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前章明為道日損,示修學忘遣之門。此章明聖人無心,表虛懷應物之用。初六句,標聖人無心而應物。次兩句,示聖人混迹而用心。後兩句,結百姓歸善之由,明聖人均養之德爾。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疏:聖人虛忘,物感斯應,應必緣感,感既不一,故應無常心。心雖無常,義存慈救,百姓有不信不善之心,故混同用心,而以化導,故云無常心矣。
善者吾善之,
疏:此應感之義也。吾者,聖人也。善者迴向正道之心,聖人獎之以進修,以果其行,使至夫忘,善之大善爾。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疏:不善者,謂習染增迷,信邪背道,聖人亦以善道而引汲之。德善者,令化聖德而為善爾。
信者吾信之,
疏:信謂聞道勤行,心無疑執,聖人應之以至誠,贊成其善,以至於深信爾。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疏:不信謂強梁背教之人,聖人亦以平等正信而化導之,令化聖人之德,捨偽而歸信也。故云德信爾。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疏:此明聖人混迹用心也。惵惵,憂勤也。聖人在宥天下,統御寰區,懼眾生不歸善信,故惵惵者皆為天下,百姓未能信善,故聖人混同於物,而用其心也,故云天下渾其心爾。
百姓皆注其耳目,
疏:百姓被聖德而歸善,即淳化而觀風,故皆傾注耳目以觀聽,取則於聖人爾。
聖人皆孩之。
疏:百姓既傾注耳目觀聽聖人,聖人觀慈母之於赤子,故云皆孩之。又解云:百姓有分別之心,聖人化使一從善,令如嬰兄,無所分別爾。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前章明聖人無心,混心應善信之行。此章明出生入死,善攝起患累之門。前五句,標安時處順之人。次五句,明深變求化之類。後八句,結善攝之行,以示長生久視之門。
出生入死。
疏:了悟生死,不厚其生,名為出生。迷執人我,動之死地,名為入死,此標章門也。
生之徒十有三,
疏:徒者,類也。此汎論眾生能安生理,不自矜貴,適來為時,一無封執,如此之者,大汎而論,十中有三人爾。此謂順理者少,而逆理者多也。
死之徒十有三。
疏:此亦汎論安死之道,不拒變化,適去為順,一無驚怛,如此之者,亦十中有三人爾。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疏:此釋迷執之人,養生失理之徒也。言人雖欲修生,不能了悟,動往喪生之地,安生之理既失,順死之道又乖,如此之輩,亦十中有三人爾。
夫何故?
疏:此設問眾生動之死地之由。
以其生生之厚。
疏:此正答言:眾生動之死地者,以其耽滯有為,溺情縱欲,厚自奉養,以全其生,養之太厚,故動之死地爾。
蓋聞善攝生者,
疏:攝,衛也,謂善能以道衛生之人,妙觀生本,本來清靜,於生忘生,不以情欲而滑其和,唯以沖虛而養其性,物莫能害,故稱善攝。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疏:不期而會曰遇,按《山海經》兕出湘水南,蒼黑色。《爾雅》云,形如野牛,一角,重千斤。善攝生之人,不起心害物,所以陸行不遇於兕虎,入軍不被於甲兵,故虎兕甲兵亦無傷害之意爾。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疏:前明善攝生之人,內無害心,所以外不遇兕虎,今明設於逢遇此,無傷害之心,自然彼無容措之處,是知忘情於物者,則海上之鷗可馴而狎,陸行之獸可繫而游,况傷害乎?故無是也。
夫何故?
