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领导出头面子大,有事相求先感化(1)
可以说,我们每个职场中人,自参加工作之日起,就把自己的人生与领导相关联起来。我们的工作好坏与领导有关,工资的多少与领导有关,评优选先、住房婚丧、子女就业上学等等,事无巨细,多多少少都与本单位的领导有着或紧或疏的关联。而且,在我们的工作圈子里,领导是我们心目中最有能力的人,他们与外面交往广,路子宽,是最能帮助我们解决困难的人。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是工作内的事情,还是工作外的个人私事,求领导帮忙是我们寻求帮助的首选。所谓与马赛跑不如骑马快,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来得比较容易些。但值得注意的是,领导毕竟不是我们的家人,与他们办事是不能随便的,是要讲究办事之道的。求领导办事是门艺术,求得好,领导不但会帮你办事,而且还会把你当亲信看;求得不好,领导会认为你不懂事,关系反而生分,所以一定要慎重。在求领导办事前,一定要考虑好相求的艺术和分寸,以避免出现尴尬局面。
一、把握所求之事的艺术与分寸
找领导办事要掌握好分寸,不要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找领导,如果那样,领导会觉得你这个人太不值钱,甚至会认为你缺乏办事能力。比如,你家里需要买一个冰箱,如果找领导去说一下,可能会便宜几百元钱,但这类小事千万不要去找你的领导办,因为这类事显不出领导的办事能力,又贬低了自己,得不偿失。
大事与小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要随你的单位性质和领导的层次而定,凡事要有一个“度”,掌握好这个度,你才能在社会上“走得通”、“吃得开”、“行得远”。
那么,哪些事情应该利用领导关系来办呢?
与“公”有关的私事
置身于职场,免不了要面对许多利益诱惑,如晋升、加薪、调岗、培训等。这些利益对事业来说是“公”,对你个人来说则是私事。
常言道:老实人吃哑巴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同等条件下,两个同事工作都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比较勤恳认真,但在分房时,一个“有苦难言”,对领导只提了一次要求,虽然自己结婚好几年,三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但另一位却三天两头地找领导诉苦,有空就拨拨领导脑子里面分房的这根弦,结果被优先考虑。而他的那位老实巴交的同事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难道他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吗?
有些人认为向领导要求利益,就是难为领导,给领导找麻烦,影响两者的关系,也有人一心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讲价钱,只要被领导重用,什么都不敢提,结果往往工作做得比别人多,所得却比别人少。
虽说干好本职工作是自己分内的事,但付出了劳动,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绩越大,应该得到的也就越多,这是很正常的。
只要你能为领导干出成绩,那么向领导要求你应该得到的利益想必他也会满心欢喜。如果你无所作为,无论在利益面前表现得多么“老实”,领导也不会对你有所亲睐。事实上,从领导艺术上讲,善于驾驭下属的领导也善于把手中的利益作为笼络人心、激励下属的一种手段。可见,下属找领导办事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而且还可以加深与领导之间的亲密关系。
与“公”无关的私事
找领导办事一定要看事情是不是直接涉及自身利益,如果是,则领导无论是从对你个人还是关心单位职工利益的角度,都认为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事领导愿办,也觉得名正言顺。
比如,你爱人调动工作,你通过别的关系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办成。如果你找单位领导办,领导觉得你重视了他的地位,使他有了救世主的感觉,又可以作为为单位职工解决困难而积累其领导的资本。有时,这样的事你不找领导帮忙,有些热心领导反而会觉得你看不起他,认为你在单位里并不倚重他。
但你一定要知道,这类事必须关系到你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或直系亲属的切身利益,如果过于大包大揽,七大姑八大姨的事你都揽过来去找领导办,领导不但不会答应,而且还会认为你太多事,心中没有原则与尺度,影响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
二、求领导办事的艺术与分寸
领导是我们的上级,因其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一定的权势,决定了他跟下属之间的距离,更决定了其与下属之间办事的心理、语言、行为等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只有抓住领导的这些特性,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把握好求他办事的艺术与分寸,使其愿意办、主动办,才能达到我们满意的效果。
透露困难,让领导同情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轻易去找上级办事的,上级盛气凌人的“架子”和目无下级的“脸子”在一般下属那里是不会被愉快接受的。
一般而言,下属不到万般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提出一件事让上级烦心的。但若要真到了这种窘境,去求领导,在原则允许的情况下领导都会帮忙解决的。因为“人皆有不忍仁之心”——世界上每个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受难者的仁慈感情。找上级办事能否获得应允,有时恰恰是这种同情心起了作用。
按照一般社会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属们经常要找上级出面办理和帮助解决的诱因:
其一,与工作有关的利益是员工们经常找上级办事的基本诱因之一。这些利益包括调岗、晋升、涨工资、分房子、调停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言论或舆论等。这一类事能否办到,关键在于你在上级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会把利益的平衡点放在你身上;位置若是低了,则必须借助外在的或间接的力量起作用方能把事办成,否则便只能充当各种利益的旁观者了。
其二,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利益是员工们找上级办事的又一大诱因。
包括借贷、买卖、调节各类纠纷、参与婚丧嫁娶等各类红白喜事的协调,对各类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法律公断以及某些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等托办的事宜等等。办这类事,上级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权力,他们的间接活动有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其三,与家庭关系有关的利益也是下属找上级办事的一个诱因。
包括夫妻关系、儿女关系、亲戚关系。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利益有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了伤害,而自己又无力自我成全,于是责无旁贷,只好间接地承揽过来找某位上级说情,恳望他能出面干预或施加影响。
如为子女找工作,帮助妻子调动工作,帮助某位亲属安置工作等等。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些利益关系,你才有可能经常要找上级办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几乎都可以涵盖在“困难”二字之下,如经济困难、思想困难、情感困难、地位困难等等,找上级办事,说穿了无非是托他们帮助解决这些“困难”。既然是困难,就必然有一些不堪负重的苦衷,要想把事情办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些苦衷通情达理、不卑不亢和牵肠动肚地倾诉出来,切入肌肤地诱使上级产生同情心,从而帮助你把恳求办的事情办好。
