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王序

卢先生让我为他的新作写序,真让人感到意外,如同让一个哼唱小曲的业余卡拉歌手,对《手拉手》的天籁之声发共鸣,这不太幽默了吗!是的,他不需要傍名人请名言,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公众人物,站着说妙语,坐着写檄文。他之所以邀我作序,是因为他是一名诗人、一位博导和一个社会学家,有诗人的浪漫、博导的严谨和社会学家的眼光,于是我成为他分层抽样调查的一个样本。我明白,他要的是一份真实、一种平淡和几丝分享。

记得在2003年4月,在美丽的华南师大沁园楼,我突然接到古柏先生的北京长途,建议我写一篇有关卢教授治学方面的文章。古先生认为,好好总结一下名家做学问的经验,可能比写几篇所谓的论文更有价值。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扮演了一回记者,终于有机会,对卢先生的为人与为学,有了更全面和细致的了解。遗憾的是,这篇文章至今还没有发表。我不敢投稿的缘由是,卢先生的思想在发展,论域在拓展,一篇文稿无法涵盖先生的全部。

在我国体育教育界,许多同行都听过他的讲演与报告,人们都能感受他的博学与善讲,他是一位名师与名导;在体育学术界,大多数人都熟悉他的名字,都拜读过他的多部专著和百余篇论文,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近10年来,他频频在央视等传媒露面,纵横体育赛制、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的千秋,拥有众多的观众群,他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然而,他鲜为人知的一面是,他还有许多科普性和文学性的作品,如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政论、杂文。我曾翻阅过4大本由他自己装订的剪报,那是发表在《人民日报》、《新体育》等20多种报刊杂志上的,那时才知道先生还有这么多的雅兴、功力和才情。让人喜出望外的是,在即将面世的新著中,读者就能分享到卢先生另一面的生命情趣和人生境界。这是一部写散文时用诗语,写论文时用散文的著述。它定会让读者体味到哲学的贤思、经济学的准确、社会学的敏锐和文学的渲染。

王章明

第一章 希望在东方体育文化复兴——兼论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向东方运动会的转型

体育文化断想

一、环视现代世界体育文化

在2000年第一届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典礼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那么这种足以改变世界的体育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文化力量。

近现代世界体育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景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这样几个部分组成:以增进社会健康和满足休闲为理想的大众体育,以谋求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以及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运动。这三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汇成当今世界的主体体育文化,成为全世界共有的文化财富。而其他国家、民族的体育文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成熟的,还是萌芽态的,无论是单一民族的,还是跨国的、多民族的,都只能归于“亚体育文化”,或“准体育文化”。

当今,各个国家与民族都在努力汇入这一世界主体体育文化的潮流,并以此为荣为乐。在这一主体体育文化中,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先导的力量。奥林匹克作用于社会,也作用于人。它不仅是体育力量,也是一种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趋向、道德升华、心理感受、价值观念、文明导向等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奥林匹克作为一种强者文化、强权文化、强势文化,对各种民族文化的产生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作用,正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扩张着、渗透着、弥散着,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座标系。

近几十年来,奥林匹克受到内外的种种压力,正在修正自己的强者形象,与时俱进地汇入世界的和平、民主、青年运动、妇女解放、绿色环保、科学教育的历史潮流,使它的活动空间大大超出了体育运动的范畴,几乎成为唯一的、独占的体育文化形态。

在历史上,西方体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轧道机上,把东方各国的原体育文化推挤到边缘,几乎湮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机一样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修剪得整整齐齐。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在“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变得如此苍白。各种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

又由于体育文化所特有的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扩散倾向的世俗性,变异改造的保守性,以及流行普及的易接受性,这一主体体育文化一旦占有了文化的统治地位,就具备了专制主义文化的特征,而这种文化是以欧美价值观念为基调的,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价值取向的,从而使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受到极大的伤害。今天奥林匹克与卫星电视、互联网、微软、好来坞、百老汇、可口可乐、NBA、迪斯尼、摇滚乐、柯达等文化产品纠合在一起,在全世界涌动着,呼啸着,成批成批地倾销着,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闯入各国的精神世界,使许多弱小几乎民族忘记了自己民族体育文化的过去,使多数青少年不知民族传统体育为何物。

那么,拿什么来拯救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拿什么来平衡奥林匹克造成的世界体育文化的偏失?

拿什么来为21世纪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添加动力和活力?

