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邶风(4)
“式微,式微,胡不归?”开篇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夜的帷幕拉开了,天色已晚,为什么还不回家呢?接下来,诗人给出了回答:“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之所以还不回家,是因为为了君主的事情奔忙。为了他们的华贵生活,底层的劳动者终日不辞辛苦地劳作,迎着清晨的露水,始终如一,不敢有丝毫懈怠。
第二章重复第一章的设问,再次提问:天色已晚,为什么还不回家呢?“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为了养活君主,不得不这样,不管是平坦的大路还是泥泞的土路,都要不断地奔波劳作。
此诗短小精悍,寥寥几笔,描绘了受压迫、受奴役的人们困难的处境,同时还表达了他们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控诉。全诗的点睛之处在于艺术手法的运用,一是运用设问,二是强调韵脚。
首先来看设问的运用。“式微,式微,胡不归”,根据下文可知,这一问句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明知故问。这样做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整首诗是写主人公遭受统治者的奴役和压迫,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贪黑起早,苦不堪言的现状,如果直言这一主题,便会显得单调。因此诗人通过这种无疑之处设疑的方法,使诗篇更具跌宕的情致。其次是韵脚的处理。这首诗十分押韵,每章换韵,句句用韵,而且全诗回环往复,只在个别字上稍做改动,使全诗节奏紧凑,引人入胜。
【大师导读】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清·方玉润
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
——余冠英
旄丘
旄丘之葛兮①,何诞之节兮②?叔兮伯兮③,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④。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⑤,匪车不东⑥。叔兮伯兮,靡所与同⑦。
琐兮尾兮⑧,流离之子⑨。叔兮伯兮,褎如充耳⑩。
【注释】
①旄(máo)丘:前高后低的土山。
②诞:延,长。节:枝节。
③叔伯:此处指卫国诸臣。
④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⑤蒙戎:蓬松,散乱。
⑥匪:非。
⑦靡:没有。
⑧琐:细小。尾:卑微。
⑨流离:鸟名,或指枭,或指黄鹂。一说转徙离散。
⑩褎(yòu):聋。充耳:塞耳。
【赏析】
从诗作内容来看,这首《旄丘》应是黎国臣子斥责卫国的诗篇。公元前594年,黎国被狄人吞并,黎国君臣流亡到卫国,祈求卫国君主出兵助其复国。这首诗即是在卫国久久不肯出兵的情况下,黎国流亡者对自身遭际和心境的表达。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两句,描写旄丘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藤蔓,相互缠绕,一直向更远处延伸。这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笔。“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卫国的君臣啊,已经这么多天都过去了,你们到底还在等什么?这两句写出了黎国臣子的急迫心情,他们翘首以盼,等待卫国出兵,然而这一微弱的希望始终没有实现。黎臣们眼睁睁地看着藤蔓越爬越高,感受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不由得心急如焚。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此处运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解释这种无人救援的现状:“为何过了这么长时间仍不行动?想必是在等待同伴吧。为何滞留时间如此之久?看来一定是有什么苦衷吧。”卫国迟迟不肯发兵,黎国臣子却没有心生抱怨,而是将心比心地去分析援兵未到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深婉的宽厚,同时也隐含着一丝无能为力的苦涩。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至第三章,叙述中已暗含讽意。这一章仍是以黎国臣子的口吻叙述:“我方打了败仗,狐裘已被打得七零八散,你们的车子怎么还不来?卫国的君臣啊,我们所经历的苦难,你们没法感同身受。”“狐裘蒙戎”紧扣上两章,通过眼前破败的景象,点出自己等待已久的事实。根据“匪车不东”可知,黎臣已经察觉到卫国无心救援这一事实,因此这里用暗讽的笔触状写凄凉。
