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易学
一、易学概述
易学即周易,初创于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完善于三千年前的周文王时代,被尊为“群经之首”、“百科全书”。世界著名瑞士学者卡尔·山斯塔夫称中国易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
易学包括有太极图、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和术数系统。易学中的一字一句都藏有太极拳学的哲理和指南。
学习太极拳必须精研易理和道学。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一文中说:“(中国)六朝的程灵洗先生所传的太极拳名叫 ‘小九天法’。小九天里面讲道:‘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之理不能得也。就是说一定要本着周易这部书的道理来研究,否则就做不到。又说:“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必须朝夕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唐朝还有一个人叫李道子,他宏言多论,其道独高,先生所传叫先天拳,也叫长拳。李道子常说:“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招)自然。”说明太极拳修炼要修到“无(之)极”才能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而应物(招)自然,与道合真。
1.“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太极拳”
纪晓岚主持的《四库全书》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太极拳之哲理源于易道,所以“非纯功于易经之理不能得也”。
《说文解字》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正义》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系辞上》曰:“生生之谓易。”《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说明易学是阐述宇宙万事万物的阴阳哲理、阴阳转换原理及阴阳消长无穷尽性的理论。太极拳得易理而为用,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先生说:“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有八式,是以拳有八卦之变化。”所以不知易,不能善于太极拳。
2.“一阴一阳谓之道”
《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这都是说明一来一往的阴阳矛盾运动是万物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系辞·下》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上》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其中“相推”者,指阴阳转换,“相摩相荡”者指阴阳相对立、阴阳相消长和阴阳互根而统一。《系辞·上》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说明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乾坤立位天地形成,则阴阳对立统一就在其中了。这个一阴一阳变化的原理和阴阳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也是太极拳贯彻和应用的基本原则。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了:“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根据以上原则,在太极拳修炼中要时时体现以下几则:即有无相生,动静相因,虚实相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吞吐相换,开合相致,快慢相间,方圆相生等一阴一阳之道。
3.“易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上》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严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其中阖辟即是合开,一开一合即一阴一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进极必退,退极必进,这种一来一往变化不穷称为通,永久循环不已是谓“生生之谓易”,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处于不停运动变化之中。在易中用八卦之阴阳爻来表示阴阳变动。所以《易·系辞》曰:“道之变动故曰爻”,“卦之爻,即是气化之象征,爻之升降变动为阴阳气化过程,而由爻之动会有卦之变”。太极拳练功者以皮肤毛孔、腠理、窍穴都当作阖辟的门户来进行内呼吸和体呼吸的修炼,除实现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外,还在体内不断积聚内气,练气化神,及练神还虚。利用卦爻的气化原理实现真气运行,打通任督两脉而炼丹获得丹元能量。
《系辞·上》曰:“极数知宋之谓占,通变之谓高,阴阳不测之谓神。”太极拳里表现在推手的攻防中,即用听劲的方法明察对手的招术变数,以“阴阳之测”术来预知对方将施展的手法,称为占。然后以阴阳通变的方法作出反应。进一步如果在对持手在远距离处能以“神感”和“灵感”之觉来感知“阴阳不测”的事变就达到了神明。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一见到手,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其心之所至,无不知之。斯时,敌欲攻而不得其逞;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逃而不得其脱。”这就是太极拳论所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神明阶段。
4. 易学基本性质
易学的基本性质有“不易”、“变易”和“交易”三则,现简单叙述:
(1)不 易