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与崛起,就连国际奥委会中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何以有奥委会评估团团长海因·维尔布鲁根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的这句名言: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

二、东方体育文化与世界主体体育文化融合的几次尝试

(一)亚运会的兴起――奥运会的地区版

早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入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便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就出现了亚运会。亚运会起源于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东方奥林匹克运动会,菲律宾、泰国、台湾、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本次运动会,这是亚运会最初的雏形。最初,东方奥林匹克运动会每2年举办一届,到1934年为止,共举办了十届,被称为远东运动会。虽然第十一届远东运动会选定日本的东京作为主办地,并命名为东方运动会,但终因当时战云密布不得不宣布取消。

二战后,印度总理尼赫鲁主张将“亚洲的运动会”正式更名为“亚洲运动会”。亚运会经历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举办了14届,成为一种稳定的文化形态。然而,毋庸质疑的是,亚运会不过是承接了奥运会的衣钵,是奥运会的地区版而已,对许多国家而言,不过是奥运选手的选拔赛、预选赛。它虽然也间或吸收了一些东方国家的运动项目,但本质始终没有离开欧美文化的主旨。

(二)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流产

1963年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和1965年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是东方体育文化向世界主体体育文化发起的一次挑战。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是由印尼总统苏加诺发起的,用以对抗那时的奥运会。他邀请新兴力量国家(即二战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参加),而一切主要具体事务如邀请参赛国家等,都先与中国外交部通过内部协商决定;中国领导人周恩来和陈毅起了极为重要的领导作用。各国运动员队伍去印尼的旅费,需要帮助时也由中国资助,运动会则由印尼办。当时的一切运动用具,甚至连印尼运动员的用具都是由我国制作的。第二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原拟定于一九六七年在开罗举办。因为埃及经济拮据,承担不了。周恩来总理和印尼总统苏加诺、埃及总统纳赛尔,还有巴基斯坦总理在开罗举行会谈,最后决定由中国承办。但后来印尼的政局发生变化,苏加诺总统下台,中国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届运动会便就此流产了,并从此彻底消失。

新兴力量运动会流产的根本原因是亚洲政治的不稳定、经济的不强大和文化的缺乏凝聚力,其中包括中国的新生政权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亚非国家处于政治动荡时期,中国陷入史无前例的社会混乱,以“文化革命”之名,行革“文化”命之实;正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游击战争、宗教战争和恐怖事件不断;新独立的国家政变、叛乱、颠覆频仍,许多国家无暇自顾,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极其恶劣,因此它的中断是情理之中的。

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出现对奥运会构成一种威胁,遭到以布伦戴奇为首的奥委会的顽固派的封杀也是它夭折的一个外部原因。

(三)给奥运会做的东方补丁

60年代初,战败国日本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举办了东京奥运会,试图重塑国际形象;80年代末,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的鼓噪,举办了汉城奥运会,试图在国际市场亮相。这两届奥运会也都一定程度展显出了东方文化色彩,但毕竟是在广义的儒家文化的边缘地带进行,与中国的原文化擦肩而过。虽然在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上增加了柔道、跆拳道两个项目,并把这两项运动推到了世界范围,然而这毕竟不过是在奥运会上打了两块东方补丁而已。

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核心地区展开,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如同一席盛筵将呈现在世界面前。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的民族品格和精神,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体育运动的特殊气质,必将对奥林匹克产生深刻的影响。今天当我们看到奥林匹克的五环被人性化的理解,演绎成动感的舞动的“京”字人形会徽的时候,不难想象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吉祥物、会标等直观的形象,一定极具东方文化色彩;那届奥运会的管理体制、组织方式、运行机制一定是表达东方智慧的;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东方哲学的全新解释将使世界感到惊异。西方哲学、西方伦理、西方体育陷入迷惘时代一直在探究的东西可以在中国找到答案,这就是使全世界的眼睛为之一亮的原因。

然而,由于奥林匹克观念的特质性,制度的规范性,程序的强制性已经形成了一道道强固的藩篱,任何异质文化的进入都十分困难,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难度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东方体育文化也只能起到一个“展示”的作用,至多只是被西方暂时承认而已。在奥林匹克中实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并立、平等,还为时尚早,甚至是不可能的,试图把奥林匹克改变为东西方体育文化共存的场所,几乎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四)亚洲体育节的中断

1998年中国沈阳举行了第一届亚洲体育节,设置了数十项活动,多数东方国家都参与了亚洲体育节。2000年因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未能如期举行第二届。

三、谁能承担起复兴东方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

在学术界,把世界简单地划分为东方与西方还有许多争议,有人认为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至少还存在着一个既不属于东方,也归不入西方的伊斯兰文化。有人甚至认为即使在西方也不存在一个可以涵盖所有国家、民族的文化,何况东方各文化圈的差别更是大相径庭。但是我们根据世界历史的逻辑大致把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以基督教文明为宗教、哲学基础的,后来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欧美各国定为“西方”,而把主要是东亚的国家或地区,暂定为“东方”。那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在东方各主要国家和地区,谁能承担起复兴东方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呢?

