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能力与企业信息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信息技术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起源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经济价值或绩效的评价。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人们寄希望于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却发现无法准确度量它的价值。关于信息技术评价的方法研究也就成为信息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1.4.1 信息技术评价

1.信息技术评价的内涵

评价是指人对事物行为(或运动)的有意识或有目的的估计。它是人类建立可比较性的基础,影响着人的大部分行为活动。论及评价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评价必须建立在观察即获得信息的基础上;第二,评价是人有意识或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即人必须依赖其头脑中所固有的意愿、需求以及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判断。

信息技术评价就是人们对信息化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投入产出效果所进行的调查和分析。它包括对信息化结果所进行的状态(水平)评价,以及对信息化的规划、组织、项目管理和信息系统运作等各个环节的绩效评价。所谓绩效(Performance),通常是指组织及其子系统(部门、流程、成员、业务等)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效。

由于IT具有渗透力、驱动力、高增值、高投入、高风险和收益无形性等特点,信息技术绩效也具备了间接性、长期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又导致了信息技术绩效评价的复杂性。目前尚未有公认的成熟、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绩效评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2.信息技术评价的意义

对于企业信息技术的投资,可以增加其隐性资产,带来长远的战略价值和管理变革,有助于认识和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管理问题,对信息化建设有明显的导航意义。

首先,对于企业信息技术水平的测评,可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其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情况,有助于企业对其信息化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美国专家诺兰(Nolan)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考察和分析后,总结了计算机应用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诺兰模型——把计算机应用过程分为起步、普及、应用、集成和决策等多个阶段。不同的组织通过信息技术水平的测评,可以认清其信息化所处的阶段,有助于制订科学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同时,信息技术水平测评结果可以作为一个组织的无形资源,反映其声誉、实力或价值。现在许多企业把信息技术水平测评(如有无ERP系统等)当做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条件来考察。

其次,信息技术评价促进组织信息化战略的实施。除了对信息化所带来的速度、准确性提高和成本下降等效率因素的评价外,通过开展信息化对缩短时空、增加组织知识、增进组织内外联系、促进业务流程变革等影响的测度,全面支持组织的战略实施。

再次,信息技术评价可以规范信息化的组织控制活动,强化信息化项目管理,在持续改进过程中,逐步消除“IT投资黑洞”等现象。

最后,信息技术评价也有助于构建IT管控体系,以适应国家政策法规发展的要求。例如,为了避免由于股份公司的违纪事件导致的社会问题,2002年7月美国颁布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SOX法案),我国证监会也要逐步借鉴。SOX法案要求CEO和CFO就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报告,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因此,信息化工作是否有助于企业满足国家法规要求,成为企业信息化所要关注的问题。

1.4.2 信息技术评价方法

1.传统方法

对于企业信息技术绩效测评,目前国内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测评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测评达到水平的基础上,主要测评企业信息化所提升的经济效益,即信息化绩效。按测度方法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可把目前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分成以下几大类。

(1)专家评价法。这是以各领域专家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评分法、类比法和相关系数法等。其中评分法就是通常所说的Delphi法,即由多名专家根据预先拟定的评分标准及专家的经验和主观认识各自对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然后用一定的方法对分数进行综合;类比法是将待评价项目与相似的已评项目进行类比而得出评价结果;相关系数法是通过专家评分或者类比来确定信息系统对企业总经济效益的贡献度,如果更精确些,还可以具体给出对每一类经济效益的贡献程度,然后运用下面公式计算出信息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E = 企业经济效益增长额×信息系统贡献程度

或者

E = 各类经济效益增长×信息系统对各类效益贡献程度

专家评价法具有操作简单、直观性强的特点,可以用于信息系统定性或定量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一般采用多位专家评价等措施来克服主观性强及准确度不高的缺点。

(2)经济模型评价法。这是一类定量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生产函数法、指标公式法和费用/效益分析法等,具有客观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适合于信息化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其中投入产出分析法具有较多的优点。

投入产出分析,就是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或投入产出表格来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作为生产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产品等)之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因为在投入产出的价值表中,既有反映各种劳动消耗(投入)的指标,又有反映生产成果(产出)的指标,所以可以通过它计算各种经济效益参数,并用来分析、评价经济效益。具体地说,将不同年份反映各种消耗的参数(如劳动或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等)进行对比,可以评价各个部门由于使用信息系统而来的各种消耗的节约;而将不同年份完全消耗系数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由信息系统造成的完全劳动消耗的节约。

