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信任你的伙伴
不相信任何人的人知道自己无信用。
——奥尔巴赫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戴维·威斯格
信任是一种必要的职场投资
美国《管理学会评论》中曾对信任有过如下一段评论:“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第一,信任者愿意处于一种脆弱地位,这种地位有可能导致被信任者伤害自己;第二,信任者对被信任者抱有正面期待,认为被信任者不会伤害自己。”
应该说,很多人在选择“信任”一个人之前,很少想过信任的本质究竟如何,也从未认真考虑过信任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更多时候,是在受了伤害之后,人们才刚刚意识到,原来自己曾经那么的信任一个人。
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事实是,每个人都有被认同的社会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被满足就会产生很深的身份焦虑,甚至会因为认同度太低而产生自卑感。可职场上的很多人都有过被利用、欺骗、背叛等不堪的遭遇,这种现实让越来越多的职场人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就像很多人面对爱情那样,“想爱又害怕被伤害”俨然成了大多数人对职场信任问题的潜台词。
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大家首先应该明白一个简单事实:职场中的信任并非“完全信任”,而是基于合作产生的基本信任。而这种信任是互惠互利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赢”。如果你愿意对你的同事或合伙人率先表示出信任,一旦成功,你就一定会获利。当然,信任别人是有代价的,其代价就是有可能你无法得到回报,并因此受到伤害。
人们选择信任就如同一场商业投资一样,选择了风险。正因为如此,人们展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根据亲疏远近而有所差异。越是与我们情感关系密切的人,我们对其的信任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马太效应”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了。由于职场中的多数人都属于陌生人,因此其本身的信任度就不能与亲人和朋友相比。
但那些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最敢于迈出第一步,承担风险的人。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约翰·钱伯斯就曾选择带领思科公司勇往直前,将信任作为一种有风险的投资,率先付出过。
钱伯斯带领的思科创造了美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可谓风光无限。但在2001年,思科公司为信任买了单。
思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高信誉度著称的公司,也正因为如此,思科才会如此成功。故而思科公司和很多合作公司的订单并不是用正式的书面合同形式维系的。然而,当互联网经济泡沫来袭时,思科的很多合作企业无力继续履行订单,造成思科累积大量库存,后来思科公司只得选择将这些库存销毁,而这使思科损失了22.5亿美元。
事后,钱伯斯将思科遭受损失一事称为“信任的成本”。应该说,单从此次事件来说,思科无疑是失败了,但从长远来看,思科良好的声誉并未受损,反而为公司的下一次盈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有人曾经说过,信任是一个典型的三角关系。它由“自信”“相信别人”和“得到别人的信任”三者组合而成。虽然信任有可能会带来风险,但同样也会创造很多机会。在职场上呼吁信任,绝不是疲软、苍白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带有很强实用目的的选择。
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曾经提出过一个相当经典的分钱实验。
实验很简单,就是让A和B两个陌生人分享不属于他们两人的一百元钱。实验规定,如何分钱要由A来决定,但是两人是否能够得到钱,则受限于B的举动。若B接受A分钱的方法,那么他们就可以按此法得到相应的金钱,但如果B反对A分钱的方式,则两人都将一无所得。
上述实验虽然简单,但意义深远,在这个实验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揭示得淋漓尽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不与他人产生利益关系,在职场中更是如此。善待自己的工作伙伴,付出自己的信任,也许依旧无法避免职场中的很多陷阱,但却给了自己一个更接近成功的机会。
一天早上,弗格斯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另一边传来如下一段话:“弗格斯先生,非常不好意思扰您的清梦,但有一件事情我必须通知您。有人指控您刚刚在一家书店中偷走了两本书,今天下午100请您到法庭配合我们调查。”
弗格斯一时间无法消化电话中传来的信息,但马上他就明白了:自己遭到了别人的陷害。不久前,他刚刚被上司擢升,一定是有人眼红他,才蓄意制造了这样一桩丑闻。
然而,事已至此,弗格斯只能选择按时出席庭审。到了法庭上,他发现指控他的是一个年轻的陌生人,两人在法庭上唇枪舌剑,激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法官决定暂时休庭,次日再继续审理此案。
弗格斯走出法庭,却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眼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就要被这样一条不实的指控所淹没了,他既伤心又愤慨。此时此刻他并不想进公司,但他的上司此前已经和他通过电话,在电话中,他的上司表示希望能够在庭审结束后与他见一面。
