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总论
“太极拳好”之我见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武术项目中的一个拳种。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且具有较好的健身医疗价值和社会功能,所以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太极拳正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一、太极拳的发展
1. 太极拳挖整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大力提倡太极拳运动。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就提出:“做体操、打球、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等。”1959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外宾时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延年益寿。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应外宾要求题词“太极拳好”。以上说明我国领导人对太极拳给予极大的重视,对它的健身意义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为了适应广大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国家体委于1956年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从调查研究入手,把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原有太极拳套路进行了整理,编写了一套《简化太极拳(24 式)》,1958年增编了推手和太极剑等内容。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国家体委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开展武术挖整调查工作的通知》,根据挖掘整理和研究提高的工作方针,我们率先对太极拳开展挖整工作,一方面将陈、杨、吴、孙、武式各流派拳师代表请进了学校进行研讨并制作音像资料;另一方面根据发展需要,我们创编了《陈式简化太极拳、剑》的内容,列入学校武术教材。1987年开始,整理创编了“五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1993年又增编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1998年还完成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工程,把太极拳纳入初段位考评内容,从此太极拳更加规范和科学化,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 太极拳的研究
太极拳流传上百年,群众喜爱,有较好健身价值,我们对太极拳影响人体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研究。
1988年,我们对太极拳进行了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当时请来吴式太极拳老前辈刘晚苍和陈式高徒冯志强老师,共同对掤、捋、挤、按、采、扌列、肘、靠推手技术八法进行了探讨,分析推手技法的力学原理,特别对“掤”法作了重点研究,得出尚未人知的太极拳滚轮效应的概念,给太极推手以小制大、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和借力击打等拳论提供了科学论据。
多年来,我校、中科院和北京中医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科研组,对练习24式和陈式太极拳功法的群体,进行了观察与追踪试验,对人体生理、生化机制全面测试,获得了珍贵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科学论据,有力地证明了太极拳是科学的,是较好的一项健身项目。
为了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得到身心锻炼,增加太极拳练习内容,我们研制了“多功能三节枪”,它能缩短,便于携带,能当枪用,枪头卸下又能当棍用,棍变两节,持一节还能当棒使,两手各持一节成了双器械,很有实用价值。
3. 太极拳的推广
1981年北京武术队访美,集体表演了我们创编的“陈式简化太极拳”,特别受欢迎,轰动一时。《参考消息》报道说,中国武术团的奇特技术表演,如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样震动了美国纽约。我们还未回国,美国就派出代表团,来中国学习。紧接着,全日太极拳协会带领10余人来京学习,并打着“太极拳挖根代表团”小旗,访问了河南温县陈家沟,寻根问祖,以外促内,为太极拳开拓了新的生机。
由于形势发展,我校成立了武术国际培训班,招收长、短期外国留学生,日本每年都派代表团来校学习太极拳,世界约有25个国家和地区,学员络绎不绝,同时学校也不断派出武术教师出国任教,我们出国讲学多达50多次,学员约2万人次,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称我们是中外友谊使者,这不仅传授了太极拳,而且交流了文化,增进了友谊。
为了把太极拳推向世界,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放了我们在泰山极顶练习太极拳的场景,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太极拳用直升飞机航拍送入太空,通过国际卫星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亿观众传播。