要引起上级同情,必须了解上级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历,对上级曾经有过类似的切身感受过的事情,容易得到同情,从而得到支持和应允。
要引起上级同情,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功夫,必须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令人痛惜惋惜。所以,越是哪一点给自己带来遗憾的地方和痛苦的地方,则越是大加渲染,这样,上级才愿意以拯救苦难的姿态伸出手来帮助你办事,让你终生对他感恩戴德。因为大凡能激发人的公正之心、慈悲之心和仁爱之心的事情,都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帮助,都能使人在帮助之后产生一种伟大的济世之感。
要引起上级同情,还必须理解上级的好恶,了解他平时爱好什么,赞扬什么,又愤慨什么,了解他的情感倾向和对事物善恶清浊的评判标准。上级的同情心有时是诱出来的,有时是激出来的。如果上级对某个朋友有成见,认为他水平很差,他不得志和受排挤,是不足为怪的。
那么,你要帮朋友解决常年在基层受压抑之苦,并想借此引起上级的同情,可能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只有没有成见的时候,同情心才更容易被引发出来。
同情心可以促进领导对你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帮你办事的决心,因为领导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就需要努力激发领导的责任感,要使领导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办好此事。
所以,利用上级善良的同情心办事,如果运用方法恰当,即使上司铁石心肠,也能收到“以情感人”的奇效,它甚至比“以理服人”更能打动上级的心灵,更能促使上级伸出仁爱之手。
择机送礼,以利益驱动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送礼历来也是很有奥妙,很有讲究,很有窍门的,可算是一门大有实际用途的学问。不好好学会这门学问,不懂得礼尚往来的人,多半是办不成事、办不好事或者说是办不了大事的人。
古人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是说穿了别人送的衣服,怀里就会装着别人的心事或隐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收下了别人送过来的礼物,就要为别人办事。这同民间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和“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意思大体相同。送礼,在中国虽古已有之,却于今为烈。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自古以来送礼都是和办事密不可分的,送小礼者办小事,送大礼者办大事,这似乎也成了一般规律。
所以,要想找人办事,就要首先学会给人送礼。而送礼是需要自己往外掏钱的,要说情愿可能未必是真,但为了把事情办成办好,又常常不得已而为之。既然“为”了,就要“为”好,就要把礼送到位,把事办成功。
以下要谈的就是送礼必须把握的分寸和注意的问题。
(1)要解决好给谁送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不算是个问题,而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因为选错了送礼对象而导致没办成事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把礼物送出去了,事情却没有办成——因为收礼的一方并非是对事情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礼,也是徒劳无益的。
送礼要送给关键人物,不能送张三一点又送给李四一点,王五也收到一点,结果礼物被分割零散了,分量显得很轻,有时可能起不到利益驱动的作用。这还不算,送的对象多了,难免人多嘴杂,心机泄漏,对事情有百害而无一益。
所以,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好各位“要人”的利弊,查问好谁对这件事有裁决权,起主导作用,谁是办事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
礼物送到了点子上,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礼物送给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应的成效。
(2)要解决好何时送和何处送的问题
送礼要讲究时间,讲究地点,讲究场合,这样,对方才更方便接受。
很多人送礼喜欢在晚上送到对方家里,其实这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晚上时间,对方可能不在家中,送去了礼物却未见到“真人”,未免有些遗憾。或者对方在家,却另有外人夜间串门,带着礼物进去未免有些尴尬,所以,最好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早上对方未动身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的早上对方刚刚起床不久为佳。因为这种时候带礼物进屋,既无外人打扰,又能把要找的人堵在家中,便于见面,便于说话。另外,有些礼物也可以在办公室送过去,如一些文化商品。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场合可以送礼,比如在酒店请客时也可以当场送些烟酒让对方带回去。
所以,送礼场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3)要解决好送多少的问题
给人送礼应该送多少主要应根据三个方面来划定:一是根据所要办的事情的分量轻重和利益大小来确定给对方送多少礼合适。事情较大,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密切,就应该多送一些;如果事情不关大体,就可以少送一些。二是根据对方费劲和费周折以及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来确定礼物轻重。如果事情难办,或者对方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那么要送的礼物就应该偏重一些,否则便可以少一些。三是根据当时社会送礼的惯例确定礼物价值的水平。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送上十几元钱买来的烟酒就算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如今办事恐怕远非这个水平可比了。一般而言,礼物这东西送多送少,一方面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有些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所以,礼物的轻重、多少恰到好处,既要达到办事的目的,又要有所节省,不致得不偿失。
(4)要解决好送什么的问题
确定了给谁送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送什么好。这里的所谓“好”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是以对方的喜好为标准。所以,送礼之前要根据对象的偏好,分析其到底喜欢什么礼物。比方说,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爱好吸烟,还有的人很高雅,他们对古董、字画、典籍感兴趣,还有的人干脆就只是喜欢钱,这就是“人心方圆,各有千秋”。对方爱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要知道,只有给对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欢的礼物,他才会动心和动情的。对方只要动了心和动了情,就会拿出精力为你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