无奈之下,弗格斯还是回到了公司,刚刚走进办公室,他就发现气氛不对,同事们见到弗格斯都将目光投向了他。虽然弗格斯不断在心中呐喊“我没有偷东西”,但同事们显然没有听他的心声,大家对他投去的都是鄙夷的目光。
在打开上司办公室的门之前,弗格斯已经决定了:结束这段谈话后,就会辞职离开。进门之后,还没等弗格斯说出辞职的事,上司反而抢先对弗格斯说,要和他一起出去散散步。
弗格斯感到很诧异,因为他的这位上司是一个视时间如生命的人,他从未想过上司会提出这种要求。就这样,两人在外面整整谈了一小时。而当他们回到公司时,原本那些对弗格斯存有偏见的同事们也转变了态度……
在弗格斯被宣判无罪的当天,他的上司又出现了,并拥抱了弗格斯和他的妻子。而弗格斯的生活和工作也恢复了原来的状态,他一直很感谢上司对自己的信任,因为正是这样一份信任,才让他度过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为了表达他的感谢,此后他更努力地工作了。
而弗格斯的上司不是别人,就是后来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
职场中存在的信任危机,有时也许是源于彼此过于防备的心理,也或许是彼此间产生了很多误解,或存在着一些不愉快的合作,但只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信任还是可以被建立的。因为信任对任何一个职场人来说都是带有丰厚受益机会的投资。况且,在21世纪,所有的东西都逐渐与人们的信任与信用挂钩了,相信再过不久,人们就会发现,孤胆英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一个人做事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而信任的成本正在逐渐降低。
信任是职场救星
众所周知,职场竞争激烈,很多企业内部存在所谓的派系之争,而走后门、权责不明等情况更是层出不穷,在职场中同样存在的还有同事之间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职场人彼此间的信任度。
曾经有人做过一次关于职场信任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都说过“职场谎言”,在参与调查的职场人中有近六成表示出了在职场中与同事、上司之间缺乏信任。可以说,很多企业中正弥漫着一种信任危机。同时,很多遭遇过信任危机的人认为,多数职场伤害的元凶就是信任本身,因此对于职场中的信任缺乏足够的信心。
在职场中,无论是由谁首开职场不信任的先河,都会造成双方信任度的下降,并且会因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职场中制造出紧张的不良氛围。正如英国作家斯卡达所说的:“不信任有传染性。”但斯卡达同时也说,信任和不信任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即信任也带有传染性。
小马是一家超市的仓库主管,他手下有3个负责理货的员工。一次,超市的经理来仓库视察。在清点库存后,经理发现烟和方便面的数量不对,于是就对小马手下的3个理货员大发脾气,同时表示一定会追究到底。
此事刚过去几天,仓库里的货物又有一些“神秘失踪”了。经理十分生气,责令小马拿好仓库的钥匙,严防内贼。如此一番折腾,这个小部门里的员工人人自危,工作效率也下降了。
部门里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其他员工都盯着直属领导——小马的举动。大家想这次主管一定会发火的,然而小马却出其不意地拿出了3把钥匙。小马将3把钥匙分给了手下的3名员工,并对他们说:“大家不要着急,刚刚经理把我叫过去了,原来是他搞错了,算错了库存。他让我代他向你们致歉,并让我把仓库的钥匙交给你们。”3位员工听了小马的话,感到很诧异,但接过小马手中的钥匙,心中难掩激动……
发钥匙的事情过后,小马手下的3名员工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原来懒懒散散的工作状态也被精神抖擞所替代,而仓库失窃的事情也再没有发生过。
其实,小马交给手下3名员工的钥匙不是超市仓库的钥匙,也根本无法打开仓库的大门,为了不被3人发现,小马每天清晨最早起床,然后赶到仓库把门打开。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职场中信任对于职员、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事实上,超市仓库的东西就是那3名员工偷的,而他们选择偷东西就是为了报复超市经理。超市的经理与小马完全相反,是一个完全不信任同事的人,且时常用防贼的方式监视员工工作,让他们的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
而小马则是一个睿智的人,他给理货员的钥匙虽然不能打开仓库大门,却打开了另一道更重要的门——同事的心门。小马的举动和他的信任打破了同事晦暗的心理障碍,也挽救了自己和同事的职场生命。
在职场中长期保持信任的心理状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信任的确可以起到洞穿职场坚冰的作用。
林荣大学毕业后在某公司找到了一份销售工作,由于总听到别人说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事情,所以他十分珍惜自己这份工作。然而,他辛辛苦苦地在公司跑了半年的业务,业绩却很差。而他的同事都做得很好,他很灰心,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于是他决定向经理递辞呈。
经理听说林荣要辞职,并没有马上批准,而是对他说:“这样吧,你再留在公司做一段时间。要是你能做出一点成绩,我就放你走。”林荣听了,觉得自己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的确不光彩,于是就决定做出一两件让人另眼相看的事情再提辞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荣异常勤奋,工作上也的确有了很大进展。半年后,他再次找到了经理,经理问他:“你还要辞职吗?”林荣呵呵一笑说:“不了,我现在觉得这份工作非常适合我。”
