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与突发事件

杨明

杨明,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进入新华社,现任新华社体育新闻部记者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曾采访过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雅典、北京5届奥运会;2002年被评为“新华社十佳记者”。

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采写的《约翰逊“欺骗”了整个世界》和《约翰逊果真欺骗了整个世界》,获得当年全国体育好新闻一等奖。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采写的《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爆炸事件》,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采写的《中国足球梦圆世界杯》,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05年5月,荣获美国体育学院颁发的“罗纳德·里根新闻奖”(2004年度)。出版著作《黑哨》、《狗仔们的快乐》和长篇小说《天涯不归路》。

2009年荣获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成就奖、银奖。

1983年进入新华社,至今已经当了28年的体育记者,基本没干过编辑,始终在采访第一线。像我这种年过半百还写稿的记者,国内不多见,国外却一片。这些年,凡是体育项目,几乎什么都报道过。记协让老记们写篇稿子,我没什么新鲜东西,改编一篇以前写过的文章吧。我采访奥运会曾两次遇上“突发事件”,采访足球曾被卷入“黑哨风波”……

约翰逊欺骗了整个世界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北京田径队当过7年专业撑杆跳高运动员;进新华社后,自然就开始负责田径报道,从此,田径报道变成了我的世袭领地。奥运会、亚运会和1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我都像颗铆钉般焊在田径场上,报道田径,我是当之无愧的骨灰级。

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在汉城举行。新华社奥运报道组20多人,我的任务是采访田径。田径比赛是历届奥运会媒体报道的重头戏,汉城奥运会男子飞人大战又是田径报道的重头戏,备受关注的是美国的刘易斯挑战加拿大的本·约翰逊。

当年的刘易斯风流倜傥,英姿飒爽,但却遭遇到熊瞎子般粗糙、健壮的约输逊。两人相比,前者如同贵族王子,后者颇像刚进化的类人猿。刘易斯在1987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被约翰逊拱下世界王位。虽然约翰逊看上去憨头憨脑,说话结结巴巴,但他那双和中国老太太三寸金莲相差无几的小脚,跑起来像是不沾地。他那身腱子肉更是令人匪夷所思,胸肌像NBA篮球,大虎头像“黑崩筋”西瓜,眼珠子则像烧红的煤球。

男子百米比赛前3轮,刘易斯以他那梦幻般的“芭蕾舞步”,3次冲破10秒大关;约翰逊则磕磕绊绊,在半决赛中几乎出局。大家都认为,刘易斯夺冠毫无悬念,但我感到有些蹊跷,因为约翰逊不该差成这样,低眉顺目也不符合他的性格,他难道在玩什么把戏?

果然不出我所料。9月24日,在被称为“世纪大战”的百米决赛中,约翰逊如炸雷般迸裂,起跑前几步由于用力过猛,使他像赛车启动时一阵抽搐,然后便一溜黑烟,绝尘而去。人们还来不及惊叹,也来不及眨眼时,约翰逊第一个冲过终点,电子计时器上显示出一个震惊的数字:9秒79!这绝非双足人类可以跑出的速度,比他保持的世界纪录生生快了小半秒!

即便我不喜欢约翰逊,但我依然被这神奇的数字激荡得死去活来,“啊啊啊”地在记者席上一通惊叹,居然忘了发快讯。

回到编辑部,我早已构思好文章内容,要弄个耸人听闻的题目,否则无法再现这场比赛的戏剧性。我的特写题目是《约翰逊“欺骗”了整个世界》,其中“欺骗”两字打了引号,想表现外表愚蠢的约翰逊“欲擒故纵”之计,不但蒙骗了对手刘易斯,也欺骗了所有媒体,“欺骗”一词自然没有贬义,是夸这家伙有心眼。

但编辑部领导不同意用“欺骗”作题目,说这样会误导读者以为约翰逊搞了什么名堂。当时我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我说这样的题目才有视觉冲击力,何况“欺骗”是用引号引着,读者一看内容自然会明白。

但是,领导还是说不行,要改成别的词,就是不要用“欺骗”。我说,如果改别的词,稿子就拉倒,不发了!当时,我年轻气盛。

最后,稿子顺利上天了。那耸人听闻的大标题第二天就出现在国内诸多报纸上,从这个角度写“飞人大战”,新华社是“蝎子拉屎——毒(独)一份”。

两天后的早晨,从电视里我看到了一则突发消息:约翰逊服用兴奋剂被查出。这下子爆出了奥运会历史上最大的丑闻!