疏:此問虎兕兵刃是害人之物,今不投措其爪角,無所容其兵刃者,其故何也?假問其故,以曉於人爾。
以其無死地。
疏:此正答也。夫見有其身者累,生生之厚者死。今善攝生之人,照法性空,悟身相假,故能於生忘生,不為厚養之過,無私順化,故無死地可處爾。既心無死地,夫何虎兕兵刃能害之乎?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前章明出生入死,善攝超患累之門。此章明道生德畜,不宰有自然之貴。首標妙本應感生成之美。次明萬物尊貴道德之由。故道生之,復贊生畜之功。生而不有下,結嘆忘功之德。
道生之,德畜之。
疏:道生之者,言自然沖和之炁,陶冶萬物,物得以生,故云道生之。注云妙本動用降和炁者,妙本,道也,至道降炁,為物根本,故稱妙本。德畜之者,德,得也,畜,養也。謂萬物得道用,而能畜養斯形,則約玆畜養之處,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
疏: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故云物形之。注云乾知坤作兆形位者,《易囗繫》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地為形,上下為位,斯皆道功,寄乾坤以為用也。勢成者,言道為萬物作天時地利,陰陽之勢,而物資之以成,故云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疏:以道德為生畜之功,故凡厥懷生,莫不尊尚於道,敬重於德,此勸示眾生,令敦本而崇道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疏:夫代之尊榮者,必由人君爵命然後為尊,今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貴,蓋以生成之功被物,故物尊貴之,非假爵命而常自然尊貴爾。
故道生之,德畜之。
疏:此覆結初章道生之義也。始之為生,養之為畜。
長之育之,
疏:增進曰長,撫字曰育。
成之熟之,
疏:輔相曰成,成遂曰熟。
養之覆之。
疏:資給曰養,蔭庇曰覆。八者皆道德功用之謂,所以萬物尊而貴之。
生而不有,
疏:道生萬物,不見其有生之可名,忘生之義,結上道生之義也。
為而不恃,
疏:德之為養,不見有物之可為,不恃其功,結上德畜之之義也。
長而不宰。
疏:以道德忘生育之功,故雖居萬物之長,長育成熟,不為主宰,責望於物,言此者欲令人君法道生育,而忘其功爾。
是謂玄德。
疏:此嘆忘功之德也。玄者深遠不測之名,大道雖能生能畜,而終不恃不宰,德施周普而名進不彰,豈非深遠不測之德乎?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前章明道生德畜,不宰有自然之貴。此章明守母存子,歸明無遺身之殃。首標七句,能生之本勸,令知子守母。次六句,示絕欲之戒,塞兌閉門。後六句,嘆美修證之功,結成襲常之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疏:資炁曰始,資生曰母,言道德以冲和妙炁,生成萬物,物得以生,如母之生子,故云以為天下母。如母雖殊於道炁,布化常一,故上經云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言此者,欲令人知源識本,守母而存子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疏:言人既得沖和之炁,茂養為母,當知其身是沖炁之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
疏:言人既知身是道炁之子,從沖炁而生也,當守道清淨,不染妄塵,愛炁養神,使不離散,人從道生,望道為本,今卻歸道守母,故云復守爾。歿身不殆者,言人能常無欲以歸道,則可以終竟天年,而無危殆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疏:此明絕欲守母之行也,兌,悅也,謂耳目愛悅聲色,鼻口愛悅香味,六根各有所悅。門以出入為義,言諸根色塵之所由也。若塞其愛悅之視聽,則禍患之門閉矣。禍患之門閉,則終身無有勤勞也。故云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疏:此明失道之行也。開其視聽之門,濟其愛悅之事,則禍益患增,故終身不能救理也。
見小曰明,
疏:此示防患之源也。惡兆將興,細微必察,故憂悔吝之時,存乎纖介,令守母之人,防萌杜漸,理之未亂,能知此者,可謂之明。
守柔曰強。
疏:守柔弱之行者,處不競之地,人不能加,同道之用,能如此者,可謂之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疏:光者外照而常動,明者內照而常靜,由見小守柔,則為明。為強不矜,明而用強,故雖用光外照,還歸內明,此轉釋見小守柔之義,使息外歸內,故曰復歸其明也。
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疏:遺,與也。殃,咎也。言用光照物,於物無著,還守內明,不自矜耀,守母存子,返照本源,自無殃咎。是謂襲常者,密用曰襲,人能察微遠害,守柔含明,如是等行者,是謂知子守母,密用真常之道也。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前章明守母存子,欲歸明無遺身殃。此章明介然用知,則行道有唯施之畏。初三句,明有知則乖道。次兩句,示道正而人邪。又七句,明有知之生弊。後兩句,嘆盜夸之非道,而以為戒爾。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疏:使我者,老君假設之辭也。介然謂耿介然,有知之貌。夫道非知法而伐人,欲以有知行道,故老君患其蔽蒙,唱言之曰:使我介然矜其有知,欲行無為大道於天下者,有知則與道相乖,而失無為清靜之化,唯所施為,將害於物,甚可畏懼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疏:夷,平也。徑,邪捷之道。言大道坦然平易,而人好從邪徑,且大道之化,貴夫無為無事,則平易,而代之從事,不能息智於無欲,將役心應務,始雖好徑而求捷,終則失道而焚和,故云人甚好徑。
朝甚除,
疏:除,理也。言好徑之君不尚無為之化,但以有為為理,雖云甚除,有為則傷巧詐,故云尚賢矜智,則生巧偽。又解云:朝廷修理峻宇雕墻,故云甚除。
田甚蕪,
疏:草長曰蕪,淫巧浮食,則農事荒蕪,既闕嘉生之報,何望如坻之積?