如今林荣已经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可以独撑业务部门的一片天了。接着,林荣问了经理一个问题:“经理,您当初为什么那么信任我,愿意再给我一次机会呢?”这次换经理哈哈大笑起来,他对林荣说:“因为我比你更需要被信任。想当初,是我在众多应聘者中将你挑选出来的,如果我让你就那样走了,不仅说明你失败了,将你招聘进来的我岂不是更失败吗?那样的话,老板对我的信任也会下降,所以我愿意再给我们彼此一个机会。”
其实,没能力或没时间将一件事情做好,只是一种“职场谎言”,因为能力早在一个人进公司前就已经被考核过了,而时间多半是挤出来的,很多时候,在职场中打拼的人,缺少的既不是工作能力,也不是时间和精力,而是一份最朴实的信任。
同时,职场上的信任又是培养出来的,仅仅靠时间不足以让一个人获得别人的信任,也无法让自己树立相信别人的信心,只有共同经历一些事情或产生了共同利益,人们才会知道信任的可贵。也许那棵人人都畏之如虎、名曰信任的“小苗”,就是职场人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救命稻草”。
同事间的信任要遵循刺猬法则
小李和小王是同时进入公司的,但她们被分在了不同部门工作——小李在业务部门,小王属行政部门。由于公司规模不大,所以她们能够在同一间大办公室中工作。
两个人年龄相仿,背景类似,很快两人就成了办公室中的一对好朋友。然而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两人刚刚建立起的信任就开始经受考验了。
身处业务部的小李性格开朗,做起业务工作来得心应手,因此很快就得到了部门主管和老板的重视。而在行政部门打拼的小王显然没有小李这么幸运,她的工作琐碎而枯燥,想要像小李那样很快做出成绩是很困难的。故而小王的压力很大,并渐渐开始嫉妒小李。
小李对此虽然有所察觉,但感觉两人的交情还不至于因这点小事就荡然无存,就还像往常那样和小王保持着好朋友的关系。
同时,小李还告诉了小王一件压在她心里的秘密。原来,小李一直默默忍受着部门经理对她的骚扰,她很想好好解决此事,但刚踏入职场不久的她又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于是就和小王商量对策。小王给小李出的主意是让她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部门主管说清楚。小李权衡了一段时间后,决定按照小王的方法试试。
然而让小李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她与主管谈过以后,公司就出现了很多难听的流言。其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说小李勾引主管。小李感到很委屈,正想找小王诉苦,却又让她得知,同事们之所以如此误会她,小王“功不可没”。由于很多同事都知道小李平日和小王交好,就都去向小王求证小李和主管之间的事情,而小王的回答却模糊不清:“人家两个人的事情,我一个外人不好说。”进而误导同事们认为确有其事,使小李勾引业务主管的流言在办公室中大肆流传。
小李经过此事后选择了辞职,她认为所谓的信任是职场中最大的一个谎言。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冬天将十多只刺猬放在户外,由于这些刺猬畏惧寒冷,于是就团聚在一起取暖,但如果它们靠得太近,就会被彼此身上的刺扎到,因此它们只好选择分开。然而一旦它们分开,不久后又会感到寒冷,所以只好再一次靠近。就这样,刺猬们徘徊在寒冷与痛苦之间,经历分分合合,直到它们找到一个既可以取暖又不至于被刺伤的恰到好处的距离,才会停止。而这就是在心理和管理学界都享有盛誉的“刺猬法则”。这个法则的核心观点即认为人也应该像刺猬那样,保持适当的距离,而这个距离通常情况下讲的是心理距离。
其实,在职场中,同事间的信任也应该遵循刺猬法则。可以说,在职场中行走,不懂“刺猬法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很可能会让职场人的角色变得模糊不清,并最终影响工作的心情和效率。通用公司前总裁斯通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在企业中宣扬“大家庭感情”,拉近全体员工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他也很注意控制这个距离。由于他在工作当中很少与基层员工接触,因此他就在日常生活中会非常重视和基层员工的互动;又因为企业高层在工作上时常与他交流,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已经很近了,因此在生活中他刻意与企业高层们保持距离。
职场中并非不存在信任,只不过职场中的信任不能“无度”,必须保持平衡。作为职场人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职场认识,职场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又与日常生活不同,因此职场中的信任与生活中亲友之间的信任也截然不同。亲友间的信任往往用情感维系,而职场中的信任却需要用共同利益扶持。
这份用利益扶持的信任是非常脆弱的,如果人们在其上增加了太多情感包袱,那么这份信任很可能会崩塌。正如文章开头所述的故事一样,小李和小王之间之所以闹得不欢而散,小李黯然辞职,都是因为她们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转换,忽视了职场信任的源泉来自她们之间唯一的维系——工作。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中,人们的角色会发生改变。在面对父母时,我们都是子女;在面对整个社会时,我们就是公民;在职场上,我们则只是职员。而主导职场中同事关系的是“公事”。在处理公事时,同事间无疑是需要信任的,但这种信任越单纯其效率就会越高。很多人都有同一种感觉,就是很多时候鉴于同事间的情谊不好意思做出某种决定,害怕伤了感情。其实,这就是因为人们在无形中已经给同事之间的信任上悬挂了太多华而不实的“吊饰”,由于职场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必须保证工作上的高效率,因此最好让同事的角色单纯一些,不要承载太多的私人情感期待,否则彼此都很容易受到伤害。只有将同事间的这份信任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距离内,才能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免除不必要的痛苦与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