1. 俄罗斯虽然在东方有辽阔的国土,但俄罗斯文化的本质是属于欧洲的,俄罗斯的宗教、民族、语言、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更靠近欧洲,俄罗斯文化也更愿意融入欧洲。

2.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典型东方国家,曾创造了以瑜珈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但由于殖民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性差,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总是十分紧张。作为东方文化的号召者难以为人们接受。

3.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有极强的文化消化能力,民族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强,民族体育内涵并不丰富,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东方国家中的国际形象欠佳,这个“经济动物”大国“脱亚入欧”倾向十分严重,东方各国对日本的扩张始终存有戒心。

4. 伊斯兰文化国家长期以来受宗教、民族、石油等问题的困扰,无暇它顾。

那么,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的中华文明圈,是否可以担起这个职责呢?

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说:“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华民族。”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在讨论未来世界发展时说:“面对21世纪,我们的中国学所应承担的课题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批判经济至上主义的风潮,并且与利己及追求利润的原理相对抗;如何将中国思想中作为深厚的传统准则积蓄下来的仁爱、调和、大同等道德原理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向全世界展示出来……”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则预言:“在过去几百年中,全世界为希腊犹太基督教观念与传统所支配,现在已经是世界转向中国、印度和亚洲其他地方寻求智慧以进行另一场思想革命的时代了。”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从殷商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就有了有稽可查的自身特点,如食物为黍稷与粮米为主,衣有纺织品,住为夯土与木建构相结合的建筑,青铜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烧窑技术发展而来的礼器传统,宗教是以巫为中心的天人相通,社群以亲属群为核心,并由此发展为祖灵的崇拜,文字是中国特有的方块字系统。在中国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了“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人民服务”等品格。

中国文化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在国与国的关系上,都表现出那种雍容、和平、温良、宽柔的品格。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涵养、改造具有顽强的毅力、海纳百川的宽容和天衣无缝的技巧,就像源于欧洲的乒乓球运动竟被认定为中国的“国球”一样。

实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我们最有充分准备,因为这是一种早已蕴藏在中华民族心头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情结。中国的经典学理早在17世纪,就向西方传播介绍,至今在国际社会中发生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器物民艺,如陶瓷、丝绸、漆器等民艺器物很早就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作为一种生态方式被欧洲所接受。中国的文化信息也在早年通过传教士的书信,旅行家的游记,使团的日记,包括现在众多调查报告、采访报道、摄影资料等传到了欧洲大陆。

今天我们不仅要把过去的文化遗迹保存下来,继续向西方传播,让世界真正全面地认识中国,而且要以中华文化为基元,在现实文化的基础创造上成为当代无可争议的国际典范。这就要把中华文化过去的运行规范、习惯方式推到新的境界,需要当代中国文化人做出新的努力,其中包括体育文化人。这就要求体育文化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参与世界文化建设的眼光。这就要求体育文化人提升整体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从现实的功利追求摆脱出来,上升为一种整体的文化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积累、整理方面做了些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1. 对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养生、健身、体育、娱乐活动方式进行了挖掘整理,集成了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和游戏方法。

2. 对一些民间的具有竞技因素的民俗活动进行加工整理,规范了规则和方法,并进行了普及,如龙舟、舞龙、舞狮、毽球等。其中龙舟已经初步走向了世界其他华人圈。

3. 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归纳梳理,基本形成了以散打、套路和其他方法组成的基本体系,并开展了系统的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

4. 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已凝固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下简称民运会)。

中国在承担复兴东方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弱点:

1. 产生于农业社会的东方体育文化的落后性,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之间有较大的不兼容性。有很多活动方式只能成为“活化石”保存下来而缺乏现实文化意义,更缺乏实用性。

2. 中国历史上长期的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不利于文化的多元性的发生。建国以来,中国体育不断强化了一个号称“举国体制”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为顺应西方体育进入中国的,而不谋求东方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

3. 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世界文化的低势位状态,外来文化的“入超”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倾向,中国对引领东方文化走向世界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也缺乏将东方文化发展成世界文化的战略思想和技能技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加大,中国承担起复兴东方体育文化的责任已经众望所归。在国际社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谋求霸权,不搞以我为中心。但是在建设代表先进文化方面需要为世界做出实际贡献,包括体育文化。

四、把民运会扩展为“东方运动会”

(一)民运会的历史功绩

民运会,是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1953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为发掘整理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族人民身体素质,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截至九十年代中期,已分别在天津、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北京市与西藏等省区举办了6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一届民运会(1978年)。共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跤等5项;表演项目有武术22项,骑术9项,特邀表演有马球、蒙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等。

第三届民运会(1986年)就有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员共1097人参加。运动会设7个竞赛项目和115个表演项目。竞赛项目除保留上届摔跤、射箭外,增设了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5个项目。表演项目比上届增加了47项。