我忘了自己是如何冲进编辑部的,我要抢发这个消息。约翰逊这家伙居然真的欺骗了整个世界,居然让我“方”中了。在我感到好笑的同时,也感到世界上的事情还真有点邪门。稿子很快写出来了,题目与前一条特写相对应:《约翰逊果真欺骗了整个世界》。

飞人大战得主被查出服用兴奋剂,绝对是奥运会上的“突发事件”。我写的两篇报道恰巧做到了前后呼应,这或许是上天给我的灵感和恩赐吧。如果没有前一篇坚持用“欺骗”一词,也就成不了这段奥运会报道的佳话。

亚特兰大公园爆炸

我亲历的第二个突发性新闻事件——亚特兰大公园爆炸与巧合没有关系。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7月27日凌晨,我写完稿子,正在电脑里浏览当天的外电。突然一声闷响,吓得我跳了起来,我下意识地认为肯定是出事了。作为记者,我一直在等待突发事件发生,我随即抄起个录音机就跑出去了(当时我们还没有配备手机)。

当时是凌晨1 点多,新闻中心的记者很多,大家都跑到一个窗户前,往奥林匹克公园里看,响声是从那里传出来的。看不出什么异常,大家议论着,纷纷回到办公区。我没有回去,我太不甘心了。奥运会前,恐怖分子有可能用炸弹袭击奥运会的消息就漫天飞。说句挨骂的话,我一直憋着这声响呢!我当时心想: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我必须要查出个究竟。

我飞身下楼,夜色中嗅到一种不祥的味道。我见到一辆警车闪着蓝灯疾驰而过,心说有情况!仗着年轻时跑过百米11秒的速度,我紧追那辆警车,100米之外就是奥林匹克公园。

夜幕中,我看见4个受伤者躺在马路上。人们在惊恐中呆呆地肃立,公园内一个白色帐篷被炸得歪歪扭扭。我钻进围栏,发现净是躺在地上的人,开始以为是受伤者,后来发现是警察命令趴在地上的游客。满地是碎片,不远处有个大坑,这不是炸弹爆炸是什么!我兴奋得心脏嗵嗵乱跳,我上大学时得过心脏病,当时,真怕心脏从嘴里跳出来。

我脑子里浮现出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的镜头,以及美国记者如何向世界抢发新闻的细节。现在,这么大的新闻让我撞上了,我不但是中国记者里的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也是到达现场的几名外国记者之一。我要抢世界第一,我要抢世界第一!这个念头令我热血沸腾。

我急匆匆地采访,和警察“打架”,四处乱窜。我意识到我必须要迅速跑回新闻中心发英文快讯,现在每一秒都非常宝贵!我在警察封锁新闻中心之前跑回办公室,在其他记者的配合下,用最快的速度发出了英文快讯。

说来真险,新华社的英文快讯和美联社的快讯是在同一秒钟发出的,并列世界第一。两家的快讯都是三行,但我们的主题词明确用了“炸弹”,美联社则仅用了“爆炸”。这次报道为新华社和中国媒体争了光,稿件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黑哨风波

发生在2001年至2002年间的中国足坛“黑哨风波”,虽然算不上体育突发事件,但对我来说,却是我一生的难忘的经历。

2001年,新华社体育部需要加强足球报道,我这颗“螺丝钉”又被拧到绿茵场上。这时,我已经45岁了,我面对的是7000名年轻足球记者的挑战。一个外报同行给我打气说:“你干足球,很快会冒尖。”

2001年底,我这半截子报道足球的记者,无意中被卷进“黑哨风波”之中。

当时,国内足坛有关假球、黑哨的声音此起彼伏。浙江绿城足球俱乐部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揭露假球黑哨。我怀着满腔的正义感和激情,以及“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像福尔摩斯般深入到足球俱乐部调查,接触中国足协官员,探访黑名单中的裁判,甚至以一个公民身份去检察院报案……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龚建平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2004年,保外就医中的龚建平因肺炎在解放军304医院病逝。于是,那场折腾了一年多的足球扫黑风波不了了之。

当时的报道也引起了一些争论,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着问题。一个体育记者应该保持一种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