(3)运筹学评价法。这种评价法主要包括多目标决策、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层次分析法(AHP)等。层次分析法将人的主观判断定量化,从而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适用于复杂系统评价的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决策方法,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系统性强和便于推广等特点,可对大量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被广泛用于分析那些涉及多重评价准则的大范围的问题。

(4)其他数学评价法。其他数学评价法包括模糊评判、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它们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适合对多因素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分析,尤其对那些含不确定性的、模糊因素的评价能够获得较好的结果。它们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因素多而产生的工作量大、处理困难等问题。

模糊综合评价应用模糊关系的合成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将考核、评估内容量化,全面地考核、评估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效果,能在较大程度上克服评估过程中的主观臆断,获得公正、合理的结果。

(5)组合评价法。这是指对前述专家评价法、经济模型法、运筹学评价法和其他数学评价法中的具体模型或方法的有机组合应用、扬长避短的一种评价方法。例如,APF法就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组合评价法,它将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评判等方法相组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不同特性,对评价对象做出较全面的评价。

2.基于能力理论评价的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广泛性以及分离信息技术投资价值的复杂性,我们很难评价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上述诸如投入产出或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都是局部的、短期的反映,远未能实现绩效测度的准确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另一种思路是从企业绩效层面展开,如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测度,而由于信息技术投资的间接性、长期性和滞后性,信息化产生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延伸到企业层面。因此,企业层面的评价无法反映信息技术投资的真实价值。

近年来,基于企业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的信息技术能力(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资源基础论(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RBV)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于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此后基于RBV的IT能力研究、基于IT能力的企业信息化评价、基于IT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ERP能力和电子商务能力等论题不断涌现,理论不断完善,应用不断扩展,成为信息技术评价的新视角和新力量。RBV综合了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思想,有助于拓展和加深对IT商业价值的理解。作为一种战略研究的潜在集成模式,资源观认为,企业在“独特的”资源基础上竞争,这些资源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偶然机会,也可能是通过正式的计划获得的,它们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正是这种异质资源带来了企业绩效的差异,并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基于IT能力的信息技术评价,主要着眼于IT资源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过程性研究。企业绩效包含业务流程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层面。一些研究人员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理论来描述IT投资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IT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一个转换过程。很多研究人员建立了IT和组织绩效之间的过程模型。Barua认为,IT投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随着两者之间距离(因果关系)的扩大而减弱,IT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通过中间的流程来调节的[8]。Weill也同意这一观点,认为企业应当具备将IT资产转换为企业绩效的能力,并识别了几种调节IT绩效关系的转换因素[9]。Soh和Markus建立了一个概念框架,指出IT投资通过企业的转换过程形成IT资产,IT资产的使用过程引发了IT影响,IT影响最终通过竞争过程作用于组织绩效[10]。生产函数和过程导向的模型均从投入—产出的视角描述了IT投资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IT投资的直接领域,企业IT资源通过业务流程实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IT和互补性组织资源的应用会改善当前的业务流程或促使新的业务流程出现,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

绩效通常表现为效率和效用两种形式。前者立足于企业内部,通常使用成本和生产率等评价指标。后者则强调根据外部环境实现企业目标,例如,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等。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通常与特定业务流程下运作效率的改善有关,例如,设计流程质量的提高以及库存管理流程周期的缩短,具体指标包括即时交货率、客户满意以及库存周转率。企业绩效指IT对企业所有活动表现出来的综合影响,通常表现为成本降低、收入提高和竞争优势提升。

基于IT能力的信息技术评价方法认为,IT的商业价值来自组织对IT资源的投资和部署,并通过业务流程的传递而间接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对IT资源的调配和部署的能力,形成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对IT资源、IT能力的测度,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或绩效,以企业通过IT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同时,关于企业IT能力的测度,又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识别企业个性化IT能力特征,并把IT投资于关键能力或关键流程上,保证IT投资的有效性,提高IT投资成功率。从国内外研究来看,IT能力理论是一种既能回答信息技术投资“WHY”,又能回答“HOW”的分析方法,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