第五届民运会(1995年)本届运动会历时8天,其规模和设项均超过了历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代表及新闻记者共9000人参加。台湾省组团参加了龙舟竞赛。大会还邀请了部分港、澳、台同胞前来观摩。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秋千、武术、射弩、龙舟、赛马、打陀螺11项,设金牌65枚;表演项目有129项。

即将召开的第七届民运动(2003年)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55个民族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及记者近万人,比赛规模也超过历届,共设14个比赛项目和百余个表演项目。运动会期间,还将举办民族大联欢、科学论文报告会、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并表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民运会的文化背景

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历久不衰的民运会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原因的,80年代后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生民族主义泛滥,造成国家分裂、民族瓦解、社会动荡的时候,中国的民运会成为一枝独秀的民族团结象征,这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民族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包含了体育文化的理由:

首先,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不断地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铸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推动了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在共同缔造祖国疆域过程中,56个民族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结成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为斑谰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再次,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凝合而成。文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共同性不断张扬的历史。民族的交汇和融合是民族的更新与发展。中国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中承接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积淀,为其共同缔造华夏文化发挥独创的精神。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正是这一疆域的优势和文化资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第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是民运会存在的一个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在河谷平原的摇篮中发育成长的。但它的边缘部分却选择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使中国的汉民族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构成了一个蔚然壮观的文化丛体。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育活动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如果蒙古族停止了“那达慕”,傣族忘记了泼水节,朝鲜族没有了荡秋千、蹬跳板,侗族中断了“抢花炮”……将是不可想象的一种民族文化的损失。各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一个体育体系,而且构筑了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些文化原因造就了民运会,创造了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范例。而它的未来逻辑走向就是世界:“文化,越是民族的,越属于世界”,可以从民运会的发展得到印证。

五、把民运会发展成东方运动会的初步设想

(一)确立东方运动会的哲学思想

东方运动会应该以东方的哲学思想为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哲学观念应该成为东方运动会哲学背景的一部分,但不是惟一的部分。东方运动会的哲学思想应该是多元的,只有包容了印度、日本、东南亚、西亚各国的思想精髓,东方运动会才能有生命力。东方运动会又必须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思想有所区别,要更体现人性,更富有亲和力,更少功利的追逐,更强调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相互理解。东方运动会不仅仅属于昨天,更属于今天和明天。

(二)形成东方运动会的活动方式

基于上述的哲学认识,要创造出东方运动会全新的活动方式。东方运动会不应是精英型的选拔式,而是联欢型的体育节;不应是强力展示型的,而是娱乐参与型的,它注重对健康、健身、休闲的表达,关照老年人、妇女等体育参与倾向,看重一些人群寻求新的体育形式的时尚性关注。

在东方运动会上,一部分已经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经过加工整理发展成为竞技运动,如武术、柔道、跆拳道、泰拳、龙舟、卡巴迪、藤球、毽球、摔跤等,大部分活动形式保留民族特征,成为表演性活动。

在东方运动会举办期间,举行东方文化研讨会,高级论坛,民族文艺表演,同时举行东方民族的民俗、服饰、饮食、住宅、图腾等展览。

(三)民运会发展成东方运动会的步骤

东方运动会采取逐渐扩散的方式,分阶段进行。

第八届民运会,先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邀请他们参与中国民运会的活动。

第九届,考虑与全国体育大会的融合,将部分汉民族运动项目加入进来,在亚洲地区各国(日本、印度、印尼、巴基斯坦、菲律宾等)推广,更名为东方运动会。酝酿成立“东方体育联合会,”发表《东方体育宣言》。

第十届、第十一届民运会,推广到其他东方国家。

大约用15年至20年的时间,完成东方运动会的建设工作。

东方运动会的确立不是一项短期的急功近利的工作,不仅要有顾拜旦先生那种创建近代奥运会的勇气和毅力,也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大体育文化的战略眼光。

东方运动会不是奥运会的对立物,但一定是一种新的文化创造,而任何一种具有新的文化个性的东西在诞生的一刻,总不会一帆风顺。

东方运动会的确立,一定会遇到种种阻力,但是只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摆脱的现代世界体育主体文化的阴影,只要在体制上有所创新,一定会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上走出一条新路。

东方运动会决不是东方民族体育的简单叠加和集成,而是一种新型体育文化的再创造,这也许是东方运动会得以问世和赓延的文化难点。但我们深信具有东方智慧的民族,团结起来一定会取得成功。

我们面向太阳,对东方寄予希望!

我们面向悠久灿烂的历史,对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寄予厚望!

让我们共同努力,拥抱东方体育文化的新曙光。

2003年8月1日写于北京木樨园龙吟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