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快乐之本(1)
学会四种知识,才能快乐
有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柏拉图,以寻求解脱之道。柏拉图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他一个篓子让他背在肩上,并指着一条沙石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拾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开始遵照柏拉图所说的去做。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小路的尽头,柏拉图问他有什么感觉。
那人说:“感觉越来越沉重。”“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柏拉图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篓子,在人生的路上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拿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就会有越走越累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些沉重的负担吗?”柏拉图反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还是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听后沉默不语。
柏拉图说:“既然都难以割舍,那就不要去想背负的沉重,而去想拥有的欢乐。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还有责任和义务。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另外一个人,因为他的篓子可能比你的大多了,也沉重多了。这样一想,你的篓子里不就拥有更多的快乐了吗?”那人听后恍然大悟。
生活当中,衣服脏了别人可以帮你洗,房间脏了别人可以帮你打扫,东西乱了别人可以帮你收拾,而我们的心情呢?如果我们心情很乱很糟糕时,别人除了能安慰我们以外,谁也帮不了我们,只有自己去调整去改变。即便是上帝在世,佛祖再现,也无法调整我们烦闷的心情。那么,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下面我将西藏古老佛法,苯教经典里所讲的心情调整方案,来告诉大家,希望都能从中受益,从而走向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只要学会测量心情、管理心情、调整心情、自我放松这四种知识,快乐就会无处不在。
第一,学会认识心情。当我们想改变心情之前,一定要认识心情是什么?为何要改变?若是这两个问题没有明白,你将无从下手,也无法改变。就像审判罪犯一样,审判之前必须要了解嫌疑人身犯何罪,触犯了哪一条法律,才能进行审判继而,使其接受改造。想改变心情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确定自己的心态是否正常,心情是否浮躁,情绪是否稳定等等,对自己的心情要有彻底的认识。有一篇文章《人的正确心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写道:“一个正确的心态,往往需要经过由观点到观念,由观念到精神,由精神到心情,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反复的思考,才能够认识自己的心态是否正确。”心情和观念,观念和精神,精神和心情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因果关系,比如照镜子和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第二,学会心情安静。依据古老苯教的经典来说,人们每日要“入静”及“安静”30分钟。因为,在人的心情之中,幸福及快乐占十分之一,痛苦和烦恼占十分之五,剩下的十分之四就是平淡(睡觉、吃饭等)。能够常保持平淡心,其实也不易。我们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且这种不如意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和适应。
如何调整呢?人每天如果能够拿出半个小时“入静”及“安静”,我们的心情自然就改善,若是能够常保持安静的心情,对我们的寿命和生命都有好处。但每当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是你想平静就能平静的,那时候平静两个字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因此,我们每时每刻提醒自己平静及冷静,平时注意改善自己的心情,而且还要锻炼自己控制情绪,或者锻炼舒散注意力,但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简单的“心情安静修法”,你不妨去试一下:每天只需半个小时入静,安下心来修炼自己的情绪。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半个小时安静入座的话,你的生命能量就会增加。每天你静修入座的时候,无论何地,站、坐、卧都要按时行动,最好独处一隅。选择一个你认为最舒适的地方,将身体展开,完全放松、平心静气、闭目安神、自然呼吸、万念皆抛,把半个小时化整为零,一秒一秒地静静品觉,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仿佛天地间只有你自己。半个小时结束,接着做你想做或者应该做的任何一件事,尽可能地全身心投入。
第三,学会微笑。你微笑,他也微笑,世界也微笑;你笑得灿烂,他笑得也灿烂,世界更灿烂。微笑是人类最基本的动作,也是人类传达亲和态度的表情。在心情好的时候,人们才会经常微笑,只有会微笑的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如果你真诚和善良,在微笑中就会洋溢着感人肺腑的芳香。微笑的风采,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微笑它是一种激发想象力和启迪智慧的力量。微笑是一种力量,你在顺境中,微笑是对成功的嘉奖;你在逆境中,微笑是对创伤的理疗;你在疾病中,微笑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良药;你在矛盾中,微笑是一种化解的动机。因此,我们要学会微笑,每天多微笑几次,不仅是对熟悉的人,对陌生人也可以微笑。你必然会收获人们友好的笑容,而且改变你自己的情绪,同时改变心态,也改变命运。人最漂亮的时候,就是微笑的那一刻;人最快乐的时候,也是微笑的那一刻;人最可爱的时候,还是微笑的那一刻。
第四,学会改变心情。我们的一切与心情有关系,佛经里也讲过,万法为心造。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改变心情呢?改变心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首先要找到打开心锁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快乐就是快乐,我们的心不快乐就是烦恼,与其他没有关系。尽管每个人都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但事实却是,一切身心的感受,无论好坏与否,都是自己打造出来的。可是人们往往把过错推卸给别人,认为一切痛苦、烦恼、忧虑、压力等都是别人造成的。其实,自己的心情好坏,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比如,我和朋友走路时,遇见一个小孩,朋友看见小孩就逗他,那个小孩就说:“你们俩是乌龟王八蛋。”当时我就笑,心里想,可爱的小朋友说得很对,我们俩很胖,走路就像乌龟。我之所以开心是因为,乌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之一,我会长寿的。于是我笑着说:“小朋友,谢谢你的祝贺。”但我的朋友就不一样,非常气愤,冲着孩子双眉紧皱,满嘴脏话。幸亏孩子没说我们俩是猪八戒,如果那样,我的朋友会气死的,他非常讨厌猪八戒。问题就出在这里,只有我们管理好自己的心情,才能做快乐之人,若是你管不好自己的心情,你就是痛苦之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痛苦、烦恼、失望、恐惧、不平衡等等所有负面的感受,都归结于外面的人或事物,很少冷静下来向自身找原因,也不愿意做自我检讨,因此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佛经里讲“心外求法是外道,永不成就佛;反观自心,明心见性,立即成佛。”如果你确实是发自内心地想寻找快乐,那你必须要改变推卸责任的心态,将目光收回来,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身上寻找快乐。如果真能如此,那么你的心情一定会开朗,快乐的大门一定会被你打开。因此,开启快乐之门的钥匙,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中。
