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8章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疏:前章明聖人無心混融,應善信之行。此章明出生入死,善攝超患累之門。前五句標安時處順之人,次五句明探變求化之類,後八句結善攝之行,示長生久視之門。○義曰:天地之德,惟生為大。得其生已,當守道以安之,谷神以養之,適來不為榮,適去不為懼,不貪生而喪道,不越分而傷生,可謂安時而處順矣。迷之者求生太厚,反失其生。善攝者以道自至,固無其害,以其無死地,誠哉。言乎安時處順者,《莊子?大宗師篇》子祀謂子輿曰: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此古之所謂懸解,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矣。此言得生者,時有生也,失死者,順化死也。處生而安生,得生理矣;處死而順死,得死理矣。既無生無死,豈有衰樂哉?此古之真人無所繫也。若在生而惡死,樂極之哀來。知此之流,為生死哀樂之所結矣。長生久視之道者,此經第五十九章之詞也。

出生入死。

注:了悟則出生,迷執則入死。此標也。

疏:了悟生死,不厚其生,名為出生。迷執人我,動往死地,名為入死。此標章門也。

義曰:元精播氣,大冶匠形,稟陽和則出生,歸陰寂則入死。將明輟死延生之路,喪生趣死之由。標此章門,似若設問,具如下句以答之也。

生之徒十有三,

疏:徒者,類也。此泛論眾生能安、生理,不自矜貴,適來為時,一無封執。如此之者,大汎而論,十中有三爾。此謂順理者少,而逆理者多也。

義曰:將生不以為樂,而安其生,此生之徒也。夫當其生也,不以利欲亂其心,不以厚養傷其性,安於澹默,順其冲和,則神守於形,氣保於神,志和於氣,心寂於志,靜定其心。如此則不求於延生,生自延矣。不求於進道,道自至矣。

死之徒十有三。

注:此泛論眾生當生安生得生理,處死順死得死理。如此者,十中有三人爾。

疏:此亦泛論安死之道,不拒變化,適去為順,一無驚怛。如此者,亦十中有三人爾。

義曰:將死不以為憂,而順其死,此死之徒也。達人處世,了悟有無,知道之運化委和,所稟有厚薄。厚於陽和之氣者則壽,薄於淳粹者則夭。知壽夭皆由於分,則生死可齊矣。生死既齊,則憂樂不入,泰然而身心無撓也。况髑髏見夢於莊子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無四時之事,汎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而王,樂不能過矣。莊子不之信曰:吾欲使司命復子之生,可乎?髑髏深臏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復為生人之勞乎?此雖寓言立理,而莊子以世人樂生者為生所拘,樂死者為死所繫,滯於生死,所以有死有生,唯至人在生無生。不為生之所繫,在死無死,不為死之所拘。既而不繫不拘,故能無生無死。然而變而生也不可以止,變而死也不可以留,但冥契大道,則為達生死爾。其出死之表、長生為期者,在乎修真鍊形,可以與語,議其玄要爾。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注:徇生太厚,以養傷生,既心矜此生,故動往死地。此則生理既失,死理亦虧。如此之輩,亦十中有三人爾。

疏:此釋迷執之人養生失理之徒也。言人雖欲修生,不能悟了,動往喪生之地。安生之理既失,順死之道又乖。如此之輩,亦十中有三人爾。

義曰:愚迷之人不知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以生為樂,以死為哀,畏死貪生,故養生過分。希生乖其道,則反喪其生,十中有三人,約其大數爾。又解云:人之稟生有三業十惡。三業者,一身、二心、三口,業也。十惡者,身業有三惡,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心業亦有三惡,一貪欲,二嗔怒,三愚癡;口業有四惡,一兩舌,二惡口,三妄言,四綺語。此三業十惡,合為十有三矣。人能制伏三業十惡,則可得道長生,可謂生之徒,由此十有三也。人若縱此三業十惡,則鈴從生趣死,可謂死之徒,由此十有三也。且眾生善必難搆,惡乃易成,三業十惡日有所犯,犯即趣死之徑。故云動之死地亦由此,十有三也。夫三業十惡,眾罪之源,捨之則可以出生,行之則可以入死。修身之戒,戒之元急。此十惡事,又各有四緣,皆為罪惱之本。何者?殺生罪中有四種緣,一

實是眾生,二起眾生想,三有欲殺心,四令斷他命。偷盜罪中亦有四緣,一實是他物,二起他物想,三有欲盜心,四使移本處。邪淫罪中亦有四緣,一實是邪境,二起邪境想,三發邪淫心,四身受染樂事。兩舌罪中亦有四緣,一是所聞人,二起前人想,三起離間情,四發分搆語。惡口罪中亦有四緣,一是所罵人,二起前人想,三起惡罵心,四發惡罵語。妄言罪中亦有四緣,一是所欺人,二起前人想,三有欺妄心,四成虛違說。綺語罪中亦有四緣。一是所對人,二起前人想,三發綺語心,四吐非義語。凡此十惡三業,計五十三條,動罹此罪,即之死地。慎哉戒哉。

夫何故?