阴阳“不易”即变化较小,表示阴阳两方暂时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易的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化。太极拳的中定就是不易状态,维持稳定的中定就是功夫。中定以静待动,所以静是暂时的,待动是绝对的。太极拳的静功是求得静中得动,静极而动,动而阳。动极而静,静而阴。一动一静互为因果,静极归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2)变 易
不易不是不变,不是僵死状态,是暂时的平衡状态。阴阳从平衡走向不平衡为非稳定状态。变易就是阴变阳化,阳变阴化而产生量变。阴阳的两个对立面总是处在彼起此落,彼落此起的交变之中,其变化规律可能是阳旺阴虚或阴盛阳衰在矛盾斗争中对立统一。太极拳中的阴阳相济,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虚实相应就是变易的特例。在太极炼丹法中最主要的是要防止练阳过旺而产生阳亢和练阴过强而产生阴盛,这会损害真阳真阴之气。所以特别提出,阴阳两气变易中必须有沐浴的操作。
(3)交 易
交易就是阴阳交变,阴阳矛盾斗争由量变发展到一定极值时就质变,即阴阳转换走向反端称为“交易”。阴阳转向反面会形成一个全新组合的新的稳定系统。周敦颐的《论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拳就是根据这一太极原理实行动静转换练太极,一有一无归无极。又以“有无相生”来实现“造化——还原”的修炼。
二、先天八卦
八卦为《易经》的主要内容,《易·系辞》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俯则观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于是古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八卦用阳爻代表阳(-)用阴爻代表阴(- -),以二元,可成四象,三元,则成八卦,六元则成六十四卦。八卦演示如下:
阴爻阳爻分别各生一阴一阳产四象:老阴(太阴)老阳(太阳),少阴,少阳,四象再分别生一阴一阳即成八卦。
八卦图可分为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二种,先天八卦图相传为伏羲氏发明,故又叫“伏羲八卦”。后天八卦相传由周文王所创,故又叫“文王八卦”。根据易经之述可以列出先天八卦图。《易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即乾为天,坤为地。《说卦传》指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先天八卦“应天之时”,即顺宇宙自然规律,自然而然顺天道。
图1 八卦显示图
乾三连,三画阳爻为纯阳,代表刚健,非天莫属。坤六段,为三画阴爻为纯阴,代表柔顺,与纯阳之天相对,便是地。震仰盂,两阴爻在上压迫在下的一阳爻,一阳震奋而生,产生震动,在地为地震动,在上为震雷动。巽下断,两阳爻对一阴爻,表示像天阳下有阴暗之物在动,似风吹云动。坎中阳,一阳在中,象水之外柔内刚。离中虚,一阴在中,外为阳,外亮而内暗,象火之外亮内暗。艮覆怨,两阴在下象地,一阳向上为主宰,带领泥土上升而静止,象高出地面的山一样,所以静如山岳。兑上缺,上两爻象如水,下一阳爻为阳而承,如水泽之象。
从先天八卦图可以看出阳气生于地,阳气上升,补充乾阳。阴气生于天,阴气下降,补充坤阴,天地永不亏损,所以太极拳练功时要效法天地永不亏损的道理。练功以身比拟天地,实行阳气自后背上升(背为阳),阴气从前身下降(前属阴)。阴阳两气如此运行就无损耗,由图可以看出震卦一阳生,离兑二阳生,乾卦三阳开泰。巽卦一阴生,坎艮二阴生,坤卦三阴全,这就是练阴养阳修炼内丹的基本原理。
三、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图按自然造化规律的方位安排的,以坎离定南北,震兑向东西,按顺时针方向为震东、离南、兑西、坎北的次序,代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即表示季节寒暑的运转,又象征了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后天八卦“应地之方”,即顺地之自然规律,自然演化顺地道。
从练功的角度看,人生之初,为先天,先天主宰后天。但由于人的心智欲求日增,先天则退位,于是乾卦的中阳爻交于坤卦的中阴爻,坤卦变成坎卦。坤卦中阴爻,交于乾卦中阳爻,乾卦变为离卦。原本乾南坤北位置变成离南坎北了。其他六卦也跟着变化,坎入离变为震,离入坎变为兑,震入巽变为坤,巽入震变为艮,艮入兑变为巽,兑入艮变为乾,于是组成后天八卦图。由先天落入后天后,万物就有生、长、化、收藏的自然造化规律,人就进入生、长、壮、老、巳的自然造化之机。太极拳吸收了丹道用逆的练功方法,就可由后天返先天以延长人的生命,所以称为还原之修,于是用“取坎填离”的修炼方法把坎中之阳填到离中之阴而还原为乾,恢复先天的位置。在太极拳修炼中最简单的要求让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就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称为颠倒术是初步的功夫。
图2 伏羲八卦方位图(先天八卦)
图3 文王八卦方位图(后天八卦)
四、太极拳修炼中的易理
太极拳修炼的修心、养身、悟道、演拳,内炼“精神意气功”,外练“手眼身法步”无不含有五行八卦之理。五行在内表现为五行五脏之气,即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称内五行。在外表现为五行五步,即金步(右盼)、木步(左顾)、水步(进步)、火步(退步)、土步(中定),称外五行,均符合五行生克之理。八卦也有外八卦和内八卦之分,外八卦即形八卦,为八法八位之卦,即乾(掤)、坤(捋)、离(挤)、坎(按)、巽(采)、震(扌列)、兑(肘)、艮(靠),四正四隅之八卦方位,其意有八面支撑、八面转换、八面玲珑之效。在太极拳中称为八门五行或八法五步总十三势。
内八卦有神八卦和身八卦之分。神八卦被称为太极拳八纲,与中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相应之意。太极八纲为:阴阳、隐显、虚实、动静。其理因乾属阳、坤属阴、巽为隐、兑为显、离为虚、坎为实、震为动、艮为静,所以太极拳的原理要实现阴阳转换、隐显不测、虚实变化、动静相因。
身八卦以头属乾,乾为天为顶,故神要领;以脚为坤,坤为地,无所不载,故要气沉底;以胸比离,离属火,火即心,心胸虚涵而火降;以腹比坎,坎属水,水即肾,水满而上升,练功要水火相济,心肾相交,坎离既济,是练功的重要理论;背项比艮,艮属山,山耸而静,气贴背而拨;臀胯比震,震属雷性动,胯松而灵活;肩比于巽,巽为风,两肩活如风行;手比于兑,兑为悦,内气和缓出入,手之拳掌以神行,以气动,动从口出(胸肺心口)。所以太极拳修炼要神虚领(灵),气沉底,要心肾相交,取坎填离,要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九节,节节贯串,行气如九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