倉甚虛。
疏:年登則稟實,農廢則倉虛,自然之理也。
服文彩,
疏:青赤為文,色絲為彩,言賤質而貴文也。
帶利劍,
疏:利劍者,武備也,夫文德者,理國之器用也,武功者,文德之輔助,而文為本,武為末,今若專事武功,是棄本而崇末也。
厭飲食,
疏:厭,飲食也。是庖廚之豐厚,厭飫芳鮮,上多玉食之資,則下有凍餒之患矣。
財貨有餘。
疏:財貨謂錢帛珠玉之流也。多藏厚斂,有餘也,末學不貪為寶,但欲多財累愚爾。
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疏:非理而取為盜,矜其所有為夸,且頭會箕斂,取於不足,縱慾而費,奉其有餘,傲然自得,以為夸尚,謂之為盜,不亦宜乎!所為如此,則非吾欲行之道矣。也哉者,傷嘆之辭。
善建章第五十四
前章明好徑之君,若盜夸而非道。此章明善建之主,享不拔而長存。首標以道立國,修身之益。次故以身下,明觀身觀家之法。後吾何以下,結嘆慧照所知之驗云。
善建者不拔,
疏:建,立也,不拔,謂不傾拔也。言人君善能以道建邦立本者,因百姓之不為,任兆人之自化,然後陶以淳樸,樹之風聲,使儀形作孚,樂推而不厭,則功業深固,萬方歸德,斯所謂善建者,何可傾拔乎?
善抱者不脫。
疏:抱,守也。脫,離也。善以道懷抱百姓者,動而悅隨,何可脫離也。且夫樂餌所在,過客猶止,况夫道德者,進於此乎?以之御物,為物所歸,固其宜也。
子孫祭祀不輟。
疏:祭,薦也。繼世曰祀,謂後代子孫薦禮於祖宗也。輟,止也。注云:言善世以道德,匡抱之君功施於後,愛其甘棠,况其子孫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興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雖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毀廟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輟止也。
修之於身,其得乃真。
疏:此下明少修少證,多學多得,故修之身,謂一身修,修之家,謂一家修,始於一身,終於天下,例可知也。言善立之人,照了真性,真性清靜,無諸偽雜,偽雜既盡,德乃真純。
修之於家,其德有餘。
疏:修道於家,上和下睦,移修身於家,故其德有餘福也。故《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疏:按:《周禮》二千五百家為鄉。言一鄉修道,禮義興行,尊卑有序,閭閈相比,不黨於親,一家修道,德猶未廣,一鄉盡修,德乃長久。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疏:修道於國,俗易風移,還淳反樸,不偏於所近,一鄉修道,猶未為遍,一國盡修,乃豐厚。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疏:普,遍也。夫百姓歸厚,在君之化,修之廟堂,德流海外者,蓋內正其身,不言而化,不教而理,下之應上,如響應聲,德無不周,乃為普也。
故以身觀身,
疏:觀者,照察也。注云以修身之法觀身,能清靜者,謂觀身實相,本來清靜,不染塵雜,除諸有見,有見既遣,知空亦空,頓捨二偏,迴契中道,可謂清靜而契真矣。
以家觀家,
疏:以修家之法觀家,家人和穆,則福善有餘。
以鄉觀鄉,
疏:用此修鄉之法觀鄉,鄉人盡修其道,尊卑順序,道化漸廣,德乃延長也。
以國觀國,
疏:以修國之法觀國,國人盡修,勤而且儉,德乃豐盈也。
以天下觀天下。
疏:夫以天下觀天下者,復何所觀哉?亦但觀身爾。人君清靜,無為
道化,善建善抱,自然百姓胥附,國祚人安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疏:此假設之辭也。老君言我何以知天下善建則不拔,善抱則不脫,福德弘益之然乎?蓋以此觀身等觀而觀之,自我刑範,由內及外,則知之爾。《易》曰:觀我生,觀其生,將欲自觀而觀人也。
含德章第五十五