疏:此設問眾生動之死地之由。

義曰:將攝化之要、趣死之因重自設問,謂下句也,

以其生生之厚。

注:所以動之死地,夫緣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故也。

疏:此正答言眾生動之死地者,以其躭滯有為,溺情縱欲,厚自奉養,以全其生,養之太厚,故動之死地爾。

義曰:天生蒸民,愛之甚矣。五味以食之,五色以章之,五聲以悅之,五香以娛之,五利以用之,五氣以和之,五官以司之,五緯以主之,五教以勸之,五常以稟之,五福以將之。居五靈之首,為萬彙之長,得不自貴而保愛之乎?而縱欲適情,樂生畏死,養之過分,自掇死亡,非天怒神責,由貪生太厚所殺爾。故前之十惡三業五十條罪,動有所犯,寧無過乎?且夫躁進者亡,勇退者傷,得其中者可以議於修身爾。

蓋聞善攝生者,

疏:攝,衛也。謂善能以道衛生之人,妙觀生本,本來清靜,於生忘生,不以情欲而滑其和,唯以冲虛而養其性,物莫能害。故稱善攝。

義曰:其生也有涯,而事也無涯。以有涯之生,役無涯之事,能無傷乎?善攝生者,於事無事,以全其和,不以欲嬰心,不以利傷己,任沖和之自運,託虛寂以真懷。忘生而生能全,體道而道自政,虛室生白,冥心契玄。攝生之善也。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疏:不期而會曰遇。按《山海經》,兕出湘水南,蒼黑色。《爾雅》曰:形如野牛,一角重千斤。善攝生之人,不起心害物,所以陸行不求遇於兕虎,入軍不被帶於甲兵,故虎兕甲兵無傷之意。

義曰:瀟水、湘水出九疑、零陵,其地有犀兕焉。兕虎皆害人之者也。兕虎害人,甲兵傷敵。遇之必有所害,敵之必有所傷。而善攝生者不干預於兵甲,故不為其所傷;不求遇於兕虎,故不為其所害。昔晋人郭文字文舉,栖於餘杭大滌山,與猛虎同處。每出城市,虎必隨之。人或問之曰:先生有道乎?何摯獸之馴擾若是也?文舉曰:人無害獸之心,獸無害人之意。亦何術乎?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注:善攝衛生理之人,心照清靜,無貪取之意,則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陸行不求遇兕虎,入軍不被帶甲兵,此不求害物,則物無害心。故無投角、措爪、容刃之地。

疏:前明善攝生之人內無害心,所以外不求遇兕虎。此明設使逢遇,此無傷害之心,自然彼無容措之處。是知忘情於物者,則海上之鷗可馴而狎,陸行之獸可繫而遊,况傷害乎?故無是也。

義曰:攝生之人性與道合,慈心廣運,己無傷物之心,和氣內充,物無傷己之執。雖遇兕虎,必無爪角之傷;或值甲兵,亦無鋒刃之害。以其道德充備,物物皆柔服焉。狎鷗者,有人居於海上,其子每於海濱與鷗鳥群相狎而戲。其父異之,將往觀焉。其子先詣嘗遊之所,群鷗見之,飛翔而不下。以其無機心,而鷗鳥狎之。今有機心,則翔而不下。則知苟有害物之意,虎兕寧容不傷?所不傷者,機心息於內也。《神仙傳》:劉剛字伯鸞,與妻樊夫人俱得神仙之道。剛為上虞令,遊四明山遇虎。虎見剛俯伏不敢起,以語夫人。夫人徑往,以繩繫虎而歸,如家犬焉。蓋道德所攝也如此。措,置也。容,受也。狎,近也,習也。無置爪受刃之所也。

夫何故?

疏:此問虎兕兵刃是害人之物,今不投措其爪角、無容其兵刃者,其故何也?假問其故,以曉於人。

義曰:欲明善攝生之人,無趣死之地,復重發問,將以勉勵於修行耳。

以其無死地。

注:夫何故兕虎甲兵無容措之所乎?以其順化無私,不以死為死,則物不得害其生。故云無死地。

疏:此正答也。夫見有其身者累,生生之厚者死。今善攝生之人,照法性空,悟身相假,故能於生忘生。不為厚養之過,無私順化,故無死地可處爾。既心無死地,夫何虎兕兵刃能害其生乎?

義曰:大聖演經,廣弘道要,欲使人皆趣善。眾盡寶生趣善,則無過無疵。寶生則懷道懷德,無過疵則不履死地,懷道德則可致遐齡,自無兵刃爪角之傷,可合清净希夷之道。理國之君不懷五兵之力,四境協寧,能開三面之羅,百獸率舞,何所加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