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一)全体性
学习和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得到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而“应试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有希望升学的学生的“英才教育”。
素质教育的这一特征要求学校体育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提出、内容的选择、考核标准的制定,都必须顾及全体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要求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尽可能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学校体育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这一特征,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功能,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的提高。
(三)发展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要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总之是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所以,有人也把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称之为基础性。
素质教育的这一特征,要求学校体育:一是,在为学生打好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打好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二是,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三是,要使学生掌握好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健体,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四)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素质教育四大特征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这一特征,要求改革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尽可能地为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