2001年3月,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了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近20个国家和地区约3000人参加。李岚清副总理对大会作了高度评价,希望太极拳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一座桥梁,为人类的健康和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发来贺词,他说太极拳已走向世界,希望参加者相互交流开展太极拳运动的体会与心得,探讨它的健身及道德价值。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我们推广太极拳还肩负着把我国武术推向奥运会的任务。多年来我们培训的一大批太极拳运动员和世界冠军以及教练员和辅导员,他们是太极拳走向世界的主体,将中国武术推进奥运会,一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主力军作用。
二、太极拳造福人类
1. 太极拳的真髓
太极拳是依据人体生理自然结构编制而成的,在运动中以人为主体,注重自我的锻炼,形成内外兼修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经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它完全符合科学健身与自然运动的规律。所以国内外的千百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太极拳的锻炼,改善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欢迎。
中华民族是崇尚和平、热爱生活与注重和谐的民族,太极拳的发展始终贯穿着这种精神。“止戈为武”是太极拳学思想的根基,以“武”的表现形式,达到“和”的根本目的。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和以礼相遇的人文风范,展现了太极拳“和为贵”的平等互补的原则。它处处洋溢着对生活的激情,取法自然,顺应社会,从名称到行拳礼的规矩,都显现着太极拳和谐的真髓,所以练习太极拳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情趣和幸福。
2. 太极拳是健康体育运动
人体健康的标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理上是否有“病”:人机体的生命活动和内在各器官正常为“没病”。生理机能失调,阴阳不平衡为“有病”。
第二、心理上是否有“病”:人的思想、感情平和,心怀坦荡,情绪稳定,心态正常为“没病”;否则,思维方法不对,心胸狭窄,争名夺利,惶惶不可终日,就是有“心病”。
第三、体质能否适应“环境”:有坚强持久的毅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强健的体魄和有抵御外界环境不利因素的能力,这样人活得健康;否则,体质弱不经风,意志薄弱,力不从心,经不起自然社会环境的考验,这就为不健康。
综上所述,从传统哲理讲,人寻求健康,就是寻求人体内外的阴阳相对平衡和人体与自然(宇宙)这两个相应的大小系统的和谐统一,人要求身体全面健康,太极拳运动就是最好的方法。
太极拳讲究意、气、形(身)高度协调统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外兼练,达到体质内壮外强的目的。太极拳就是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的运动。
“练意”:就是练拳时,在大脑控制下,按照拳技的规矩要领,有意识地调动全身各种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机能,进行有序的随意运动。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具体的讲就是“意识集中,排除杂念”。练拳时,要求凝神静气,排除外界一切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心想着技术原理、方法要领,按照自己的太极拳进行练习。这样,心静体松,血压高的病人的血压随之降低,外周小血管阻力下降,微循环得到改善,经脉通畅,气血周流,阴阳平衡,从而增加细胞组织的生命力,对预防机体衰老和再生起到良好的作用。
“练气”:指的是太极拳对人体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的作用。即是将人之“精”(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不断地化成“气”(气化能),气在意的调节导引下,流通全身。气则“神”聚,人才能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思维敏捷,意识清楚。在太极拳练气的作用下,调动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作用,促进气血运行,筋脉的疏通,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协调有序,新陈代谢旺盛,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这是重要的特点,也就是“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法。采用深、长、细、匀、缓的腹式呼吸,横膈移动的范围较大,使胸腔容积增大,胸内负压增加,不仅提高肺的潜通气能力,还对内脏器官起到按摩作用。实验证明,太极拳爱好者的肺通气能力,高于普通人,心血管机能也比普通人好。长期训练的太极拳运动员,他们有氧代谢能力与优秀耐力的长跑、自行车、游泳运动员处于同一水平。