前章明善建之主,享不拔而長存。此章明含德之人,獨知和而不害。首五句,標含德所以不搏。次骨弱下五句,明全和所以不嗄。知和則明了,使氣則強梁。物壯下,申勸強梁之人,欲令不為是行。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疏:含,懷也。言至人含懷道德之深厚者,內為道德之所保,外為神明之所護,比若慈母於赤子也。此理難曉,故借喻以明之。故寄赤子之生和,以况至人之全德,赤子嬰兒之小者,取其內無分別,不生害物之心爾。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
疏:此釋至人之全德也。毒蟲蜂蔓之屬,猛獸虎兕之屬,玃鳥鷹鸇之屬,螫謂以尾端行毒。據,按也,謂以足據按物也。搏,持也,謂以爪搏持物也。言至人德全於內,和氣沖盈,心冥乎道,故有毒蟲不能螫,猛毅之獸不能據,驚玃之鳥不能搏,蓋以其至順德厚之所玫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疏:此下明赤子全和也。赤子筋骨柔弱,持握不當牢固,令拳手執物能自固者,豈非和氣不散之所致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
疏:雌曰牝,雄曰牡,竣者氣命之源也。言赤子心無情欲,未辨陰陽之配合,而含氣之源動作者,豈不由精氣純粹之所致乎?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
疏:嗄,聲嘶破也。赤子竟日啼號而聲不嘶破者,豈不由和氣至純之所致乎?
知和曰常,
疏:此結赤子以和氣至純而聲不破,因之以及教,言人能如嬰兒,知和柔之理,修而不失者,是謂知真常之行也。
知常曰明。
疏:人能知真常之行,而保精愛氣者,是曰明達。了悟之人知和知常,嘆同德之美,後益生使氣,舉失道之過。
益生曰祥,
疏:祥者,吉凶之兆,言人不能全和於知常,而營生於分外,殊不知分外求益,然於滋多,則求益生過分,是凶祥也。故《莊子》云,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心使氣曰強。
疏:夫心有是非,而氣無分別,故任氣則柔弱,使心則強梁,今失道益生之人,役心使氣,氣為心使,是曰強梁,故《莊子》云,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疏:此明強梁失道之過。壯者,剛毅也。老者,衰憊也。夫物盛必衰,壯極則老,夫用心使氣,矜其強壯者,自致衰老,謂之不道,道貴柔弱,今恃強壯,既與道不同,故勸令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前章明含德之人,獨知和而不害。此章明悟道之士,能了言而無執。首兩句,示理暢而言忘。次七句,明靜塵而不染。是謂下,明不染者與玄同德。故不可下,明同德則不可毀譽。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疏:知者,了悟也。言者辯說也。夫至理精微,玄宗隱奧,雖假言以詮理,終理契而言忘。故了悟者得理而忘言,辯說者滯言而不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疏:且如天下有始章所釋,彼則約道清靜,以塞六根愛說,此則因教辨忘,將息滯言之累。於言無執,故云塞其兌,不為榮辱之主,可謂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疏:此四句已出上經道沖章彼則就道以論功,此則據人以明行,上下兩經,互舉其文者,以其於濟物修身之義有功,故望言之。
是謂玄同。
疏:嘆夫體道之人既已不滯言教,又能和光混迹,行符於道,是謂與玄同德。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疏:言玄同之人,心無偏私,不可得親而狎之,和光順物,不可得疏而遠之。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疏:恬淡無欲,不可得從而利之,處不競之地,故不可得犯而害之。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疏:體道自然,非爵祿所得貴也,超然絕累,非凡俗所得賤也。
故為天下貴。
疏:玄同之士,悟理忘言,塞兌閉門,根塵無染,銳紛既解,光塵亦同,其行如此,故為天下之所尊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