共建共享、分步实施”的要求,以银川市为核心区、四个地级市为次中心、其他小城镇为节点,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内陆开放试验区,走出一条富有宁夏特色的富民强区之路。

(一)同城规划大思路

用城市化和同城化的理念解决城乡差别、山川差别、贫富差别,是一个新的创举和实践探索。要将胡锦涛总书记“黄河金岸建设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和全国人大吴邦国委员长“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和经营”的重要指示,作为宁夏城乡规划建设的核心理念和总体要求。按照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服务均等、公交互通、金融同城、电讯同区、电力同网、信息共享和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市政服务“六个一体化”的要求,高质量、高规格修编完善《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各地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加快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完善项目建设用地等相关配套规划,促进产业布局更加科学,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要素配置更加优化,实现城乡联动、山川共济和共建共享。一要突出沿黄经济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以若干个城市组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城市带,突出城乡统筹这篇大文章,瞄准国际化大城市,建设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黄河金岸,增强龙头带动力和区域辐射力;科学定位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骨干城市功能,制定大县城、特色镇的发展思路,规划设计地标性主题建筑群,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构建以银川为核心区,四个地级市为次中心,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点线结合、良性互动的城乡一体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宁夏城市化率达到55%;到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65%。二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树立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规划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节能减排工程,推进沿黄城市带绿色长廊建设,实现节水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示范省区建设目标,加快构筑祖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

(二)立足特色大产业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经济领域的竞争已上升到以产业链为载体所形成的国家和区域经济层面,推动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链竞争时代。产业链经营是经济发展趋势,也是产业发展低利润、高风险的特性。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支撑。挖掘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优先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宁东煤电化工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五大十特”产业园区,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二是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强百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建设三大示范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建成20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能源“金三角”及周边地区为重点,服务对内对外开放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科技研发、房地产等服务业,把银川建成辐射周边500公里的服务基地和生态城。四是重视发展中微小企业。出台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加大中微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大企业拉大框架做规模、中小企业拉长链条做配套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活力和吸纳就业容量。

(三)城乡统筹大民生

城乡统筹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改善民生方面。宁夏集少数民族集聚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于一体,目前还有百万贫困群众,其中35万人生活在不宜居住、不宜发展的贫困山区。应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和生态移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宁夏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西海固地区贫困人口和沿黄经济区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接轨,逐步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接轨。发挥城市在资源聚集方面的作用,推进各类要素进一步优化组合,力促民生大改善。一是以生态移民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中南部地区人口向沿黄经济区集中。扎实做好“十二五”期间中南部特殊困难地区35万人口的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实现中南部地区与沿黄经济区统筹发展。二是按照布局科学化、投入多元化和城乡山川统筹发展的要求,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适应加快城市化和人口转移的需要,规划建设一批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园区为平台,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特色规模经营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四是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促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加快农村都市化进程。五是加快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移民安置房、农民工周转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采煤沉陷区、国有农场棚户区改造力度,着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六是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逐步实行城乡居民共享医保、低保、养老、就业等社保待遇;加快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通信交通体制改革,城乡居民逐步实行共享优势教育资源、科技发展成果、文化发展成果和城市公共服务待遇;加快居民收入体制改革,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增长机制,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