上师的话:微笑的风采,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微笑它是一种激发想象力和启迪智慧的力量。微笑是一种力量,你在顺境中,微笑是对成功的嘉奖;你在逆境中,微笑是对创伤的理疗;你在疾病中,微笑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良药;你在矛盾中,微笑是一种化解的动机。
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
有位妇女搀着老父亲的胳膊艰难地上了公交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小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
那位姑娘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尊老爱幼是我们年轻人应尽的义务。”那个搀着老人的妇女似乎想说什么,但老人朝她摆摆手,说:“好,好,孩子,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坐下,小姑娘脸上流露出笑意。
奇怪的是,那个妇女明显不高兴,似乎是在责怪父亲。
公交车继续朝前开,突然一个急刹车,那位老人“哎呀”一声,紧皱了眉头,好像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
小姑娘在一旁不禁暗自替老人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下面一站就是医院,那父女俩下车了,巧的是小姑娘也是在这一站下车。小姑娘听到那位妇女在埋怨:“爸,你也真是的,明知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伤口疼了吧?”
老人乐呵呵地说:“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是啊,成全别人的善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圣人曰:君子有成人之美。其中的奥秘就是,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成全别人的心态,能够治自己不悦的心毒。做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求功名这个层面上,不求功名只是不自私地先人后己,而成全则是把人扶上马再送一程。每个人都有个后天的大毛病,那就是看到别人得到了成功,自心就不快乐,甚至还会怨天尤人,恨人有笑人无。
什么样的人是小人?什么样的人是君子?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菩萨?谁的脸上也没有贴着标签,一切似乎让我们无法判断。实际上只要你愿意细心观察,小人、君子和菩萨,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处世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反差。比如,有的人利己不利人,有的人利人不利己,有的人利己利人,有的人成全他人,有的人成全自己……其一,小人利己不利人。因为小人心胸狭窄,处处为难他人。他们喜欢成人之恶,扬人之短,见到别人穷困潦倒,他会高兴万分;别人幸福、快乐、成功、飞黄腾达,他就嫉妒满腹、怨上苍不公,直接或间接地说风凉话伤害他人。所以小人终日烦恼幽幽,忧患重重,他不愿意也做不到成全他人。
其二,君子利己利人。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有着与人为善的侠肝义胆,把别人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而且,不愿意看到别人遭受天灾人祸,不愿意看到别人落水翻船。他们可以为穷人两肋插刀。做人光明磊落,从不阳奉阴违。所以他们心胸开阔,正直豪爽,以成全他人为美德。
其三,菩萨利人不利己。因为菩萨有悲心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把众生视为父母,众生之苦视为己苦,众生之痛视为己痛。他们愿意把众生的疾苦全部吸收到自己的身上,把自己的成功与快乐无私地施于众生。为了众生,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菩萨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成全众生。
曾经一位弟子问占巴南卡大师:“小人、圣人和菩萨的区别在哪里?”占巴南卡大师说:“小人成全自己不成全他人,圣人成全他人不成全自己,菩萨成全一切众生。”当你真正做到不为自己,放下我执,只为他人发出慈悲心,成全别人。那么,你的道德就会不断提高,你的智慧和境界会不断超越,你的境界会离菩萨越来越近,这就是“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的大乘佛法精神。
上师的话:小人看到别人快乐就不高兴,不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快乐,一般小人成全不了别人,所以心事重重,烦恼纠缠;君子看到别人快乐就自己也高兴,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还快乐,一般君子及圣人成全别人,所以内心轻松,快乐自生;菩萨看到别人快乐就自己也高兴,而且希望别人世世代代获得快乐及快乐的因,菩萨一切都是为了成全别人,所以内心清净以及安静,境界自然提升。当你真正做到成全别人时,你不为自己,放下我执,你只为他人发出慈悲心,你的道德就会提高,而且你的智慧和境界会超越世间人,这就是“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的大乘佛法精神。
无求的奥秘
有个秀才名叫宋焘。有一天生病在家,便有个公差来带他参加考试。考试的题目为“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焘在答卷中写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就是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这份答卷博得了考官的赞许。但当他得知自己已经死掉,是在参加冥界的城隍考试的时候,心中惊恐万分,即刻要求回家侍养母亲,以尽孝道。冥界的帝王因宋焘之母还有九年的阳寿,而准他九年的假期,待其母过世之后再去赴任。后来他的母亲前脚去世便有人看到他身穿官服,还有很多的随从前呼后拥,却原来,他也已经死去,做了冥界的城隍。
原文参见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
无求而无所不求,是道家的一种思想,通俗一点说就是无欲则刚。人诞生于天地之间,被称作万物之灵,到底能否做到圣人提倡的无欲无求呢?无欲无求能带给我们什么?如果你真想找到快乐,就一定要明白无所求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