第四章呼应整首诗的主旨,对卫国直接进行痛斥和批驳。“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四句,很直接地铺叙了黎臣的处境。这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我们黎国是小国,自然没有卫国尊贵。我们这些人,身份卑微低贱,就像无家可归的鸟儿。卫国的君臣啊,你们在一旁冷眼观之,目能视而不看,耳能听而不闻,真是叫人心生怨恨。”对比手法的运用,更能突显黎国人民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惨状,同时也衬托出卫国人袖手旁观的傲慢姿态。
《旄丘》一诗秉承了《诗经》的一贯体式:四言四句。《诗经传说汇纂》中对《旄丘》一诗评价说:“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这段文字形象而准确地点出了诗中主人公层层推进的感情发展历程。《旄丘》结构清晰,将对比、比兴、铺陈穿插使用,手法巧妙。诗人并没有刻意点染,但黎臣处境的凄凉和心态的复杂却显露无遗。
【大师导读】
此诗本责卫君,而但斥其臣,可见其优柔而不迫矣。
——宋·朱熹
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
——清·陈震
简兮
简兮简兮①,方将万舞②。日之方中,在前上处③。
硕人俣俣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⑤。
左手执籥⑥,右手秉翟⑦。赫如渥赭⑧,公言锡爵⑨。
山有榛⑩,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
①简:鼓声。
②方将:将要。万舞:一种舞蹈形式。
③在前上处:前列的第一个。
④硕:大。俣俣(yǔ):魁梧健美。
⑤辔(pèi):马缰。组:丝织的宽带子。
⑥籥(yuè):古乐器,三孔笛。
⑦秉:持。翟(dí):野鸡尾巴上的羽毛。
⑧赫(hè):红色。渥(wò):厚。赭(zhě):赤褐色的矿石。
⑨锡:通“赐”。爵:青铜制酒器,用来温酒和盛酒。
⑩榛(zhēn):榛树,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
隰(xí):低下的湿地。苓(línɡ):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
【赏析】
“简兮”中的“兮”是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补充音节,因此此诗首句“简兮简兮”,念起来就有种音乐的韵律感。这首《简兮》诗也的确跟音乐小有关系。全诗从连绵不绝的鼓声写起,对一位舞蹈者进行了由衷的赞扬。细读此诗,可推测观舞者是一位文静淡雅、有良好修养的女子,她看到一位高大魁梧、英俊潇洒的男子在“万舞”的首列翩翩起舞,因而欣喜万分,赞叹不已。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伴着时而急促如雨、时而稳如撞钟的鼓声,一场盛大的舞蹈演出马上就要开始,此时正值晌午时分,太阳刚好当头照射,而他在众多舞者中身处第一列,鹤立鸡群。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他生得硕大魁梧,体态健美匀称,这时他来到公庭开始跳起万舞,他如猛虎下山力大无比,手里紧紧地抓着一根缰绳,一前一后像在织布。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此时,鼓点紧张急促,他左手挥舞着三孔笛,右手拿着野鸡的尾羽,两者交织在一起上下翻飞。不知是跳得累了还是心情太激动,只见他脸色红润如赭土一般,公爷看得也起劲,便上前赏酒一杯。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高高的山上榛树重生,地势低洼的湿地常常生长着苦苓。这曼妙的一切究竟为了谁所造?到底有谁值得这样魂牵梦萦?原来是西方的美人。千山万水相阻隔,远在西方的美人让人好生牵肠挂肚。
“山有榛,隰有苓”,以树喻男子,以草喻女子,引出“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舞者已离去,但因舞者而产生的思念却没有因此而中断,舞者风度翩翩的样子早已深深刻在女子的心中,欣赏和敬佩最终化作了万般爱慕。
实际上《简兮》一诗存在多种解说。历史上,《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都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讽刺卫王荒淫无道,治国无方,不能任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反而养虎为患,使贤者居于伶官之位。这一观点使多数人信服。不过,在今人的研究中,又出现了新的解释。有人认为这是描写舞女辛酸生活的诗歌,有人认为是讽喻卫庄公沉湎声色的作品,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卫国宫廷女子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从以上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来看,最后一种观点较为贴切。当然也不用否定其他定论,因为《诗经》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大师导读】
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转两字,而意已远,词已悲矣。
——明·钟惺
细媚淡远之笔作结,神韵绝佳。
——清·牛运震
这诗写卫国公庭的一场万舞。着重在赞美那高大雄壮的舞师。这些赞美似出于一位热爱那舞师的女性。
——余冠英
泉水