“练身”:太极拳非常注重形体的锻炼。人的躯体运动(或活动),都是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支点,依靠肌肉收缩为动力,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年岁的增长,人体运动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都会产生变化。青少年时代若不注意维持正常身体锻炼,就发生斜肩、驼背等畸形现象;中老年人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生长缓慢,骨蛋白基质减少,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关节凝结、骨质增生、肩周炎、颈椎病等。练习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关节等运动器官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是一种内外结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对头颈、胸背、腹髋、四肢等都有具体要求。例如:虚领(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中定安舒、松腰收臀、松膝沉胯、脚趾趴地等。在注意维持这种姿势时,重心平稳,所谓“上下一条线”,上通百会,下贯长强,全身气脉贯通,正是让人体的躯干、四肢处于自然正直正确的姿势。若能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到老身背仍可正直不驼,驼背者也能得到矫正,俗语:“树老焦稍,人老猫腰。”猫腰即驼背,驼背是人老化的预兆,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自己体格要象青松一样挺拔,精神象春天一样生机勃勃。
练拳过程中,身体重心要低,其身重量分别由两腿虚实转换交替负担,对下肢关节肌肉韧带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加以“左顾右盼”纵向的转头动作,使颈椎、脊柱不断地柔缓转动。如“倒卷肱”、“云手”等转腰动作,不仅使少活动的肌群得到锻炼,尤其对防治骨质增生、韧带及关节的退行性变化也极有益处。我们在太极拳教学、训练、科研、推广实践中,充分地揭示出太极拳“练身”健康和提高技艺的锻炼价值及功效。美国为了预防老年摔倒致残,按太极拳“身正步稳”的特点要求,倡导老年练“太极步”,取得了极好的健康社会效益。
人们从事太极拳锻炼,首先从“练身”开始,由“着(招)熟,渐悟懂劲(意、气、力之总合)”,以外动引内动,以内动导外动,内调和兼修,可以给人们在生理、心理、适应环境上带来全面的“健康”,人人争取“益寿延年不老春”。
3. 太极拳是自我健身运动
“自我”的意思,应理解为自己能控制自己。根据个人掌握的太极拳技术,自己能动地从事太极拳练习,达到健身的目的。这是太极拳自我健身的固有特点,也就是以自己的意识(中枢神经),来调动与指挥自己的身体按动作方法练习太极拳。姿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与运动量大小,均可根据个人体质和技术技能适度掌握练习。练习太极器械,是自我控制器械,按其技法挥动而锻炼身体。从表演讲,是个人利用手持的器械和掌握的拳术,进行演示,以表现自己体质、技术和技能的水平,而不是用人为的固定死的器材和时间、空间来制约练习者的运动。自己练,就受益、获得健康;不练即枉然。所以说,太极拳是“自练、自控、自利、自乐”的健身运动。
4. 太极拳是终身健身运动
“终身”的意思,包括人生命活动阶段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由始至终,一辈子都可以选择太极拳锻炼。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在这不同年龄阶段,均可进行太极拳练习。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受益到老。太极拳普及国内外,社会人群覆盖面极广,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丰富
传统太极拳有陈、杨、吴、孙、武等五式:陈式动作,柔中有刚(刚较突出),多缠绕动作;杨式动作,姿势舒展大方;武式动作,开合相荡,内气潜转,身心内含;吴式动作,小巧紧凑;孙式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国家编制的普及太极拳有8式、16式、24式、48式、88式;竞技的有42式拳、剑;传统太极拳各式均有竞赛套路;还有器械、对练以及其它发展着的功法套路。
(2)多种功效
1)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道德情操。
2)临床医疗保健,防病治病。
3)给家庭、社会带来温馨和睦。
4)太极拳充满哲理,可开拓聪颖智慧,培养宇宙观。
5)太极拳普及世界,能增进与各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
6)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以上实例,举不胜举,此不多述。
(3)广泛的社会性
在社会人群中,不分职业、男女性别、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包括一些伤病残者等,均可选择适宜的太极拳内容锻炼。
太极拳锻炼的学员中,中老年比较多,不少八十多岁的老人跟我们学拳,已经坚持锻炼几十年精神不衰。小者六、七岁,聪明伶俐,成绩优秀,参加大型太极拳表演取得优胜奖。日本横滨太极拳协会,太极学员3000多人,其中有一支残疾人群,他们还获得政府颁发的“特殊健康奖”。
(4)锻炼条件适应性强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朴实无华的太极拳瑰宝,它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进行练习。
1)自身徒手练拳是根本,手中练习的器械也不昂贵,甚至也能自己制做,如棍、棒、剑等。没有器械仍能自我练拳,修身养性效果甚佳。
2)锻炼的空间广阔:室内、室外、场地大小不限,只要平坦不滑即可,所谓“拳打卧牛之地”。健身最好在室外空气流畅、碧绿(松、柏、草地)之地练习。竞赛则需要固定场馆和标准器材。
3)不受时间、季节变化的限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均可练习。武术前辈提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的好时光。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时地进行练习。
总之,要因时、因地、长年坚持不懈地进行太极拳锻炼,就一定能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