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最初萌芽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开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此前后,党的许多领导人,如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周恩来等,发表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文章,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独到的阐述。党的代表大会的文件和党的领导人的文章交相辉映,开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
知识精讲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知识点视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在土地革命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这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文章,着重论述了下列基本问题:
1.关于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以及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关于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原则与方法。
3.关于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和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4.关于农村和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
5.关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
6.关于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个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
2.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
3.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4.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5.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理论。
6.提出了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特别提示:注意本页与上页彩色部分的著作所处的不同时期。
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1945年5月14日,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便正式确立。
真题链接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解析】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毛泽东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是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故本题选C。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对它的集中概括。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知识精讲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知识点视频。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压迫,又人数最多,和无产阶级有天然联系;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应采取恰当的政策策略,对其又团结又斗争,它不能充当革命的主力军,更不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革命,根本的标志是看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这一理论是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明了中国必须而且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不同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1930年5月,毛泽东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从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形态,成为全党的共识。
在上述著作中,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第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第三,这条革命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性的贡献。第四,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启迪意义。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包括: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组织形式包括:临时性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统一领导、统一经营、分散生产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集体生产劳动、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运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所谓“相适应”,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旧社会比较,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满足,这是基本的、主要的。所谓“相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还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需要不断地加以解决。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态,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真题链接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要区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 )。
A.阶级斗争
B.批评与自我批评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团结—批评—团结
【解析】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说理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也就是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故本题选D。
五、统一战线的主要历史经验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性质决定的。
2.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这是由工农联盟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决定的。
3.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斗争的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巩固与他们的联盟。
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方针。
(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本依据
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首先,我国的民主党派与欧美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它们在历史上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爱国的、进步的政党;其次,在过渡时期,它们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采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再次,随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任务的完成,各民主党派原有的阶级基础发生了变化,这时民主党派的性质实际上已经开始变成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毛泽东以苏联为鉴,在思考关于民主党派的问题时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本内涵
第一,所谓“长期共存”,是指一切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
第二,所谓“互相监督”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监督共产党的主要是劳动人民和广大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
第三,长期共存就是为了互相监督。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确立,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这一开创性工作的重要成果,为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明了方向。
七、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坚定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型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这一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实现的。这三大任务是战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这三大任务的执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
坚持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基本原则。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毛泽东把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基本原则概括为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的原则、军民一致的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
八、人民民主专政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和性质
1.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所谓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民主与对敌人专政相结合,即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统一的国家政权。
2.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享受民主权利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执行的是无产阶级政策和无产阶级所担负的革命与建设使命。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任务
1.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从阶级专政的范围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把民族资产阶级划入人民的范畴,而不作为专政的对象。
(2)从国家政党制度看,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一党制。
(3)从对国家政权本质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将“民主”与“专政”并列,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4)从国家政权的发展趋势看,人民民主专政衔接两个革命阶段,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健全。
2.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就是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和历史任务问题上,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思想。
九、党的建设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知识精讲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知识点视频。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渗透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而实事求是恰如一条线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本质特征。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吃透理论、吃透实际,要不唯上、不唯书。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本质所在。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第三,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第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具体方法包括:第一,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第二,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第三,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
(三)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独立自主原则的完整表述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其基本的含义是: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这一原则包含以下两点:第一,立足于本国实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前提。第二,着眼于本国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求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它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历史。第二,它关系到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第三,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