毖彼泉水①,亦流于淇②。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③,聊与之谋④。
出宿于泲⑤,饮饯于祢⑥。女子有行⑦,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⑧。载脂载舝⑨,还车言迈⑩。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①毖(bì):“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的样子。
②淇:淇水,卫国河名。
③娈(luán):美好的样子。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国国君姓姬。
④聊:一说愿,一说姑且。
⑤泲(jǐ):地名。
⑥饯(jiàn):以酒送行。祢(nǐ):地名。
⑦行:指女子出嫁。
⑧干、言:均为地名。
⑨脂:涂车轴的油脂。舝(xiá):通“辖”,车轴两头的金属键。此处脂、舝皆作动词用。
⑩还车:回转车。迈:远行。
遄(chuán):疾速。臻:至。
瑕:通“胡”、“何”;一说“远”。
肥泉:地名。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兹:通“滋”,增加。
须、漕:皆为卫国的城邑。
悠悠:忧愁深长。
写:通“泻”,排除。
【赏析】
《泉水》是一首哀婉悱恻的思归诗。诗中女主人公远嫁他乡,离开祖国卫国,但是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国家,终日魂牵梦绕。她想回国探视却多有不便,内心焦急难耐,只好作诗聊遣心绪。
全诗一共四章。首章一、二句起兴,以泉水日夜奔流比喻自己的思乡之情生生不息。三、四句直言本事:虽然远嫁,但是无日无夜不思念卫国。二、三章以幻写真,回忆曾经出嫁的场面,并幻想故国现在的模样。第四章由梦境回到现实,物是人非,更添无穷无尽的离愁。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开篇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道出女子归思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流水兴起情思,文意婉转,情致深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女子因想念故国而引起伤怀之心:“我怀念着远方的故土,没有一刻不在心中默默惦记。不能亲自回家去探望我的姊妹们,多么希望能把所有的心事摊出来,一腔苦衷,想向你们倾诉,希望你们能够为我出个主意,解一解我胸中的苦闷。”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是对女子对昔日婚嫁场面的回忆。出嫁时由于路途遥远,半路只能宿营于济水,胞族在祢地为她设宴饯行。女子出嫁他乡,远离了父母兄弟,孤苦伶仃,很想回家问候各位长辈和姊妹们。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第三章重复第二章的格式,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这六句是女子对归宁之途的想象。一行人出行宿营于干地,在言地设宴,随后检查车轴准备行驾,逗留片刻之后就掉转车头向卫行。疾驰轻车一路无阻回到祖国,在想象中似乎不会有什么阻碍,但在现实中却不可能实现。此处凭空杜撰,以幻写真,寄托了女主人公深切的思念,诗歌的感情也因此变得曲折起伏。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回忆起故国的肥泉,愈发勾起女子的思乡情怀,一想到须邑、漕邑,她就满怀忧郁。但是无法回家探看,只好驾车出游,消解心头忧愁。前三章中,女主人公反复强调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以及想要归乡的迫切心情,然而至最后一章,却不再言归,而将满怀愁绪寄托于“出游”一事。诗人用婉曲的笔致,将女子内心的怀念和忧愁摹写得哀婉而深沉。
【大师导读】
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
——明·戴君恩
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
——清·陈震
卫女出嫁诸侯,思归宁而不可屡归。初章言思归,次章三章言归宁之行,末章是后来又思归宁也。
——傅斯年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①。终窭且贫②,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③!
王事适我④,政事一埤益我⑤。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讁我⑥。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⑦,政事一埤遗我⑧。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①殷殷:十分忧伤。
②窭(jù):贫寒,艰窘。
③谓:奈何不得。
④王事:王家之事,此处指有关王室的事务。适(zhì):掷。
⑤政事:公家的事。一:皆,都。埤(pí)益:增加。
⑥讁(zhé):谴责。
⑦敦:逼迫。
⑧遗:增加。埤遗:同“埤益”。
⑨摧:讥讽,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